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坪之战后,新疆进入了冬季。一到冬天,大雪封山,道路难行。面对眼前这很现实的问题,清军选择了暂停了进攻。或许说大雪纷飞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至少清军可以暂时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当然,这段时间杨遇春、长龄等人也没干闲着。第一要务是厚集兵力,在所在处征兵入伍。第二是制定用兵策略。第三是调运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六日,新疆地区开始回暖。在阿克苏驻扎的清军吹起了号角开始大举进攻喀什葛尔。
远在喀什葛尔的张格尔似乎预料到了此事,急忙在洋阿尔巴特聚集叛军2万设起了一道防线。
张格尔吸取了上次在阿克苏被偷袭的教训,于是依葫芦画瓢决定也来这一出。
二十二日,清军驻扎在大河拐。张格尔看到了机会,当夜派出3000人准备偷袭扎营未稳的清军。
清军主帅帐内,灯火彻亮,长龄坐在案桌前看着手中的兵书,一切看似如此的平静。一随身士兵疾走入帐内在长龄耳畔低语些什么。长龄缓缓的放下手中的军书,挥挥手示意手下离去。
士兵走出帐外,立刻响起了枪炮轰鸣声,所有的事尽在长龄的掌握之中。不久叛军被击退,张格尔这招偷鸡不成蚀把米,一下子被长龄的将计就计给制服了。
张格尔喘着狼狈的气息带着残余部队火速回到洋阿尔巴特。之前说过,洋阿尔巴特有2万余人把守,且阵地长达五六里。按照这列队,要想攻克是有些难度。
经过昨晚的反偷袭成功后,长龄决定与杨遇春共同率主力从正面出击,杨芳从右翼,武隆阿从左翼形成三方包围进行扑杀。
或许由于昨晚偷袭失败的阴影犹在,张格尔的部队抗击一阵后竟纷纷溃逃,以致被清军追杀数十里。
有书记载清军毙敌万余人,俘敌3200人。这个数据我觉得还是有待考究的,毕竟张格尔所带的部队有2万多,这一战下来损失一半以上也太夸张了。
二十五日,在洋阿尔巴特歼敌成功的清军将继续前行,下个目标就是张格尔重点设防的沙布都尔庄。
战斗开始时,清朝步兵从正面直接强攻。一见此情形,张格尔命人连放枪炮同时派出马队阻挡清军的冲击。不过清军的步兵不是一般的部队啊,在进攻的前他们有了响亮的名号“敢死队”,也就是当炮灰的,所以他们不在乎你有没有枪炮,目的就是来和你肉搏的,倒下一批接着上一批。
当杨遇春指挥着敢死队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冒死前进时,长龄以悄悄的派出马队从左右包抄,也就是说再次三面包围张格尔。
双方对敌时一旦前路受阻,唯一的出路就是后退。而一旦你后退,那么阵营定会大乱军心溃散。张格尔很成功的按着这套路走着,于是叛军大败而逃。
在军事上有种说法就是穷寇莫追,原因是怕敌方佯败引诱我方进入准备好的陷阱中。不过这个说在张格尔身上貌似没有出现过,因为每次逃跑后依旧被清军歼杀。
这一作战对清军来说离喀什葛尔又进了一步。
二十九日,清军驻扎在离喀什葛尔城10里处。张格尔由之前猝败后仓皇逃进喀什葛尔城,他并不甘束手待毙而是准备来个背水一战。
夜晚,杨遇春与长龄在率帐中讨论着作战方案。突然外头刮起了大风,飞沙障目。杨遇春忽有一计上心头----偷袭。不错,正是这个百试不爽的老套路。
长龄听后,略有思索提出反对意见:
大前提:喀什葛尔城中有张格尔的10万叛军,敌众我寡。
小前提:张格尔占有利地形,若他趁风霾反击,我军必将受损。
结论:退营10余里,待风停再攻。
杨遇春依旧坚持己见,“天赞我也,雾晦中贼不辨我多少,又不虞我即渡,时不可失;且客兵利速战,难持久。”翻成白话文就是:这是老天在帮助我们啊,大风引起风沙走石正好能使得叛军分不清敌我,而且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张格尔怎么会想到我们会渡河偷袭呢?大好的机会不能白白丧失。况且我们是长途作战需要速战速决,不可打持久战。
在杨遇春的劝说下,长龄立即派出数千骑兵在河下游假装渡河吸引敌军主力,再由杨遇春亲率主力趁着混乱在上游抢渡。
不难看出在数次的作战中,清军的套路无外乎“偷袭+声东击西”。我就纳闷了,张格尔怎么就会反复的被这两招给击败呢!是清军将领饱读兵书,还是张格尔天真单纯?
经过一个晚上的努力,也就是到了三月初一拂晓,清军顺利渡过河成功抵达到喀什葛尔城脚下。
此时的叛军手中已经没有任何枪支弹炮,面对清军的到来早已乱作一团。清军迅速攻进喀什葛尔城,活捉叛军数千人。
也许你们要问张格尔被捉住了吗?我会说你们想多了。张格尔绝对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来看,他居然再次逃脱了!逃脱了!在清军攻城之前就已经偷偷的溜走了。
逃走的张格尔去了哪?原打算再次投奔浩罕,但是被浩罕拒绝。于是,他只能流窜于柯尔克孜族的游牧处所。
在收复喀什葛尔后,清军一鼓作气连续夺回英吉沙尔、叶尔羌以及和阗。也就是说南疆西四城全部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