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专家曾乐(1932~),广东中山市人,自幼在上海长大。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后分配到鞍钢金属结构厂摘焊接。曾乐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白天向工人师傅学习,晚上钻研焊接专业书。1956年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焊接工程师之一。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全焊工字梁反变形机。鞍钢第九号高炉全焊制造也是曾乐创造的。1957年初调到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工作。1957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合作,首创摩擦焊。主持开发板基电渣焊,填补了中国空白。同年,研究成功了电渣精炼特殊钢工艺,荣获国家科委发明创造一等奖。1960年曾乐和李正邦在大冶钢厂的协助下,成功创造了热渣引燃法。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保证钢锭底部的质量,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大型工业电渣溶炉,轴承钢冶炼实现了工业化,结束了航空工业长期使用进口滚轴承电渣钢的历史。1961年研制成功了含碳量低、耐腐蚀性能好的18/8不锈钢。后又研制成功了18/12钥焊条和一些耐热的合金钢焊条。1963年抱病写出了《电渣炼钢在我国的发展》,《超低碳18/8不锈钢应用范围》等论文。在翻译完《钢的电渣生产》、《1962年大型焊接年会》后,1964年曾乐又与人合作,翻译并出版了苏联特列古宾柯所著的《电渣重溶法炼钢》一书。1965年曾乐同焊接室的同行一起又对16锰、15锰钒等钢种的可焊性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普遍低合金钢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1970年到1978年研制成功了轻便电渣焊,管状条丝极电渣立焊,管状焊条丝二氧化碳气体保护自动横焊,紫铜大功率柔性等离子弧自动焊,铜与铜合并卷等离子弧自动焊等一大批成果从他的研究组里相继问世。这些成果覆盖面广,应用强,都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焊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隆冬,已被北京建筑研究总院擢升为副总工程师的曾乐匆匆告别北京,只身赶赴上海,兼任起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1987年,当宝钢一期工程顺利投产两周年的时候,经国务院签发,宝钢一期工程(包括焊接工程)荣膺国家工程金质奖。同年,国家科委又向宝钢工程指挥部颁发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项特等奖,也包括曾乐倡导并践行的焊接技术)。1987年曾乐撰写的《焊接工程学》公开出版,这本专著,受到了国内外焊接技术人员称许,不少院校将它选入教材;国外也十分重视,日本、法国相继翻译出版,德国焊接权威苏森海默尔博士读后高度赞扬,称它是“焊接构造的经典著作”。1989年9月,曾乐创办了国内独一无二的综合精密焊接实验室,由曾乐代表他所属的北京冶金建筑总院无偿移交给宝钢总厂。1987年以来,先后修复了1300多件电路板,仅1990年1到10月,就修复971件。修复后价值达1000万元。由于他在焊接界功勋卓著,199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冶金部劳模;上海科技十大劳模之一。现在是教授级工程师,国家级专家。曾乐的卓越成绩,不仅在国内声名远播,而且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1985年曾乐写了4篇论文发往国际焊接学会第15委员会,论文审查通过,第15委员会主席给曾乐来信说:“今后你的论文直接寄给我,免于审查!”曾乐为中国在国际焊接学会论文栏目里填补了空白。为此,1982年曾乐成为国际焊接学会第15委员会的专家委员;1986成为西班牙皇家冶金研究中心委员;1987年成为联帮德国焊接协会委员;1988年成为国际焊接学会微连接建设委员会的国家代表。1989年曾乐被正式编入西德焊接协会的专家系统,成为外籍专家,西德出现焊接问题时,可以代表西德焊接协会进行咨询。1990年8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授予曾乐“国际男、女名人专颁纪念奖”,并特刊在第四版《国际男女名人录》中。1990年10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把曾乐列入《国际智能名人录》中;同月美国传记研究所(ABI)又把曾乐列入《国际殊勋名人录》中。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曾乐的父亲7岁随父到日本,后来因庚子赔款得以在皇家铁道学院深造,其父英年早逝,曾乐的父亲只好回国谋生。耿直的脾气,使他宁愿庸庸碌碌也不愿为日本人做事。日本人占领上海后,曾乐父亲好长时间闭门不出,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浩然正气深深感染着全家。曾乐的父亲曾对他的儿女说:“国家落后要挨打,民族振兴才不受欺辱。”此话对曾乐来说是铭心刻骨。由于曾乐的父亲早年病逝,善良要强的母亲做手工女红成了他一家谋生的手段。母亲所有的缝工,都由曾乐接送,幼年的曾乐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母亲茹苦含辛地供曾乐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曾乐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领导批准了这个高材生的请求,派他去了东北的鞍钢。到鞍钢,曾乐放下行李,就跑到人事处报到。人事处干部热情地让曾乐坐下,问这位上海同济大学分配来的小伙子: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同钢铁沾不沾边?”
“我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
“好哇,这个专业与金属打交道,这儿除了天和地,到处都是金属,咱鞍钢有个厂子就叫金属结构厂,那里正缺人,你到那儿去工作吧。”
唉呀,我学的是金相学,主要研究金属及合金钢的内部结构,不是那些钢铁大件组装的外部结构。不过,既然人家这样安排了,服从分配就是了,反正念过几年大学,触类旁通,没有什么不能学成的,曾乐暗想,并且暗暗立下了这样的誓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既然焊接专业选择了我,我就要研究一辈子,干出成绩来。”
曾乐一股子虎劲,闯到工地就盯住师傅烧电焊,电弧光一闪一闪的,刺得他双眼生疼,他全然不顾。小伙子又特别谦虚,浑身看不出一点大学生的样子,所以工人师傅都喜欢让这个上海青年为自己递焊条,打杂活。
鞍山金属结构厂,是苏联援建的工厂,苏联专家经常来指导。曾乐看到许多同事都能自如地翻检俄文专业书,心里羡慕得很,恨自己在大学里只精通德语,选修了英语。但是光怨顶啥用,还是趁自己年轻多花些功夫迎头赶上去。于是他除参加俄语培训班外,每天一下班就赶紧回宿舍,结合焊接专业自学俄语,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曾乐几乎放弃了每个周末假日,两大本俄文原版的《焊接工艺学》、《焊接结构》都被他啃熟了,焊接专业也烂熟于心。不久他的焊接技术就超过了由上海招聘去的技术人员,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焊接工程师之一。并且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全焊工字梁反变形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的根在中国”
1990年7月31日,一架从加拿大飞往美国的客机在旧金山降落。曾乐脚步轻盈地走下舷梯,他刚开完第43届国际焊接年会,应邀到美国林肯公司作技术交流。林肯公司为了答谢曾乐提供的帮助,特地为他办理了60天签证,并言明,在美国期间的一切费用由这家公司全包。可是,曾乐在美国只逗留了3天,便谢绝了林肯公司和曾乐的早已移居旧金山、阔别了40年的至亲的苦苦挽留,于8月4日回到北京。这在出国成风,以出国为荣的今天,不是很令人费解吗?不!一点也不!因为他深深眷恋着祖国。曾乐自己说得好,“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曾乐不仅是世界名人,就社会关系上来说,出国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曾乐的父亲、祖父、曾祖父、曾曾祖父都是旅日华侨,曾乐的母亲出生在香港,母亲的亲属都在南洋。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地都有曾乐的亲戚。曾乐这辈的亲戚,基本上也在国外,国外亲朋至友曾多次劝曾乐到国外工作,但都丝毫没有动摇曾乐的中国心。他说:“我知道,在国外生活条件,是要比国内好。但是,条件再好,也是替别人干活,而我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干,做出了成就,也属于自己的国家,仅这一点,我觉得比在国外干的人要自豪。”“我看不惯那些用自己的地位、关系而不择手段地把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弄到国外去的做法。”“我们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智慧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要将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