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是当代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视在当代所起的社会影响,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超越。正如电影一样,电视作为一种电子媒体,也是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柯发明了电视扫描盘,这是电视机荧光屏的雏形。1923年,美国工程师左瑞金发明了光电管,攻克了摄像技术的关键难题。后来科学家又发明了阴极射线管,解决了电视的显像技术问题。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与科学家贝尔德合作,完成了电视有声图像的试验。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并开始了电视节目的播出。至20世纪40年代,电视技术有了显著改进,美、法、德、苏等国也相继开始了电视节目的播出。到了50年代,电视开始在世界各国普及,美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同时,美国采用了同轴电缆传输信息的方法,发明了有线电视,使电视频道丰富、图像清晰、收视效果更好。目前,估计全世界的电视接收机超过了20亿台,每天大约有30亿人次收看各类电视节目。我国的第一家电视台是创办于1958年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后来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武汉、沈阳、成都、杭州等国内大城市也相继成立电视台,向公众播送电视节目。但我国电视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至1996年为止,我国已经拥有了982家电视台和2.8亿台电视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央、省、地市、区县四级电视播送网络,电视信息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电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电视台数量世界第一,中国的电视机拥有量世界第一,中国的电视观众世界第一。
电视具有电子媒介的一般性质,又有一些它所固有的显著特点。
其一,信息传播的共时性。声画合一,视听兼容,实时传播,同步接收,是电视媒介的最大特点之一。广播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电影虽有图像声音,但因制作周期过长,难以达到共时的目的,只有电视才具有这一优势。事实上,一个地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重大事件,要使图像和声音信息一起实时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只有电视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正是基于电视的这一特点,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重大体育比赛都使用电视来向全世界进行直播。
其二,信息传播的传真性。和传统印刷媒介相比,传真性是电视媒介的另一特点。电视能够使用图像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并且具有动态特点,这是报纸和广播等媒介所无法企及的。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电视让人们既能听到,又能看到,这就大大增加了电视媒介可信度。
其三,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印刷媒介无法连续进行传播,电子媒介可以夜以继日不间断地进行传播,电视就更为突出。诚然,广播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由于广播缺乏动态影像,受众假如连续不断收听广播,很容易产生接收疲劳,从而会中断接收。电视则不然,电视表现的手段更为丰富,更能吸引受众,不易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2004年9月3日香港凤凰卫视连续一整夜现场直播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由车臣反政府武装分子制造的别斯兰人质危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作者本人就在那天晚上通宵收看现场直播,直至翌日凌晨。
另一方面,电视媒介也有一些固有的缺点。就电视传播信息来说,只有平面性、缺乏立体性。收看电视节目只能看到表象,很难深入表象后面作仔细分析。这就造成了电视信息的浮浅有余、深刻不足。有人认为电视信息会造成人的思想的懒惰化,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比读书长大的一代缺乏思考能力。因此,西方有些偏激人士建议政府规定每周有一至两天禁播电视,让孩子静下心来,回归书本。应该说,这些观点不无道理。
7.网络
网络是近几十年出现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的一种新媒介。所谓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若干种类。但我们现在主要是指因特网,又称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在我国的台湾又被称为网际网路。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被称为“新媒介”;因其使用数字技术,被称为“数字媒介”;因其具有广义的媒介效应,又被称为“泛媒介”;因其诞生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介之后,还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1969年,美国就建成了第一个国家级广域网,主要用于军事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网络也就不断地发展,结果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即国际互联网(INTERNET)。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互联网进入商业性运作,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短短的十几年以来,几乎就遍及到了全世界。据美国因特网委员会和美国国际科技与贸易委员会发布的《2000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从1993年到2000年3月,全世界经常使用因特网的人数从不到9万猛增到3.4亿。2002年,全世界因特网用户增至5.44亿。在中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1997年我国的因特网用户为62万,2002年我国的因特网用户达到4580万①。最近几年,国际互联网又有了迅猛发展,2004年,美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2亿零43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75%②。2004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3亿,预计2005年将达到1.34亿③。美国著名的咨询业巨头尼尔森公司主管网络战略分析的董事肯尼斯·卡沙尔说:“因特网在极短时间达到其他媒体用了几十年才达到的水平。”④
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其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著作《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曾经预言:“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注意点对点而不是点到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利用。”⑤施拉姆的这个预言实现了。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媒体可以替代。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势头至今没有丝毫减弱,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也许甚至可以和火的发现、纸的发明、蒸汽机的诞生、汽车的出现等等相比。因此,有人曾不无幽默地说:“鼠标是自从有了老鼠以后人类最大的发明。”
关于网络传播媒介的特征,传播学界曾经进行过深入探讨。假如对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进行归纳,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结论:
其一,系统的开放性。国际网络向全球开放,没有人为的限制。网络是一个没有疆域、没有障碍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协议,利用服务器可以连接所有想连接的电脑以获取信息。
其二,信息的广容性。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可以包容无限量多的信息,因此网络的广容性之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媒体。对于信息来源,报纸有版面的限制,广播电视有时段的限制,唯有网络几乎没有限制。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信息容量最大的超级传媒。
注释:①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②http://www.chinainfo.gov.cn.中国科技信息网,2004.3.31
③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将达1.34亿.电脑商情报,2005.2.4
④2004年美国的因特网用户达到2亿430万人.中国科技信息网,2004.3.31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06页
其三,方式的交互性。报纸、广播、电视都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媒体,虽有少量的信息反馈,但其实意义不大。而网络媒体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的人际互动。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并必将影响深层的社会关系,使人在与人的交往中处于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地位。有人把网络传播称为互动传播,确实切中了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
其四,信息表现的多媒体性。报纸是图文媒介,广播是声音媒介,电视是声音和影像媒介,而网络可以把这一切组合起来,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可以提供声音信息,可以提供画面信息,可以提供动态影像,可以像在图书馆一样查找资料。
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特点,使传播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由于网络媒介具有互动性,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鸿沟就消失了,传播者就是受传者,受传者就是传播者,每一个传播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两重身份。网络媒介上的聊天室,BBS等等,都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其次,由于网络是一种点到点的传播媒介,实际上传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整体来看无疑是一种大众传播,但就每一个具体的传播事件来看,大众传播就变成了小众传播,甚至是个体传播。网络使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发展,使传播这一人类古老的社会现象更具有个人化,同时也更具有人性。正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所说的那样:“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和娱乐的系统。”①
注释: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页
第三,由于以上的两个特点,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不存在某个信息传播的中心,网络传播是一种无中心化的传播,和传统传播体制有着很大的不同。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展现出鲜明的去中性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技术逻辑的无中心化;二是传播主体的消解;三是网民的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①
以上我们所分析的网络媒介特点,是从传播技术和传播方法的视角进行分析的。但是若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正如任何一种新技术和新媒体一样,网络对于社会的影响总是像一把双刃剑,有着正负两面性。如何利用网络的正面信息促进社会发展,如何减少网络信息的负面作用,的确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众传媒的背景分析
大众传媒处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大众传媒的性质,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大众传媒的信息特征等等,必然会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运作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信息特征。如果不认识大众传媒所处的社会背景,把不同思想指导下的大众传播媒体混为一谈,把在不同社会体制下的大众传播媒体混为一谈,把不同性质的传媒信息混为一谈,那就一定会走入传媒认知的误区。理解大众传媒的社会背景,是培育传媒素养的应有题中之意。
大众传媒的社会背景,主要有思想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几类。
1.思想背景
思想背景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的实践中所遵循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大众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必然有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作为指导,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信息传播的任务,达到信息传播的根本目的。由于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别是新闻信息传播和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大众传播媒介所遵循的思想和理论就是政治思想和理论。按照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的观点,主要有四种理论指导整个人类社会的大众传播实践活动,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以及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注释:①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