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能给人信心和勇气,能使人增添进取的力量,与虚度年华的过去诀别。诗人是以与“旧我”诀绝的方式来表露心迹的。其中“淡蓝色的火焰”乃炽烈激情的象征,它标志着诗人内心那纯洁的爱有如“火焰”般燃烧和“升腾”,又隐喻着诗人摆脱精神危机、离开令人“魂迷”的“小酒馆”的决心,就像黎明冲破拂晓前的黑暗,势不可挡。如果说“过去”抒情主人公“有如一座荒芜的花园”,“贪恋过女色和美酒”,在不好的名声中,“自暴自弃”,那么“现在”已“不再闹事,制造事端”,也“不再纵情饮酒和狂舞”,“不再无所顾忌地把生命虚度”了。此时诗人吐露的是“最温情的话语”,吟唱的是“最缠绵的歌唱”。面对如此这般美丽、纯洁圣女似的“美妇人”,抒情主人公虔诚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和决心:
我头一次唱起痴情的恋歌,
决心不再惹是生非,逞能好强。
我愿永远跟随着你,
去遥远的故里,去异国他乡……
诗人不仅陈述了自己那新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爱的追求,而且还坦率地表明自己内心的渴望:
我愿永远不再走进酒馆,
我愿永远不再握笔写诗,
哪怕只为了能轻触你的手臂,
还有你那秋色的发丝。
组诗《无赖汉之恋》的诗题便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相,那自由不羁、我行我素的浪漫风度惟叶赛宁方能有之。其风流自赏之意也在这开篇中溢于言表:
轻盈的脚步,苗条的身躯,
但愿你那执着的心最终为明白,
一个无赖汉是多么温顺,
一个无赖汉是多么会爱。
诗人用直率的笔调,把自己过去的生活加以“轻描淡写”,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无赖汉”形象,让面前的“美妇人”了解,进而又表决心,目的在于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个回头的“浪子”诗人。
《无赖汉之恋》中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和色彩,其中,就情调来说,最乐观的便是这第一首。在这里,诗人所钟情的“美妇人”尚未露出离他而去的迹象。可想而知,她被突然拜倒在自己面前的抒情主人公骤然袭来的激情惊呆了,被他那内心的情感火焰烤得不知所措了。这“美妇人”简直成了诗人的“守护天使”和“圣母”,当然,首先是使诗人焕发青春、激起灵感的“缪斯”。请看诗人的一片痴情:
我只希望能凝视着你,
看见你眼睛里金棕色的深潭。
这里,“深潭”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意象,仿佛那是一个幻奇的美丽童话世界,诗人将不顾一切地纵身跃入,去寻找和拥抱人生的幸福。然而,幸福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他们之间还有“第三者”存在。于是,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情感矛盾便以极其激烈的斗争形式突现出来:
哪怕你不喜欢我的过去,
也别为此而去亲近别人。
是悔恨自己不好的名声?是担心恋人的离去?此时此刻恐怕是两种心态错综复杂,兼而有之。叶赛宁自喻“无赖汉”,也许就是为了充分描绘当时那矛盾而复杂的真情实感,并非以这一形象而自我否定。就其天性来说,“无赖汉”也像常人一样对爱情有所追求。也许正是由于其“无赖汉”形象,对爱的企盼和追求才有别于常人而更为痴情!组诗《无赖汉之恋》之所以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在叶赛宁的诗中,原不乏歌咏故乡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淡淡的哀愁”的名篇,而《无赖汉之恋》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将缠绵悱恻的柔情与豪迈旷达的胸襟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形象和意境。一方面是“惹是生非,逞能好强”,一方面是温情脉脉,把“恋歌”歌唱。这看似无法调和的事物全都由“无赖汉”这一形象统一了起来。这样处理,应当说,在艺术上是独辟蹊径的。
《像所有的女性一样……》是《无赖汉之恋》中的第二首。诗人一开始便将抒情感受形象加以深化和典型化:
像所有的女性一样,你也是普通女人,
如同千千万万俄罗斯妇女。
你熟悉那四周清静的黎明,
你熟悉深秋令人皮肤青青的凉意。
诗人没有进一步去突出“美妇人”的绰约风姿,而强调她是个“普通女人”,这显示出诗人从浪漫主义幻想向现实生活过渡的意图。是的,对诗人及其所痴恋的对象来说,两者毕竟都不是初恋。或许,诗人对米克拉舍夫斯卡娅的迷恋,此时还不能被称作爱情,而只是对美的崇拜,对异性的吸引。然而,此时在诗人的心目中,那是一个崇高的完美的女性,其身上闪烁着女神般的光亮,抒情主人公所怀有的是无比纯洁的感情。“美妇人”的名字“阿芙古斯特”意为“八月”,令诗人联想到“秋天”的情景:秋高气爽,天色蔚蓝,然而黎明和夜晚又使人感到“清冷”和“微寒”。也许正是这袭人的“凉意”让诗人的心“专注起来”,脑子里思想驰骋,把意中人的脸庞同故乡一带教堂里的圣像面容重叠起来。而过去,大概是在诗人未成年的时候,“曾唾弃”那些圣像,如今却是“最温柔最亲昵”的话儿涌上了心房。此时诗人把自己感情的突变上升到生理现象的高度和理性探索的深度:
躯体需要的东西太多了,
我不想飞向那深邃的苍穹。
有如八月里的凉风拂面,
你的名字何以如此动听?至此,诗人仿佛又感觉到“美妇人”对他滥洒感情的“过去”耿耿于怀,于是就开诚布公地袒露自己的内心,把那“没有快乐的幸福”感情加以理性化归纳,认为那都不过是异性之间的吸引罢了,有如“草原上的公马对母马的眷恋”。诗中的这一比喻未免有点粗俗,但却体现出诗人对这个“从小就知道”的道理的本质性的理解。这里毫无对肉欲激情的表现,而是对追求圣洁感情的描述。对女主人公来说,诗人只不过是她难以舍弃的情人。而对诗人来说,“美妇人”却是他理想爱情的化身。也许,这正是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
爱使心灵纯洁、美丽。异性之间的吸引经理性的催化,升华为圣洁的爱情。是的,“爱就是美,就是火”,爱能洗涤、纯洁人的心灵。“美妇人”那窈窕的身姿、秀丽的倩影时时浮现在诗人的脑际。这痴恋之爱所迸发出的激情,在诗人的笔下统统化作了忧伤的诗篇。
围绕着这第二首诗,当年,叶赛宁的妻子邓肯与“美妇人”米克拉舍夫斯卡娅曾发生过“情敌”之间的一段插曲。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女人,邓肯深谙女性美的独特之处对异性的吸引力和魅力。她曾利用米克拉舍夫斯卡娅相见的机会,强调叶赛宁的诗行“像所有的女性一样,你也是普通女人”正是指她的“情敌”米克拉舍夫斯卡娅。邓肯本以为这会深深刺疼对方,殊不知米克拉舍夫斯卡娅此前对叶赛宁的这首献诗已作过详细的研究,注意到继这一诗句之后的一系列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柔情。可以想象,米克拉舍夫斯卡娅听到邓肯的“阐释”之后,必定会礼貌地报以漠然的微笑。
《尽管你已被别人吸干……》是组诗《无赖汉之恋》中的第三首。“失望”的调子在诗中渐渐明显了,“美妇人”的形象也渐渐溶化在诗意的雾中:
尽管你已被别人吸干,
可是毕竟给我留下了
你发间透明的烟雾,
你眼睛里深秋式的疲劳。
退一万步来说,诗人还是感谢“美妇人”的,因为她为他保留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对道德价值的信念,由此诗人仿佛又恢复了自己的青春和自信心。这真正的爱情把诗人从过去那沉醉于美酒和惹是生非的迷幻中“摇”醒了,使他深入思考自己的命运,明白自己在生活面前和祖国面前的责任感:
如今我同许多人都握手言和,
不损失什么,也不勉强,
我觉得俄罗斯完全变了,
墓地和茅屋也变了模样。
这样的变化是由“美妇人”联想到“秋”的意境而引起的。是的,“秋”本是令人遐想和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又是诗人面对着自己痴恋、仿佛稍纵即逝的“美妇人”!此时,多情的诗人已将“美妇人”视为“秋”的化身,认为她“比青春,比夏天更珍贵”。这种时刻的“秋”也许使诗人进而联想到“冰肌玉骨”,经得起寒冷考验的特性。这大概是诗人对“美妇人”的一种期望和赞美。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有时把内心的情感赋予自然景物,有时用自然景物表现心灵的境界。诸如“秋天的疲劳”、“秋天的年龄”的意象,都是隐喻和象征,既透露出埋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凄凉和寒意,也标志着诗人本身的“成熟”。“青春”也好,“夏天”也好,则隐喻着具有爆发力的炽烈的激情。这就是说,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在情感方面已经“成熟”了,善于冷静地总结自己的过去,并且能够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然而,字里行间,痴恋之情仍缱绻不已,柔肠百转,情意绵绵,足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亲爱的,让我们坐在一起……》是组诗《无赖汉之恋》中的第四首。这首诗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遥相呼应,突出了“情感风暴”的主调。抒情主人公呼唤对方分担自己的孤独:
亲爱的,让我们坐在一起,
相互看看对方的眼睛。
我愿意在妩媚的目光下
谛听暴风雪般的激情。
这“吁求”式的诗句简洁地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期待和渴望。诗人热切地等待着“美妇人”与他通过心灵的窗户传递爱的信息,渴望谛听她那暴风雪般呼啸的激情!正是在这首诗里,作为一个“回头”的“浪子”,诗人以震动人心的深情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让“美妇人”同自己一起去故乡作一次神游和巡礼:
如今那儿也是这样的秋天……
枫树和椴树的枝杈挺伸,
像爪子似的伸向窗前,
寻找记忆中的故人。诗中既有对故乡的怀念,又有对自身成长的回顾,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有情,那么亲切,尤其是向窗前挺伸和探询的枫树、椴树……在诗人的成长过程中,就连故乡的蛙鸣也是一种“乐声”,更不用说“处处花开的草原”会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了。然而,如今那里早已人去屋空,只有月光照射着普通墓地上的十字架,而那墓地正是远游的“浪子”迟早的归宿……奈何,人生短暂,世上“所有起伏不平的道路,只为生者倾注欢乐。”至此,诗思停住,仿佛从幻境中回到现实,诗人再一次呼唤“美妇人”同自己坐在一起,分担孤独感。是的,故乡与大自然,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永恒的,人却随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走向十字架林立的墓地。想到这里,有谁不会感到凄凉和悲哀呢?是啊,既然你我都将是世上匆匆的过客,哪怕通过眼睛这心灵的窗户看到“暴风雪般的激情”岂不也是一种幸福?!这诗是爱的呼唤,是爱的吁求。它发自诗人的内心,真挚、深沉而又凄婉,绝无“享乐人生”的影子,更非“玩世不恭”!
坦诚的回忆蕴含着无限的柔情。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有情,那么值得留恋。不消说,这里的深远寓意在于:连故乡的物都那么有情,何况这故乡“土生土长”的诗人!此诗表面上看来传达的是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实际上是诗人借“美妇人”眼睛的妩媚来排遣心头的凄黯。联系到叶赛宁的恋爱史,我们知道他几度结婚却没有一次得到幸福,自然有其难言的苦衷,或许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诗人才愁肠满怀地望着对方的眼睛,谛听情感波澜的翻腾!自然,此诗不乏时间如流、人事如烟的惆怅,但从整体来说,恰恰体现出诗人那“淡淡的哀愁”式的创作基调。
如果说在《亲爱的,让我们坐在一起……》中所抒发的是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惆怅,那么在第五首诗《我满怀忧伤地凝视着你》里,则明确点出了惆怅的原因:
别人的嘴唇带走了你的温暖,
带走了你躯体的颤栗。
变得麻木的心灵
仿佛淋下绵绵细雨。
明知“美妇人”已委身于别人,却还对其痴情,堕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心灵怎能不“变得麻木”,如同淋浇着绵绵无期的“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