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孩的父母不同意女儿和那个男孩谈恋爱,她对父母说:“请相信我的选择与决心,希望你们能理解女儿的心思。以后吃苦受累我也心甘情愿。如果最终你们仍然反对,那也没有办法,那就请原谅我的不孝,不能听从你们的意见。不过,我是多么希望你们能理解和支持我呀!那样,我会感谢你们的。”
话说到了这里,父母还能说什么呢?他们并不想失去女儿,既然劝解最终还是为了女儿好,为什么还要苦苦相逼呢?女儿坚决的态度最终使父母同意了她的选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自己的意见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那就应该愉快地放弃自己的意见,采纳父母的意见。当然,理智应对和抉择也至关重要。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摩擦,有时更多是出于思想上认知的差异,解决起来不大容易。而长辈总是越大越固执,后辈又执拗,他们觉得自己正确的时候,往往靠争辩解决问题,这样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
父母吵架时的劝说艺术
世间最美满的家庭也难免有矛盾。父母公开吵架时怎么办?最重要的是你要当好中间人。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子女三者的关系总是最亲密的,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关心的中心,在父母面前,始终处于被爱护、被关心的地位。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我小的时候,隔壁一对夫妻总是三天两头地吵架,而他们吵架的时候两个孩子只是在一边傻傻地看着,或是在一边流泪,小事总是因吵架而变为大事,大事就更不得了,一直到有人劝为止。”夫妻吵架有时会陷入双方谁也不服谁的僵局,外人劝解始终不如内部消化好。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能很好地劝架,那么夫妻的吵架问题就很容易解决,父母会因为孩子懂事而欣慰,说不定因为考虑到孩子,夫妻两人便会停止吵架。
不能把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地位,对父母的争吵不闻不问,冷眼旁观,熟视无睹,自称“小孩不管大人的事”;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跟着大吵大闹,将父母作为自己的出气对象,两人吵变成三人吵。
张浚是家里的独生子,自然从小被父母溺爱,仗着这种溺爱,他对父母说话时很少注意方式。有一天,张浚的父母因为他们的朋友结婚送红包的事发生了口角,一个说送得多,一个说送得不多。张浚不耐烦了,大声对父母说:“不就是送个钱吗,有必要如此吵来吵去吗?烦死了。”父母听了更加生气了,只听妈妈说:“你知道什么,一送就是500,不挣钱不知钱宝贵!”爸爸也开口了:“烦就滚出去,还嫌我烦。”……
就这样这架吵得更混乱了。
还有的子女偏袒一方,有意或无意地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指责对方,使父母与子女的三角关系更加趋于复杂化。
一般父母吵架后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双方僵持,谁也不肯让步。这时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安慰,做好双方的润滑剂。这时你不妨这样对你父亲说:“爸,你可是个宽厚大度的人,现在怎么和您老婆这么计较啊。”相信他听了这样的话,便能在微笑之后冷静下来,一场家庭纠纷也就会化解于无形中。劝母亲时可以这样说:“爸可是已经放下架子了,正准备去菜市场买些大闸蟹(当然是母亲喜欢吃的,而又不舍得买),给你做顿好吃的赔罪呢!”相信你妈会因为大闸蟹太贵而去阻止你爸,这样,你的“阴谋”不就得逞了吗?
二是吵架后,双方都感到后悔,却放不下面子去主动和好。做子女的应创造各种机会,为双方搭桥,暗中巧妙周旋,让双亲言归于好。这时可以找一个人来帮忙,例如:“爸、妈,我朋友今天来咱家做客,还说好要见识你们两位的手艺呢!爸的红烧茄子和妈的烧带鱼都得好好做啊,要不我的脸可就掉地上了。”或者削一个苹果:“妈,这是我爸给你的,他怕你不理他,让我给你拿过来。”吃了苹果的妈妈肯定会释怀的。
三是一方想和好,另一方却依旧有气在心。这时子女要及时将一方急于和好的心情进行传递。一般情况下,疼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经不住孩子的感化,几经劝说,就能和好如初。无论怎样,都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另外还要讲究方法,见机行事。
父母发生矛盾,孩子去劝解最合适不过。所以,当父母争吵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绝不可以意气用事。
如何对待父母的打骂
很多家长受“棒下出孝子”观念的影响,经常打骂子女。作为子女,遇到这样的父母应怎么办呢?
1.应理解父母的想法。
父母体罚你多半是出于你的不争气、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希望,由怨恨导致打骂,宣泄不满,希望可以引起你的醒悟。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举动,找找自己的原因,向父母主动承认错误。只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就可以避免父母的再次打骂。一个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孩子是不会计较父母的行为的,而应该更多看到自己的过错和给父母带来的伤害,理解父母此种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看到隐藏在打骂背后的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挨打主要是由于父母性情粗暴、教育方法不当,就需要与父母认真地交流:“我知道您这是为我好,但我都这么大了,知道对错,能分清是非了,请你给予我更多的信任好吗?”“您对我的期望我理解,可是暴力教育却让我真的很难受。”等等。但说这番话时最好在他们情绪暴怒之前,或事情过后父母心情平稳下来的时候,以免使事情变得更糟。
2.不要自作聪明。
不管因为什么挨了打,都不能赌气,产生对立情绪,说出诸如此类的话:“你们不配做父母”“你凭什么打我”“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不想看见你们”。这样的话只会更加使父母伤心,使矛盾更激化,更重要的是会因为我们不听从父母的忠告而犯下更大的错误。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将父母的打骂深深掩在心里,表面装得无所谓,为免受皮肉之苦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父母,能瞒就瞒,能骗就骗,报喜不报忧,如此只能把问题复杂化。
我们知道父母打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道理虽如此,但任何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时,都会觉得不舒服。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受到父母的打骂呢?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因受父母错怪而挨打是常有的事。这种因误解而挨打的事确实让人难以容忍,但若是发生在你的身上则一定要沉住气,要克制自己,千万别说出过激的话来。如,“又不是我的错,你们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一顿”“你们是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恨死你们了”等等,避免因过分强烈的反应而加深彼此之间的误会。这时我们该怎么做才好呢?
首先,我们要耐心听完父母的责怪、训斥,弄清父母是在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上对你产生了误解。如果确实因父母把问题搞错了,那就应适时地解释,“其实事情不是您想的那样,我之所以迟到,是因为朋友脚崴了,我送她去医院了”,只要事情本身比较简单,父母便能很快地将情绪平复下去,误解也就烟消云散了。但是许多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一般事发时父母的情绪比较激动,你越解释,他们可能越发火,与其如此,倒不如等到他们静下心来再解释。虽然这样做有默认过错的危险,但保持暂时沉默对缓和紧张气氛、减少对父母的感情刺激是有好处的。沉默不语不容易,争辩解释又会激化矛盾,在遭遇责怪时可借故设法暂时离开父母。若是能避开父母的气话,心情就会慢慢平静,父母找不到数落的对象,怒气也会渐渐地散去。
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最终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同时消除父母对自己的误解,待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进行详细的解释,在此期间应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更不要责怪埋怨父母的一时不当。一切真相大白时,父母定会因误解你而觉得懊悔,而你千万不要忘记给父母以体贴的宽慰。切忌对父母失去信任,更不能因此而采取过激的行动。要多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想想往日所感受到的亲情。
3.不和父母“顶嘴”
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加上你的所作所为并不一定都有道理,一旦孩子的主观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感到失去了面子,进而开始闹情绪。与父母“顶牛”只能给父母带来痛苦,也让自己的心情变坏,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和。有的孩子并不是存心与父母过不去,有时连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会把事情弄僵。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自尊心太强,平时喜欢听好话,听不进逆耳话,在家里总希望父母顺着自己,一旦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就要耍脾气;二是脾气任性,性格自负,自以为是,过于好强;三是感情用事。
只要你真心诚意向父母说几句表示歉意的话,他们会很快转忧为喜并谅解你。千万不要觉得认错有失面子,如果认为用语言讲和在面子上过不去,也不妨写封信给他们,这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切忌感情用事,不理父母或找机会发泄不满,甚至图一时痛快,乱使性子,离家出走。要避免与父母“顶牛”,应该不断自我反省,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掌握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正确面对父母的拒绝
我们的要求遭到父母的拒绝,常常会感到失望,然而父母的拒绝是有原因的。一是你不考虑家庭情况要求过高。若是家庭条件允许的话,父母总会想方设法满足子女吃、穿、用等方面的要求。但有些子女为了满足自己,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让家庭承担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肯定会遭到家长的拒绝。二是你与家长的想法不合。考虑问题要全面,要合情合理,不要只想着自己的要求,要多为家长想一想。三是你的要求提得不合时宜,即提出要求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合适。
那么如何处理呢?首先,应培养自己的家庭意识,某些要求只有在父母的帮助、指导下去实现,才能做得合情合理。要注意提的时机,合理的要求因为提得不合时宜也会遭到拒绝,密切注意父母的情绪,更要注意时间是否合适。还要看地点场合,一般来说在客人面前不宜向父母提要求。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把要求的理由恰当地说清讲透。也可努力尝试去搞清父母的想法,进行适当的试探,注意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然后再慢慢提出。
另外,被拒绝也不要伤心、气馁,父母对你的要求一概满足是不现实的,如果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不一定是好事。
无论怎么说,都不应该跟父母“顶牛”,作为小辈在冲撞了父母之后,应从尊重父母出发,必须马上给父母道歉,恳求他们的原谅。
恰当化解与父母的争执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似乎永远不会让自己“自由”;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似乎总是“天真”的代名词。当你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父母也不愿去迁就你时,你应该运用怎样的说话技巧说服父母呢?
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很多人会与父母顶嘴、唇枪舌剑地理论,也有一些人就沉默地忍住、不表现出不满,再或者就与父母冷战、一走了之……这些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你愤怒的情绪,却会伤害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也无助于培养你和父母相互尊重的习惯。因此,应学会与别人交流的技巧,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你与父母的不一致的想法。
下面不妨看看这样一个例子:
小王到北京出差时,遇到张敏,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小王出差结束便要离京,临走前小王把地址、电话都留给了张敏。
没过多久,张敏也出差,恰巧是小王所在的城市,于是,他给小王打了电话。二人在小王家见面了,久别遇知己的感觉。等张敏走后,小王的父母发话了:“你怎么交了这么个朋友,仿佛人并不怎么样。”小王一听不乐意了:“我交什么朋友,你们都不满意。”“我们这是为你好,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们看着好就一定好吗?你们觉着不好,就不能来往吗?”父母顿时火冒三丈,开始骂了起来。小王突然觉得这样说话不对,马上缓和了口气:“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张敏和我属于同一个集团,做事干练,人也挺好的,很小就成了孤儿,也怪可怜的。再说了我都这么大了,也能分清是非了。”父母听了小王的话也缓和了下来。
父母与子女争执是常有的事,因为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与他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状况有关。因此,每个人的看法都会有一定的道理。与你相比,父母知道更多的人情世故,考虑问题会比较周到,但有时也会显得偏执。你呢?由于思想上没有那么多框框,容易接受新东西,但有时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你既能看到对方意见中不合理的成分,又能看到其中有道理的一面,就不仅能“化干戈为玉帛”,还会得到有益的借鉴。
当你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如先冷静下来,想想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其中是否有一定的道理?最好先肯定父母观点中有道理的一面,再解释个人的观点。即使你完全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也不要用挖苦的语调大声地与父母说话,父母会因此感到伤心难过。如果你感到当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先找个地儿去避开争吵的风头,等大家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你与父母中的一位关系更亲近,便可先与他(她)沟通,说服了一位再请他(她)帮你说服另一位。当然,你也可以请好友到家来一起参与你与父母的讨论。如果父母知道与你同龄的孩子也有与你类似的想法,也许他们能更理智地接受你的意见。
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如果我们多替父母考虑,站在他们的角度看自己,也许和父母的争执就不会那么激烈了。
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的支持,父母更需要孩子的理解。只要多和父母交流,坦诚相待,在争执中或许能碰撞出伟大的爱的火花。
解决争端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协商的过程,应十分尊重对方的权利。和你一样,父母有权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有权表达因反对而产生的不愉快。作为子女,你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这样,他们才更容易尊重你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