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相交不深的人,如果图一时口舌之快而跟他推心置腹,畅所欲言,那么他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你说的话,是你自己的私事,他爱听吗?他感兴趣么?彼此关系一般,你却跟他深谈,不仅显得你没教养,还显得你很傻。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对方的,而你并不是他的至交好友,那么就会打探别人隐私的嫌疑,就显得不礼貌。所以,与不熟悉的人交流,不妨做个听众,然后随着对对方的渐渐了解,再与他进行深入的交谈。
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一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二是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三是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你把三种限制放在一起考虑,说话时才能保证只说三分话。
有时如果忘记了只说三分话的戒条,就会闯出大祸,让你深受其苦。
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就应该尊重同事的隐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能多嘴。要知道有时过度的关心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人的反感。当一个人正在承受痛苦时,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呆一会儿,这时如果你去劝慰她,在他耳朵说个不停,那他就会感到心烦。你说的话,往往是自己一个人的看法,所以容易激起别人的烦躁,引起别人的厌烦。
所以,有时候,不要一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知道别人并不在乎你的想法。有时候,不妨闭上嘴巴,保持沉默,做个听众,有时沉默能胜过千言万语。
有个印刷业听说有家公司想购买一批印刷机,他很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打算最低以300万美元出售,而且对于对方的杀价他已经想好了对策。
当印刷业主坐下来与对方谈判时,不停地对自己说:“要沉住气!”印刷业主最初报价360万美元。买主按捺不住,对机器大肆贬低,一会儿说质量不好,一会儿说外观不够漂亮,千方百计地想把价格压低。
只见,印刷业主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最后,买主说:“好吧,我付您350万美元,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印刷业主即刻成交,签订了合同。
试想,如果印刷业主与买主讨价还价,据不相让,对方也很有可能针锋相对,那么印刷业主就可能失去这笔生意。而印刷业主对对方的刁难和杀价沉默不语,让对方不知根底,最后口若悬河、吹毛求疵的买主败下阵来,印刷业主以不争为争,“不战而屈人之兵”。
5.喋喋不休——理解和尊重别人
有些人说话总是爱唠叨,像一只苍蝇一样在别人耳边嗡嗡作响,惹人厌烦。爱唠叨的人,其实是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
几年前,有个母亲为十三岁的儿子来找心理医生。她很伤心,让心理医生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很聪明,但在学校里的功课总是不及格,学习态度不端正,跟同学的关系也不好。
她抱怨说:“儿子回家从不做作业,总是说在学校做完了。一回家就看电视,怎么劝他都不听。”这位母亲的丈夫是生意人,经常出差,所以跟儿子的关系日渐疏远。他把管教儿子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她,根本不知道她的烦恼。
心理医生约这位母亲的儿子来谈谈,第一次见面,心理医生就认为他是很有个性的孩子。第一次到心理诊所的孩子大都腼腆害羞,心理医生只好先陪他们聊天,让他们放松下来。他却不同!他一见到心理医生,就主动而热烈地和心理医生握手,两人好像一对多年的老朋友。
然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医生,您听我说,您一定要帮帮我妈妈!我真的受不了,她总是唠叨个没完,逼得我快要离家出走了。我不知道她跟您说了什么,她从早到晚总是喋喋不休。我在家里连一分钟都清静不了。我在卫生间刷牙,她在客厅大喊:‘别忘了关灯!’我开冰箱,她说:‘别忘了关门!’她每天都说:‘你去哪儿?还快去洗手!别跟某某在一起玩,他不是好孩子!不行!你怎么能买那种磁带?不能乱花钱!快去刷牙!你怎么还不洗脸!给我站直了!’”
“她经常提到我的学习。我刚从学校回来,门还没关上,她就说:‘你快去做作业吧!’我一生气,就只好去看电视,让她随便唠叨!医生,我也想将来上大学,但我不想听她整天唠叨,不希望她控制我的每一分钟。”
这位母亲希望儿子刻苦用功、考上大学。虽然她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唠叨,可就是改不掉这个毛病。其实,她是怕儿子长大,她希望儿子永远是个孩子,她要永远照顾儿子,她要控制儿子的一切。
心理医生向她提出这一点,她起初不肯承认,后来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要克服唠叨,妈妈就要多理解孩子,就要懂得尊重,不能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
可以说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讲在点子上。事无巨细,都要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里上下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人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试想,孩子如何能在无休止的唠叨中安下心做功课呢?
话要讲,但只有讲到点子上,讲的话才能起到作用,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否则,讲再多的话也没用。要知道,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间,也需要自由。妈妈对孩子也要懂得理解和尊重,妈妈对孩子发话前一定要经过一番理智考虑,不能喋喋不休。要叫孩子做什么事,不要事事叮咛,不要时时叮咛,不妨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在他的耳边轻轻地告诉他。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对话,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才能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如此,人们平时说话更是如此,一味地唠叨或者抱怨,只会让别人厌恶;只有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在说话时顾及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
6.留有余地——说话不能太绝对
有些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话就是真理,说的话滴水不露,没有任何破绽。他们总是摆出一副权威的样子,对别人指手划脚的,动辄就对别人嗤之以鼻,以鄙夷的口吻耻笑别人。
这些人说话不留余地,不留情面,极容易伤害别人,引起别人的反感。最后,这些说话不留余地的人往往也是将自己置于绝地,使自己丢了面子。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因看埃及地图被父亲扇了两个耳光。父亲对他说:“不要痴心妄想了,你这辈子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到达埃及的。”20年后,小男孩长大成人,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埃及。
历尽千难万险,他最终达到了埃及。他在金字塔的下边,写了一张明信片寄给父亲,上面只有一句话:“生命不能被保证。”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年前,雨荷和佳欣两人是同桌。雨荷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朋友很多。雨荷是个沉默寡言的女孩,朋友寥寥无几,没有人给她写信。
有个男同学要去参军了,他给班里许多女孩都写了信,却唯独没有给雨荷写。佳欣侧过头用不可一世的眼光看着雨荷,以讥讽的语气问道:“他没给你写信吧?”
“不用你管!”她生气地回道。佳欣大声说:“我想肯定没你的信,你是一个老处女,我保证你这辈子永远收不到一封信,根本不会有人跟你做朋友的。”雨荷气得大哭起来,咬着嘴唇尽力不让不争气的眼泪流下来。雨荷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自己争一口气。
后来,雨荷和佳欣天各一方。雨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尽情地拥抱生活。雨荷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些收获,杂志里经常刊登她的散文和小说,有一首新诗《校园》还在大赛中获了奖。雨荷渐渐地也有了很多朋友,朋友们都很喜欢她。两年里,雨荷与天南地北的朋友时常通信往来。
雨荷现在过得很好,因为有很多朋友希望她快乐。她走出了失落,她虽然仍然平凡,却实现了心愿:拥有很多朋友和信。
一天,在车站门口,雨荷遇到佳欣。一见面,佳欣就告诉雨荷在异地他乡见到杂志上刊有雨荷文章时的激动。佳欣惊讶于雨荷的改变。雨荷就给佳欣讲了当初的那个故事,最后淡淡地说:“生命不能被保证。”
佳欣向雨荷道了歉,她说不该说那些伤雨荷自尊心的话。两年来,雨荷第一次落下了眼泪,她终于争回了这口气。雨荷告诉佳欣她已经没有了受伤的感觉:“你永远是我最好的同桌,多年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一如往昔的美丽。”
在生活中,说话要根据他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灵活地进行处理,把握好说话的分寸,给自己留有余地。
有些主持人把刚演过两三出好戏的青年演员称作“崛起的巨星”;把刚发表几首小诗的人称作“著名诗人”,这样的赞扬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厌烦。
有个年轻人很想去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热情地接见了他。年轻人为了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能发明出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笑着问:“那请问你想用什么容器来放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没有给自己留有说话的余地,结果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
说话留有余地,就要注意措辞。比如,你没听天气预报,就不应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你的文章写得一般,就只能说“还好”,而不能夸夸其谈,说“非常好”。
有句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运用了“没有”、“最好”,又用了“更”,说明该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展现了该厂商不断进取的良好形象。相比之下,许多广告动辄就是“极品”、“世界一流”、“最权威”、“最时尚”,这些广告语太绝对,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引起人们的反感。
所以说话不能太绝对,太绝对的话就会显得过于浮夸,过于狂傲,就容易被别人找出破绽。
皮卡索夫和罗亭有这样一段对话:
罗:太好了!照您那样说,您就没什么信念了?
皮:没有,没有什么信念。
罗:您真能那么确信吗?
皮:是的。
罗: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呢?您现在就有一个。
皮:……
可见,如果碰到没有十分把握的事,说话不要太绝对,最好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等模棱两可的词,这样就会为自己留有余地。
7.善于拒绝——敢于说“No”
有些人心地过于善良,不忍拒绝别人,常常禁不住他人的三言两语,答应帮别人的忙。这种人总是被他人称之为“老好人”,认为他们“好说话”,其实,这并不是给他们脸上“贴金”。不懂得拒绝他人的人,其实是不懂得说话的人,是真正的笨嘴笨舌。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些令人头疼的事:一个品行不端的熟人缠住你,非要向你借钱,可你知道,如果借给他就无异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个熟稔的生意人向你兜售商品,如果买下就可能吃亏上当;有的亲朋好友,从不轻易开口求人,迫不得已,偶尔求你一次,若你拒绝,轻则失望、伤心,重则可能会大发雷霆;有的患难之交,曾经在你困难时慷慨解囊,如今有求于你,你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但他不相信,还指责你忘恩负义。这时,你当如何?
记住,你不是神仙,没有“呼风唤雨”、“喷云吐雾”的本领。该拒绝时,就一定要拒绝。如果不好意思当场说“不”,轻易答应别人自己并不想、不愿、不必做的事,最后事办不成,自己丢面子不说,还会为别人所不齿。
拒绝是你的权利,当别人向你提出要求或请求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你可以答应,也完全可以拒绝,这都是正常的。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在该说“不”的时候而不说“不”,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说不出“不”,并不一定表示你体谅别人,而可能表示你的意志太薄弱,胆子太小。所以,不善拒绝他人的人,应该对自己进行反思,应该养成该说“不”就说“不”的好习惯。
敢于说“不”,并不是说要直接拒绝别人,不留情面。向我们寻求帮助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的至交亲朋,如果拒绝不当,就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甚至生气,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恶化。所以,拒绝别人也要做到有礼有节,对对方晓之以理,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对方明白自己实在是爱莫能助。
有一次,林肯在一次报纸编辑大会上做演讲,他坦诚地指出自己并不是编辑,出席这次会议,是极不称职的。为了说出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听众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我在森林里碰到一个骑马的妇人,我停下来躲到一边。她勒住马,眯着眼睛看着我。
她说:“我相信你是我看到过的世界上最丑陋的人!”
我说:“你真的一点都没错,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你这副丑脸是不能改变的,但你可以待在家里别出门呀!”
林肯怎么可能永远不出门呢?结果,听众被林肯这个幽默的小故事逗得哈哈大笑。林肯借这个小故事巧妙地说自己不想来,但大会的主办者非得让自己来。这样既没让大会的主办者难堪,还使听众在愉快的氛围中明白了林肯的婉拒。
一个人不善拒绝,一般是担心会伤害对方或“得罪人”,也有可能是由于心理独立性不够。那么如何有效地拒绝别人呢?
1.立场澄清表法。
仔细想一想,把你认为必须拒绝别人的情况一条条地列在本子上。这主要是帮助你确定自己的立场,为自己“强行”制定一些规则,对哪些情况该答应、哪些情况该拒绝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一旦别人向你提出请求,你贸然答应。你当然也可以把这张表对外公开(比如贴出来),以便让别人心中也有数,从而就会省去许多麻烦。
2.语言练习法。
学会“对不起+我很愿意+但是”的拒绝表达法(如“对不起,我很愿意和你一起去看电影,但是我今天真的没空”),经常练习一下,以至熟练,一旦用到时就能脱口而出。有时候为了拒绝别人,也可以找一些无关痛痒的借口,那样总比直接拒绝别人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