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其实比你们想象的要更发达,但是因为相对严谨的审慎态度,让金融机构的边边角角没办法打开。互联网当下做金融,利用的就是银行严谨态度导致的效率低下。但是可以预料到的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信贷层面的烂账会比银行更高,当然,如果让金融去做互联网,规模也会一直做不起来。两者之间怎么融合,估计短期内会有很大难度,但是融合估计是迟早的事情,回到最后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其实还是融合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的竞争,应该是技术层面的竞争,竞争会非常惨烈,前期互联网公司利用监管成本较低,可以获得一些先发优势,但是最终格局很难说。然而在个性化金融产品,打拼的核心其实是制度优势,在同等监管条件下,互联网公司如果不能利用技术层面突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制度性优势,基本上没有意义。
当然互联网公司可以获得跟传统金融机构一样的牌照,但是如果获得了牌照,那么就不存在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竞争了,到最后,还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比拼的还是综合竞争力。那么互联网金融就又是个伪命题了。
当互联网遇上金融:天生排斥专制和垄断
文/沉静Lily
金融信息化研究员、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持证人。
互联网金融最早的概念是谢平提出的,他给互联网金融设定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他认为,没有任何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实现资金在市场里自由流通,但“互联网金融”可以。这是个理想之地,是一个金融“乌托邦”。
这个定义原本并没有引起太多热议,但是随着阿里等互联网机构开始进军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从2012年度开始成为最热门的金融词汇,2012年也因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作为阿里的创始人,马云曾多次阐述过互联网金融。2013年3月份宣布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成立时他就说:“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后来他又说:“而要服务80%,以前没有被服务好的,我们必须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去服务他们。”因此在马云看来,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才是关键。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互联网思想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妹妹,由此造成互联网金融在概念上出现混乱。
马云在外滩会议和《人民日报》上还发表言论称:“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所以,按照马云的说法,金融行业拥抱互联网只能算“金融互联网”,互联网行业拥抱金融才是“互联网金融”。
从马云上述言语来理解,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实际反映的是话语权的争夺。在传统经济互联网化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到底应由谁来主导的争论——是互联网精英还是传统行业精英?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正是这一状况在金融行业的体现,而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地位,话语权的争夺显得尤为激烈。
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原先中央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将层级金字塔结构扁平化,形成了所谓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了资源自身的合理配置,其背后是追求效率、平等、透明和共享的互联网理念,对专制和垄断有着天生的排斥,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的互联网化,这种理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部门采取按机构管理和牌照管理的措施和严格准入、宽松监管的模式,对民营企业进入加了许多限制性条款。而对于已进入该领域的企业的监管又特别宽松,基本上只要不太乱来就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使得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一直恃宠而骄,躺着也能赚钱,还形成了极为强势和傲慢的服务态度,不但让社会对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形成非常负面的评价,还导致了我国的金融结构性失衡,大量普通民众被排斥在金融服务对象之外。
因此,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对现行金融体制的愤慨,互联网颠覆金融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情绪上对制度性不满的一种宣泄。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是带有阳刚特质的,是少年,充满热情和梦想,相信未来;金融是带有阴柔特性的,是中年,精明谨慎,只相信现在已经拥有的。
试想一下,少年和中年之争,谁主沉浮?有人会说,必是少年。我觉得也对也不对,未来确实是属于少年的,但少年有可能还没有长成就被中年给扼杀了!还有更可怕的是,昔日骂官僚的少年将来可能更官僚。成长有时候会长成为你曾经最讨厌的人。
互联网企业如果打败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又将如何呢?互联网企业现在挤入金融领域,可以抨击现行的金融机构如何不好,但是一旦成为既得利益者之后,金融资本逐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马克思对此论述得极为精辟,“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金融资本最终必然是冷酷无情的。
因此,很有可能,互联网金融打败了金融机构或是挤入市场之后,市场只是多了一家叫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罢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基本上还是一样,金融的整体体系和框架也还是没有改变。就像新政府推翻了旧政府,该贪的还是贪,该腐的还是腐,革命一说只是一面揭竿而起的旗帜,当时用来赢取民心而已。
当然,也有可能会有一种更理想的状态,互联网金融真正实现了两者的融合,把少年的锐气和中年的沉稳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那种唐宁所宣扬的普惠金融,实现了谢平所说的理想世界:
一个充分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不需要任何中介机构的参与,每个人都是“自金融”。在这里,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以达到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一句话,金融中介机构所要解决的问题都通过互联网解决了。期待在笔者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奔向互联网金融新时代
文/宋聆
财经专栏作家。
一个市场,大佬们的一言一行往往具有导向性作用,甚至是一种标杆,标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新年伊始,马明哲的内部新年讲话在网上被广为流传。讲话中他说:“我们在三年前就已经看得很清楚,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对银行维持了200多年的旧模式,对整个金融业,对几乎所有市场,所有消费者,科技的冲击,都是势不可当的……科技推动消费习惯的变化、业务模式的革新、产业行业的裂变,新的时代正在孵化新的行业,让一些传统行业、企业逐渐消亡,这些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明哲的话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奔向的热切。但也有人在问,奔向什么?
奔向什么?毫无疑问,是互联网。近几十年来,3com公司一直是最热的地方。但是,互联网诞生了几十年,电子商务也已有了十几年的黄金期,那为什么现在才是奔向互联网的时代,而不是以前?答案是:现在条件才成熟。
一切的商业关系其实都是人的关系,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人,人的关系,人的需求,为人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让人掏钱。以前,所谓人的关系,必须是现实世界中人的交流与牵连,线上永远是虚拟的。而现在,线上与线下的界限越来越小。
云服务和彼此连接的人群与设备带来的最大机会在于如何以人和数据为中心,发展出反映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关系的社会化网络及应用,从而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短的距离不仅体现在线上,更体现在线下,将商业立体式扩展。
现实中,一方面,将现实社会关系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尝试早已开始,而云平台为这一切提供了绝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软硬件的发展与信息积累,大数据已经脱离了仅一种可能的状态,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以巨大的数据量和完整的数据为基础,发现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发现真实的需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的便利条件,意味着巨大的业务与服务创新机会。
通俗地说,就是将信号转化为数据,将数据分析为信息,将信息提炼为知识,以知识促成决策和行动。归根结底,大数据的最终意义在于获得洞察力和价值,这也正是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其实,金融业涉网并不新鲜,网上银行、网上炒股、网上申购基金、网上买保险……这些行为已经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但是,上述形式的核心主角依然是传统金融,互联网精神还没有爆发、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体现。虽然我们不确定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至少有一点能够肯定:这应该是以互联网为主角的金融活动,而非仅仅将互联网视为一种工具。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我们每一个在网上生存的人都是数据,时时处于被分析的范围内。但落实到微观环境,“我”这一小个体,或者说,与“我”有些共性的小群体的消费需求,是否有人能知道、了解,从而开发出属于“我”的产品?
这仍然只是拘泥于眼下业务的思路,目光还不够长远。
20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杰克·迈普的纽约警察根据个人警务经验,根据过往抢劫案的记录数据来推测新案件可能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发明了名为“未来图表”的犯罪预测方法论。1994年,纽约市警察局在“未来图表”的基础上开发了“CompStat”,推广至全市的警务系统。
CompStat的技术核心是犯罪测绘系统和数据库采集系统,并采用工具基于大量的数据采撷、挖掘和分析工作,对历史上犯罪分子的行为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治安。未来,透过技术手段遏制犯罪行为,让每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居民时时刻刻都安全无虞——这或许不是梦想。
参照上例,未来真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应该是商业上全流程、全价值链条的管理,例如,量身定做保险产品、控制赔款支出、预测未来的趋势与费率、个性化销售、更为便捷甚至不分国界的支付与理赔等都将会向纵深化发展,也会有更多的需求与市场被激发出来。
平安近几年在金控的路上越走越远,并且步伐越来越大,不断出手包括医院、保险交易所等另类投资,思维活跃,视野宽阔。在销售方面,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一个综合销售终端,范围包括平安旗下所有产品;在客户服务方面,实行了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一人、一账户、多产品已经实现。如此强大的线下,再辅之以线上,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创新,是互联网的精神之一。“众安在线”也许不过是个尝试,但其更多的意义在于探索与经验积累。由奉行“不创新即是自杀”信条的互联网企业主导的互联网金融,相信会在此命题上做足文章,其步伐将远远大于传统业务的金融创新。这一点马明哲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竞争者不仅仅限于“同业”,与其坐等那一天到来,不如自己先扑腾一下。
在同篇讲话里,马明哲还说:“面对科技带来的这场汹涌迅猛的变革,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迎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抢占时机,主动变、把握变,成为这场变革中的赢家。变革会带来很多新生事物。虽然新事物、新尝试不可避免会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但变革的潮流和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方向是越来越清晰的。形势迫人,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坚定不移、争分夺秒地往前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已经进行的改革中,革新往往是在新生领域中进行的。由于既得利益等原因,现有格局难以被打破,充满不确定的新领域的阻力相对较小,更容易新入者进入,政策也乐意让其“摸着石头过河”地试验一把。
最后,往往是新领域增加了竞争,改写了格局。例如中国电信业务的固话业务与移动业务,也如中国交通运输中的铁路与民航。而此前支付业务中,支付宝发展并不逊色于银联的发展亦从侧面印证了此规律。
现在言说奔向的目的地为时过早,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什么样子?
答案未知。但只要方向明确了,路,总是在脚下。
互联网金融官方思路:给你舞台别碰线
文/ 孙洁琳
供职于新浪财经频道。研究方向:央行、货币政策、钢铁。
央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特别设有互联网金融专题,内容丰富系统,信息量巨大。其中更是提到对其监管的五大原则,给出台政策、禁令留有很大空间,似乎在隔空警告互联网金融企业,“小心,在红线边上跳舞可以,但动作大了影响到银行体系可不行。”
报告称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应当给予积极支持,也应当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对一些新的业务要留有观察期,冷静地分析总结,一切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创业增长的金融创新均应受到尊重和鼓励。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属性和金融风险属性,把失误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这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以创新为动力的这一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上述段落是监管的整体原则,互联网企业需认真领会,默默诵读,牢记在心。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有留有压、底线思维”。至于尊重和鼓励,就不要奢望口头上以外的东西了。
下面五大原则逐一拣重要的白话翻译。
原则一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重要内容:1.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支付应始终坚持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2.P2P和众筹融资要坚持平台功能,不得变相搞资金池,不得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从事证券业务等非法金融活动。
这是又一次明确第三方支付只是现有银行支付清算的补充,要建立一个有非常明晰层次的支付体系。此前网传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网络支付的用途、限额有明确规定,看来无论怎样修改和拖延,这两项仍然会落地。尤其是杀伤力较大的网络支付的转账和支付限额,此前也从接近央行的若干人士处了解到,限额是会有的,只是额度可能再多方协调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