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概念不清,必然会导致探求的失误。在理论研究中,一般的定义是研究的前提,但是,要真正探求事物的内在规律,还要对概念作深层次的分析。大众传媒素养一词,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的偏正词汇,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本书应用逻辑方法对于大众这一概念作了内涵的揭示和外延的设定,把大众和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另类人物及社会败类等做了区分,又厘清了大众和一些相关概念例如民众、群众、公众、众人等的细微差别,并在大众社会的背景上对于大众的产生、形成及发展成为社会主体做了必要的阐述。大众社会,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传统社会蜕变而成的产物。大众社会和传统社会差别很大。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大众社会是工业社会;传统社会是农村社会,大众社会是城市社会;传统社会是经验社会,大众社会是技术社会;传统社会是长者权威社会,大众社会是官员权威社会;传统社会是礼俗社会,大众社会是法理社会。所谓大众,就是社会中的同质化的原子式的存在,就是一群相互联系的孤独者,一群千差万别的同质者,一群积极自主的被动者。传媒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样也是十分丰富。按照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说法,大众传媒包含着两个意义:一是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等;一是旨在加速并扩展信息交换的一种社会结构,例如报社、广播台、电视台、出版社等。但是归根结底,传媒的本质是大众社会的服务器,传媒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大众的利益服务。具体而言,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守望人,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调节器,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涵化者,传媒是现代大众社会的公权力。但是,大众在认知传媒的时候,有时会发生某种偏差。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具有传媒崇拜情结,认为传媒能够在社会上呼风唤雨,左右大众。他们把传媒的权力和威望归之于传媒本身,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传媒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的超越常人的权力和威望,它只是一个服务器而已,正如现代社会中的邮政局和电信局一样,只是为社会传播信息。传媒的权力和威望来自它所传播的信息。信息的价值决定传媒的价值,并决定传媒的权力和威望。离开信息,传媒什么也不是。素养首先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一方面,素养是社会个体成员人格的组成部分。人的感性、知性、悟性、理性,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毅力,人的性格、仪态、气质、风度,人的德行、识见、才华、能力,诸如此类的人格要素,无不与素养有关。离开了素养,人格就会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素养是社会成员个人本质的外在表现。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要对事物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综合,进行抽象提炼。个人的素养正是反映了个人的内在本质。素养不是单一事物,其包含的丰富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人的素养是一个综合体,可以分为天赋禀性,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等若干个层次。素养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素养具有不同的内涵。因为人的素养主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素养具有深刻的社会性,虽然素养体现在个人身上,它所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文明。其实,作为社会的人,他也必然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之中,他的素养也就必然带有社会历史的深深印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个人的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的社会文明,因为素养是个人人格的主要标志。素养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素养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参照。综合传播学家的众多定义,可以认为传媒素养这一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知和解读、评判、接受、利用传媒信息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对于这种基本认知和实际能力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称为传媒素养教育。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素养是公众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达程度的评判标志,是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民主体制建设的有效动因。因此,提高大众传媒素养的社会意义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
本书考察了大众传媒素养的构成要素。作为现代人的基本内涵,大众传媒素养不是单一内容物,而是多层复合体。大众传媒素养除了应该具有政治要求、法律要求以及道德要求之外,大致可以分成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要素。具体而言,构成传媒素养的基础要素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传媒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大众传媒素养不是一般素养,不是文化素养,不是专业素养,而是融一般素养、文化素养及专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素养。因此,大众传媒素养既需要一般文化知识,还需要一定的传媒专业知识。构成传媒素养的核心要素是把握传媒的基本特点,包括传媒本身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事物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传统的大众传媒可以分为六大种类,即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和电视,如今又加上了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多媒体形式。这些不同的大众媒体种类,有其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把握各类传媒的信息传播特征,正是传媒素养的应有题中之意。另外,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来看,主要有新闻信息、知识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这样几类,这几类信息特征是不一样的。新闻就是新闻,知识就是知识,娱乐就是娱乐,广告就是广告,各具其位,各具其性。对于这些信息的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传媒信息的基本特征。构成传媒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追求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传媒和信息是不可须臾分离的一对矛盾,没有传媒,信息就无从流动;没有信息,传媒就失去意义,因此,不断追求新鲜信息是提升传媒素养的内在动力之一。从表面上来看,人们追求新鲜信息的意义是为了追求新鲜感,满足求知欲。但是,其中正是蕴涵着某些本质的东西。从生理学上来讲,人的生命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接受新鲜信息,如果生命中缺乏新鲜信息,生命的过程也就停止了。从社会学上来讲,人类总得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接受新鲜信息,可以完善人的知识,净化人的心灵,体现人的价值,换言之,就是人的各项素养包括传媒素养的提高,就是整个人的品位的提高,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解放,通过媒介接受现代社会新鲜信息,提高人整体的素养包括传媒素养的重要意义、最大价值和终极目的也就在于此。
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5000年历史及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彻底认清中国大众的传媒素养的现状难度极大,绝非一两个学者可以一蹴而就。科学的结论要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前提,限于种种条件,在大众传媒素养的整体研究中,目前还缺乏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某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仍然是无法回避的。因此,本书对于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现状,还是作了一个大致的肤浅的全景扫描。由于大众传媒素养是大众整体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与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在论述大众传媒素养之前,首先对于中国大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一个分析。由于当代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农村和城市的差别非常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和城市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把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众传媒素养分成城市大众及农村大众两大部分加以论述。调查材料证明,城市中社会精英、中产阶级和一般市民的传媒素养的水平指数呈现阶梯型递减状态。这一事实,也许可以作为传播学上的知沟理论的一个佐证。关于中国农村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除了一般描述之外,主要对农村干部、一般群众及进城务工者即民工的传媒素养进行了考察。如果说,城市大众的传媒素养水平指数具有阶梯型特征的话,那么,农村大众传媒素养却是一个V字型结构。农村干部及进城务工者即农民工的传媒素养位于V字的两端,一般农村群众位于V字的中间。因为农村干部特别是县级干部,他们所居住的县城的传媒生态环境和大城市比较相差不大,受到传媒信息熏陶的机会显然大于乡村居民;而城里的农民工同样也由于生活在城市环境之中,他们的传媒素养水平也明显地高于一般农村群众。社会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提升了素养水平,提升了自身的素质,逐渐地使自己缩小和现代社会主流群体的差距,为尽早融入现代社会创造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农民工是由农民变为现代公民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农民工是农民现代公民化的一个非正常途径或非典型手段,农民工是现代社会的潜在优质公民。
关于中国大众传媒素养重塑问题,本书也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是建设发达、繁荣、和谐、有序的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所面临的是提高基础教育程度和加强传媒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国整个社会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扭转,教育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显得滞后。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正是重塑大众传媒素养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即使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大众传媒素养也不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因为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并不等于专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在加强一般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传媒素养的特殊教育。政府、传媒和大众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体,具体而言,政府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导,传媒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力,大众则是传媒素养教育的主角。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政府、传媒和大众三位一体,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素养教育体系,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书籍以及多媒体技术,采取宣传、说服、讲演、研讨、会议、展示等方法,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领域,使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传媒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传媒认知程度得到加强,利用传媒信息的能力得到改善。因为在现代社会纷繁杂乱的信息传播中,应该切实抵制不良信息对于社会的危害,而高水平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媒素养,正是最好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如果能够切切实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国关注,全民参与,那么,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将有美好的前景,传媒产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大加强,大众传媒素养的水平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程度也将有一个飞跃。
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真理是永远也难以穷尽的,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也是如此。在我国,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虽然已经成为热点,但毕竟还是刚刚起步。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国内似乎尚未出版过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本书可说是国内大众传媒素养研究的第一本专著。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定还存在着不少谬误。本书的出版权当是抛砖引玉,如能求得传播学界各位大家的指教,则幸甚幸甚。
1995年秋天,我在上海交通大学首先开设了传播学导论的公共选修课。光阴荏苒,一晃10年已经过去了。10年以来,我在上海交大及上海地区的其他高校一直为专科生、本科生、第二专业学生以及硕士研究生讲授传播学课程。每有心得,总觉豁然开朗,喜不自禁,深深感悟到教学相长之道。去年7月,我开始撰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由申请并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评审,本书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出版基金的资助。承蒙我国传播学界的两位著名教授张国良及戴元光为本书作序。我院蒋宏、李彩英两位副院长及徐剑老师等对于本书的写作殊为关心;我的两位研究生邬彬彬及姚雪同学为本书的第四、五两章的有关小节撰写了初稿,为本书提供了部分资料,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陈先元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