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级,你首先提出建议,听听下属们的想法,这样是讲究民主,会充分调动下属们的积极性。最后,请大家比较一下,那样他们就会承认上级的办法是最好的,在满足了下属们的主人翁感后,他们会认为这个建议是大家共同讨论的后果,因而会接受上司的提议,从而更加支持上级的工作。
西奥多·罗斯福在担任纽约州长时,每当他想任命某一个人担任什么重要职务时,他总是邀一些议员共同商讨,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从而成功地让那个人担任这一职务。
有一次,罗斯福要让蒙特斯当他的州长助理,但为了不让人私下说自己一意孤行,他先请大家推荐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他们向罗斯福推荐了第一个人选,罗斯福说:“此人舆论通不过,一个舆论通不过的人不适宜从事政治。”
接着,他们又向罗斯福提出了第二个人选,但他们既不能说出这个人的长处,也说不出他的短处。罗斯福说:“舆论界是不希望这种人占据这个位置的,请你们另外推选吧。”
第三个候选人比较合适些,但仍不完全合适。最后罗斯福向他们表示感谢,并请他们再考虑一下。于是他们就让罗斯福自己推荐一个人来担任这个职务。
最后,罗斯福提议蒙特斯当选时,众议员们纷纷表示赞同。
最后,蒙特斯顺利地当上了罗斯福的助理。在工作时,他也得到了那些议员们的帮助。同时这些议员也都支持罗斯福的工作,使罗斯福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罗斯福在与那些议员们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成功地进行了某些不合他们利益的改革,但仍让他们心服口服,支持自己的工作。你能说罗斯福的口才艺术不高明巧妙吗?
2.间接地说,让下属承担某项工作
有些事情直接对下属说,会让下属对上级不满,或许会遭到拒绝,不妨先试试让他一点一点地做。在他逐渐接受的过程中,慢慢渗透自己的真实意图,到那时,就水到渠成了,下属也会欣然接受。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办事也不要急于求成,不能让对方一下子就答应自己的要求,有些事情也要采取“软着陆”的办法,就像我们爬山一样,有时直上直下是行不通的,倒不如采取迂回的方式,更有助于达到我们的目的。
“后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步。”间接地、巧妙地让下属为自己所用,是上级与下属交往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上级才能把握住人才,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为上级,要让自己的主张被大家接受,一定要注意表达的方法策略。
切勿说出伤害下属自尊的话
上级和下属本身只是级别之分,在人格上双方是平等的,因此上级不可以说出伤害下属自尊的话,比如:“笨得跟头驴一样!”“我要开除你!”等等。话一出口,覆水难收,再想恢复到原有的客客气气、相互尊重的关系会更加困难,甚至会引起下属强烈的反感而愤然离职。
同下属谈话的时候,口气非常重要。一个意思,如果用激烈的口气表达,就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上级如果经常伤害到下属的自尊心,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比如下属离心,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影响公司的业务进展,甚至影响上级的工作。
尊重下属,首先就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尊重下属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留有余地”,一边赞扬其长处,一边提出具体的建议,不要下绝对的结论式的断言,只有给自己和对方都留下一点余地,才能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如果没有下属的支持和配合,一个“光杆司令”怎能发挥作用呢?无论于公于私,无论于人于己,都要切记“尊重”二字。
如果因为你能力特别出众,在公司工作还不到两年,就被迅速提升到某一领导岗位,而你的手下有一位曾经是你原来的顶头上级。他岁数比你大,资历也比你深,心里不是滋味,这时你对待他的方式,就更应该注意一下。
面对这种尴尬的关系,他每次有必要同你商量事情时,一定找别的同事来转达,这时,你该如何做?
第一,虽然不好用命令的口吻指使他去完成某项工作,但也不能顾虑过多。因为私人感情是一回事,工作则是另一回事,上级命令、指示部下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清楚地发布命令给部下,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这样说:“老×,明天就到交货限期了,希望您到现场查看一下货场,不要有什么失误。”
第二,考虑到对方毕竟曾是你的上级,年龄大而且资历也深,不要官腔十足、颐指气使地给他分任务,例如说:“××,怎么回事!这份合同明天就到期了,仓库里的货物怎么还是乱七八糟的!”
这样肯定会招致部下的不满和怨恨,甚至还会惹来全体成员的抗议,激起公愤,到头来栽的还是你自己。
倒不如抱着敬老尊贤的态度,例如,下班后在一块喝杯茶,请他到家中去做客;生病时及时探望……平时态度谦和、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一旦将来有一方离开公司,大家仍是朋友。
第三,虽然此下属现在在你手下工作,但他毕竟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因此,你应该尊重他的经验和意见,为搞好工作而共同努力。这样他就不会因为这种尴尬的关系而对你敬而远之了。
上述三点,开始时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太习惯,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的,进而还能与部下像老朋友一样自然相处,而你也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爱戴的上级。
尊重下属的另一表现是不故意揭下属的弱点,个人的弱点一旦被“曝光”,便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产生消极或敌视情绪,从而影响其更好地工作。
模棱两可的话亦可说
1.巧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陷入矛盾境地
上级在与下属谈话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好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一旦失言,就会把问题弄得糟糕而很难收场。运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就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一种模糊语言,不让对方精确地把握答语的含义,增强了语言在谈话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有利于化解尴尬场面。
有一艘满载游客的豪华客轮,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突然慢慢地停了下来。原来,客轮出了问题。因为客轮迟迟不起航,急于到达旅游区的游客开始浮躁起来,有的围着他们的领队,追问客轮何时能够起航,有的则进行责问,更有甚者开始“骂娘”,现场乱成一团。这时候,他们的领队则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打招呼:“请大家别急。客轮只是出了点小问题,技术员们正在做检查,马上就好,客轮马上就可以起航,马上就可以起航!请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她不断地进行重复,游客们终于慢慢平静下来,场面也从混乱中恢复了过来。
上面的这位领队,针对游客既急于到达目的地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面对游客的盘问与责备,没有慌乱不堪,却用一连串的“马上”等并没有确指的词语给予承诺,然而正是运用这一模糊语言,使游客们中途平静地滞留了近两个钟头。试想,如果他们的领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给出明确的时间答复,或者说时间短一些,如“十分钟之后,就可起航”,但是,如果十分钟之后客轮仍然不能起航,就把自己置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到时再作解释,游客们也不会相信,怨声再起,更难平复,场面更难控制。或者说时间长一些,也只会增加游客们的怨气,于事无补。当然如果面对游客的盘问,不给任何的解释,游客就会更急躁,弄不好双方还会起争执。
2.巧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令自己难堪
(1)用模糊的语言应付论人是非者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公司总有些下属喜欢说三道四,以至于散布流言蜚语,弄得人事不宁。
人们常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种人,嫉妒心很盛,心态总是不平衡,他们甚至于倾向用他人的不幸满足自己的快感,心里往往巴不得他人倒大霉。作为上级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自己面前讲他人是非的人就是对自己忠心。其实,在领导面前说他人是非的人,未必不在其他人面前讲领导的是非。
与这样的下属交谈,不应该过于坦诚,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告诉他;对他所说的是非,也不要轻易赞同。当然,也不要得罪他,不能立即要求对方住口。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至少也可以同上级交谈。对于这样的人,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给予回复。在那种既不好说真话、又不愿说假话的情况下,只好说些“啊唷,哈哈”之类不着边际的话,打马虎眼,将其搪塞过去。
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让这一类下属觉得无法再交流下去,从而自动中止谈话。先用“哼、哈”之类的模糊语言敷衍一下,然后,主动把话题引向健康的方向,或换个话题。实在摆脱不了,还可以选择巧妙的借口,借故“开始”。
(2)用模糊的语言应付谈人隐私者
在与下属谈话时,上级尽量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私,那是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侵犯。尊重他人隐私,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同样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但上级却有被下属问及自己隐私的可能性,比如:“您工资多少?”“您和妻子感情好吗?”再如,面对女性直接问对方的年龄等。这些一旦被好事者探得一点蛛丝马迹,可能会被传播开去、流言四起。因此,遇到这样的人,不能太过“真诚”,什么都说,可以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方法,既回答了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
如果下属问“你的工资多少?”上司可以回答“比你多不了多少”;如果下属打听你的出身和来历,有意问“你是怎么进这个单位的?”你可以说“如果你对这个有兴趣,待以后我慢慢地告诉你”;如果下属打听到你的父辈是某一级领导或在本单位当上级,而故意问你“你在这个单位不错吧?”你可以说“全托你的福”。
(3)用模糊语言把对方问的问题抛给对方
如果下属有意当众刁难上级,上级可以先模糊回答,再把对方问的问题抛给对方,让对方自己回答,或让他知难而退。
江文是个乐于看他人笑话的人,别人高兴,他就不舒服,别人难受,他就格外高兴。有一天,他的主管郭某因为失误让上级训斥一顿。江文得知后,就问郭某:“听说你最近有些不顺利,怎么啦?说来听听?”郭某一见他那幸灾乐祸的样子,就没好气,但他平静地说:“既然你都已经知道了,还说什么呢?用不着我多此一举吧。”
郭某的回答,把江文的问题又抛给了他,既然知道了,那就让他说好了。
3.慎用模糊语言
在职场中,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特殊需要,上下级之间越来越注重交际艺术,也越来越讲究模糊化的口才艺术。日常工作中就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话:“这件事,我们需要再集体讨论一下,研究之后,才能给您确切的答复。”“我们正在解决,快了,快了!”“对不起,我们现在还不能给您确定的答复,希望您能谅解!”
在与下属交谈时,适当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法,是非常必要的:一,可以照顾到现实的需要;二,可以不至于陷入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模糊语言只有积极作用,而没有消极作用,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准确语言,什么时候用模糊语言,还是要看时间、场合和对象的。
从语义上看,模糊语言比准确语言表达的意思要轻,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模糊语言显得有点轻描淡写。但是,不分场合地乱用模糊语言,会给人留下不踏实的印象,有时甚至会让对方误以为你敷衍了事,而心生不满。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招待宴会上致谢时,其中有一句话差点给中日关系投下阴影。田中角荣说:“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恩来总理问道:“您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样理解?”田中角荣发觉自己这样搪塞解释不了问题,便惭愧地说:“给您添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那么简单。我是诚心诚意如实地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的,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心声……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当然的。”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极其深重的灾难,田中角荣只用“添了很大麻烦”就想敷衍了事,那实在是太轻描淡写了。因此田中角荣不得不再次表白,对此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
用模糊语言回答下属,是上级为了特殊需要对下属使用的说话技巧,并不应该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模棱两可,光打“太极拳”,让下属不明白上司的意见,那对工作的开展、对上司自己的威信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