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21900000008

第8章 文学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在江苏第八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立,他为早期会员之一。1923年3月发表了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的广泛注意。192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文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其散文名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艺术构思缜密谨严、抒情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格调清新秀丽,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深深抹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标志着他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散文家。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次年回国后出版了《欧洲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中,他随清华学生上街游行。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几年内完成《新诗杂话》、《诗言志辩》、《国文教学》等学术著作。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各界人士举行李、闻追悼大会,他毅然在大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1946年10月返回北平,继续在清华任教,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各项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这期间写了不少文艺论文,分别收入《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集子。他贫病交加,却不向反动派屈服,不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12月病逝北平,享年50岁。

朱自清著作有27种,近200万字。尤以散文成就最高。其作品大都收入《朱自清散文集》和《朱自清诗文选集》中。

探索人生

“五四” 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短暂而又特殊的时期——当封建的锁国的障壁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塌之后,伴随着屈辱和愤恨,中国人民面对的是滚滚而来的西方思想文化浪潮。随着这股强大的冲击力,中国的新文学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在历史的震颤中诞生了。风雷激荡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新潮诗人,他们探索人生、探索社会、也探索着祖国的自强之路,朱自清就是这批人中的一个。

1919年,朱自清正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其间“和著名的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陈竹隐《记佩弦》),受其进步思想影响,一向以温雅沉稳著称的朱自清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大潮中奋起了。他和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一道,走上北京街头,参加爱国示威大游行,希望能在“前面一片荒郊”中踏出一条路来。学生运动的浪潮冲击着他的思想,激荡着他的心灵,沸腾的生活唤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朱自清拿起笔,探索人生,剖析社会,歌颂光明和理想,鞭挞了腐朽和黑暗,开始在诗歌园地里展露他的才华。后来,当别人询问他的创作为何开始于“五四”时期时,朱自清曾不无自豪地回答:“这是时代为之。”

不久,朱自清同叶圣陶、俞平伯等一起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这之前他还参加了“新潮”社,为《新潮》杂志撰稿,——这是一个继“文学革命的发难者”《新青年》后,在当时具有全国影响的进步刊物。从此,他便活跃于中国的新诗坛,成为一个著名的新潮诗人。他的诗既有一时感兴的小诗又有节奏明快的短诗,既有繁音复节的长诗又有表现哲理思索的散文诗,这些诗作以独特的思想色彩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

朱自清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当首推《赠A·S》,这首诗以昂扬的激情描绘了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和飒爽英姿:

你的手象火把,

你的眼象波涛,

你的言语如石头,

怎能使我忘记呢?

你飞渡洞庭湖,

你飞渡扬子江,

你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

我想你是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

要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

这里,作者歌颂的是革命者建立共产主义“红色天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理想,并且把这种理想同推翻旧世界的“黄金王宫”联系在一起。全诗感情激越,意境宏伟,一系列恰切而深情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发自肺腑的赞颂。一般诗评家均认为此诗是为邓中夏而作,但似乎不应狭隘如是。仔细体察全诗意境,就会发现这首诗绝不仅仅是对某一个革命者的赞颂,而是一曲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颂歌,因为诗中已明显地具有了社会主义倾向,表现出作者对新时代的强烈向往。

如果说,《赠A·S》只是体现了作者社会主义思想的觉醒和对革命者的赞颂,那么,在《送韩伯画往俄国》里,这种觉醒和赞颂就变更得更加成熟而明朗了。此诗热情地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把新生的苏联比喻为清晨照耀大地的“火一般的红云”,在诗人的笔下,那瑰丽的红云“不住地燃烧,不住地流动”,把“天光还早”时“黑漆漆的大路,照得闪闪烁烁的”。一个“绘画的学徒”——勇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在社会主义的“红云”即将驱散黑暗,把整个世界照亮的伟大时刻,“赤裸裸地从大路上向红云跑去了”,作者满怀希望地祝福他,希望他“将在红云里偷着宇宙的密意,放在你的画里”,学到十月革命的经验,将来去建立一个光明的中国。通过这种生动而又形象的刻画,作者真诚地真露了自己所追求的美好而伟大的政治理想。诚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这种政治思想的具体含义诗人也许知之不多,但他的这种探索人生道路,向往光明前途的宏伟志向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朱自清不愧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虽不是我国最早的白话诗,但在当时的诗坛上是“比较更多地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使新诗向前跨了一大步”。他的长诗《毁灭》,“是五四以来无论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水平的力作。”(王瑶先生评语)朱诗明快、朴实、深沉柔美,不仅深得同代人喜爱,而且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曾赞扬他的诗功力深厚,“是用了全力来写作的”。

可以说,朱自清在五四新诗园地里辛勤耕耘、大胆探索,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名字将在新文学运动史册上永放异彩。

大义凛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告诉人们: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后半生,目睹民族的灾难而饱经忧患,伴随祖国的危亡而历经沧桑,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战争硝烟的熏灼又使他和苦难中的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使他从一个著名的诗人、学者成长为一个坚韧不屈的民主战士,受到了伟大领袖的赞扬。

1938年,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成立,朱自清毅然走出了安居执教的大学校园,担任了协会的理事,从事抗敌文艺运动,并踊跃参加各种抗战爱国活动。大后方虽无战场上的硝烟烽火,却有灵魂中的血肉拼搏。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他和一批批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共同走上街头,走向民众,组织文艺演出和集会游行,发表演讲,宣传抗日主张,歌颂抗敌将士。热烈的场面,动人的情景,经常使他热血沸腾,他为民众的觉醒感到由衷地高兴,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中国即将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参加“七·七”抗战两周年纪念会以后,朱自清在短文《这一天》中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前中国在若有若无之间,现在确乎是有了。从两年后的这一天看,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新中国在火光中成长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发自内心的无比欣喜和兴奋之情。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奉行不抵抗主义,现实的发展远不如朱自清所希望的那般美好。在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白色恐怖也越来越严重,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但黑暗的现实更激起了朱自清的抗战热情,“他认为抗战第一,个人生活苦一些不要紧。”(《忆佩弦》)当时,他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经常披着一件赶马人用的毡披风,从乡下进城去上课。对于学生的正义行动,他尽全力予以支持,且更加关心人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问题。“事实在教育着他,他的高度的正义感也促使他认识事实的真象,重新考虑问题。”他说:“我们年纪稍大的人也许走得没有年轻人那么快,但是,就是走得慢,也得走,而且得赶快走。”(陈竹隐《忆佩弦》)他在政治上自觉地抛弃了中间路线,勇敢地站到了人民革命阵线一边。1942年初西南联大学生掀起了倒孔(孔祥熙)运动,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朱自清不仅坚决支持,而且称赞学生的“游行秩序良好,人数众”,显示了民主力量的声威。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终于胜利了。消息传来,朱自清兴奋异常,15日这天,他高兴地和老百姓一起冲向街头,狂欢达旦,回家后,兴犹未尽,拿起笔,手书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但胜利的喜悦不久就被心中的忧虑冲淡了。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迹象愈来愈明显。尽管诗人时刻担心“胜利了,可是千万不能打内战”,但国内局势却一天比一天紧张,这种紧张的局势经常使他坐卧不安。1945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昆明屠杀了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大中学生,造成了震惊大西南的“一二·一”惨案。这一事件的发生使诗人擦亮了眼睛,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他亲临死难学生灵前致敬,并义正词严地斥责反动当局的罪恶行径,断然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不与群魔同流合污,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品格,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的爱国者到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转变。

1946年7月11日晚,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李公朴,又公然于15日白天刺杀了闻一多。朱自清悲愤到了极点,他在17日的日记中写道:“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为一多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痛斥“此实惨绝人寰之事!”怀着极大的悲痛和愤怒,朱自清疾书《挽一多先生》新诗一首,热烈赞颂闻一多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新中国!”成都各界人士举行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当时风传特务将捣乱会场,再次制造流血事件,白色恐怖笼罩全城。但朱自清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出席大会,作闻一多生平报告,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大义凛然地向国民党反动当局提出强烈抗议。会后他又召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组成了“闻一多先生遗著整理委员会”。回到北平以后,虽然国民党反动报纸诽谤他,并把他称为黑名单的第一名,但他不怕坐牢,不怕暗杀,仍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在许多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进步宣言和呼吁书上签名,抗议反动当局任意捕人杀人;支持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

1948年春,朱自清重病缠身。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还以“但得夕阳无限好,休须惆怅近黄昏”来激励自己勇敢地同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斗争,朱自清病势沉重,生命垂危,此时此刻,他念念不忘的是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不向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屈服。他谆谆嘱咐家人“以后坚决不买国民党配售的美国面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品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朱自清虽然在贫困中倒下了,但一个坚韧不屈的民主战士的英姿却永远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王运思)

同类推荐
  • 梦从这里启航

    梦从这里启航

    三国争霸,乱世出英雄。洛阳城中,一家面馆中热气腾腾的饭香味扑鼻。“小二,给我上一壶酒,再来半斤牛肉,哦,对了,还得加上一壶酒。”“客官,我们这里只卖面。”“什么,谁规定的面馆只能卖面,你们是不是不想干了?”唐宁轻咳一声,缓步走到这人面前。“这位客官,我看你脑子似乎缺点东西啊。。。”“缺什么?”唐宁从背后拿出一个烧火棍,面带微笑的狠狠砸他头上。“客官,您还缺点血。。。"
  • 极品大官人

    极品大官人

    一只烂笔写尽天下浮尘;一张破嘴辱尽朝堂人伦;我便是我,明朝的大君子,极品的大官人!来自后世的灵魂,憋屈的顶起了京城第一人渣的头衔,看他如何借用七斗庸才,四车废学,蒙混在大明贤才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娶娇妻,追表妹,不是很黄,却很牛叉。当昏官,斗才子,不是很屌,却很暴力。————————————————————【二组签约,新书求推荐票,谢谢】
  • 诺德征服

    诺德征服

    海的对岸,堆着诺德人的宝藏,也埋着诺德人的骸骨。————《沃尔夫手记》。这是一个诺德人从格陵兰岛向卡拉迪亚大陆迁移、并建立王国的征服史,是一个小人物从一无所有,到在卡拉迪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的故事。 欢迎加入诺德征服,群号码:664258596
  • 大唐工程师

    大唐工程师

    程处嗣:“杨青,酒喝完了。”房玄龄:“杨青,快来看看,这手表不走了。”孔颖达:“杨青,这活字印刷术真不错。”李二:“杨青,大炮弄好了没,这次打扶桑你做大元帅。”程蝶儿:“杨青,快和姑奶奶我打一架。”墨萱:“相公,肥皂用完了。”李丽质:“怪蜀黍,我的香水用完了。”……看杨青不一样的唐朝生涯。QQ群:498541638。
  • 三国契

    三国契

    始皇帝的无字天书记录了什么?什么是天道?这乱世之中什么又是道?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三国,请君品藏
热门推荐
  • 召唤封神榜

    召唤封神榜

    一个穿越的灵魂,一个王爷家遗孤的身份,韩风如何在这凶险的世间乘风破浪。若没有离奇的抽奖福利,没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惊喜奖励,那么,没有诛仙剑阵、孔宣大兄、云霄姐妹、无当圣母的韩风又会何去何从。
  • 都市战神豪婿

    都市战神豪婿

    华夏战神叶天被老头子坑,去东海执行一个特殊任务。本想迅速执行完任务,但没想这任务却是让他去当一个上门女婿。于是主角只得接受,本以为这上门女婿非常好当,但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系列危机
  • 凤舞妖娆之绝色摄政王

    凤舞妖娆之绝色摄政王

    她本是Z国黑道首脑,被最爱的人陷害致死,下至冥界与冥王做交换,用爱情换取重生,只为向自己证明没有爱情她会活的更好,再次醒来,她收获了亲情友情,却爱不上任何人,他,外表温文尔雅,内心腹黑狠辣,他本是一国太子,八岁时被陷害谋权篡位,逼至跳涯被无涯子索救。十年后,她成了一国的摄政王,而他成了江湖流传的第一殿的殿主,再次碰面相视一笑,斗皇帝,杀奸臣,携手天下……
  • 反穿之古香骄女

    反穿之古香骄女

    她,天启国家喻户晓的天才,却因为一场交易的婚姻,被新郎的“老相好”追杀,穿到现代一个没爹,娘又不知所踪的小萝卜头身上。武世的天才,如何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担起整个家?古香表示有点为难!恩?为何这枚冷魅帅哥对人家死缠烂打,为了不祸害别人,古香决定为民除害收了这只妖孽!!!什么???妖孽竟然大有来头!!!
  • 玉婷嫣然的古代生存

    玉婷嫣然的古代生存

    一个在现代不起眼的小人物穿越了,而她真的可以就这样平凡的生活下去吗?温柔的皇子,聪明的拍卖行少主,有个不平凡的弟弟等,就让我们一起期待雨停嫣然精彩的古代生活
  • 茶油时代

    茶油时代

    中国人吃什么油?吃多少?怎么吃?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稳健而超拔的理性和感性,通过对中国食用油结构的改变和油茶产业的发展及其茶油的历史文化的报告,突出反映了食用油问题与民生的重要关系,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并对这种变化和进步中出现的困惑、茫然和悖谬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
  • 迪奥和他的时尚王国

    迪奥和他的时尚王国

    本书讲述20世纪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的人生传奇,全景式描绘这个时尚领域首屈一指的品牌的成功之路。
  • 站在我心尖上的你

    站在我心尖上的你

    祁言退休的那天,事务所实习生问他:“祁律师,您接过那么多案子,您觉得哪一场打的最好?”“哪一场?”祁言低下了头,再看向实习生:“我为我太太打的那一场。”实习生微微一愣,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秦城人尽可知,大律师祁言心尖尖唯有一人,就是他的妻。林芝退休之前,最后一次为客户咨询的时候,客户问她:“林老师,祁先生对您的爱那么深情,您觉得哪一件事最浪漫?”“最浪漫的…”林芝呢喃了两句,有些羞涩的说:“大概,就是他已经用了六十个笔记本记录我和他的爱情。”于祁言而言,这一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特别会做辣菜,林芝爱吃。于林芝而言,这一生最喜欢的称呼,就是祁太太,祁言的太太。
  • 有关我青春的故事

    有关我青春的故事

    重新揭开回忆仅以此文纪念我青春里的故事?
  • 你看那山眼熟不

    你看那山眼熟不

    黄粱一梦。我有了个师傅,师傅多了个烦人精。“师傅,你看那山清秀优美,把小胖扔里面吧!”“你闭嘴。”“师傅,你看那湖波光潋滟,把小墓丢里面吧!”“闭嘴。”“师傅,你……”“再不闭嘴,扔你进去。”“好吧,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