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方,容易被过度炒作,导致价格波动过大。价值相对稳定是一种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前提条件。现代信用货币受国家货币当局的调控,自身价值不会剧烈波动,因而不可能被恶性炒作。而比特币则缺少本位币的这种中央调节机制,币值波动难以熨平;币值的剧烈波动又提供了巨大套利空间,进一步推动过度炒作,形成恶性循环。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货币价值的波动像比特币那样剧烈。三年内,比特币增值近5000倍。2013年我国市场上一枚比特币价格最高时超过7000元,随后又暴跌到2000多元。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它无法成为计价货币和流通手段。大多数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商品,其标价货币实际上仍然是国家的本位币(美元、人民币等),比特币需要换算成本位币才能支付。如果以比特币计价,难以想象一件商品今天还是100比特币,明天就变成200比特币了。
其次,比特币不受货币当局控制,难以发挥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比特币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没有中央调节机制,它的发行、流通和管理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改变比特币的供给量,甚至也没有中间机构记录比特币的交易信息。因此,货币当局不可能通过改变比特币的供应来调节宏观经济。
虚拟货币打上了现代科技的烙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对货币支付功能的要求,包括便利、快捷、低成本等。但人们只是看到虚拟货币与本位货币个别表象上的类似,而误以为前者是后者的扬弃,甚至断言前者将取代后者。事实上,便利、快捷、低成本不是虚拟货币的特权。信用卡、网银等实际货币的电子载体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并且这些电子化的本位货币得到银行体系支持,更加便利和安全。科技发展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人类社会形态,但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就像计算机无法取代人类的思维一样。最近几十年是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年代,但也是人类思想家涌现的时代吗?最近几十年是数理技术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年代,但为什么人们还在哀叹当代经济理论贫乏,也缺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五、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并不可行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货币非国家化观点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金本位制及发达国家固定汇率制度相继被废除,央行在货币发行方面获得更多主动,但由于央行并不独立,货币发行易受政府干预,一些国家央行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西方各国普遍爆发严重通货膨胀。为控制通胀,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多种思想主张。一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强调控制货币数量。受此观点影响,各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强央行独立性、引入货币政策规则、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等。二是哈耶克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的理念,其核心论点是只有废除各国政府对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价格水平稳定。哈耶克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允许若干私人发钞行各自发行不同通货并展开竞争。各发钞行以选定的一篮子商品的价格稳定为目标调控各自通货的供应量。篮子商品的价格与通货的价值成反比,各通货之间的兑换比率随币值变化随时变化。哈耶克认为,在允许公众自由选择的条件下,公众会选择持有或使用币值稳定的通货,而抛弃币值不稳定的通货。因而对发钞业务的竞争促使各发钞行不断调整自己的通货供应量,以使该通货币值稳定,由此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
然而,哈耶克所设想的非国家货币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他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也难以成为现实。哈耶克本人也承认,“这种方案也留下很多有待解决的难题,而我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姚中秋译:《货币的非国家化》,第100页,新星出版社,2007。
(一)私人货币缺乏稳固的信用基础。
一是非主权信用难以超越国家信用,以私人发钞行信用为基础的私人货币难以取代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家货币。信用货币时代,通货的价值以货币发行者的信用为基础。国家主权信用一般高于国内任一机构的信用,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也遵循企业评级通常低于所在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原则。历史上,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概率远大于一国中央政府破产的概率。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破产,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AIG、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表明,大型金融机构也并不是“大而不能倒”。所以,以私人发钞行信用为基础的私人货币,难以取代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的国家货币。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私人发钞行的信用缺乏有效约束。哈耶克认为,人们会通过理性思考从若干彼此竞争的私人发钞行的通货中挑选币值稳定的货币,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会自发约束发钞行的货币发行业务。然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早已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表现更为普遍和突出。面对大量错综复杂的金融信息,公众很难甄别更好的发钞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发钞行的信用也缺乏有效约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扩大自己的市场,受利润激励的发钞行可能会有意识地多投放货币而不易被公众察觉。由于缺乏有效约束,私人货币的信用基础并不稳固,因而私人货币体系不仅不能消除通胀隐患,而且私人货币不具备法偿性,公众的持币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二)同一经济体系中,不可能存在价值标准和兑换比例不相统一的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货币体系。
一是货币价值标准不统一。哈耶克建议以一篮子商品价格作为货币价值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乐意或偏好选择的篮子商品不尽相同,同一商品对不同人群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不同人群会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通货的价值,于是人们货币选择的结果也会不同。货币价值标准的不统一及由此带来的货币兑换比例的不统一,会引起价格体系的紊乱和经济体系的混乱。
二是多种通货同时流通,兑换比例随币值变化而随时变化将造成计价的不确定性,给经济活动带来不便和损失。在正常的、广泛的经济活动中,不同通货同时流通、兑换比率随时变化的设想并不现实。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职能。便利、快捷、低成本,是对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基本要求,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尤其如此。在多种货币同时流通且兑换比率随时可能波动的情况下,价值尺度的不统一将造成计价体系的紊乱,给经济交易、会计记账、经济计算等各种经济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和不确定性。这不仅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还可能造成经常性的兑换损失,使经济体系失去稳定和效率。
(三)私人货币的调节机制存在缺陷,难以保持物价稳定。
一是由于存在非发钞行的信用创造,发钞行难以控制整个货币供应量。显然,并非所有银行都能够发行自己的通货。在哈耶克的设想中,除发钞行外还存在大量不能发行自己通货的银行。这些非发钞行只能接受以发钞行通货表现的存款和授信。非发钞行的业务活动同样创造信用,却不受维持通货币值稳定的约束。发钞行也难以控制非发钞行的经营活动,因而仅凭发钞行不能有效控制整个货币供应量。
二是发钞行难以应对大规模回赎和货币需求急剧增加。哈耶克设想,发钞行通过扩张或收缩自身的资产方业务实现货币供应量调节。正常情况下,发钞行的业务调整或许能满足货币供应量调节的需要,但一旦出现大规模回赎和货币需求急剧增加,发钞行将难以应对。如出现通货膨胀时,发钞行为维持本通货价值稳定,将不得不迅速撤出它的大量投资以回购自己发行的货币,或收缩其放贷活动。短期内,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规模难以快速收缩,发钞行只能主要依靠资产变现减少货币供给。如果多家发钞行都这么做,大量资产将难以迅速变现,金融市场也将剧烈波动。反之,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公众对该货币的需求可能急剧增加。为增加货币发行,发钞行需要迅速进行大量投资或增加放贷规模,这可能超出发钞行的业务调整能力,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货币增发的目标。
三是仅调节货币供应量无法实现物价稳定。在哈耶克的设想中,一篮子商品价格的稳定是货币供应量调节的目标,货币供应量需要对篮子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动立即做出反应。而事实上,货币供应量对不同商品价格的调节效果并不相同,如果商品篮子中包含其价格较少受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商品,或者篮子商品价格的波动由偶然性因素引起,仅凭私人发钞行的货币供应调节就无法实现物价稳定。
综上所述,货币与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就成不了一国的本位币,从而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比特币所体现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也不过是一种经济乌托邦思想而已。
货币非国家化的理念及其货币制度设计在理论上存在诸多缺陷,实践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一理念在沉寂四十多年后,由于比特币的出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忧虑,对国际货币“锚”的渴求。尽管货币非国家化理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并不可行,但它警示人们,国家宏观调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各国央行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控货币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要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消除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比特币背后的金融民粹主义
文/马刚
齐鲁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15年证券研究、投资经历。目前主要从事基金研究,出版《基金一本通》等专著。
说起比特币,在今年有两件事引人注目,首先是暴涨,比特币从年初的每枚206元,最高升至7140元。其次就是中国央行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央行在这一通知中称比特币不是货币,只是一种虚拟商品,此外,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此通知一出,比特币旋即暴跌,三周时间已跌去60%。
央行的多此一举
比特币的热炒,以及央行的通知,我认为都是荒唐事。当然这要首先从啥叫比特币说起。比特币的构想来源于一个叫中本聪的写的一篇论文,据说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试图找出一种抵御官方货币体系动荡尤其是通胀的“无敌货币”。
网上资料这样介绍比特币:
比特币是由一名刻意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的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士于2009 年1月设计的一种数字货币。中本聪鼓吹比特币能够让用户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的网络中完成支付,不需要一个中央的清算中心或者金融机构对交易进行清算。用户只需要互联网连接以及比特币软件就可以向另外一个公开的账户或地址进行支付操作。
从上述定义来看,比特币的特征是:
1.它是一种“电子货币”(如果承认它是货币的话),无实物形态;
2.它的产生机制基于一种复杂的算法,由计算机实施;
3.该算法设定了它的上限为2100万个,即它有总数限制,不能像法定货币那样无限发行;
4.它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一个特定机构如央行来发行,也不需要通过金融体系结算。每个人理论上都能通过计算机产生比特币,然后拿到承认它的商户去支付,或接受传统货币,转让出去。
从上述特征来看,比特币本来就是为了对抗传统的由央行或其他货币发行当局发行的法定货币或信用货币而诞生,根本不需要国家来承认。
如果认为比特币是物或者类似屠龙刀那样的虚拟商品,用比特币支付就相当于原始社会用牛羊换粮食或易货贸易;如果你认为它是货币,只不过它相当于用贵金属、名贵烟酒这种“一般等价物”直接换东西。
这两点,货币当局都无权干涉,也都没有必要来规范,纯粹是交易者之间周瑜打黄盖的关系。央行之所以发这个通知,主因恐怕是我国天生对“体制外”事务的恐惧。其实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承认它,等于没说。
事实上,很少有国家的货币当局承认它是货币。比特币的设计初衷本来就是为了摆脱官方货币的发行体系,是去中心化、去国家化,在认可它的民间流通,何来央行来规范?要是央行真认可,那就不是比特币了。
比特币背后的金融民粹主义
如果说比特币的发明是创造一种“理财产品”,使得人们得以有一种抵御通胀的渠道的话,本也无可厚非,但假如有人把它理解为取得信用货币的工具,成为一种不会贬值的货币的话,则是对人类几千年来经济制度和交换制度探索的否定。它不但在理论上说是荒唐的,在实践上也必然会遭到最终失败的命运。通胀的确遭人怨恨,但要使经济和社会大生产、人类财富乃至人类问题稳步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通胀则是必须面对的。
各国央行都把控制通胀作为职能之一,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恶性通胀的发生,而不能完全消除。正如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增加,必然会造就富翁一样,正确看待和对待富人,允许富人和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做大整个社会蛋糕的必由之路,也是穷人财富增长的前提。因此,过分妖魔化通胀,完全是一种“金融民粹主义”行为,这种思潮如果大行其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比特币拥趸津津乐道的概念还有“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被神话成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互联网就要有互联网时代的货币,如便利性、虚拟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