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70200000020

第20章 陷入危机

这两个问题比想象的要困难。康德既没有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见诸文字,也没有能够回答他在论文中提到的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如果将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用明确的界标分开,那么,这两个世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表现出来的对象的感性认识的主观条件与实际存在的事物或实体本身究竟怎么比较?如果纯粹理智或纯粹理性的形而上学不是感性直观的,那么它究竟以什么为根据?

1770—1771年冬季,康德似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他计划中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毫无进展,他对兰贝特表达的愿望,即他对纯粹理论理性的形而上学的清理工作“不必经过太大的努力,就能轻易地获得适宜的详尽性和明晰性”,也面临化成泡影的危险。他眼看着自己一筹莫展的哲学研究不能很快对形而上学的问题作出回答。正如他在1771年6月7日给友人马可·赫茨信中所说的,他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需要努力设法解决,但可能比较费时。此外,这个冬天他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而有效的工作时间又太短,无法可靠地断定和批判地解释“以人类心灵力量的主观原则为基础的东西与涉及对象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康德化解了他自己所陷入的危机。他使自己镇静下来,并且还想消除他的学生心中的担忧。因为赫茨在康德的教授就职论文通过答辩之后,离开了柯尼斯堡。他可能已经听说,他最尊敬的老师只认为形而上学的反思是无用的,是大家无法理解的冥想;只有少数呆在书斋中的学者对它感兴趣;它同生命毫无关系,对道德教育没有任何用处。这位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据说对教书这个行当“极度反感”,“厌恶”取代了心醉神迷,而他从前曾因为这种心醉神迷注定沉溺于形而上学。赫茨从得到的消息中援引了下面的话:“因此您认为,道德对一般人而言,仅仅是衡量学者的研究。”

马可·赫茨的信写于1771年7月9日,康德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好在《柯尼斯堡学者和政治报》(1771年7月5和12日的副刊)上读到匿名文章《一位怀疑者的沉思》。他知道,这是他的朋友约翰·格奥尔格·哈曼翻译的大卫·休谟的早期(1739—1740)道德哲学巨著《人性论》的主要章节(第1卷第4章第7节《关于人类本性的论文)。现在,正像这位硕士早期的一位学生所说的那样,康德一直很赞赏这位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和怀疑论者在理论哲学领域的研究,早在1755年,《人类理解研究》(1748年)的德译本刚刚问世的时候,他就认为,休谟“对他的深入研究极其重要,使他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理解研究》的语调焕然一新,打破了传统经院哲学的稳定和宁静,他对此感到激动不已。但是,现在他面临被这位怀疑论者的能量抛向漆黑的深渊的危险。因为休谟的《沉思》使人对康德的教授使命产生了怀疑。休谟《人性论》的第1卷第4章第7节放弃了任何传统形而上学这种知识形式。形而上学的失败使这位怀疑论者像一艘沉船一样搁浅在光秃秃的岩石边,面对自己的死亡,“不敢驶向无边无际的大海”。形而上学对世界、世界的第一因和基本根据的任何考察,结果都是陷入无法解决的、席卷一切的矛盾,只有错误、幻觉、欺骗和自相矛盾以最漆黑的黑暗包围着理智。“费力地研究人类理性中这些形形色色的矛盾和不足,使我感到筋疲力尽,使我脑袋发胀,因此我准备抛弃一切信仰、论证和各种等级的可能性。我在什么地方或者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我未来的使命将带我走向何方?”

首先是休谟的自我询问深深地触动了康德。他再次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和道德职责。休谟从形而上学的幻觉向存在和道德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的转变,给康德指明了他自己愿意选择的道路,但他的职业又不允许他作这样的选择。他犹豫了7个多月才答复马可·赫茨的担忧,直到1772年2月21日才给赫茨寄出“关于我的思想活动方式的简要说明”。深夜的黑暗逐渐见到了曙光。远方地平线上仿佛出现了一种可能:即国王下达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的任命与休谟对每一种可能的形而上学及其不可解决的矛盾的攻击之间可能得到调解。康德感到自己面临一个新的任务。他第一次说明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大纲,“如果纯粹理性完全是理智的,那么,这个批判就既包括理论认识的本性,也包括实践认识的本性。”这是那个同康德的名字密不可分的新构想:《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地和诞辰。

康德想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反思他的职业令他卷入的是与非,而且还想照亮他在区分感性和理智、表象和对象、现象和本质时陷入的黑暗。康德打算以后再撰写研究道德的纯粹原则的纯粹理性的实践部分。他打算首先撰写阐述形而上学认识世界的本原、方法和界限的纯粹理性的理论部分。他想借助这个理论部分摆脱休谟极端的怀疑论使他陷入的危机。他不想局限于那些人们用来否定一切,并当做纯粹幻想一笔勾销的纯粹否定的定理。他认为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纯粹理智的观点”或者至少划出它的界限。“这就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而且他相信能够在“大约3个月内”完成他的计划。

这本预告中的著作的写作大事记的描述十分详细。沉默寡言的康德成了一位哲学史上的人物。首先,他同赫茨的通信是一个资料来源,从中可以看到康德十年来的思想发展和心境变化的历程。在这十年中康德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东西。因为不仅他所设想的三个月很快过去了,而且多年过去了。需要证明的新的材料和新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一再承诺他的著作很快就能脱稿,却一拖再拖。康德要履行教授的义务,主持教学小组的工作,收集参考资料。他开设的形而上学、自然地理学和人类学的讲座听众踊跃。他大学时期的著作在学界广泛流传。但康德对此并不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正如他在1778年8月28日给赫茨的信中所说的,首先就他的形而上学的讲座而言,“要想从笔记中准确地弄清楚我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康德与那些对他的任命一开始就表示怀疑的同事们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他不管这些人吹毛求疵的对抗和刁难,反而喜欢嘲笑他们学院式的“学者的傲慢和迂腐”。他更喜欢在每天吃午饭的公共客栈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讨厌理智的狂妄自大和矫揉造作。“这位哲学家在乡村酒馆比跟心智颠三倒四的人待在一起更自在”。关于他的社会交往下面再谈。不过,康德最喜欢的是同善于处世的朋友交往,可以同他们聊天、开玩笑和争论。他最好的朋友英国商人约瑟夫·格林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每天见面。还有格林的商业伙伴罗伯特·莫瑟比,法学家和著作家约翰·格奥尔格·舍弗奈尔,警察局的行政官员泰奥多尔·哥特利布·希波尔。康德同希波尔经常在格尔拉赫客栈—普雷格尔岛上的一家台球房—一起吃饭。饭后,康德喜欢散步,通常是沿着荷兰林荫道或后来以“哲学家之路”闻名的河滨小道。在新鲜的空气和自由的运动中,新思想不断涌现。鲍罗夫斯基写道:“这里就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草稿的真正诞生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哲学家之路,康德当时常常在这条路上散步。”这样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他以前的创作之流似乎完全干涸了。

生活就这样过得平静安稳,要不是一本小说将康德吓了一跳,他的生活也许就这么过下去了。1778年幽默小说《先辈的生命历程》第一卷出版。康德对此可以发出由衷的笑声。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出现的讲述者亚历山大从他父亲那里听到了对大学及其目光短浅的教授们的批判。康德首先从这种批判中认清了自己的立场。他的许多同事就完全吻合亚历山大父亲所描述的形象。这是一群不敢越行政法规和教科书通则这个雷池一步的奴仆。他们自己不思考,而是反刍别人的思想。他们在讲台上将书本知识灌输进年轻人的头脑。他们不讲生活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而是现买现卖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那点有限的知识。他们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学究。只有当他们彼此争吵时,他们才有一点点生气。“教授是一潭死水,正在腐臭。”

1779年《生命历程》的第二卷出版。年轻的亚历山大没有听从父亲的警告,前往柯尼斯堡参加阿尔伯特大学哲学系主任安排的入学考试。这样,他认识了一位虚弱的小老头,“祖父辈的教授”。这位教授乱七八糟地预先给他将一切可能的东西加以哲学探讨,他似乎再也理不清自己的思路,原本挺好的想法,突然变得无法理解,没有针对性,往往离开本题,胡说八道。他从“天使般纯粹的理性哲学和人类感性哲学”,谈到灵魂的自然学说和神灵故事,谈到必要的概念分析和辩证的“虚假逻辑”。不过,这位年青的考生没能弄明白这位禀性古怪的老哲学家头脑中的想法。

首先,当他谈到形而上学时,亚历山大觉得自己很迷惘。形而上学应该同感官无关,而应该是一本可以将纯粹思维的定理列入表格或判断图式的纯粹理性的词典。特别是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听起来无法理解,比如说“形而上学既包罗万象,又毫无内容。它不构成任何对象,不过,没有形而上学,人们无法构成任何对象。”作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他最终只能将自己最新的想法告诉给这位如坠云里雾里的学生。他不仅被一只嗡嗡四处乱飞的蚊子吸引了注意力,而且也受到了他的妻子的干扰,“这位小祖母”右眼闪烁着光芒,如同灯光一样透过门缝射进房间。“理性(系主任受一只蚊子的折磨,这只蚊子在他耳边嗡嗡作响,却抓不住它)是没有客体的东西。我们往往将设想和理解对象的条件,看成对象本身的条件,将主观条件看成客观条件。—由于这只蚊子,系主任未能进一步详细论述这个论题。”

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形而上学的系主任就是康德,他1776年第一次成为哲学系主任。而这位眼睛闪闪发光的小祖母是他多年的仆人兰普。叙述的主题和语言风格都是康德独有的。

可见这位年近55岁、已经近十年没有发表过任何东西的康德,无疑被人们认为是幽默而风趣的人。1779年2月21日,《生命历程》的第二卷刚刚出版不久,哈曼就告诉他们共同的朋友赫尔德说:“我在《生命历程》中又见到了康德的影子,有上百处地方影射了他的讲座。我们等着瞧结局吧。”小说中首先详细摘引了康德可能于1777—1778年冬季学期开设的《关于哲学百科全书的讲座》的笔录。(这个《讲演录》到1961年才发表,并且使人们对小说同讲演录进行详细比较,意见分歧在于,《生命历程》是对康德抽象思想的好意普及还是对它的幽默讽刺。)

康德不知道,谁是这部大部头幽默小说的作者。小说不仅叙述了他的生活情况,而且首先叙述了他的纯粹理性的形而上学。作者肯定是他的亲密且熟悉的人中的某个人。他会觉得好笑吗?过几年他也许就会变得逆来顺受。因为他最后听说,小说的作者原来是他非常信任的朋友泰奥多尔·哥特利布·希波尔(1741—1796)。希波尔同康德及其哲学开了一个玩笑。可以说,希波尔是一位捉摸不透的双面人和谜一样的人物,一位杰出的法学家,行动果断的人,具有实践和组织方面的才能;同时他还是实事求是的普鲁士行政管理专家,1780年被任命为柯尼斯堡警察局长和市长。不过,他也是一位喜欢宗教狂想的人,并且在感性方面追求毫无节制的情欲,总是陷于沉思,对人类感到失望,并且为形而上学对他的宗教信仰的怀疑所折磨,这使他一度想到自杀。1758年,当时他17岁,还是一名学生,就听过康德关于哲学、自然地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讲座。两人之间的亲密交往始于1766年。他们经常见面、相互寒暄,并且常常一起去乡下。尤其是70年代,他们常常一起吃饭,因此希波尔有机会紧密跟踪康德的哲学发展。

多年后,康德还觉得希波尔对他开的这个玩笑很有趣。但177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康德感到绝望,因为他同许多教授一样似乎变得懒惰了,人们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人们看到《生命历程》中这位不通世故的、深深陷于自己的思想不能自拔的“祖父辈教授”,就捧腹大笑。1779年4月18日,他55岁生日的前4天,哈曼拜访了他。之后,哈曼立即吃惊地告诉赫尔德,康德“满脑子都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康德一定记下了他如此一再拖延、不肯发表的东西。他不想成为一个令人可笑的人,而是想证明他能够在哲学上有所作为。

1780年,他想将自己的体系最终公之于众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由于担心无限期拖延下去,这样一项复杂的工作最终会成为我的负担。虽然整个体系装在我的头脑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可能最终一事无成”。康德在四五个月内以非常饱满的精力,仿佛飞一般地记录了他十多年来相继谨慎地提出的思想。1780年秋天,他写完手稿并把它交给刚接收坎特尔的书店的哥特利布·莱布雷希特·哈尔统出版。不过,哈尔统拒绝出版。出版这么抽象的形而上学著作不但挣不到钱,反而要赔钱。康德不知道该怎么办。哈曼帮了他的忙。他介绍康德结识了里加的出版商和书商哈特克诺赫。哈特克诺赫表示有兴趣出版,甚至愿意给康德支付少量的稿酬。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推迟以后,这部著作最终得以出版。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在莱比锡博览会上展出,作者是柯尼斯堡大学教授伊曼努尔·康德,出版者是里加的约翰·弗里德里希·哈特克诺赫。

同类推荐
  •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学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等核心问题,提出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是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力量所形成的张力制约下前行,从中国现代哲学的探索与创新角度指明了中国现代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构想,最后还缅怀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
  •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理的时候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本书中的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以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终极目的。以研究康德哲学为志业的学者李明辉先生,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后,致力于康德著作之翻译,且不时核对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直接从德文精心翻译并修订译文,终以此译本贡献于读者。
  •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十九讲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哲学大家刘述先曾说,牟宗三在当代中国哲学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学的地位。《中国哲学十九讲》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九讲,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问题、先秦诸子的起源及系统、魏晋玄理的内容及价值、佛教的哲学问题、宋明儒学等。书中所讲,关系到中国哲学的系统格局与义理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
  • 沉思录Ⅲ

    沉思录Ⅲ

    本书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诸如人的道德责任、友谊、老年、死亡、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统治者的责任、外交事务中的道德原则等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热门推荐
  • 天地王途

    天地王途

    神,立于人类之上的种族。王,居于无数人顶端的存在。将,纵横于万千人之中的强者。他们在普通人眼中,都是传说中的存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拥有自己的传说。而这一刻,他们将汇聚于同一个时代,异族也在此时吹响了入侵的号角。陆尘,华夏龙组中大家族陆家的小少爷,本来是废材的他却是古代王者的转世。当他苏醒的时候,他将再一次踏上王者之途。原本立于万民之上,立于大地之上的古王。如今将要立于苍天之上,立于世界之上!这便是陆尘的王途,立于天地之上的王途……
  • 妖孽奶爸有压力

    妖孽奶爸有压力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猪脚一有压力就变强,那好吧,让压力来得更猛烈些吧!!
  • 唯有深海与你同眠

    唯有深海与你同眠

    苏予唯的男友江裴突然失踪,无助的予唯开始踏上漫漫寻人路。此时,她遇到了金融才俊黎昕臣。黎昕臣对独立坚强的苏予唯产生好感,在寻人的路上,予唯遭遇种种挫折,无一不是黎昕臣向她伸出了援手。后来予唯慢慢知道了这些劫难背后的阴谋,同时她得知了黎昕臣深不可测的家庭背景,于是自卑的她选择独自离开。一个月之后,江裴打听到予唯在山区里支教,同时得知,黎昕臣在去往山区的路上,遭遇了泥石流……
  • 十万人间

    十万人间

    一觉醒来,外面竟然有怪兽袭击?天下大变,地球复苏,远古地貌渐渐复原,百族觉醒,万灵进化!为了生存,人类被迫进化,并将这种体系被称之为,修行!
  • 纵横天荒

    纵横天荒

    一阵阴森恐怖的大笑顿时在一片奇异的空间中响起:“生命之心,毁灭之心,皇道之心已尽在我手,天地间还有谁能与我抗衡,哈哈哈哈···”“一掌出,乾坤灭”!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尽在纵横天荒,请看主角如何重踏天道,解开幕后重重……
  • 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英语卷)

    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英语卷)

    本书分英语教师成长的基本理念、英语教师成长的个案叙事两个部分,内容包括:英语教师成长的现实意义、英语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等。
  • 皇夫上位:凤栖花朝

    皇夫上位:凤栖花朝

    因为一场负心,凤国第五位君主姬葵打破祖制,建起女皇统治的风云王朝。因为一场痴心,凤国第十四位君主姬妧放下自己的权杖,拱手河山,也要赎回那个拿命护她周全的人。然而,这世间所有痴心喜欢过的东西,到最后是否都要让人最失望。是情深不寿。情不自禁,仇深似海,任世上哪一条路,都不允许他和她一起。是命比纸薄。哪怕俊逸如仙的人,无所不能的人,还有从这茫茫尘世间灰飞烟灭的那天,还有求不得和爱别离的痛苦。荣华谢后,凤倾天下。终是为君,踏碎这一场盛世繁华。
  • 木雨的半世人生

    木雨的半世人生

    木雨、木婷和木灵是三姐妹,母亲曹烙很喜欢这三个女儿,但是更依赖自己丈夫木风晃。曹烙想尽一切办法对木风晃好,但是木风晃却用尽一切手段欺骗曹烙,曹烙被耍的团团转。三个女儿对父亲又气又恨还有点无奈,觉得母亲可笑又可悲。原生家庭影响三姐妹的求偶观,三姐妹成家后,又会遇到哪些苦难,她们又是如何抗争生活,收获幸福的。
  • 化镜成龙

    化镜成龙

    她卑微又渺小,从来以为只有平凡一生,哪知一朝穿越,引来惊变无数。其实她不在乎存于何世,她只想找到弟弟安渡余生,怎知竟会走上修仙路途。当她一步步爬上顶端,才知原来一切都跟她想的不一样,原来一切从来都不由她……
  • 盗墓那些事

    盗墓那些事

    我不过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只因为出于好奇无意中卷入一系列盗墓事件中。沉睡千年的古墓,血腥的血墓,被改动过的战国墓葬群以及蒙古皇陵。。。。。。。墓墓诡异,步步惊心,墓中墓迷中迷复活的枯骨隐藏的秘密,在蓄谋已久的阴谋下,在无法推卸的家族使中,我们三个年轻人的命运将会如何尽情关注!!!!开新书了《再世星球》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