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05600000008

第8章 和邓肯的悲剧婚姻(1)

本世纪初,伊莎朵拉·邓肯是风靡欧洲的著名美国舞蹈家。她热爱苏联,称十月革命后的莫斯科是“人类精神启蒙的伟大发源地”,预言“莫斯科将成为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她决心把自己的艺术天才贡献给世界上第一个新型国家,为苏联培养一代新的舞蹈演员。1921年秋天,应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主席卢那察尔斯基的邀请,她不远万里,途经许多国家来到苏联。在她踏上千里迢迢的旅途之前,巴黎和伦敦的一些资产阶级抢“头条新闻”的记者对她争相围攻,提出各种挑衅性的问题。邓肯的“答记者问”则被当作头等轰动的新闻竞相刊登在当时的西方报刊上。

“苏维埃俄罗斯正在闹饥荒,您此去不害怕吗?”

“我害怕的是精神上的饥饿,而不是肚子饿不饿。我的生活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只有在俄罗斯我才能创办自己所希望的那种学校。”

“您跟苏维埃政权达成了什么协议?”

“我去苏维埃俄罗斯,不需要任何协议。我讨厌那些个什么协议!俄罗斯人那里尽管吃的方面紧张,但他们要让艺术和教育面向人民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邓肯本可以在西方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但她为了自己的信仰,毅然抛弃舒适的地位和享受,来到刚刚恢复战争创伤但仍然贫穷落后的苏联。她认为,只有苏维埃俄罗斯才是不被金钱收买的艺术祖国。为了表达她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信念,她在登台演出时常常是“一身红装”——红衣红帽和红鞋。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她十分钦佩。她在莫斯科开办了一所150人的舞蹈学校,传授技艺。在谈到开办舞蹈学校的目的和意义时,邓肯说道:“我想训练你们的儿童,使他们具有与高尚心灵和谐一致的优美体魄。”卢那察尔斯基在回忆邓肯时说道:“阿莎朵拉觉得,如果使人体变得轻盈、匀称、灵活自如,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人的意识乃至对人的社会生活发生良好的影响。”为了丰富在苏联各地巡回演出的节目和扩大革命主题的影响,邓肯特意创作了新型芭蕾舞《国际歌》。192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为邓肯举行专场音乐会,列宁坐在观众席上。邓肯在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和斯拉夫进行曲的伴奏下跳了许多舞蹈,也表演了“国际歌”舞。观众频频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在卢那察尔斯基的倡议下,台上是邓肯表演“国际歌”舞最后一场,台下是全体观众起立同声高唱国际歌,雄壮的歌声和振奋人心的激昂充满了整个剧场大厅。据同时代人回忆,邓肯给列宁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就是这样的一位天才的舞蹈家,于1922年重新点燃了叶赛宁心中已经熄灭了的爱情火焰,而叶赛宁的爱则焕发了她的第二个青春。邓肯与叶赛宁都具有艺术家的浪漫气质,她之所以对叶赛宁一见倾心和钟情,首先由于她崇拜天才,她在叶赛宁身上首先看到的是诗人,尔后才意识到他同时又是个常人。凡是她作为一个女性所能够给予叶赛宁的,她都给予了。只有叶赛宁才能够在这位女性身上激发出那么多的艺术创造力,只有叶赛宁才能在她那里发现那么多缠绵的柔情。邓肯第一次与叶赛宁相见时就紧紧握住叶赛宁的双手,惊讶地凝视着他。邓肯终于看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惟一的”意中人,把对叶赛宁的爱看作是她的生活的“最后一次复兴”。她简直不能相信,这个英俊潇洒的诗人神情忧郁的蓝眼睛里竟能迸发出如此灼人的热情。叶赛宁则在邓肯身上既看到成熟女性的风雅,又看到少女般纯真的热情,她在台上或台下的每一个姿势,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俩有着共同的艺术语言,相近的艺术见解。邓肯视舞蹈为“心灵的背影”,叶赛宁视诗为“心灵的钥匙”。他们之间虽然语言不通,年龄悬殊,但却一见倾心,通过艺术媒介两心相印了。邓肯先前与西欧国家签订了演出合同,此时已临启程日期。叶赛宁则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同行的诗集在国外出版事宜须要亲赴商谈,于是决定同邓肯一起前往。此外,还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目的:“亲眼目睹一下西方世界,获得感性认识。”在叶赛宁与邓肯出国旅行之前,卢那察尔斯基以教育人民委员会的名义发给了叶赛宁一份随身携带的证明文件,其中要求“苏维埃政权党、政、军各级领导人给C. A.叶赛宁提供一切方便”。叶赛宁与邓肯本来只是同居,但在办理出国手续之前必须先去办理结婚登记。邓肯比叶赛宁大17岁,为了缩小她和叶赛宁之间年龄的差距,她有意将自己的实际年龄瞒了8岁。出国旅行之前,邓肯为防万一,写下了自己的后事安排和遗嘱,强调说如果她先于叶赛宁去世,那么她的一切遗产将由合法丈夫叶赛宁继承;如果两人同时去世或者叶赛宁先去世,她的一切遗产将由她的兄弟奥古斯丁继承。当他们的出国手续和准备工作都已办理停当之后,便于1922年5月10日踏上了前往欧美的旅途。然而,国外并没有给他留下愉快的印象。在柏林,由于唱《国际歌》而遭到流亡的白俄作家一顿毒打;在巴黎一家饭店里,由于嘲笑弗兰格尔、邓尼金及其余党,结果也被殴打,连礼帽和手套也丢了;在美国也发生过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也正是在柏林、巴黎、纽约,叶赛宁才见到了没有祖国的那一部分俄罗斯人的精神状态:

这里又在酗酒、斗殴和哭泣,

伴着手风琴泪诉愁肠,

诅咒自己的种种失意,

把莫斯科俄罗斯来怀想。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诗人,叶赛宁亲眼目睹了白俄侨民在国外的悲剧生活,开始思考和探索他们由于革命和阶级斗争而远离祖国所产生的一系列悲剧的原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叶赛宁才着手创作组诗《小酒馆式的莫斯科》的。那些流亡者之中不少人不得不长期漂泊在国外,过着无限孤独的生活,经历了无法表达的“苦难的历程”。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比谁都早地感觉到生活在底层的白俄侨民的悲剧处境和无望的挣扎。也许,正是出于这种绝望,侨民们才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而这一切都成了诗人抒情的素材。作为“小叙事诗”的组诗《小酒馆式的莫斯科》,最初只有四首,收在1923年出版于柏林的诗集《闹事者诗抄》里。这四首诗是:《这里又在酗酒、斗殴和哭泣……》、《唱吧,唱吧,伴着该死的吉他……》、《啊,如今事情已经定了……》、《我不打算欺骗自己……》。深入研究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我们还会发现,《小酒馆式的莫斯科》不仅仅是抒写白俄侨民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也不单纯是诗人内心的写照,那辛辣的笔锋和直言不讳的抨击,许多地方都是有具体所指的,例如:

我不是恶棍,也没打劫于绿林,

没枪毙狱中不幸的人们。

我只不过是个街头浪子,

对迎面的路人笑脸相迎。

据赫雷斯塔霍夫考证,这诗实际上又是为当时“左派”社会革命党布柳姆金所画的像。“布柳姆金曾是国家政治保安局的一名非常积极的契卡工作人员,曾多次在叶赛宁面前夸耀自己在卢比扬卡监狱地下室里干的那些血腥勾当。正是此人刺杀了德国驻莫斯科大使米尔巴赫以挑起事端……此后还得到托洛茨基的重用,被任命为高加索红军监察员……”

西方是把叶赛宁当作风月场中高贵的游子接待的,而对邓肯的印象不外是被“赤化”了的一个西方舞星。叶赛宁想趁这次出国的机会创作一些国外题材的诗,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文明,使他产生了压抑之感,全然破坏了他的情绪,使他赋诗的兴致锐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用诗人敏锐的眼睛审视着、观察着异国纷纷扰扰的、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他看到了“美元先生”的力量,厌恶那里富人们的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生活。在那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和享受,对艺术则毫无兴趣,一本诗集的最大印数是500册……叶赛宁虽然身在国外,心却思念着祖国、故乡。异国的旖旎风光和高山蓝天怎么也无法同祖国和故乡媲美,无法相提并论。在国外一年有余的时间里,叶赛宁很少写作。从他写往国内的信件里可以看出,他不论是在柏林还是在罗马,不论是在纽约还是在芝加哥,都无比怀念祖国,即使是世界闻名的美丽城市巴黎,在叶赛宁的感情世界里也不如祖国、故乡美。俄罗斯的山川风物使身在异国的叶赛宁魂牵梦萦。这在他为数不多的国外诗抄中也可明显地看出来:

唉,这些国家我也知道,

那里的道路我走过不少,

现在我真想归来,

靠故土越近越好。

对祖国的挚爱使叶赛宁成为一棵离不开俄罗斯土壤的树。

1922年10月至1923年2月,叶赛宁在美国逗留了四个多月,游历了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连德、堪萨斯城、费城、巴尔的摩、孟菲斯、圣路易斯、路易斯维尔、印第安那波利斯等等,看到了“灯火的海洋”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残酷性质。这些城市给他留下的直接印象都反映在特写《铁的密尔戈罗德》(1923)里。“密尔戈罗德”本是果戈理揭露封建农奴制的中篇小说的名称,叶赛宁不无选择地借用此名,并冠以“铁的”形容语,旨在讽刺“金元帝国”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贫乏,同时也真实地纪录了诗人对美国的具体感受。

同类推荐
  •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有人说,他是“全世界的财富”。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1978年入学的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成为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3岁回国跟李开复一起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智囊团的核心成员……
  • 慈禧: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大清帝国

    慈禧: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大清帝国

    慈禧太后,大清晚期的实际掌权者。她从“辛酉政变”到逝世,总揽同治、光绪两朝军政大权长达47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女人。其一生,接楔着中国近代最具风云的时代动荡。站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历史将慈禧太后推上了前台,在深刻而无奈的现实面前,她别无选择。本书以外国人的视角细致剖析了慈禧太后主导的全部重大政治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清末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哀情时代,真实又生动地刻画出慈禧矛盾的性格和坎坷的一生。
  •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本书作者收集各方资料,并亲访审判林彪、江青集团的特别法庭“首席审判员”王文正法官,通过“红色公主”孙维世的一生,重现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 智者为王

    智者为王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追求“大智”的价值取向。自以为聪明的人或许实际上很愚蠢,貌似精明的人却是十足的傻瓜。聪明和精明不等于智慧。这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世上“小智”的人多,“大智”的人少。只看到眼前利益的人再聪明也是小智,能看到长远利益的人是大智;只看到个人得失,不为他人着想的人是小智,能够顾及大家利益的是大智;只看到狭隘的圈子的人是小智,能从小圈子看到整个群体的人是大智;只看到局部的人是小智,能从局部看到整体的人是大智。
  • 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作者博文以丰富学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解读历史人物,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权谋与人性,详尽而真实地讲述了三千年来那些悲剧英雄传奇的一生。本书没有受困于历史的羁绊,去刻意拔高或者贬损其中的某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以崭新的视角,深刻揭示了那些英雄从崛起到覆灭的过程。尽管因篇幅所限,选择的都是吉光片羽,但却折射出了他们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悲壮人生。希望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有气吞山河的荡气豪迈,也有扼腕长叹的幽怨凄美,还有对英雄人物再度品味的盘点斟酌。当然,《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不会误导读者的评判和思维,因为涉及本书的所有历史人物,都是在参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而被客观还原的。
热门推荐
  • 阴暗独面

    阴暗独面

    她跑着,在这个暴雨滂沱的夜里,不知疲倦,向着黑夜深处探寻真相……
  • 最强全能宠物师

    最强全能宠物师

    楚峰三岁的时候被周然捡回来,从那时起就开始修炼宠师。开始的时候他非常的有天资,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真龙境三重天的级别。可是不知为什么,过去了三年他的修为再无半分精进。开始还被周家人称赞是天上掉下来的“天才”,现在却被周家人誉为不知道从哪来的“废材”……
  • 菜市一支花:替身王妃

    菜市一支花:替身王妃

    白芯敏,出生现代武林世家,跆拳道六段,竟然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嘛,干嘛非要穿越到古代菜市场的鱼摊上。就算她不是倾国倾城,好歹也是清水佳人,然而身上不时散发出来的腥臭味,只能让人退避三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了下半辈子的幸福,改变永远卖鱼的生活,她下定决心,努力赚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量邪仙

    无量邪仙

    天道无情,迷局初显。九死一生揭开的惊天谜团,却仅是天局的冰山一角……岁月枯荣,无量长生。他是疯子,也是魔头……
  • 我搬砖养你啊

    我搬砖养你啊

    没钱怎么办?搬砖啊!没老婆怎么办?去玉米地捡一个呗!捡了老婆回家养不起怎么办?搬砖……搬砖……搬砖养。【架空世界】
  • 百世不朽

    百世不朽

    天下修行者无数,得长生者不过五指。修行界中有一句老话,“如果不能摧毁你的敌人,那么就笑着看他慢慢死去!”真正的猛士,既要能摧毁敌人,也要获得永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掌国太皇:祭司大人去哪儿

    掌国太皇:祭司大人去哪儿

    强势魔后,高贵祭司。巫族圣女回归,苍穹之下。亘古大地,朝君病重,假死立后;临危受命,幼王为帝,朝前登后;万古朝堂,三足鼎立,魔后掌权;夜古素衣,运筹帷幄,掌朝祭司;万般江水,遍及天下,绝世无双;千古皇陵,藏图密宝,血雨腥风;巫族异动,血疫蔓延,狂妄之灾;轻装步履,夜红战马,卫国保家。友情提示:简介仅供参考,一切以正文为主!
  • 史上最牛帝皇

    史上最牛帝皇

    酷爱三国历史的刘辩,带着金手指,神魔升级召唤升级,穿越成为大汉王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