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一个人从毫无素养的婴孩时代到青少年时代、到中老年时代,是一个逐渐获得素养、提高素养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认识的社会人士越来越多,构成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在社会上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活动的能力越来越强,和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人的素养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二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个人素养比较高的人,他的社会化程度肯定较高;个人素养比较低的人,他的社会化程度肯定较低,试想,一个缺乏现代社会中必需的基本常识的人,一个缺乏现代社会中必要的素养的人,怎么可能走南闯北,接触大量群众,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呢?怎么可能和他人顺利地交流和沟通,从而不断组成新的社会关系呢?怎么可能随心所欲地畅谈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呢?怎么可能得心应手地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呢?有些人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另一个社会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生活,往往会发生“文化休克”现象,突然之间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孤独者,心理发生障碍,精神一片空虚,就是因为没有融合进当地社会,没有完成二次社会化的过程。个中原因,除了语言因素以外,就是有关的知识积累还不够,素养还达不到要求。从大众传媒的报道中可以知道,一些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一般来说他们的素养较高,至少他们在某一领域中的专业素养较高,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公众人物。对于他们来说,个人的专业素养同样也是他们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素养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参照。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最高目标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人生价值如何评价,却是一个重大问题。人生的价值不能由本人来评价,应由社会来评价,理由很简单,所谓评价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一种事物是无法进行自我衡量的,正像1元人民币,无法用1元人民币来衡量,必须用等值的其他事物例如黄金、商品等来衡量一样。社会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但是,个人的素养是一个主要参照。如若一个人的天赋很高,禀性聪颖,知识丰富,能力超群,还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具有如此高的素养的人,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褒扬,对于他人生价值的评判,一定会很高很高。例如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钱钟书先生,学识之精深,道德之高尚,使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钱钟书先生的个人素养之高,一般常人绝对不能望其项背。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他就是一座巍巍丰碑。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明素养是现代大众社会成员的基本内涵。所谓现代人,除了一个躯体之外,所剩下的无非就是素养。素养决定人的社会角色,素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素养甚至可以决定人的一生成败。因此,不断地获得素养,不断地提高素养,不断地完善素养,应该成为现代人的永恒追求。
§§§第四节研究大众传媒素养的意义
在对于大众、传媒、素养三个概念进行分解考察之后,我们可以对大众传媒素养进行整体研究了。诚然,整体概念绝不是个别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有一定联系的有机组合,但是,如果对于个别概念的意义都没有理解清楚,那么就很难探索整体概念的本质和意义。而探索大众传媒素养的本质和意义,正是我们这一研究课题的出发点。大众传媒素养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大众传媒素养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大众传媒素养的深层意义究竟何在?这些都是关于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问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界定。
一、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
大众传媒素养是一个多重结构组成的偏正词组。对其意义的界定,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首先,应该厘清什么是传媒素养,然后再在这一基础上理解什么是大众传媒素养。
传媒素养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在国内的教科书及学术文章上,又被称为“媒体素养”、“媒介素养”、“媒体教养”、“媒体教育”、“传媒素质”等等。尽管称谓不尽一致,但所指代的基本上就是同一事物。为了比较全面地掌握传媒素养的含义,有必要把国内外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及实务人士对于传媒素养的理解作一个大致的扫描。有人认为传媒素养的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的。其根据是1933年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逊合作出版了《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他们认为,在大众传媒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文化概念已经不再适用,文化素养的含义在起着变化①。事实上,仅就这一点断言传媒素养是由英国人最先提出的似乎比较牵强,因为文化素养虽然和传媒素养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不过,西方发达国家更早地注意到了传媒素养的重要意义,更早地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妨先浏览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上关于传媒素养的诸多定义。
198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的同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要求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了一项声明,声明说:“媒介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所有居民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它有助于建立和维持民主。”②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更谨慎更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③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部门对于传媒素养教育有如下的描述:“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能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作、媒介如何传递、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享受。媒介素养也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①学者们对于传媒素养的定义更为精当。美国著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Pot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著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构建我们的方法。而要构建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资料则是来自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但知晓信息,而且还会和信息主动交流。”②英国传媒教育专家大卫·布金汉姆(DavidBuckingham)在其2003年出版的著作《媒介教育》一书中对传媒素养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③美国密苏里州韦伯斯特大学的教授阿特·西尔弗勃拉特(ArtSilverblatt)甚至还列出了传媒素养的五种基本要素,英国布荣安特学院的教授斯坦利·巴兰(StanleyBaran)补充了两种,使它变成七种要素:①对媒介影响力的认识;②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③分析和讨论媒介信息的谋略;④对媒介关于社会文化和生活预见性内容的理解;⑤娱乐、理解和欣赏媒介的能力;⑥对媒介从业人员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⑦发展正确而有效的媒介产品生产技能。此外,国际上把传媒素养的定义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从个体角度指使人们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媒介思考者和有创造力的生产者,成为媒介公民;广义的定义是指人们面对传播泛滥的一种回应,用来优化媒介环境,是一种文化现象。④
注释:①刘笑盈.政府发言人与媒介素养.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86页
②刘笑盈.政府发言人与媒介素养.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87页
③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页
我国的港台学者比大陆学者更早地提出传媒素养问题,更早地研究传媒素养问题。台湾学者张一藩在其1997年发表的文章《素养的意义》一文中认为素养这个概念有两重意义,一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一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他认为信息时代的素养是“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活动所需具备的条件。”①。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是指大众能够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②。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是:“传媒素养是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即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③
注释:①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页
②JamesPotter,MediaLiteracy,SagePublication,1995,page4
③DavidBuckingham,Mediaeducation—Literacylearningliteracymovementandcontemporaryculture,Politypressinassociationwith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3,page36
④参见刘笑盈.政府发言人与媒介素养.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87~188页
至于我国大陆的传媒学者,近几年以来对于传媒素养定义的研究也不可谓不多。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指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有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复旦大学的博士张志安、沈国麟写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张冠文、于健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认为:“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即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学院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实施的。”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陈先元认为:“传媒素养,是指受众对于传媒及传媒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及接受的基本素质及实际能力。受众能否借助传媒信息而得益,能否拒绝不良传媒信息的侵袭,从而把不良传媒信息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素养的程度如何。”②。
注释:①林子斌.多元文化教育的新课题—媒体素养.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29
②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67页
③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载蔡国芬等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即使对于传媒素养的定义来自于不同的视角,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偏重于不同的方面,但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还是具有基本的共识。一般认为,传媒素养这一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知和解读、评判、接受、利用传媒信息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对于这种基本认知和实际能力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称为传媒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