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也会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什么模样,都可以通过这扇“窗户”透露出来。与人交际时,自身的喜、怒、哀、愁、乐,不用开口说话,只凭眼睛的神态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别人也不一定要听完他说的话才能获取情感,只需看看眼睛的神态,就能知晓其内心的情感,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有时眼神所传达的感情,往往超过有声言词的发送。因而,可以得出“会说话的眼睛”。
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善于运用眼神语。
在回忆马克思时,保尔·拉法格说:“当某一个人在谈话中说出几句俏皮话或机敏的答辩时,在浓密的眉头下闪动着快活而又嘲弄的黑眼睛。”
在回忆恩格斯时,李卜克内西说:“他在观察人们和事物的时候,不是用玫瑰色眼镜或黑色眼镜,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眼睛。他的目光从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总是要洞察底蕴。这种明察秋毫的眼睛,这种‘慧眼’,这种大自然只赋予少数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这一点我在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就觉察到了。”
在回忆列宁时,普·恺尔说:“他演说时的姿态,他的淳朴,他那双目光炯炯能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眼睛,这都让我感觉到不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千变万化,表现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比如,前苏联作家费定的小说《初欢》中所描述的那样:“……眼睛会发光,会发出火花,会变得像雾一样暗淡,会变成模糊的乳状,会打开无底的深渊,会像火花和枪弹一样放射,会质问、会拒绝、会取、会予、会表示恋恋之意……”眼睛的表情,比任何语言都要丰富。
在与人谈话时正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斜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蔑视;看的次数多,表明对对方的好感和喜欢;看的次数很少或看都不看,表明对对方的反感和不屑;眼睛眨动的次数多,表示喜悦和高兴,也可表示疑问或生气;眼睛眨动的次数少甚至一动不动,表示惊奇、恐惧和悲伤;如果不敢直视对方,也可能是因为害羞,可能有什么事不能说;如果怀有敌意的双方互相紧盯着,其中一方忽然把眼光移向别处,则意味着退缩和怯弱;如果谈判时有一方不停地转动着眼睛,就要提防他打什么新主意或坏主意;如果是频繁而急促地眨眼,也许是表示羞愧、内疚,也可能是他在说谎话。
眼睛和眉头一起变化,眉目传情的意义更广泛。欢乐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忧愁时双眉紧锁;愤怒时横眉怒目;顺从时低眉顺眼;戏谑时挤眉弄眼;舒畅时扬眉吐气。
眼神的运用很重要。一般来说,不同的眼神表达着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现心胸开阔;目光狡黠表现心术不正;目光炯炯表现精神十足;目光如豆表现胸无大志;目光执著表示志向远大;目光浮动表现浮浅轻薄;目光睿智表现机智聪敏;目光呆滞表现心事重重;目光坚毅表示自强自信;目光颓废表示自暴自弃。除此之外,故弄玄虚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测的眼神则是奸诈狡猾的反映;似剑匣出鞘、咄咄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目光是凶恶残酷的反映。
眼神的表达方式各种各样。得体地运用目光语会令你的演讲增添光彩。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柯云路说过:“目光是一种更能储蓄、更微妙、更有力的语言。”确实,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主要的器官,是人体最灵活的机器。当人们互相进行交流时,目光持续的时间、眼睛的开闭、瞬间的眯眼以及许多小动作和变化都能传达不同的信息。
在与人交流时,谈话者不仅要倾听人家的谈话,而且眼睛要适当地看着对方,能给对方一种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谈话一般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人,讲话时两眼一直看讲稿或天花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无人”,不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做公开演说或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地”讲话,就是由于眼神可以交流思想感情。
因而与人谈话时,一定要根据谈话的对象、谈话的内容、场合、气氛,恰当地运用目光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眼神是用眼睛的神态和神采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在面部表情中,是最生动、最复杂、最奇妙、也是最富有表现力的。
手势语言很重要
在体态语言中,手势语表现力很强,它通过手和手指的活动变化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为此,有人称:“手势语言可以作为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
同时,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手势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先于有声语言,手势语在当时的交际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范围也非常广。
古罗马的一位政治家、雄辩家在两千年前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特别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华讲学的心理学教授与一群聋哑儿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欧美当前使用的手势语同他们顺利交流。事后,这位教授风趣地说:“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不流利的英语更加便利、易懂。”因此,手的动作使用的好坏,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身体语言使用的成功与否。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手势:
1.拇指式
大拇指竖起,其余四指自然弯曲,表示肯定、夸奖、第一手的意思。
2.小指式
竖起小拇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弱小或对人的蔑视。
3.食指式
伸出食指,其余四指弯曲并拢。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肯定,甚至表示观点。向上伸直胳膊,食指指向空中就表示强调,就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
弯曲食指或成钩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齐肩画线表示直线,在空中画弧线表示弧形。
4.食指、中指并用式
伸直分开食指、中指,其余三指弯曲,这一手势一般表示二、二十、二百……在欧美和非洲国家则表示胜利。
5.拇指、食指并用式
分开伸出拇指、食指,其余三指弯曲表示八、八十、八百……如果并拢表示肯定、赞美之意;如果二者弯曲靠拢但未接触,就有“微小”“精细”的意思。
6.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
三指相捏向前表示“这”“这些”,如果更加用力表示强调。
7.仰手式
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这一手势有许多意思。区域不同,意义有别: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欢喜”“希望”之意;平放是“乞讨”“请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无计可施,很坦诚。
8.俯手式
掌心向下,其余姿态同仰手式,这是一种提醒手势,同时表示“反对”“否定”之意;有时候也可以表示“安慰”“许可”之意。
9.手切式
这是手剪式的一种变式。五指并拢、手掌伸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向下劈,表示“果断”“坚决”“排除”之意。
10.手啄式
五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前,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强的针对性、方向性,并带有一定的挑衅性。
10.挥手式
把一只手举过头挥动,表示兴奋、致意;把双手同时举过头挥动表示致意。
12.掌分式
双手自然撑掌,用力分开。掌心向上表示“开展活动”“行动起来”等意;掌心向下表示“排除”“取消”等意;平行伸手则表示“平面”“面积”等意。
13.拳举式
单手或双手握拳,在胸前平举,表示“示意”“报复”之意;高举过肩或挥动或直锤或斜击,表示“愤怒”“呐喊”等意。
14.手包式
五指相夹相触,指尖向上,如同收紧了开口的钱包,表于强调主题和重点,也表示“探讨”之意。
15.手剪式
五指并拢,手掌伸直,掌心向下,左右两手同时使用,随着话语左右分开,表示强烈拒绝。
16.手推式
五指指尖向上并拢,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意,表现出坚定与力量;如果五指分开,表示五、五十、五百……
17.拳击式
双手握拳在胸前作撞击动作,表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8.拍肩式
用手指拍肩击膀,表示承担工作、担负责任使命之意。
19.颤手式
单手或双手颤动,必须与其他手势共同使用才表示特定的含义。
通常来说,手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使用,但也有一些手势语言可单独使用,它同样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意味。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相爱的二人,男方激动地握住女方的手,女方不但不缩回,还把另一只手伸出紧紧握住男方的手,表现出二人心心相印。在这里,“心有灵犀一点通”,手势语言比有声语言表现得更有力度。
人们交际中最常用的是手势语言,它承载着丰富、深邃而微妙的信息。一般说来,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女士与男士、主人与客人之间,应由上级、长辈、女士、主人先伸出右手,下级、晚辈、男士、客人才能伸出右手与之相握。握手力度要均匀适中,这是礼貌、热情、友善和诚挚的表示;而握手用力太轻,被认为是冷淡、不够热情;用力太重,则会显得不够礼貌。
鼓掌是以两手掌发出声响来表达感情,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迎接宾客时鼓掌,是表示热烈欢迎;听演讲时鼓掌,一般为称赞演讲者讲得很好;在告别会上鼓掌,则是表示感谢和告别之意;在开讨论会时鼓掌,则含有支持、同意之意。鼓掌常用来喝彩,在某种特殊的场合,它也可用来喝倒彩。喝倒彩时鼓掌,一般比吹口哨、扔果皮、丢食物的方式更加文明礼貌些。
不同场合遇到熟人,如距离较远,可举手招呼,也可点头致意,还可脱帽致意;遇到不太熟悉的朋友,可点头或微笑致意;送别客人或变成朋友时,可举手致意,或挥动手致意,也可挥手帕致意,或挥动帽子致意。手的挥动幅度越大,所表现的感情就越深。
手是不会说话的,因而只能做手势。但是,在许多不需要说话或不便说话的场合,手势就派上了用场。的确,手势在交际中有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谈话变得更丰富。
交际中,听众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话者身上,对讲话者的影响很大。如果听众在倾听讲话,并且注视着讲话者,讲话者就会得到极大鼓舞,就会如有神助似的说出许多精妙的语言。如果听者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讲话者身上,对讲话者就是一个报复。本来可以讲得很好的语言,也因为失掉信心而不能讲出来。但是,要吸引听众注意力,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于许多人不能强制自己认真听别人讲话,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往别处看,往别处想。在这种场合,说话者就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手势。说话者可以根据讲话的内容,把手一挥,或可以做一个非常奇特的说明动作,还可以弄出响声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不同手势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比方说,你在路上用手势与一个朋友打招呼,有的手势使人很远就感觉到你的热情和欢欣;有的手势却使人感到无所事事;有的手势使人觉得你洋洋得意;有的手势告诉别人你很忙碌,正要赶着去办一件重要的事情;有的手势又能告诉别人你有紧急的事同他谈、请等候……除此以外,在交谈中双方互相握手、互递物件和互拍肩膀等,都能表达特定的含义。这些手势,有的成为谈话的一部分,成为增强语言力量、丰富语言味道的重要成分;有的则代替了语言,单独起着交际的作用。
能否恰当使用手势语言,直接关系到口才表达主体的形象。在日常交际中,既要避免像石头一般站立着,两手无力地下垂或在背后相交,自始至终只用一个手势语言,也不更换一个姿势,显得呆板;又要防止手势动作过多,轻佻做作,前松后紧,前紧后松,前后脱节等现象;更要纠正用手摆弄扣子或不停地用手抚摸茶杯,或老是重复同一动作,或用手指着对方鼻子等不良习惯。在口才实践中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做到手势动作优美、恰当贴切、体面干练、舒展自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协调一致、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手势语言传情达意的功用,加深口才表达的效果。
手势是用手和手指活动完成的。手势语“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谈话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培养兴趣,积极付诸实践。
摆正体姿再说话
具体说来,姿态体现了说话者的文化素养,它用自己微妙的作用和效果完成着语言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果恰当地运用姿态语这门无声的语言,不仅能增加你交往的个人魅力,还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遇到一个人,只和他接触了片刻,就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与某人相见后,立刻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而本能地对这个人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相见后7-20秒内我们就判断了别人,而别人也是这样来判断你,这就是彼此在双方心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极难改变并且可以延续一辈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本能地对一些人做出自己的评价。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是,最先判断一个人就是从外在的“相”,去揣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这种以貌取人很片面甚至是很不合理,但却是人们给别人印象和获得印象的基本途径,并且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因而,要想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不可忽视说话的姿态。
如果与人见面无精打采,对方就会猜想也许你不欢迎他;如果你左顾右盼不正视对方,对方就可能怀疑你;如果你趾高气扬,对方可能会认为你目中无人;如果你点头哈腰、谦虚过分,对方可能认为你目的不纯。
因而,一般情况与人见面时,你的姿态应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主动欠身、握手表示欢迎问候,双眼直视前方。
与此同时,了解别人的姿势也能看出对方的心理,有利于交际的成功。如果对方重重坐下去,并不自觉地晃动着身子,可能他情绪烦躁,心神不安;如果他有时晃腿用脚点地,可能是用这些动作来减轻内心紧张;如果他双肘支在双膝上,上身略微向你倾过来,说明他对你的话很感兴趣;如果他有意识地挪开身体,说明他对你有所戒备;如果他坐着慢慢地向后靠,斜成一个半躺的姿势,可能他很自负,有强烈的优越感,这时候你要小心谨慎。
体姿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人的体姿与人的相貌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共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如果“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即使长相再美丽也会大打折扣。相貌外表是天生的,而通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养成理想的体姿。
一般来说,体姿语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指说话双方的空间距离,二是指各种不同的身体姿势。总体上来说要求准确、适度、自然、得体、和谐、统一。
1.准确、适度
就是要求根据说话的内容、环境、对象和目的,准确恰当地运用体姿语。
2.自然、得体
就是要求姿态不做作,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交际场合。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表达功能的角度,体姿语的运用,都要自然、得体,做到既满足审美的标准,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符合特定的场合要求。
3.和谐、统一
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体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统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否则,就不能收到既定的效果;二是要求体姿语的一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