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06600000022

第22章 佛教寺院和四大名山(7)

元和十三年( 818)冬,宪宗派遣太监,率领僧侣多人,前往法门寺再度奉迎佛骨。第二年正月,将佛骨迎至京城长安。宪宗敕令先在宫中供奉3天,然后送往京城各寺院让僧俗礼敬,从而又一次煽起全国性宗教狂热。当时,朝野震动,王公士庶,奔走相告,有焚顶烧指燃臂为供养的,有倾家荡产以作施舍的。上下仿效,唯恐落后。面对这种日益高涨的崇佛狂潮,韩愈勇敢地挺身而出,予以坚决反对。他在给宪宗的《谏迎佛骨表》中,以南朝梁武帝为例指出,奉事佛教,希求福田,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前之势,举周若狂,这种现象实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他提出,应将佛骨交付有关部门,投于水火,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甚至表示:如果佛真有灵验,能作祸祟的话,那么,所有的灾难请都落到我的身上吧!

《谏迎佛骨表》触怒了皇帝,韩愈几乎因此而丧失性命。后来在一些大臣的帮助下,总算免遭杀害,但是被削去了刑部侍郎的职务,贬为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刺史。对于这件事,韩愈始终没有后悔,不改初衷,他在赴潮州途中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见他没有因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放弃反佛的主张。历史上的韩愈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与柳宗元等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在反佛斗争中是一位逆流而上、英勇无畏的战士。他的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回忆。

由于佛教势力过分膨胀,泛滥成灾,在韩愈反佛精神的鼓励下,地主阶级中部分有识之士的反佛意识逐渐上升。与此同时,自敬宗、文宗起,朝廷也有了废佛意图。至武宗时,终于将废佛付诸实施了。

唐武宗是唐朝皇帝中唯一坚决反佛的。他在废佛敕书中说,随着佛教寺院的增多,僧尼队伍的扩大,耗资日益庞大,对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佛教无君臣、父子之礼,不事嫁娶婚配,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生严重抵触,难以容忍。这是他灭佛的主要动机。此外,武宗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即位后曾召道士赵归真等81人入宫修道场。赵归真又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共同谋划毁佛、灭佛。唐武宗从会昌初年( 841)起,开始做灭佛准备,至会昌五年(845)进入灭佛高潮。其结果,共拆毁寺院4 600座,招提、兰若(小型寺庙)等佛教建筑40 000余座,僧尼被迫还俗者26万余人,没收寺院土地数10万顷,查出寺院役使的奴婢15万人。

唐武宗灭佛是继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后的义一次灭佛,因发生于会昌年间,故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这次灭佛比较彻底,给予佛教以沉重打击。寺院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庙遭废,经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此也就由极盛而走向衰落了。

异军突起的禅宗

●一菩提达摩及其“壁观”

当其他各宗相继走向衰退之际,禅宗却异军突起,逐渐取代其他各宗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在佛教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认为通过将心专注于某一点上,静坐思维,可以有效制约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事物的引诱,解决所谓去恶从善、由痴而智和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

早在北魏时期,以研究和修习“禅”为目的的禅学内部已出现若干派别。相传菩提达摩(简称达摩)自南印度泛海而来,进入北魏境内,在河南嵩洛一带教授弟子,提出一种新的禅法,开创了全新的禅学派别。他的传法活动为后来禅宗的建立做了准备。但围绕着达摩的事迹,历史上曾出现不少神话和传说。

据伪经①《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但他实际上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手持一枝金色菠萝花向与会大众展示。当时在座弟子对此都表示迷惑不解,只有站在他身边的摩诃迦叶默默神会,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道迦叶可以担负重任,于是当众宣布,将“正法眼藏”(普照一切的根本佛法)付嘱迦叶。这种说法具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后来的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他得了佛的思想精髓。因而,迦叶也就被列为禅宗在印度的第一代祖师,而禅宗的渊源便可以直接卜溯到释迦牟尼。

类似的神话不断出现。据说,当“正法眼藏”山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给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般若多罗对他说,希望你在我去世之后60年,将此“正法眼藏”传到中国去,以普利众生。同时还送给达摩偈(jie)颂①一首,其中两句是:“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跨水”,暗指达摩将渡海东行;“逢羊”,则预示他将在广州(羊城)登岸;而“渡汀”,说的便是横渡长江去北方传法。根据这一预言,达摩于粱武帝普通年间( 520-527)航海东来,抵达南海(今广州)。当时南海刺史萧昂热诚地接待了他,并上表梁武帝。梁武帝派人专程迎达摩至金陵。粱武帝的奉佛,主要致力于建寺、造像、写经、度僧,因此当他见到达摩时,便问道:“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不料,达摩却回答说:“一无功德町言。”梁武帝又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达摩因见话不投机,决定离开金陵,北上中原地区。

又据传说,达摩离开王官后,梁武帝把他俩的问答对话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志公听后,对梁武帝说,达摩的开示好极了,他便是观音菩萨派来传授“正法眼藏”的。梁武帝深感懊悔,当下派人追赶达摩。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头忽见一队人马赶来,随即手折一枚芦苇,掷于江中,随后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故事。后代文人常以此作为诗画的题材,影响广泛、深远。‘

正如“拈花示众”、“跨水逢羊”等传说缺乏史料的真实可信性一样,“一苇渡江”也只是出于后世禅僧们的想象。事实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达摩生平事迹和禅学思想的记载,大部分出自禅宗成立后禅僧们的虚构。比较可信的看法是,达摩自南印度泛海而来,登陆于南方沿海,并于刘宋后期进入北魏境内。据推测,他大约卒于公元530年左右,活了100多岁。

作为神话传说的延续,为了突出达摩的坐禅功夫(实际上这正是后来禅宗所激烈反对的),后人又编造了“九年面壁”的故事。说的是达摩折苇渡江后,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前后9年。时代愈后,传说也愈奇。如说在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个“达摩洞”,达摩就曾在那里面壁9年,连鸟儿在肩上垒起了巢也全然不察。

事实上,在较早的历史汜载中,尚未出现达摩于少林寺面壁9年之说。达摩弟子昙林只说过他“远涉山海,游化汉魏”(《菩提达摩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在北魏境内传法。著名史学家道宣也只说他“北渡至魏”,“游化嵩洛”(《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在嵩山、洛阳一带教化弟子。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所建的寺院,佛陀是该寺的第一任寺主,继佛陀任寺主的是僧稠。达摩禅与佛陀、僧稠一系的禅在当时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产生上述传说的原因,主要是禅宗取得优势地位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自然地把当时已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了。

我们认为,达摩虽然没有“面壁九年”,但是确实提倡过一种“壁观”禅法,只是这种“壁观”与“面壁九年”并不是一回事。

昙林指出,达摩禅法的一大特色是“安心”,“安心”的内容是“壁观”。所谓“壁观”,即心如壁立,并非面对墙壁而“观”。道宣说,达摩禅的内容是“凝住壁观”,“凡圣等一”,“与道冥符”。认为所有人在佛性上是平等的,若通过“壁观”修行,便可以达到“与道冥符”,即自身与佛性相契合,从而进入佛的境界。唐代佛教学者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总结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安心”,指安心于佛教真理;“外止诸缘”,指完全停止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内心无喘”,指在禅定中连自己的呼吸也感受不到。总之,达摩禅的核心是,认为众生本具佛性,只要凝住壁观,屏除杂念,由定发慧,便可达到佛的境界。

●二慧能的“顿悟成佛”说

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纯粹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它的真正创始人是慧能。因为佛教传统上把达摩当作禅宗始祖,到慧能时共传了6代,所以慧能通常也就被称作“六祖”。

达摩“壁观”禅法与当时北方地区所流行的各类禅法不同,受到强烈的抵制。因此,在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时期,这一派系未能获得发展,处境维艰。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时,达摩禅传人湖北黄梅一带,建立起“东山法门”,才逐渐摆脱困境。

东山法门把众生佛性思想与般若性空学说加以结合,改变了白达摩起严格的枯坐修禅和苦行守戒,代之以比较自由活泼的修行方式,从而增强了对教徒的吸引力。道信在双峰山集僧、俗500余人修习禅法;弘忍继之,在冯茂山(东山)40余年,收得大批弟子,“四方龙象归依奔凑”。这时,达摩禅系的声誉已开始压倒其他各家禅派,并受到朝廷的密切注意。慧能禅宗的建立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据佛教史书记载,弘忍在去世前曾对弟子玄赜(z6)说,以后可以传我禅法的有10人,他们是:神秀、智诜( shen)、刘主簿、慧藏、玄约、老安、法如、慧能、智德、义方。这些人后来各自传法,但大部分传承不明,禅法潭灭无闻,只有慧能和神秀二系最为清楚。

慧能( 638 -713),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因父亲去世较早,故家境贫困,少年时未曾入学,稍长以卖柴养母度日。据载有一天,他在街市偶然听人诵念《金刚经》,即有所感悟。经打听,得知五祖弘忍在黄梅东山传授禅法,门下弟子有千余人。于是他辞别老母,赴黄梅参礼五祖。这时大约是龙朔元年(661)。在弘忍门下,他是一个行者,①分配在碓坊春米劈柴。8个月后,弘忍召集他所有弟子,要求每人作一偈颂,以便根据偈颂表达的思想,分辨各人对禅法理解的深度,决定传衣付法,确立继承人。

神秀是弘忍的上座弟子,大家都寄希望于他,他也当仁不让,在南廊壁间题了一偈,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众僧见后,视为佳作,很快便传遍全寺。但慧能听人诵念这个偈后,很不以为然,于是请人在神秀偈旁题上自己的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坛经》)神秀的偈认为,虽然佛性人人具有,但易为外在的尘垢障蔽,所以要时时拂拭,不断修习,成佛才有可能。慧能的偈则指出,心性本净,人人本来是佛,不必经过繁复形式的修习,便可进入佛的境界。

弘忍认为,慧能的偈颂彻见本性,见解超过神秀,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就在当夜秘密将衣钵传授与他,并叮嘱他急速南下隐藏,待时机成熟再出来传法。慧能接受衣钵,连夜离开黄梅,回到岭南,在怀集一带隐居,前后达15年之久。唐仪凤元年(676),他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这天,有两名僧人正在寺前辩论风幡问题,一说是风在动,一说是幡在动,争执不休,相持不下。慧能倾听良久,不禁插嘴说:”二位都没有说对。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只是你们的心在动罢了。”二僧听了,如茅塞顿开。寺院住持印宗法师听说此事后,十分敬重他,亲自为他剃度。慧能正式出家后,来到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开始创建禅宗的活动。他又应邀在韶州(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大梵寺讲堂为大众说法,其说法内容由门人法海等记录,并整理成书,这就是后世流传十分广泛的《坛经》。

禅宗南北之分由此开始。神秀及其弟子因在北方传授禅法,被称作“北宗禅”;慧能及其弟子主要活动于南方地区,被称作“南宗禅”。神秀系统的北宗禅在安史之乱前达到极盛,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北宗门下,势力连天”之说。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慧能禅尚局限于岭南一隅。后来由于慧能弟子神会北上中原,不惜性命宣传南宗宗旨,抨击北宗禅法,逐渐使南宗禅“大播于洛阳”、“派流于天下”,并最终演变为禅宗主流。

慧能禅之所以能战胜神秀禅,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神秀的禅,主张循序渐进,通过抑制身心活动,断除一切妄念,灭尽所有杂想,最后达到解脱。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强调渐修的禅法,它与印度禅学仍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慧能则从般若性空的角度指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空,无所谓矛盾差别,因而也就不存在断恶去染的问题。为此,他不仅否定了传统形式的坐禅,而且还对“禅”作出全新的解释。认为,“外离相日禅,内不乱曰定”。意思是说,禅不应该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关键在于内心的体验、领悟。

慧能禅学的一大特点,是关于“定慧等学”的观点。“定”,是指意志锻炼的功夫;“慧”,指在定的基础上获取的宗教体验。隋唐佛教宗派十分注重定慧双开、止观并重,但一般都视定、慧为禅的先后两个步骤,虽力求把它们统一,而实际上仍然分裂为二。慧能则把定、慧看作是“体一不二”,相即互含,这好比是灯与光的关系:从定来看是光,从慧来看是灯。

慧能义把“顿悟”看作成佛的根本道路,以此与神秀的“渐修”加以区别。所谓“顿悟”,是指刹那间觉悟自己所具的佛性,不用积累而突然达到佛的境界。慧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敦煌本《坛经》)“真如本性”就是佛性。

“顿悟成佛”说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道路,具有十分深远的宗教意义。后人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指的禅宗“顿焐”。既然成佛只在“一念”之际,只是对“自有本觉性”的刹那直觉体悟。那么,传统佛教所主张的读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具体修行,也就没有必要了。它破坏了传统佛教寺院生活的固有特色,引导僧侣与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适应,从而增强了禅宗自身的应变能力。又由于这一学说大大缩短了尘世与净土、此岸与彼岸的距离,所以既为下层劳动群众的学佛提供了方便,义迎合了新兴官僚集团以及七大夫的宗教热情。当然,对于某些地主阶级人物来说,这种宗教学说,还投合了他们贪婪残忍和不劳而获的本性。根据“顿悟”说,只要“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于是,在这一口号下,他们就可以逃避罪责,逍遥法外。

同类推荐
  • 凡人的禅心

    凡人的禅心

    本书告诉你的是,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是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张,不忘形。在禅意中能悟出人生的真道理。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分为药师法门的特质;身光破暗愿(开晓事业愿);魔外归正愿(回邪归正愿);解脱忧苦愿(从缚得脱愿);药师法门是当代最契理契机之法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等内容。
  • 宽容的价值

    宽容的价值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宽容的人。
  • 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四十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好因好缘”、“勇于承担”、“心的味道”、“随喜功德”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热门推荐
  • 倾城恋之儒女冠华

    倾城恋之儒女冠华

    外界传言洛家的十三少自大病痊愈后便从第一纨绔转为清冷的翩翩公子,高岭之花,孤傲不可亵渎……“小洛洛,听说你清冷?”某帝邪魅一笑。洛羽:“这只是个传说!”“听说你孤傲?”洛羽:“这只是个不靠谱的传说!”“听说你是高岭之花不可亵渎?”洛羽:“这真只是个极不靠谱的传说!”某帝:“既然如此,本帝就不客气了!说吧,生一个还是两个?”“本少是男的,咋生?”“呵呵,总要试试嘛!”女扮男装,文可甩笔控美女,武能提刀弑神佛,却偏偏被一个邪魅狂狷的魔帝死死吃掉。从此,上至黄泉,下穷碧落,总有他的生死相随!
  • 异界小事记

    异界小事记

    艾兰特大陆,兰斯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爆笑日常就此开始!
  • 一剑诛万道

    一剑诛万道

    灵幽古洲,万宗林立,天骄辈出,传说会有一少年,横空出世,锋芒毕露,手持三尺神剑,败尽天骄,一剑变可让世间天翻地覆
  • 在下一秒相见

    在下一秒相见

    男主角在偶然的机会破获了一桩陈年老案,和女主角结下了缘分。
  • 猎爱入局:恶魔心动365次

    猎爱入局:恶魔心动365次

    慕博恨姚念恨得撕心裂肺。大学时人人倾羡的一对,再见面却淡漠如斯。他高高在上如王者,她做小伏低卑微入尘埃。
  • 祸到请付款

    祸到请付款

    犯罪心理学、现场勘查学知识爆棚!智商180的推理天才&情商负20的热血主播,反差萌组合结伴破案,惊险!刺激!逗趣!物理学家靳怀理,情商为零,却是个犯罪推理天才。在一次买锅经历中,意外邂逅了对探案有狂热爱好的电台主播阮立冬,开启了全新的探案之旅!一战成名之杀人楼、第十四级阶梯的悲音、死亡之歌之罗生门……诡异而神秘的案件纷至沓来。靳怀理和阮立冬合作默契,从几乎无迹可循的犯罪现场中寻找出凶手的破绽,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一次次合作中不断升温。
  • 穿越异界的那些年

    穿越异界的那些年

    有武术和异能的世界,有剑与魔法的时空,也有星辰大海的瑰丽浩瀚,不断重生的他,带着神秘的随身系统,穿越到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异界。PS:其实这是(超)慢(热)文,简介暂时只看前面九个字就好。
  • 互相隐藏的喜欢

    互相隐藏的喜欢

    一所省重点高中里面的故事,一帮学霸们腾出时间来搞出来一堆的事情。其中有两个中级学霸,一个叫秋染的160小姑凉,一个叫温阳的180大哥哥。表面上一个是才艺多多的乖乖女,实际是网文大赛的新晋黑马。另一个表面上是宅男屌丝,实际上是曾经爆火一时的现在隐退的游戏主播。两个人,一堆的秘密,两个心理年龄远超班级同学但是特别爱演的人,似乎找到了,那个可以倾诉衷肠,可以将秘密托付的人。但,又仅仅是似乎。于是,他们记住了对方,努力的想要扒下对方的面具。却,不小心,将对方,深深地刻在心里。
  • 虚无神葬

    虚无神葬

    这是一个被神统治过的世界,可惜神最终还是退出了世界的舞台。屠魔的少年成了新的魔。从山沟沟出来的少年,立志要成为那人上人的他却并不知道自己是曾经的神……被世人厌恶的神却把自己当成了人。
  • Killer异闻录

    Killer异闻录

    杀手的话,说穿说到底,不过也就是,让目标离开委托人的世界。对吧?我觉得无聊,恰恰相反,我所做的工作是,将目标送去委托人的世界。我叫付愁,曾经,我是一名杀手,现在,我是一名复仇者。复仇的付,复仇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