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目光
与所有的儿媳一样,婚后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婆婆。
那时婆婆还不老,短发光光地梳在耳后,穿一件银灰色真丝绣衣,戴一副很有距离感的变色眼镜。婆婆在深色镜片后面仔细打量我时,我一下就慌乱起来。那一刻我明白了,我碰上的定是个不一般的婆婆。
婆婆果然不一般。婆婆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是那种仿佛集中了太多不同的因素,因而自身不断地抵触着、纠葛着,同时又补充着、说明着的矛盾气息。我一直能感觉出那气息的存在,但却始终也无法说得清楚。
矛盾的感觉几乎无处不在。
表面上看,婆婆是个地道的家庭妇女。婆婆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每日专注的只是些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能把这些小事做到极致。婆婆淘两碗米足足能淘半个小时。几乎一粒粒数过之后,婆婆会举着瓢让我看她淘出的胜利成果——一些细如灰尘的沙粒。婆婆得意地说,只有我才能淘出这么细的沙子。这话我绝对相信。半夜上厕所,突然听见厨房里有声音。我探头一看,竟是婆婆在奋力搓洗一块巴掌大的抹布。婆婆说抹布上绝不能留一丁点油星子。我偷偷溜了一眼表,已是下半夜一点多了。青菜要洗五遍,婆婆叮嘱我说。我诺诺地应着,下决心洗上五遍。婆婆在一旁盯着我洗了两遍才走开,再回来时我已经在洗最后一遍了。是五遍吗?婆婆满脸的怀疑,我说是。婆婆不放心地扒拉着菜叶又问,是五遍吗?我说是!心一下就堵到了嗓子眼儿,赶紧转身离开了。身后只静默了一小会儿,立刻就传出了哗哗的洗菜声。我知道婆婆在补洗她没亲眼看见的那两遍。我只能无奈地听着,长长地叹着。
但就是这样一个婆婆妈妈的婆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转过脸来,严肃地询问,××号文件你们单位学习了没有?里面有什么新的精神?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急切地拨响电话,当你忙不迭地跑去接电话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紧要事时,却听见婆婆在那边扯着喉咙说,看了没有?新闻刚刚报的,布什又当选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乎地从菜堆中抬起头,打断你的话头说:不对,一一五师的一部分部队留在山东合并到华东野战军了,后来改成三野。另一部分坐船去抢占东北,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就是后来的四野。当时你爸爸负责在山东龙口组织部队渡海,我就是从那里上的船。我当时坐的是小火轮,老百姓叫做“气拍子”的那种船。记得小火轮突突突地跑了一天一夜才跑到庄河。到了庄河,我上岸一看,天,满地都是苏联红军……讲过去那些事情的时候,婆婆的目光就显得十分有神。
婆婆节俭。像所有常年拮据的家庭妇女一样,婆婆掂着手里可数的几个钱,整日埋头于柴米油盐的计较之中,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从嘴上省钱这一件事上。婆婆忍着腿疼走很远的路去早市买菜,只因为早市的菜比家门口便宜一两毛。婆婆一年中几乎要吃半年的白菜萝卜,不是因为爱好,也不是为了保健,只是为了省钱。这种时候,婆婆像极了没经过世面,没享过荣华的贫贱妇人。但且慢,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突然冒出一句吓你一跳的话。她会在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家常的时候突然说出,北平和平解放那会儿,我几乎天天跟着你爸爸去北京饭店吃烤鸭,吃得后来都不敢提烤鸭这两个字了,一提就恶心。我吃惊地问怎么会这样?她说当时高兴啊,一枪一弹没发就进了北平城,所以各部队都互相请,首长之间也互相请。婆婆喜欢吃火锅子。(婆婆管火锅叫火锅子)常常在撕扯着嘴里那些嚼不烂的羊肉时,婆婆就会发出感慨,讲起自己第一次吃火锅子的情形。那时部队刚到东北,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思邀请他们夫妇吃饭。到那一看是吃羊肉,婆婆心里就有些打怵,她怕膻。婆婆说那羊肉切得极薄,摆放得也极讲究。拗不住劝,婆婆试探着吃了一口,没想到那羊肉竟丝毫没有膻味,而且极鲜嫩好咬。就是从那次之后婆婆爱上了火锅子。触摸这些往事的时候,婆婆的目光常常会变得老旧而柔和。
婆婆当然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婆婆是组织的人。至少婆婆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自从十五岁离家出走参加八路军之后,婆婆就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组织。在婆婆的心目中,组织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与儿子产生分歧时,婆婆会用组织来告诫儿子,说你不要以为我管不了你就没有人来管你了,还有组织呢。我会把情况反映给组织上,让组织上来处理你!对保姆不满意,婆婆也会用组织来进行批评教育,说既然组织上分配你来这里工作,你就要努力把这项革命工作做好,让组织上放心!进入八十年代后,老家突然传来消息,说婆婆那个在解放前就死了的弟弟竟然在台湾活得好好的,是个退伍的国民党老兵,而且还要回来探亲。婆婆一听就急了,说不可能,我早就向组织上讲明我弟弟已经死了,这不成欺骗组织了吗?我一辈子清清白白没有任何家庭历史问题,一下子冒出个国民党弟弟让我怎么向组织上交待?这个弟弟我不能认!坚决不能认!婆婆一生都无条件地信任组织、服从组织。与公公结婚是组织上给做的主。公公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之后,婆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复员离开了部队,后来又是在组织的劝说下改嫁了他人。一直以来,婆婆无论自己的生活境况多么尴尬,无论自己承受多少困难,对组织上从来都没有过一句怨言。只要一提到组织,婆婆满眼都是充满信赖的光亮。
这样一个婆婆不能不引起我的兴趣。但更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我的公公——一位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经历了无数次的殊死战斗,却在胜利的最后时刻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的烈士。
从未谋过面的公公,在我们家里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虽然连我的丈夫也不曾见过自己的生身父亲。虽然为了顾及继父的感情我们在家里总是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公公的气息却无处不在。
你无法回避。
你能回避一个名字,但你回避得了与那个名字有关的所有记忆和想像吗?何况,这个名字曾经是如此地响亮,如此地与你亲近。你能回避一个话题,但你回避得了从这个话题中延伸出来的思考和困惑吗?何况,这些思考和困惑正是你一直企图捕捉、企图破解的生命难题。你无法回避。就像无法回避自己的出处,无法回避自己的身体一样。因为你有着相承的血脉、相似的额骨和相同的下颌。你无法回避牵引出你而又覆盖着你的这段历史,不仅因为它是有质感、有重量的,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个家庭永不释怀的伤痛和惆怅……
我一直想把我的公公、把这一切写下来,但却一直也不敢动笔。因为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视角和方式。我不想用虚构来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也不想写那种参杂了许多想像的所谓人物传记。我想要更多的真实,更普通的情怀和更平静的叙述。但我知道自己缺乏这种能力,缺乏用普通目光过滤精彩的能力。
庆幸的是,婆婆的存在为我提供了获取这种能力的机会。
走近婆婆,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大多数婆媳关系一样,由于丈夫的缘故,我与婆婆之间就有了最近的理由和最远的距离。我们婆媳俩相处得并不轻松。我的敏感和婆婆那充满矛盾的个性,常使我因应对不能而手足无措。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婆媳之间都只能是互相谨慎地审视着,小心地排斥着,有限地亲近着。面对婆婆,我常处于紧张状态。只是在后来,当我发现婆婆在面对我时也与我一样的应对不能,一样的手足无措时,我才稍稍有所释怀。就是在这样长期的婆媳磨合之中,我逐渐走近了婆婆。走近婆婆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出我的局限,缩短我与他们那代人心理距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婆婆不仅为我展示了一个有着极不普通经历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且给了我另一种目光。就是借助婆婆的目光,我才看见了公公的真实表情,看见了许多显赫名字后面的普通面孔。
我开始整理公公的遗物,与丈夫一起《阅读父亲》。
起初,我并没想用第一人称把自己写进去。但在下笔前的那一瞬间,童年的记忆突然苏醒了。我看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高远的天空;闻到了那股熟悉的湿漉漉的松针味道;听到了孩子们追逐的脚步声和欢快的叫喊声;看见了戴着红领巾的我正伸出手指抚摸着墓碑上那个鲜红的名字——蔡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