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在周南女校学习期间,社会上流行“教育救国”的主张。不少人以为在不变更现存社会制度的条件下,振兴实业,讲究科学,兴办教育,中国就有前途和出路。他们主张“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向警予也受到这种社会主张的影响,觉得只要联络一些同志,下定决心,努力办好教育,就可以救中国。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就开始注意考察社会教育状况。她在日记、作文和通信中,详细地论述了学校校舍建筑、教授方法、儿童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很有一番抱负。
1916年夏,向警予在周南女校毕业。她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到了家乡。她一到家乡,就开始筹办溆浦女校。其中,最棘手的是经费问题。为了筹措办校的经费,向警予首先设法争取县府的支持。由于她的奔走张罗,得到县府和家庭的支持,9月,学校筹备工作已有头绪,11月21日,学校正式开学。
学校开学了,但前来报名的学生很少。开学一周,学生只有几十人。为了让更多的女孩子入学,向警予又向县府建议,由县府颁布文告,要求四乡的家长送女孩子上学。但向警予知道,仅凭一纸文告,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她决定亲自深入山区,反复宣传,动员各家长支持办学。
向警予一个人从县城出发,带着包袱雨伞,顶烈日、冒大雨,走遍四乡,到处劝学。最远的龙潭,有150多里山路,要经过一段荒无人迹的地方,翻越海拔1000多公尺的高山。每到一处,她苦口婆心地向家长宣传男女平等思想,说明女孩子上学的好处。家长们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听了她的劝说,觉得很有道理,纷纷送女孩子入学。前来报名的越来越多,连20多岁的大姑娘也报名上学了。
第二年,报名入学的女生更多了。向警予把学生当作亲人,对她们的关怀无微不至。晚上,她亲自检查每一个寝室,为学生盖被;早上,帮助小的女生梳头。冬天,给学生生火取暖;夏天,为学生驱逐蚊虫。
每当清晨,向警予常常亲自摇起床铃。学生起床后,就举行朝会礼。迎着晓风晨雾,校园里传出了嘹亮清脆的校歌:“美哉,庐山之下溆水滨,我校巍巍矗立当其前。看,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呀;大放光明!”
朝会礼毕,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作早操。向警予还编了一首运动歌。歌词是这样的:“运动,运动,运动乐,不怕天寒和地冻,各把精神来振作,肌肉强,血脉活,运动,运动,运动乐。”
在向警予的主持下,溆浦学堂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学堂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使偏僻的山城风气为之一新。
两年后,在向警予的主持下,溆浦学校办得更加有生气了。她一面办学,一面在考虑今后的事业。她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鄙弃当时一些青年,只从一己的私利出发,计较荣辱得失,把天下大事放在脑后。她明确地主张“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在她的心目中,虽然“真事业”还是比较朦胧的,但她愿意干一番轰轰烈烈的“真事业”的决心却是十分坚定的了。
1918年6月,她为学校经费的事给县府新任谢知事写信,表示自己打算辞去校长职务,“退而自修”,继续深造的意愿。目的是为了将来全力以赴地去干一番“真事业”。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在湖南发起成立进步青年的团体——新民学会。
毛泽东、蔡和森在一师学习时,就同何叔衡、张昆弟、陈昌等人志趣相投。他们之间联系密切。岳麓山蔡家和城内楚怡小学,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地方。他们经常就个人及人类的前途问题进行讨论,并逐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不能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摸索,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坚定不移的同志,结成一个团体,向外发展。
1918年4月中旬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一群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应蔡和森、毛泽东的邀约,在长沙岳麓山蔡和森家,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何叔衡、罗章龙等13人。新民学会后来在斗争中逐渐发展到七八十人,成为一支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战斗队伍。
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召开的时候,向警予正在溆浦办学,消息传来,她受到很大鼓舞。她外出寻求真理,寻找出路的心情更为迫切了。
1918年6月,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集会,讨论学会会员向外发展的问题。会上一致认为留法运动很有必要,应当马上进行,于是决心推选蔡和森去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问题。
向警予这时虽然还不是新民学会会员,但向外发展的想法同蔡和森是不谋而合的。
同年的秋后,向警予把溆浦学堂的校务暂时作了交待,只身从溆浦出发,也到了北京,她在北京与蔡和森重逢。他们有机会在一起畅谈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9年春,向警予带着新的希望,回到了溆浦。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长沙,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爱国斗争。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溆浦,向警予马上带领师生上街游行示威,沿途高呼口号。整个县城沸腾起来了。
向警予兴办学校,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缠足穿耳,早已引起地方封建势力的不满。现在她又宣传反帝爱国主张,组织游行示威,痛骂贪官污吏,更使地方上少数顽固官吏士绅惊恐不安。这场斗争,也必然会在家庭中反映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向警予发现自己的志向同父母的愿望产生了矛盾。她意识到这是一场斗争,自己的政治热情决不能为家庭儿女私情所淹没。于是,她和家庭开始了最初的决裂。
1918年底,驻溆浦的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司令周则范,曾派人到向家来说媒,要娶向警予。周则范向向警予求婚,是想找她这样的新女性,为自己装饰门面。向警予的父亲想利用周家的权势,也倾向于同意这门婚事。
但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向警予非常清楚,这是一场严重的考验。她决不能在封建势力面前屈服,要作争取婚姻自由的新女性。
一天,向警予亲自来到周家,当面拒绝了周则范的求婚。一个年轻的女性,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不慕封建军阀的权势,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在个人婚姻问题上独自作主,这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她要在今后从事的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去结识真正的同志和战友。
长沙求学时的相识,北京重逢时的相知,使向警予对蔡和森产生了敬佩之情。她曾对女友说:“蔡和森和毛泽东是我的契友,我的思想感情是倾向他们的。”
不久,蔡和森从北京写信说,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已有头绪,要妹妹蔡畅赶紧联合省内女界组织留法运动,特别是要通知向警予,邀她和蔡家一道去法国。
向警予接到蔡畅来信,非常高兴,决定马上动身去长沙。
一天清晨,向警予乘船离开溆浦,码头上挤满了送行的人。小船开动了,向警予挺立船头,向大家挥手,鼓满风帆的木船渐渐远去,消失在青山绿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