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才惜才用才,乃成功的基石
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都十分重视对人才的甄别和恰当的使用。
在曹操看来,只有大量招揽人才,自己才能称霸天下,并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作比喻,表达他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而袁绍则不同,他只重视扩疆掠地,“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而从不知道人才的作用,也不知珍惜人才,以致于“大业未成身先死”;与曹操的爱才相比,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理解和认识到人才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曹操攻占冀州后说过一番话:“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冀州是袁绍的老巢。汉末黄巾起,天下分崩,那时候,袁绍作为中原地区最大势力的军阀,执掌了联军首领的牛耳。袁绍决想不到他会有官渡兵败,郁闷而死的一天。冀州被曹军占领。曹操攻下冀城,来往袁墓设祭,且“再拜而哭甚哀”。他对众官说,当年和袁绍起兵,袁问他:“如果不成功,将依赖什么过活?”曹操说,你的意见呢?袁绍说:“我将南据黄河,北守燕、代之:州,兼拥有沙漠腹地,南向以争天下。”于是,曹操回答了上面的话。袁、曹二人,各依地域、经济、军力和智力,而曹操最终战胜了袁绍,掌管了北方大半个中国。
袁绍拥有幅员广阔的地盘和实力雄厚的军队,也拥有像田丰、沮授、陈琳、审配那样杰出的文士。可是他却只知“据河阻燕”,过分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谋士们的力量。他还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先后杀了田丰、沮授。
曹操就不一样了,他懂得谋臣的价值,许攸投靠他时,他跌脚相迎,审配、陈琳被抓到时他极力劝降,都说明他爱才惜才的一片真心。只是审配决意死节,才斩而厚葬。
陈琳被刀斧手捉至,曹操说:“你为袁绍拟檄,数落我的恶行没关系,可为什么要侮辱我的祖、父呢?”
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手下的人都劝他杀了陈琳。而曹操怜其才,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给他官做。
曹操广纳天下名贤,“御智以取天下”,具有英明的决策。身为君王者,需要有什么样的能力呢?刘邦说过,他用兵不如韩信,谋算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但他能用他们之所长,而终成为君主。曹操的话与汉高祖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比袁绍高明在于,他知道“御智”比“据地”更重要。
【智慧金言】
今之做领导的,如果听了曹孟德此话也一定会有感想?倘只想学他的权术、奸诈,而不学他的容人,爱才和用才,就太片面了。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刘备,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一个好姓氏,招揽了两个异姓兄弟。关羽、张飞也的确够哥们儿义气,同甘苦共患难,三股拧成一股,终于打下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江山。
古人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兄弟间的配合往往很默契,有时哪怕只是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彼此都能了然于胸。商场上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密切配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诟病家族企业的用人观,什么七大姑八大姨都弄到公司里,其实这种用人的方式也有其合理性,员工的忠诚度高,监督成本低,尤其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许多创业者也知道家族成员参与管理的弊端,但他还是对家族成员委以重任,因为毕竟是由一个血脉维系着,利益自然是共同的,那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是为了这一个共同的目的。在家族企业里,由于管理高层多是自己家族成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方便提出,决策的效率也相对较高。
虽说“夫妻”店不好开,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自己纳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夫妻双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占据了公司的要职,恐怕外人想挖墙角也很难,这也是家族式企业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老李在上海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妻子是这家公司的财务经理。一个是掌握着公司业务的领导,一个是把持经济命脉的“贤内助”。遇到分歧时,丈夫往往唱红脸,对员工晓以厉害,而妻子往往唱白脸,适当地给员工“温情补助”。虽说公司规模比不上国际4A,但在上海也是小有名气。
老板创业自有老板的辛苦,为了坐住江山,不让对手轻易吃掉,就势必要安排一些自己的亲信。这样心理上稍微放松了一些,毕竟可以不用像防狼似的防着亲戚。“杨家将”这支团队让辽国闻之丧胆;“岳家军”也将金兵打得唏哩哗啦的。
“亲兄弟”和“父子兵”在某一阶段确实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可以将管理的风险降至最低。也正出于这个原因,蒋介石在选拔高级将领时不是黄埔生不用,不是浙江人不用。现在有许多在国内颇具规模的企业,主要岗位用的虽然不是家族成员,但也多半都是同学、战友等“信得过”的人,其实,这也是家族成员的延伸。
【智慧金言】
合理的人才组合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对外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合理的人才组合可以使人才个体在CEO的引导和激励下释放出尽可能大的能量,从而产生更好的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取决于人才分子的特性,但更倚仗于人才队伍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残缺,自然会影响组织机构的正常运作;能量的过剩或不协调也会导致摩擦和内耗。合理的人才结构,不但可以实现人才“集合”,即能力的简单相加和集中,给人团结一致的感觉,给企业的员工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最主要的是能够使人才分子扬长避短,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种“核力”,一种超过单个人能力的总和的新的合力,这样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迅速赶上并超过竞争对手。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许攸本是袁绍手下的谋臣,可袁绍非但不听许攸的进谏,还把他大骂了一顿,于是许攸连夜投奔曹操。曹操是何等爱才之人,高兴得连鞋都没穿就出来相迎。曹操听了许攸之计,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都烧了,在“官渡之战”中彻底击垮了袁绍,袁绍经不起失败的打击,最后抑郁而死。
同一个人,同一次战役,只因用人者态度的不同,其结果就大相径庭。袁绍刚愎自用,而曹操爱才惜才,给了许攸施展才华的机会,结果许攸帮曹操干成了大事。有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老板手下干,其在企业中所能发挥的潜能和做出的贡献也不尽相同。在古代,许多“名马”最终都是老死于愚蠢的牧马人手中,最终也没有展现自己的才华。当今社会,人才环境相对好了很多,不得志就走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什么大不了的。
刘备素以“人和”而闻名,事实他的条件远不如曹、孙二人。蜀国不及魏国富庶,兵力也不及其十分之一;在地势上也没有孙权长江天险的优势。可刘备思贤若渴,广交贤士。特别是其苦心树立的“仁义”形象,使投奔他的人都死心踏地为他卖命。他的这帮谋臣良将是其打下江山的最大资本。
小张是一家公司的文秘,工作兢兢业业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平时上司也是对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小张一百个不愿意,慢慢萌生去意,不久就辞职了。忽然,有一天在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那里发现了小张的身影。身为总裁助理的小张如沐春风,因小张熟悉前一家公司的情况,可谓知己知彼,因而在双方竞争中屡屡抢得先机。有些人责怪小张不讲职业道德,出卖原来公司的机密,可小张也说得有道理:“别老是拿帽子压人,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你不重用我就不要责怪我对你不忠诚,吃谁的饭就得为谁做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你总不能让我吃里爬外吧?”
在商战中,人才的运用极为关键,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物及必反。如果企业的老板不能保证人尽其才,那么最好的办法让“人才”心情舒畅地离开,否则将会给自己的企业埋下巨大的隐患。
刘备在这一方面处理的非常得当,当徐庶执意要离去的时候,而且是投奔其竞争对手曹操那里,这是令一般人多么不能忍受的事情。但刘备还是以非常高的礼节为徐庶送行,先是到饭店喝酒、吃饭,后又派专车送行,最后使徐庶大为感动,向他推荐了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营销副总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下了万里江山。
曹操在用人方面也堪称老板们的楷模。徐州一役之后,关羽虽然提出“降汉不降曹”及“知道大哥刘备的消息后,马上离开”等苛刻条件,但曹操依然满口答应。在二人相处的日子里,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地招待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执意要离去时,曹操的部下都建议杀了关羽以绝后患。可曹操非但不听,反而还以锦袍相赠。正是曹操对关羽如此的礼遇,才使后来关羽在“华容道”冒着杀头的危险,放走了曹操。
曹操爱才举世闻名,他不会因为关羽最终还是回到了老领导刘备身边而起杀意,这不是一般的老板所能做到的。事实上,曹操也因此而受益,在赤壁之战中保全了自己“有用之身”,实现了当上魏王的梦想。有时对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多一些宽容,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做老板,在用人方面如果能有刘备、曹操这样的度量,其离成就一番事业也就不远了。
【智慧金言】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都是“始于恩而终于怨”,初次相见大家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似乎彼此都是寻觅已久的心中的“她”,但结果,常常“怨恨分手”甚至反目成仇。这其中有利益的原因,也有老板度量的问题。有许多老板,都希望员工对自己“愚忠”,凡事只要服从,其实这是老板的虚荣心在作怪。员工属于社会的人才,老板与员工二者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老板在潜意识里不要把员工当成自己永久的私有财产,应该容忍员工离开自己到外面去发展,只有具备这种度量的老板才能赢得员工的真正尊重,员工也愿意辅助他做成更大的事业。
不拘一格降人才
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各得一人,将军可安得天下,”“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则是指庞统。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而庞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先是到了孙权处,因面相长得丑陋,没有受到孙权的重用,在这一点上,即使是像刘备这样的识人用人擅长的一代枭雄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当他见到庞统时也因“面相”不好,只给安排了一个县令的职务,后来若不是诸葛亮的提醒,这样的一个优秀人才也就被埋没了。
在此方面,曹操思路似乎更清晰一些,他高举“惟才是举”的大旗,不计前嫌地将一些可用之才纳入自己的麾下。宛城之战时,自己的儿子和大将典韦都死于张绣、贾诩之手,就连自己的小命都差点丢掉。可是在张绣和贾诩投降后,曹操爱其才,一样重用他们官至太尉之职。
恩格斯曾谈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的人才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正是基于此,宝杰公司的CEO曾深有感触地说:“宝杰失去了人才就失去了一切。”
【智慧金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才不要过分苛求,再有才能的人身上可能也会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只要这些缺点不是原则性的,就不要将人全盘否定。会用人的老板不会让员工的瑕疵掩盖其才华的光辉。作为老板应更多地看到每个员工身上的长处,一个对手下颐指气使,非打即骂的老板是很难拢住人才的,企业也会最终毁在他的手中,搞不好个人也会受到伤害。作为刘氏集团董事,张飞就不是一个做老板的料儿,仗着自己的大哥是董事长,对员工动辄打骂,最终闹出了人命官司,被两名员工联起手来暗害了。
要给知识分子足够的尊重
刘备在打了多次败仗之后,听了徐庶的“今有一人,才学胜吾十倍”的话,立即前往卧龙岗邀请诸葛亮出山,可前两次均无功而返。在第三次前往卧龙岗时,张飞和关羽都极力反对,张飞甚至要把诸葛亮绑了来见刘备,都被刘备呵退了。在离诸葛亮家还有三里地的时候,刘备就下马了,当时正赶上诸葛亮在午休,于是刘备又在阶前站立了多时,凭着这份虔诚终于迎得诸葛亮出山。
儒家的传统理念中强调“士为知己者死”,而且把钱财看得很淡,“视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常常是为了一个承诺就把一生都交出去了。当然,在今天的社会里,有这样理念的人也并不多见了,但这种思想的余波应该说还是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尊重,是知识分子非常渴求的。而有些老板,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板,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奉若神明,要么视其为臭狗屎一堆。
据说,深圳有一些现代“八旗子弟”。当记者问他们为何不读书时,他们回答说:“读书有个屁用,我老爸小学都没毕业,现在赚得钱一辈子也花不完,那些博士、硕士不照样在我老爸手下打工!”记者一时语塞。这样的企业,可以想象其对知识和人才的态度,同时也可以预见员工对该企业的认可程度。
诸葛亮正是冲着刘备这份对待人才的礼遇,才终身为刘氏集团卖命。以仁义闻名的刘备的几句好话就把诸葛亮搞的“感激涕零”,白帝城托孤,让刘禅“以侍父之理待之”,空口白牙一句话就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给了诸葛亮。一顶高帽戴在了诸葛亮头上,诸葛亮想不卖命都不成了,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在众多资源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选才,怎样用人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一些正处于创业时期的企业,再没有什么比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了。
现在企业的老板没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很多老板的用人哲学还是那两句早就应该扔进棺材里的俗语:“用人也疑,疑人也用。”许多老板不是嫉贤妒能,没有容人雅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围绕在身前身后的都是一些谄上欺下的奸佞小人,什么事儿也干不成。
这种现象几乎在许多公司都存在。国内有些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缺资金、缺产品、缺技术等因素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更普遍的原因是缺人才,或者说不能很好地利用人才。在企业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哪家企业突破了人才“瓶颈期”,哪家企业就会获得飞跃性的发展。
居住在北京的一位有名的老教授前脚刚退休,后脚就有人提了礼物来探望并劝说其去某某单位担任重要职务。老教授明确提出因为年龄的缘故才退休,就想在家多享两年清福,无意出山,可这家公司的老板逢年过节的就来探望。这样过去了大半年,老教授非常不解,这不摆明了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吗?可这位老板却并不以为然,反而表示能和老教授聊聊天都是一种学习。在老板的诚心邀请下,老教授终于答应了返聘,并为该公司解决了困饶已久的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智慧金言】
老板真心诚意地礼贤下士,员工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这份尊重,各取所需,各得所好,公司还愁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