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人物”发挥大作用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的部队处于劣势时,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曹操竟然来不及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可见,曹操对许攸非常尊重。许攸感其诚,遂为曹操出谋划策,协助他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礼贤下士,借助这个“小人物”的力量成就了大业。
后来,曹操也吃过忽略“小人物”的亏,当他志得意满,一帆风顺时,张松前来献西川的地图,而曹操却态度傲慢,于是给张松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所以张松改变了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给了刘备。
这对曹操而言,可以说是他事业上的一个损失。
可以想见,曹操如果对待张松,就像当年对许攸那样尊重,说不定西蜀的地盘就成了曹操的天下了。然而,王图霸业,就这样让一个“小人物”给耽误了。
身为一个领导者,如想拥有成功的事业,必须以会做事会用人为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领导人事业的成功依靠众多“小人物”的拥护支持和共同努力。
【智慧金言】
所以,身为领导者,应该尽力去了解下属中潜藏着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各有哪些才能、特长。不要忽视“小人物”,在他们身上不经意的投入,说不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要赛马,不要相马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庞统号称“凤雏先生”,是与孔明齐名的著名谋士。可庞统天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先是经鲁肃引荐,庞统投奔孙权,可孙权一看庞统的相貌就够了,“心中大为不悦”,于是并不重用庞统。庞统徒有雄才伟略也无处可以施展,于是转而投奔刘备。刘备素来爱才,可一看他的相貌,心也凉了半截,只安排庞统去当一个小县令。
曾有一项调查说,在求职者中,相貌英俊的远比相貌丑陋的要占便宜的多。很多考官不自然地就对漂亮的应试者增加了印象分,而相貌一般,甚至是丑陋的获得的求职机会要远远少于前者。其实这往往是人的心理在做怪,所以时下的“人造美女”之风大行其道。
毕竟有才能又貌美的人太少了,多半都是相貌一般的,而个别相貌丑陋的说不定更有过人的本领。刘备向来重视人才,可一见庞统也不免看走了眼。所以做老板的一定要对事不对人,不要眼睛总盯着英俊、漂亮的,还是多眷顾一下那些相貌平平而又默默无闻工作的员工吧。
大学生A君与B君,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所不同的是A君比B君相貌漂亮了一些。A君很快凭着不俗的谈吐与靓丽的外貌赢得了老板的垂青,出差、谈判、交涉都少不了A君,不久便提升为经理助理。而B君虽然也有满腹学问,但由于相貌一般,散落于众职员之间并不显眼。时间长了,B君难免有郁郁不得志之情,于是思谋着换一家公司。恰逢北京一家大公司来招聘,于是B君过关斩将终于得以如愿一偿。在B君走后,老板才发现原来B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一直非常好,一时甚至无法找到可以接替他工作的人。而B君现在已经做到了北京地区的大区经理了。
以貌取人有时会埋没了人才。庞统因相貌丑陋而遭到冷落,这只“丑小鸭”做了县令之后,天天疏于政务,只是每日喝洒,刘备听了很是不高兴,让张飞前去打探。张飞看了终日饮洒的庞统也非常气愤,质问其为何每天不务正业,甚至以“炒鱿鱼”相威胁,而正在饮洒的庞统却说:“一个小小的县城有什么公务可问。”于是拿出了三个月积攒下来的公文,一边喝酒一边批,不到一个时辰都批阅完了。刘备闻之也大惊,遂知自己是小看了庞统,于是亲自去迎接庞统,并且聘其为营销副总,职位仅次于诸葛亮。像庞士元这样的“非百里之才”,如果不给个实践的机会,是无法知道他真正的本领。
【智慧金言】
企业在用人时“要赛马,不要相马”,让真正的人才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重用小人,自埋隐患
《三国演义》的开头描述了东汉末年致乱的原因:“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杀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益横。……张让、赵忠、封谓、段硅、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不长的话,概括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状况。
可见,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汉灵帝宠信十常侍造成的。
在桓、灵二帝在位期间,士族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每次失败均为士族官僚集团。经过二次党锢之祸,士族官僚集团势力大为削弱,宦官集团权力达到了颠峰。汉灵帝竞尊称张让为“阿父”,其对宦官之宠敬可见一斑。
汉灵帝为什么这样信任宦官呢?
朝庭的腐败逼迫得老百姓纷纷起义,耿直之臣议论朝政,想有所改革,汉灵帝不但不听,反而认为这是造反,更加不信任士族。在他看来,只有宦官才是“心腹”,所以对“阿父”张让言听计从;殊不知,他的这些“心腹”都是以媚上利己为业,只要能取悦圣意,坏事也说成好事,闹出乱子又瞒着他。对于进谏者,轻则驱逐,重则还会遭到杀头的下场。
议郎蔡邕向汉灵帝首先提出了忠言,他以灾异为辞,上疏指出“灾异”乃“妇寺干政所致”。所谓“妇”即外戚,“寺”是指宦官。可惜,看了这一奏章,汉灵帝毫无悔悟,反听宦官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谏议大夫刘陶向灵帝揭露宦官的罪恶说:“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哪料想,汉灵帝听后大怒,对陶说:“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呼武士推出斩之。为救陶,司徒陈耽以头撞阶而谏,指陈十常侍的罪恶。他命人将司徒与刘陶皆下狱,并纵容十常侍于狱中将其谋杀。
汉灵帝之所以对别人揭发十常侍的罪恶十分恼怒,是因为十常侍所干的祸国殃民罪行,都是在他授意或纵容下酿成的。汉灵帝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便授意宦官去设法捞钱,宦官们也就趁机从中大捞一把。人的私欲是无底的,所以其捞钱方法也就日益翻新出奇。宦官知道卖官捞钱最易、最快、最多,便开了一个叫做西园的官员交易所。公开标出各种官价卖官。因地方官油水多,其官价也就比朝官高得多,而地方官所在州郡肥瘦不等,于是采取投标的办法,谁肯出高价谁就走马上任。还可以欠账,但限期加倍交还。为增加卖官名额,卖出一官上任不久,又卖出一官去接任,有的州郡官一月内几次替换。买官的怕任期不长,为回本赚利,一到任就拼命掠夺。仅是卖官所得还嫌捞得不多,还以各种名义,向州郡摊派,勒索财物,致使老百姓负担加重。为保存全家性命,穷苦人家只好把仅存的粮食也卖掉上缴,所以才出现了“寒不敢衣,饥不敢食”的惨象。人民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才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为东汉王朝敲响了丧钟。
天下大乱、江山不稳,最本质的原因,是汉灵帝用人不当。无独有偶,在很大程度上,蜀国的灭亡,也是刘禅误用奸臣小人的结果。
黄皓是蜀国的一个宦官,善谄媚,会奉迎,后主刘禅十分喜欢他,官位日升,由黄门丞升为黄门令,再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他蒙蔽后主,擅权误国,促进了蜀汉最终的灭亡。
刘备刚去世时,他还能够“事相如父”,把国家在咸交给诸葛亮裁决,渐渐便独断专行。才德兼备的人断事尚好,一旦交由无才无德的庸人决断,那真是国家的大不幸了。不仅这样,他声色之欲渐胀,宠爱妃嫔,贪恋女色。身臭,难免有苍蝇飞来,黄皓便是这样一只逐臭而来的苍蝇。最初,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却又放心不下宫中之事,便推荐董允辅助后主。董允性情刚直,嫉恶如仇,乃国之贤才。诸葛亮在临出发前,写了著名的《出师表》,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等人,匡扶大业。这几个人后来的确不负重托。正气上升,则邪气下降,贤良当政,则没有奸小的市场了。在董允辅助幼主时,黄皓只不过是个黄门丞的小官,难以施展奸诈伎俩。公元246年,董允死后,黄皓便无所顾忌,粉墨登场了。陈祗接替董允任侍中,这个人善弄权术,好察颜观色,逢迎圣意。入宫后,他很快受到后主重用,倚为臂膀。黄皓很快和他狼狈为奸,臭味相投,互为表里。
所有的小人,都有一种睚眦必报的畸形心理。董允执政时,黄皓倍感无出头之日,他自以为,是董允阻碍了他的仕途,使难以发挥“才能”,所以对他恨之入骨;操纵权柄后,便加倍报复。他大肆诬蔑董允,制造一些听上去很可笑的证据。他说董允在一次上朝奏事时,眼睛向上面看,这是眼里没有陛下;说董允经常进谏是故意挑刺,与陛下作对。后主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一笑置之;但黄皓说得多了,便真的怀疑起董允来。史书载:“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扩大,就必须让后主最大限度地放权。黄皓怂恿后主外出游戏,自己有时随行,招摇过市,一幅恶奴嘴脸;有时留在宫内,临时处置一些事情,每每趁机大捞一把,有权不使,过期无效似的。除此之外,他还为后主“增广声色”,遍选民间美女,网罗歌伎,使后主于每日沉湎在声色之中。
后主荒淫。黄皓之丑行,必令有识之士,拍案而起。
史家谯周上疏劝谏道:“如今雄哲之士都思念明主,盼望陛下能实现先帝遗愿,使国家复归一统。然宫中池苑之观不断,土木之作屡兴,臣夙夜兴叹。今汉室遭难,天下三分,诚非尽情享乐之时。愿陛下省乐官,息增造,以副蜀民之望。”
言之切切,情亦殷殷,但是后主刘禅正在兴头上,哪里肯听得进去?
黄皓、陈祗俨然是后主的左膀右臂,陈祗一死,后主便单独倚重黄皓了。因而,陈祗之死,标志着黄皓单独掌权。黄皓以前还有所忌惮,这时,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后主的弟弟甘陵王刘永,一直就不满黄皓的行径。黄皓得知后,“谮构永于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宣信校尉罗宪,刚正不阿。黄皓预政,众臣里多附和逢迎,罗宪独不附和。黄皓当即将他外调巴东,贬为太守。
黄皓结党营私,气势薰天,他排挤姜维,劝后主隐匿军机,这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延熙十六年,蒋琬、费祗去世后,姜维掌管军权,任大将军。黄皓与陈祗串通一气,谋夺军权。他以“身受重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为名,诬告姜维,企图罢黜姜维,让同党阎宇执掌军权。姜维见他弄权,蜀国迟早会败坏在他的手里,于是,当面对后主说:“黄皓奸诈阴险,祸乱朝政,请陛下除掉他!”后主本来对他深信不疑,听了这话,反而对姜维猜忌起来。他回答说:“黄皓只不过是供我驱使的奴才而已,以前董允曾在我面前数责他,我现在还后悔哪。”
后主的偏听偏信执迷不悟,让姜维觉得,他目前无力与黄皓对抗,于是再也不提此事。为避其祸,姜维请往沓中种粮,领兵在外,但时刻关心国家兴亡。
公元263年,即景耀六年,魏大将钟会等调兵遣将,准备伐蜀。姜维闻知,马上报告后主,建议早作准备,占据关隘,防患未然。但是,在关键时刻,黄皓却占卜问筮,说魏兵不会来,让后主不要将此事公之于众。后主仍深信不疑,在军事上没做任何的准备,朝歌暮舞,一仍其旧。这年春,魏兵大举来犯,很快把没有任何防备的蜀汉攻打下来。
刘禅只得自缚,携带棺材,向邓艾投降。
就这样,巴山蜀水,拱手相让。
【智慧金言】
古人云:己不正焉能正人。喜欢被人奉承和听好话,本无可非议;但为官者一旦如此,耳软、好大喜功,那危害自不必说,这是因为他的位置决定的,轻则损财,重则误国。如自身行端坐直,秉公执法,小人自然不敢近前。
不以貌取人,量才而用
虽然说,从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不失为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决不能把它绝对化,把相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这样论述过:看一个人的外表是不能了解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无法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仪表堂堂,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以,用才须用其本质而决不能以貌取人。
三国时期,东吴的国君孙权虽是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举荐了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但一见面,就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而心中不快,又加上庞统不推崇孙权一向看重的周瑜,孙权便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没有重用他。
鲁肃又对孙权说,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想要以此来说服孙权。而孙权执意不肯收留庞统反而赶走了他。
鲁肃见事已至此,又把庞统推荐给了刘备。不料,爱才心切的刘备,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初见庞统,看到他相貌丑陋,心中不喜,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
庞统因为长相不美,竟然几次遭到冷落,报国无门,有匡世之才而无法施展。后来,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才干后极力举荐,才被刘备授予了副军师的职务。
在识人用人方面,司马懿则显得更明智,更聪明。他任用的名将邓艾在少年时就常常被人瞧不起。邓艾从小是个孤儿,做过放牛娃,还犯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的,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按常理他是做不了官的。但他从小喜欢武艺,爱读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结结巴巴地对人说:“此……此处驻一支兵……兵马,敌……敌人就……就打不进来了。”人们都笑他人小心大,当不了文官,却还想做武将。
就是这样一个人,司马懿却相中了他,并任他做了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智慧金言】
可见,领导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要进行全面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若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发挥其专长,仅凭其相貌来判断其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取舍,势必导致人才的流失而致使事业受损失。
外宽内合,用人以信
作为领导者,的用人策略之一是:外宽内合,用人以信。
想当初,袁绍争霸一方,军事实力十分雄厚。他的施政策略就是“外宽内忌”。所谓外宽,是做给外人看的,图有虚名;而内忌,是爱吹不爱批,生怕部下超过自己。当了官,以为一定比部下英明,而又生怕部下比自己英明身高盖主。这大概也是部分官员的通病。
“外宽”倒还可行,“内忌”却必定大失民心。
袁绍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割据一方,手下人才济济。田丰是袁绍在军中的别驾,颇有学识,是一位知名的谋士。袁绍在刘备兵败投靠他时,收纳了他。刘备劝谏袁绍伐曹,田丰听后,认为此计实不可施。他直言谏袁,“操兵方锐,未可轻听,若不听良言,出师不利”。
但袁绍心胸狭隘,听此言便大怒,当即就要处斩田丰。在众大臣一再求情之下,这才延缓下来,囚禁于狱中。后来袁绍果然兵败而回。但他不仅不思己过,反而怪罪田丰出言不逊,要他自杀。可怜田丰,这样一位有名谋士,就此饮恨作别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