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过数不胜数的英雄豪杰,他们当中,既有顶天立地的伟岸男子,亦有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既有令人发出“后生可畏”之叹的神奇少年、热血青年,亦有老当益壮,驰骋场的老英雄。比如稼轩词中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句,每每令人想起那些鬓发斑白,犹思报国的老人。他们虽已年逾古稀,但雄风不减当年。
宽威并施靖边防
——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生于前137年,卒于前52年,是西汉名将。他少习兵法、善骑善射、沉勇有谋。年逾七旬,仍戍边沙敌,传为千古美谈。
赵充国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汉武帝刘彻当政的时代。当时,“以杀戮力耕作”的匈奴贵族经常侵犯汉朝边境,国家殷富、实力雄厚的汉政权有条件解决匈奴的骚扰。于是,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取得了以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为代表的重大胜利。公元前101年,且提侯单于即位后表示愿与中国和解,把扣留的汉使遣返。前100年,汉匈正式通好。但随同苏武的副使张胜在匈奴国谋乱未遂,至使苏武被扣,汉匈关系又趋紧张,重新兵戎相见。汉武帝派两路大军向匈奴汗国进攻。一路由大将军李广利率领出酒泉,深入西域,另一路由大将李陵率领,出居延海,向北深入沙漠。赵充国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况,从李广利西征。李广利部深入西域,到达天山。
初战时,李广利部小有胜利。后敌兵渐增达10万之多,将汉军团团围困。李广利指挥将士几番冲突皆不得脱,死伤甚多。而且,汉军的粮食也吃完了,又没有水喝。李广利愁眉紧锁、一筹莫展,于是召集部将议事,看大家的意向,是不是愿意降敌以谋生。当此军心大乱、士气低沉、将帅踌躇之时,以假司马之职从军的赵充国力主勉力突围,绝处谋生。然李广利等皆有难意,对突围已失去信心。赵充国亢声曰:“诸位当军国大任,岂有监阵退却之理。与其忍辱谋生,不如战死为荣!”但是,在这人困马乏,四面楚歌的时候,谁有勇气带领士卒作此最后一搏呢?众将缄口低头,李广利亦无心再战。赵充国见状不由得气愤激昂,对李广利说:我身为假司马,有自己的职责,但如将军信得过我,令我率众突围,我当万死不辞!李广利于是同意让他试一试,然终对突围不报希望,怕作无用之搏损兵折将,所以只给了赵充国数百人马。
赵充国精神抖擞,呼曰:大将军令我率兵突围,能否摆脱重围、生还故土、在此一举,有勇者随我来啊!那些身临困境的士卒闻此言不由得为之感奋,怒目圈睁,蜂涌而起,真是一呼百应,士气高涨,锐不可挡。匈奴兵胜利在握,大意轻敌,只等收降汉军,没想到竟有这么一支英勇无敌的军队风驰电掣般杀过来,一个个惶惶然不知所措,未及还手即身首异处、命归黄泉。此所谓一鼓作气,赵充国果然得手,一往无敌,冲出重围。李广利见突围有望,连忙令全军随赵充国部杀开的血路外突。李广利也在众将护卫下冲出包围。但是汉军被匈奴兵拦腰斩断,还有数千兵在重围之中,面临或死或降的困境。赵充国知道此况,毫不犹豫地又率众回戈奋击、杀入敌阵。此举又令匈奴兵所未料及。赵充国部得以再杀开一条血路,汉军里应外合,脱围而出,直奔玉门关,才得立足。李广利清点人马,虽然死伤大半,但毕竟避免了全军覆没,自己也未死未降。此举全赖赵充国之功。于是派人飞马入京,为赵充国请功。武帝读了奏章,甚佳其勇,要赵充国即刻进京面君。赵充国驰还京都,武帝亲视其伤。解开战袍,见他累累伤痕多达20余处,有的地方还在流血。武帝不由得慨叹道:赵充国真将军也!为了表彰他积极请战,冒死奋击的精神,拜为中郎,车迁骑将军长史。
与李广利同时出发的另一路军李陵部北入沙漠,5千步兵与8万匈奴兵苦战,最后箭尽粮绝、部众战死,李陵被俘。当时的局势,大汉朝处于失利的一方。由于赵充国熟悉边况,又勇敢善战,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取得胜利。(1)昭帝刘弗陵朝(前87—前74年),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平定武都(今属甘肃)氏人之乱,任中郎将,又迁衡水都尉。(2)与匈奴交战时破敌致胜,俘获匈奴西祁王,赵充国因功升为后将军。刘询即位为宣帝(前74年)后,封为营平侯。(3)前70年(宣帝本始四年)以蒲类将军出酒泉迎击匈奴的侵扰,杀敌数百而还。匈奴再次集兵10万准备反击,赵充国率4万余骑屯于边境,匈奴兵不敢与之交战,悄然退兵。匈奴兵不能在赵充国手下占到便宜,十分惧怕他。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西海(今青海)一带的羌人在匈奴的煽动下叛乱,向汉军发动进攻,使汉军陷于困境。朝廷急需派人前往镇抚。前64年,赵充国以73岁高龄自荐率军前往,以解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之围。
赵充国认真分析了当时情势,认为羌人“难用兵碎”,不可冒然急于用兵,而应审慎行事,宽威并施。到金城后,他“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为了和解与羌人的关系,他下令严禁随意屠杀羌人、焚烧牧场。羌人败走也不过于追杀。至使羌人感其德,有的首领自动归降。宣帝责其慢兵并派员督战,赵充国详陈因由,并提出以兵屯田、耕战两利的策略。屯田的实施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批羌人自动归附。
赵充国靖边有方,致使后来他告老还乡后,朝廷还听取他对边事的意见。
名扬西域倍受拥戴
——段会宗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今西肃天水)人,生于前84年,卒于前10年。曾任西域都护,倍受西域各国拥戴。
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共同对付匈奴的侵扰,而且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管辖机构——都护府,汉宣帝任郑吉为西域都护。辖地在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西包乌孙、大宛、葱岭地带,所含国家初为36个,后为50个。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段会宗以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他在任3年,治边有方,深得西域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拥戴。任满后,段会宗返归东土,历任沛群(今安徽濉溪西北)、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太守。离开西域后,西域各族人民倍加怀念他,纷纷上书请求让他继续在西域任职,于是,在汉成帝阳朔朝(前24—前21)又被朝廷任命为西域都护。当时,段会宗已年逾花甲,不便远足异域。好友谷永劝他“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昆山之厌,总领百蛮”。段会宗回答说:今朝廷委以重任,又蒙边疆人民厚爱,老夫岂能以一己之利而拒之,吾意已决,请勿多言。遂毅然踏上征途,前征任所。到西域,段会宗受到诸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任满返朝复命,拜为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太守。
在西域各国中,乌孙王国居重要地位。乌孙族初在祁连、敦煌间,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左右西迁,都赤谷城。西汉时人口63万,事游牧。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使乌孙,武帝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江都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室,侍者冯僚亦嫁给乌孙右大将。段会宗二任都护返回后,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十分重视,他被征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再往西域,平息了乌孙内乱。成帝元延朝(前12—前9)乌孙国又发生了内乱,小昆弥末振将杀了大昆弥元子。古稀之年的段会宗再至乌孙,仅率36人径人乌孙都城,宣明国法,杀了末振将之子番丘,再次平定了乌孙内乱。
段会宗为西域平安屡建大功,被赐爵关内侯。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段会宗因病卒于乌孙。西域各国为他发丧、立祠,悼念这位为西域做出贡献的大臣。
大丈夫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
唐名士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语;宋苏轼诗有“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句,这“老当益壮”和“马革裹尸”,都和汉代一个有名的老将军有联系,他就是马援。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生于公元前14年,卒于公元49年。马援早年曾为扶风督邮,后经营农牧有方,家资殷富。但他的志向不在聚敛钱财上,就把财产分送给兄弟朋友。他认为:人生在世,当个守财奴,那太没出息了,“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在新莽末年,马援曾做过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归刘秀。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击破先零羌。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侯。建武二十年(44年)秋天,马援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您长期征战在外,屡立战功,很辛苦了,该在家休息休息了。马援听了不以为然,他豪迈地说: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边境,我正要面见皇上,请求保卫北方,“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后汉书·马援传》)。为了对付匈奴、乌桓的骚扰,汉光武帝就派马援守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乌桓兵畏惧马援,没怎么打就逃跑了。
北疆平定后,武陵“五溪蛮人”又起兵乱边,打到了临沅。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打败,汉光武帝甚感棘手。当时,马援已年逾花甲,还是主动上前请兵出战。汉光武帝见他胡子都白了,认为他难当此任,可马援偏不服老,在殿前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地跑了几圈。果然雄风不减当年。汉光武帝欣然下令让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4万人马,出征南方。
马援的军队来到五溪,因气候不服,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马援本人也染病在身,不久病死军中。
马援在花甲之年,征战边疆。他那种“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精神;为国靖边,以“马革裹尸”为荣的精神,为千古传颂。
“老种”威风金使屈膝
——种师道
北宋时有三世为将的种氏一家。种世衡治边有方,名扬西夏;其子古、谔、诊皆有将才,关中号称“三种”;种世衡之孙种师道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种师道,字彝叔,洛阳人。生于1051年,卒于1126年。少时拜著名思想家张载为师。入仕途时初为文官。曾任熙州(今甘肃临洮)推官、原州(今宁宁固原)通判。当宋与夏划定边界之时,种师道与夏使焦彦坚周旋,义正辞严,维护了大宋的利益。
种师道生活的年代,正是宋与西夏纠缠不休的年代。西夏乃党项羌所建立的政权,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辖22州,与辽、金先后成为与宋鼎峙的政权。11世纪40年代,宋与西夏多次交战,一度失利,不得不承认西夏帝国的独立,并以“赏赐”的名义向西夏缴纳许多财物,但边界上一直冲突不断。种师道从武后担当了抵御西夏的任务。历任洛州(今河北永年东)防御使,渭州(今甘肃平凉)知州。由于他敌御西夏有功,进侍卫亲军军马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处于多事之秋的宋朝边乱频仍,宋夏之争未了,宋金之役又接踵而至。12世纪初,辽所臣属的女真部落独立称金,1125年击溃辽国后挥师南下。宋徽宗赵佶惊惶失措,连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军渡过黄河,直逼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北宋政府内部分裂成两派,投降派主张割地求和,主战派要坚守京城。在军民抗战要求的压力下,钦宗被迫任命主战派李纲保卫京城,并召种师道援京,加检校少保、靖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种师道奉诏急速领兵东还。来到洛阳,知金人已兵临城下,有人劝说道金兵势大,不如暂驻汜水。种师道却说:我的兵虽然不多,但趁敌方不明我虚实,鼓行而进,敌必怯惑。而且都城军民知我领军前来,必然为之振奋,何必忧敌。于是,种师道率军,一路扬言“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直抵东京。其他各处援军也先后到达,计有20万人,全军只有6万,不敢妄动,将军营北撤,派使入朝议和。
当时,种师道已75岁高龄,被人们尊称为“老种”。金使者本来态度骄横,旁若无人。但一眼看见种师道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不由得双膝一软,向钦宗跪下了。由于种师道反对议和,被钦宗解除兵权,金兵再次南侵时又不得不起用他。但终因主战得不到朝廷重视和信任,不久病卒。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