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嗟峨蔽榛莽……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白《古风》十四)。千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另妻儿、辞父老,远戍边关,奋战边关,奋战沙场,勇敢捐躯,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壮歌。
驻军细柳平叛吴越
——周亚夫
周亚夫,是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145年。汉文帝后二年,周亚夫被封为条侯,作为他父亲的袭爵人。但是,他后来能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却不是靠父亲的荫庇,而是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显赫战功。
汉文帝改元后的第六个年头(前158年),匈奴大规模犯边,朝廷加派宗正刘礼为将,驻军霸上;派祝兹侯徐厉为将,驻军棘门;派河内守周亚夫为将,驻军细柳。共同防备匈奴的侵入。
汉文帝为激励士气,要亲自去慰劳驻扎在长安附近的三支军队。他先到霸上,又来到棘门。刘礼、徐历和他们的将士们一见皇帝驾到,都骑着马来迎接,营门大开,文帝车驾长驱直入,闯进军营,毫无阻拦。最后来到细柳营,情况却大不相同。只见军中的将士都穿着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张满弓弩。守门的都尉说:“我们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之诏!”于是文帝派使者拿着符节向将军诏告:“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向皇帝的随从人员交代说:“军中规定:军营内不准车马奔驰!”于是文帝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而行。到了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身披戴盔甲,威风凛凛地站在文帝面前,拱手作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相见。”文帝深受感动,立即站起身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表示慰问。回长安的路上,文帝的侍从们都为周亚夫对皇帝傲慢无礼捏一把汗。然而文帝看到细柳营中军容整肃,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可见周亚夫治军有方,是个将才。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一个多月后便任命周亚夫做了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官)。
汉帝临死的时候,对太子刘启说:“国家若有急难,周亚夫真正可以担当带兵的重任。”后来刘启即位为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王联合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提升周亚夫为太尉,派他统率36位将军,抗击吴楚叛军。
军队来到霸上,有个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车骑献计说:“吴王刘濞谋反已久,如从老路行军征讨,恐有埋伏,不如走蓝田,出武关,直奔洛阳。走这条路虽说远一些,路上多花一两天时间,但这出于吴子他们意料之外。”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计策,果然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
周亚夫来到洛阳,找到了当地有名的大侠剧孟,又继续东进,与诸位将军会兵荥阳,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他再往东南进兵,来到淮阳,向父亲的老部下邓都尉问计。采纳“坚守昌邑,断其粮道”之策,拒不出战,避开了吴军的锐气,使其往返奔波于汉军坚城之间,被拖得疲惫不堪。周亚夫深沟高垒,派轻装部队堵截淮河和泗水的河口,截断吴军的粮道。这样一来,吴军缺粮,士兵饥饿难忍,军心涣散,求战更切。周亚夫见时机已到,决定与吴军决战。吴军连夜攻击周亚夫的阵地,故意在东南方大声鼓噪,惊扰汉军,周亚夫识破了敌人的声东击西之计;就在西北方设下重兵埋伏,等待吴军来攻。果然,吴军从西北攻入,汉军伏兵四起,奋力厮杀,把卒不及防的吴军杀得大败。本已十分饥饿的吴军又加上疲劳,士气更加低落,战斗力极弱,于是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出,大破吴国。吴王刘濞带了几千残兵败将冲出重围,连夜逃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他想联合东越,借兵卷土重来。可是周亚夫已出千金悬赏,购买他的人头。东越王见吴国大势已去,就杀掉刘濞,把他的头献给了周亚夫。楚王刘戊在兵败之后也自残身亡。至此,历时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下去,西汉政权又一次得到巩固。周亚夫回到长安,继续任太尉,景帝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提升他为丞相。
前150年,汉景帝要废掉栗太子为临江王,另立刘彻为太子,周亚夫强烈反对,景帝不听。由此,景帝逐渐疏远了周亚夫。由于吴越平叛中周亚夫没有及时给梁孝王刘武派兵解围,因而刘武也对他怀恨在心,每次去长安朝见,常与窦太后(生母)说周亚夫的坏话。有一次,窦太后向景帝推荐王皇后的哥哥王信,说他可以封侯。景帝同周亚夫商议此事。周亚夫以违背高祖“异姓不封王,无功不封侯”的盟约为依据,表示不同意,景帝只好作罢。这件事,周亚夫连景帝、太后和皇后都得罪了。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匈奴王唯徐卢等5人来降,景帝准备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又出来反对。他说:“陛下封他们为侯,以后还怎么责罚那些不守节的臣子呢?”景帝不听,仍然封他们为列侯。周亚夫见自己的忠谏不能被采纳,就称病不朝。景帝见周亚夫老是顶撞自己,就趁此机会,以有病为理由免了他的丞相职位。
周亚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对景帝的主张,尽管是出于一片忠心,为了汉家社稷,但景帝却不能容忍。他免了周亚夫的丞相职务还不算完,还要进一步迫害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景帝这个人,连言听计从的忠臣晁错都肯杀死,更何况这个经常顶自己的周亚夫呢!而且现在叛乱已平,国家稳定,你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再高也已经用不着了。
有一次景帝在宫中设宴,召周亚夫出席。当时在周亚夫的席上只有肉,却不给他放筷子。周亚夫知道这是在戏弄他,其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便愤然离席而去。这更引起了景帝的猜忌,他说:“这个愤愤不平的人,是不能作为少主(刘彻)臣子的!”景帝进而担心,这个功绩显赫、才能出众的将军也许会威胁到新立太子刘彻的安全,终于借口其子买御用葬物的事诬他谋反,将他投入监狱。审理此案的廷尉对景帝的用意心领神会,他审问周亚夫:“你想谋反吗?”周亚夫回答:“我所买的东西,都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是谋反?”廷尉说:‘纵使你不反在地上,也是想反在地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一生耿直,哪里能容忍这样的冤屈?气愤之下,他绝食5日,最后口吐鲜血,死在狱中。
周亚夫的下场,是一个为汉家立下大功刚正不阿的杰出军事家的悲剧。
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祖逖
晋朝乃多事之秋。然而乱世出英雄,时代也培育和造就了许多赤心爱国的仁人志士,名将祖逖,就是当时杰出的一个。
祖逖,字士稚,公元266年出生于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一个官宦之家。青年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度过的。西晋末年,宗室的8个藩王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八王之乱”),匈奴族刘聪和羯族石勒乘机反晋,向中原进犯,一时整个中国北部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公元289年,祖逖23岁。他和一个要好的朋友刘琨同在司州做主簿。他们两个意气相投,很谈得来。白天,同商共事;有暇,同读一卷书;晚上,同床共寝,亲如兄弟。二人侠胆忠心,每每谈起国家形势,人民的苦难,往往心急如焚,恨无报国之机,难酬凌云之志。
一个寒冷的冬夜,万籁俱寂。祖逖忧虑国家动荡的局势,辗转反侧。久久不能成寐。他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国家在自己这一代被人灭亡,实是在莫大的耻辱,必须奋发努力,为国雪耻。他向窗外望去,只见一轮皓月当空照耀,银光满地。夜半之后,远处传来一阵阵雄鸡长鸣。祖逖猛地披衣起身,推着身边的刘琨喊道:“越石!越石!你听,这鸡叫声是多么有意思呀!它是在叫我们快从睡梦中醒来,多多珍惜光阴,及早努力,做点救国救民的事业!”于是,两个青年取下挂在壁上的刀剑,走出屋子,在明亮的月光下你来我往地舞练起来,从此,无论酷暑严冬,鸡叫头遍,他们就起身练武,期待着将来驰骋疆场,为祖国干一番大事业。
西晋灭亡的前夕,中原百姓纷纷南迁避难。祖逖不掌兵权,无力对抗敌寇入侵,不得已,只有把一腔爱国之心倾注在对父老乡亲的保护上。他护卫着数百家乡亲向淮泗(今江苏淮阴一带)转移。途中,祖逖热心照料同行的人,把自己的车马让给年老体弱的乘坐,把自己诉粮食、药物、衣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与乡亲们同舟共济。由于祖逖关心大家,并且韬略超人,众人一致推举他为“行主”,即首领。
他们辗转流徙,来到长江南岸的京口(今镇江),琅琊王司马睿把他征为军咨祭酒。祖逖虽然身在江左,但心中时常思念中原,总是坐卧不安,食不甘味,上任不久就多次上书,请求挥师北伐,收复中原,但却得不到回音。于是祖逖急匆匆赶到建业进谏元帝。但晋元帝只满足于偏安江左,做个皇帝,根本没有心思收复中原。由于祖逖态度诚恳,义正辞严,也不便推辞,只好采取敷衍的态度,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1千人的粮饷,3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全让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很珍视这个名义上的封职,他整编了随同自己从北方来的乡亲,组成一支精悍的队伍,公元313年秋挥师北上,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不由得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面对苍天,用木桨敲击着船舷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回渡,当葬身于这大江之底!”出征的将士都被他感动了,个个磨拳擦掌,斗志昂扬,齐声应答:“愿随将军,万死不辞!”
祖逖带领人马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今江苏清江)。他很快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冶铸兵器,训练士卒,经过一番准备,便开始向北推进。
祖逖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北挺进,沿途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队伍不断壮大,与敌人接触后,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消灭了数万敌寇,迅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土地。
当时中原一带有许多地主武装,都设立有坞堡,霸占一方。他们有的反胡奉晋,有的联胡反晋,有的割据自守,彼此之间争夺地盘,斗争十分激烈。祖逖为了壮大北伐力量,耐心做他们的工作。他把各堡的地主头领请到军中,分析形势,晓之以大义:“现在国难当头,内斗内耗是民族罪人,联合起来,共赴国难,才是英雄……”他们听了祖逖的开导深受震动,谁也不愿意做民族的罪人,于是很快携手言和了,并把各堡的强壮青年连同武器马匹一并交祖逖调遣,支持北伐。祖逖的北伐大业得到地方富豪的支持,力量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军队百姓结为一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较小的战役,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319年,祖逖的军队与入侵的后赵石勒部将桃豹的5万精兵决战于蓬陂城(今开封附近)。两军混战了40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泥土,派1千多士兵扛着,装作运粮的样子,送到晋营。最后又派几个士兵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桃豹在赵营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士兵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跑。桃豹的士兵抢得白生生上等好米,不待煮熟,就狼吞虎咽下了饥腹。可又想晋军粮食充足,自己即将断粮,无粮何以能战?于是军心大动,桃豹急令士兵向石勒要粮。过了几天,石勒派了1千多头驴子运来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获。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了,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乘胜率军北进,接连攻克几座贼寇盘踞的城池。石勒不甘心丢掉中原,又派出万余精锐骑兵阻止晋军北进,结果大败。后赵士兵一看大势已去,投降的投降,逃窜的逃窜。至此,祖逖已收复了黄河以南被敌人侵占的全部土地。
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祖逖平定了敌寇之后,积极鼓励农民种田养蚕。不少农民已无耕畜,祖逖便命令士兵分头帮助农民耕作。房屋被烧光了,祖逖带领士兵亲自帮助百姓伐木盖房,重建家园。
半年过去了,河南中原大地炊烟缭绕,五谷丰登,到处是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丰收后的中原人民置办酒席宴请祖逖将士。席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感激涕零地说:“我们老了,又回到了朝廷的怀抱,就是明天死去也可以瞑目了!”老人的话引起在坐的中原父老的共鸣,他们激动得载歌载舞,久久不愿离去。
祖逖以自己爱国爱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中原人民衷心的爱戴。正当祖逖厉秣马,准备乘胜收复黄河以北故土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祖逖在中原的发展引起了司马睿的嫉妒,他怕祖逖势力大了不好控制,便派亲信戴渊来充当都督,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以便牵制祖逖。祖逖为国家辛苦征战,想不到竟换来这样的对待,心里抑郁不快。不久,祖逖听说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朝廷内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乱成一团糟。他忧虑愤懑,加上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在病中,他还惦念着黄河沿岸的防务,亲自派人去修筑工事,以防石勒侵袭。
公元321年的一个秋夜,祖逖仰望着北方天际的星空,想到收复中原的壮志未酬,凄然长叹,遗恨而死。这年他56岁。
祖逖领导的北伐虽然半途而废,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北方民族妄图南侵的气焰,使东晋政权得到暂时的稳定。特别是他那“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的爱国主义精神,世世代代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固守孤城焚诏拒降
——李庭芝
南宋末年,金国势力渐衰,蒙古族渐盛,先后灭掉金和西夏,接着向南宋进攻。南宋统治阶级多主降,只有少数爱国官员挺身而出、率众抗敌,李庭芝就是当时坚持抗元斗争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庭芝,字祥甫,湖北随州应山县人。生于1219年,死于1276年。他自幼身体魁梧、聪明过人,喜欢玩枪弄棒,立志报效祖国。理宗嘉熙末年(1240年)蒙古族向南宋大举进犯,长江沿岸防线吃紧。李庭芝急国家之所急,主动去找负责湖北防务的主帅孟珙,献江防之计并请求给他为国效劳的机会。孟珙对他的爱国之举甚为称赞,就让他暂时代理湖北建始县令。李庭芝一到任,一面大力加强农业生产,一面教导农民操练武艺,仅用一年时间,就使建始县的青壮年农民成为既能生产又会打仗的战士了。淳□初年(1241年),李庭芝考中进士,仍被派往孟珙幕府中,担任主管机要文字的秘书工作。1246年,孟珙在任上病逝。死前向皇帝推举贾似道镇守两湖,同时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贾似道任他为京湖制置司的参议。李庭芝向贾似道提出许多加强防务的建议,都非常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