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一味地自怨自艾自然是不可取的,若演变成依赖社会、依赖他人,更丧失了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是非常容易受感情控制的,控制人的感情事实上就是利用人的依赖情感。情感是什么?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依赖。当我们说我们对什么很有感情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我们在依赖什么。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中,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自然认同与心理归类,进而转化为依赖心理,这是常见的现象。依赖心理存在于精神层面上的相互支持,在某种周期内,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共鸣或者补偿。比如乞丐身无分文,这个时候正好有陌生人给了他一些钱,渡过了眼前的难关,之后重复乞讨,重复得到,那么在这时候,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与陌生人之间基于“安全感”的依赖。对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依赖并非本能,但是在“满足”次数叠加的情况下,容易演变成不良习惯,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现代依赖症的主要表现是在自立、自主、自信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依赖别人,凡事皆需要经由他人的指导和帮助,遇事无法自己做主,犹豫不决,很难单独工作和生活。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依赖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不当所引起的依赖心理
拿职场上的“草莓族”来说,从小被父母过度娇惯溺爱,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包揽,从未为自己的事情考虑过,养成凡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演变到学习和工作中,变得缺乏处理问题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是由自卑心理衍生出来的依赖心理
有些人因为某种原因,有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任何地方都比不上别人,如能力不佳、笨嘴拙舌、学历不高等等,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自觉地将自己放置在不起眼的位置,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支配。
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分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独立人格的完善,限制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改变自己的依赖心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有策略,有耐心地去攻克它。
坦然地接纳自己
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全盘地接纳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独特之处,不要将自己的缺点当成包袱背在身上。长期如此,即便自己有可取之处,精神优势也会被你的短处压垮。自我设置障碍是最要不得的。事实上,很多事情既然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只有程度上的区分而已。关键在于充分地认识自己,在心理上接纳自己。
培养自信心
我们总是在强调自信对于一个人交际和生活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做得恰到好处的人少之又少。自信心是对自身潜能的肯定,是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素质。若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别人又如何相信你?只有坚持自己能行,才能让思想动力如泉水一般涌入头脑,改善,甚至改变自己的未来。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但是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比较大的事情上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要记住,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意见,最终作决定的还是你,这就要求你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依赖别人的旋涡中解脱出来,才能产生踏实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信的力量,享受独立和自主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如此,依赖心理也就不药而愈了。
寂寞/Lonely耐得住寂寞才能铸就大业
某公司里有一个很有前途、能力也很不错的女孩儿辞职了。这家公司是有名的外企,女孩儿也十分受上司的器重,在别人眼里,她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但是她却突然辞职了,让很多人都费解不已。女孩儿为什么会辞职?因为女孩儿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父母都在家乡,长期的亲人分离,让女孩儿无法忍受孤独,也越来越忍受不了一个人的寂寞。一天忙完了自己的工作,回到住处,就会不断地思念自己的家人,三天两头地以泪洗面。因此,最后她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抛弃大好的前途,回家了。
很难讲女孩儿的这个决定到底是对还是错,从精神上来说,女孩儿选择了让她更为舒适的环境,她终于能够回家跟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在很多人眼里,这种行为却无异于亲手扼杀自己的未来。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了。“变化”这件事情无处不在,每天在我们身边都会有让我们感觉不到的变化。作为一个凡俗之人,不可能会随着周围的变化而无时无刻地发生变化。寂寞是因为赶不上环境的变化,但是如果一味地跟随环境,最终也只会被尘世的烦扰所拖垮,轻度的会危害到自己的健康,重度的甚至会让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一个人的力量就像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小小的微尘一样,如果不懂得以静制动,不能忍得住寂寞,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最终一事无成。就像鲁迅笔下所写的“一群麻木的看客,仿佛一群鸭子,被一只无形的手提着脖子”,这样的人,当然是无法耐得住寂寞的。他们只会迫切地扎堆在人群中,生活在热闹中,呈现出一具空虚麻木没有精神内涵的躯体。在这群无法耐得住寂寞的看客当中,没有真正具备成大事的资质的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才有可能获得非凡的成就。
要说中国历史上能够耐得住寂寞成就大业的人,武则天无疑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武则天14岁进宫成为才人,被唐太宗赐号为“武媚”。唐太宗去世之后,她就出家当了尼姑。但是她沉稳冷静,不急不躁,她懂得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她先是卑躬屈膝地伺候皇后,之后又团结自己身边的人,运用各种手段,从寂寞开始,一点一点地打破自己生命中无可避免的寂寞,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成就了自己生命中的巅峰大业。
在忍受寂寞方面,司马迁也是个中典范。他因为无妄之灾被处以宫刑,但是他懂得忍受这个生活中最大的耻辱,忍受各种磨难和嘲讽,更加忍受得住寂寞,用自己坚定不息的奋斗,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历史资料《史书》。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也正是因为忍耐得住寂寞,忍耐得住失聪给他带来的打击,才谱写出了《月光》、《命运》、《第九交响曲》等世界闻名、流传长远的杰出作品。耳疾虽然让他无法听到世俗的各种声音,但也让他更清楚更明白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呼唤。忍耐得住寂寞,让他创造出了博大精深,惊世骇俗的传世之作。
耐得住寂寞的真正意义在于,寂寞可以抚平狂乱的灵魂,安慰不安浮动的心灵,将无止无尽的欲望归于那些最有价值,最值得自己费心神的地方。历史证明了,耐不住寂寞,会成为人生的最大败笔,甚至有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时候的开国功臣刘伯温是一个满腹韬略,有勇有谋的人。他在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50岁了。他归依了朱元璋之后,献了十八条政治攻略,为朱元璋构建兴国之计,让朱元璋的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明朝在建立之后,他又为朱元璋制定国家法律制度,力求帮助朱元璋兴国安邦。刘伯温自命张良,但是他缺乏的是张良那种功成身退的远见和勇气,他耐不住寂寞,最后落得一个被毒死的下场。反观刘邦时期的张良,他懂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刘邦平定关中的时候,就推辞自己生病而不问朝政了。这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智慧。张良耐得住权势的诱惑,切实遵循“可有可无、适进适退”的处事方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好名声。后人无不称赞张良的智慧,赞颂他一生的伟大作为,这其中就包括了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以及唐代的着名诗人李白等等。
耐得住寂寞,也就能够坚守得住自己的忠诚,不至于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历史上有多少的贪官污吏,就是因为耐不住寂寞,才会铤而走险,用牺牲人民利益的代价,来满足自己永远无法被填满的欲望,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里好好地生活,却禁不住毒蛇的甜言诱惑,偷吃了苹果,被逐出了伊甸园,也将邪恶带到这个世界上。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从容而自信的气韵。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可以收获到智慧和冷静,才能够不为世间的浮躁所左右,才可以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不至于埋没意志,才可以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体会过。寂寞不是坏事。有个作家曾经说过:寂寞是成功者的舞蹈。在独处的时候,才是自我反省的最好时机。在寂寞的时候,你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可以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大胆地做你的白日梦,而不会有人去干涉。现代人的压力都很大,在寂寞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凄清、无助,甚至可能会觉得哀伤和绝望。但是寂寞也是帮助你认识自己,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的最好机会。
现在很多人都是离家千里在外头创业、打拼,萌生寂寞和孤独的感觉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总是沉浸在寂寞,自怜的情景当中,而不懂得利用寂寞来反思自己,整个人的意志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沉,人也会显得萎靡不振,更不用说发展自己的事业了。所以,想要获得成功就要能够忍受寂寞。
诗仙李白曾经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寂寞之至的时候,就可以保持最清醒的状态。因此,要学会耐得住寂寞,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看清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源头。当我们耐得住寂寞的时候,灵魂会处于一种寂静无上的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玄妙。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获得成功?一定是那些能够抵挡诱惑,同时耐得住寂寞的人。不管是在苦难的时候,还是在胜利的时候,抑或是在生活平淡的时候,都要克服自己浮躁的心理,学会忍受寂寞,忍受孤独,在寂寞中反省,在寂寞中成长,在寂寞中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人:随着时间不断往前推进,自己的年龄不断增长,看到周围的人一个个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慢慢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有了自己的位置的时候,就会开始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开始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开始觉得自己怎么就得不到机会展示自己,开始抱怨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开始折腾自己,折腾生活,总觉得谁也无法理解自己,开始想很多事,看似有目标地去面对接下来的日子。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失败和打击,失败之后更加彷徨和沮丧,接着又是恶性循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无法对自己明确地定位。你看到身边的人越来越好,原本自己以为哪儿都不如自己的同学和朋友都已经实现了财富的累积,你却耐不住,疑惑怎么自己就不行呢,这到底是为什么?
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忍受寂寞,忍受孤独。不管你有多强的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够真正地积累经验,积累人脉,积累自己的财富。
而一个无法忍受寂寞和孤独的人,怎么能够直面人生道路上的那些诱惑和波折呢?只有忍受得住寂寞,才可以坚守住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管外在的诱惑有多大,都可以保持自己的信念,绝对不会因为一丝一毫的小营小利而动摇。这样才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考,才可以在寂寞中得到真正的沉淀和成长。
正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样,他在寂寞和孤独中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最后开拓出了一条别人无法想象的道路,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迈向成功的光明大道。他不放弃,不绝望,忍受不被理解的沮丧和愤懑,忍受寂寞带来的心灵孤独,忍受冷嘲热讽,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换取未来的成功。人生其实并不苦短,而看你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当你走不下去的时候,多数是因为你无法忍受寂寞和孤独,导致你没有办法承受生活的重量。
不只在古代,在近代,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就自己的人,无一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人。知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经当过几年的兵,在那段时间内吃了不少的苦。之后又自己独自一人从偏远的湘西,来到了北京,他把自己关在北京的住处,每天进行刻苦的学术钻研,最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在沈从文出名之前,他在北京举目无亲,只能靠给一些小报纸写一些小文章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每天都是窘迫不堪的,直到有一天他的文章被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看到,生活才日渐有了起色。
沈从文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日子之后,有一次应胡适先生的邀请,到上海的某所大学教书,在这期间被学生嘲笑他的浓重的乡土发音。从困窘生活到他成为人人仰慕的文学大师这长长的时间内,他的寂寞恐怕没有人知道。他追求张兆和遭到阻碍,努力了很多年终于成功了。在成功之前,经历过的种种不为人知的寂寞不是每个人都理解得了、想象得到的。耐得住寂寞的人很少,沈从文成功了,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战胜了自己。
跟沈从文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季羡林先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印度梵文,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在这个物质欲望高度膨胀的社会当中,他是在寂寞中行走的勇士。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领域真正地静下心来,享受寂寞带来的宁静,才能够有所成就。“文革”时期,季羡林在红卫兵的监控之下,巧妙地利用时间,进行梵文的研究。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等到了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他的心中有热情、有理想、有目标,因此他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不断进步。他的心中充满着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希望,他耐得住寂寞,他是真正的精神勇士。
寂寞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一个人是否寂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那么所谓的寂寞对你来说也许就是无稽之谈。但如果你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寂寞就会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寂寞就像一条蛇一样缠绕着你,你永远也无法走出那片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