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对父亲说:“大都市真是好,到处都有钱挣,连我们喝的水都可以卖钱。过阵子我要再去,以后要过很久才回来。”哥哥在暗地里笑弟弟:“什么遍地是钱,他可真笨。看他受不了回来时,我怎么笑他。”
过了几年,弟弟在大都市发财了,他成了矿泉水销售商。至今,他的哥哥还搞不清怎么回事。
生活中充满了机会,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发现的智慧。如果你能学会在机会到来之时识别它把握它并加以利用,那你离成功就不远。其实,掌握机会、把握时机就是认识生活,创造幸福。
有一个小女孩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
1993年夏季对我们小镇中学来说异乎寻常,史无前例,两位女孩分摘中考冠、亚军。柳第一,我以5分之差屈居第二。乡村的女孩上学的本就少,能上到初中并有如此成绩更是凤毛麟角。因而,这一年,柳与我拥有想当的知名度。自然,没有谁注意总分少我近三十分,位居第三的建军,一位矮小沉默的男孩。
柳就读中专。大家包扩我羡慕不已,这意味着她可以不用交学费,每月拿津贴,更重要的是她已经高枕无忧地捧着‘铁饭碗’了。——这是当时的乡村人一生最大最难企及的梦想。柳以她的第一获得了那惟一的名额,我和建军则负笈远行一百多公里到县城读高中。
巧得很,我与建军又在同一个班。按全县中考成绩排学号,我4号,建军25号。高中的课程有些难,特别是理科。月考的连连失利弄得我信心大减,我越来越偏科以至潜意识里放弃了理科,分班时顺理成章地进了文科班。同样因理科薄弱而进文科班的建军却一直稳中求进。从高一开始他就经常被当值的周老师当成小偷误抓。因为我们就寝时他躲着巡察到校园路灯下看书,做习题,更不用说我们逛街郊游时他却在教室埋头苦读。柳的校园生活可自在多了,从来不必为学业担心。她尽情唱歌跳舞,下乡考察。挥洒青春。
1996年高考,我被南昌大学录取,建军北上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柳中专毕业分配在镇政府从事一份当地人羡慕的会计工作。我们三人又成为当地父母的话题。
大学四年,是我的流金岁月。我由一个怯怯的,逛街不知红绿灯的乡姑,逐步脱胎为自信,乐观,开朗的现代女孩。但我大量的时间是忙着做家教,参加社团活动而忽视了学业。
大一大二时还与建军通信,他踌躇满志地准备读研、读博,大段大段地谈他的专业,打电话去他寝室,十有八九被告知在图书馆,逐渐地我们联系少了,而柳的来信少了飞扬的青春快乐,说的是单位的是是非非,她恋爱了,分手了,又恋爱了,结婚了。
临近毕业,我在浙江东阳找了一份教书的工作,五月底面试后我顺道回了趟小镇。柳已大腹便便,却没有做妈妈的幸福光彩,因为机构精简,她已下岗近三个月,靠丈夫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而小镇此时到处传诵着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建军将留学德国。
几年之后,建军将以归国博士的身份衣锦还乡,而我,在东阳教书,至于柳,在那闭塞的乡镇,命运也许更坎坷。
青春的七年,可以创造多大的不同?决定人的幸福的因素,是看你能不能把握住生活给你的机会。
人生是被一个又一个亮点照亮的,而为了创造新的亮点,就需要你随时放弃你正在拥有或曾经拥有的荣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其实就是把机会成本变为零甚至负数的策略,结果反能赢得战争。
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人只有把过去的成功当作新的起点,才可能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又有点不大不小的成功,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就取决于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庸常生活会悄无声息地剥离成功者身上的光彩,消解他的英雄气,最终掏空了他的激情和想象力,使他变得萎缩、卑微和庸俗。
在大是大非面前多多理性地考虑一下机会成本,对你的人生肯定是大有益处的。要最好地核算机会成本,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鼠目寸光,不要选择了一片树叶而放弃了整片森林。
四、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中国有句成语说,苦尽甘来。另一句又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是鼓励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要忍耐,要有个盼望。
是否每一个人都会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的,是否必然成为人上人呢?事实上也不一定。苦难有的是人生必须面对的经历,苦后不一定甘来。
聪明的人会理智地看待苦难,会把苦难当作自己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将正在经受的苦难视为一次卧薪尝胆的难得机会;愚蠢的人则常常带着偏见的有色眼镜看待苦难,会把苦难当成一种可怕的折磨,甚至将眼前的苦难视为自己放弃奋斗、甘于平庸的借口。
勇敢者会把苦难尽可能地缩小,以至小得像一只针眼,并透过针眼看到苦尽甘来的那一天;怯弱者会把苦难尽可能地放大,以至大得像一片放在眼前的树叶,让自己被苦难一叶遮目,只看得见困难,而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对于不甘沉沦的人,苦难还是吹响的进军号角,是一种催人奋进、让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而对于安于现状的人,苦难却是一杯饮不尽的苦酒,只能让自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在辩证的哲学家看来,苦难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刺破黎明前的黑暗,让你在荆棘丛生的艰苦环境中杀出一条抵达成功的通衢,也能割伤你的自信心,让你从苦难制造的创口中丧失掉最后一股拼搏的勇气。
在现实主义者眼里,苦难则更像是一块磨刀石--如果你本身是一块好钢,苦难只能打磨出你蕴含的锋芒和闪光的品质,并将你的意志磨砺得更加坚强;但如果你本身就只是一块劣铁,苦允则可能慢慢销蚀你的锐气,让你在逐渐磨掉进取心和上进心的同时,愈发对生活感到悲观和失望。
其实,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挑战,只要你愿意接受挑战,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患难、痛苦磨练我们的心志,以达到提高我们人生境界的目的,好让我们的生命得着彻底的提高和更新。
1、包容是医治苦难的良药
苦难的心态是从受苦难心里发出的,心中的苦不去处,甜就进不进来。
美国富豪洛克菲勒说:“痛恨别人,就象把自己的房子烧掉去赶走一只老鼠一样。”
很显然,人如果把痛恨存在心中,自己的损失比所痛恨的人大得多。台湾作家三毛也说:“不要长久地仇恨任何人与事,这种心态一一焚烧如同炼狱的苦痛,真正受到伤害的,先是自己。”所以宽容别人,是医治苦难最好的良药。
人必须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尽管人是一个感性动物,但同时又有足够的理性。我们有许多无法释放的感性情绪,对这些感性情绪不加以控制,我们就会犯严重的错误。事实上,感性情况作出的结论错误的可能性比理性情况下作出的结论错误可能性大得多。当一个人经历过苦难的锤炼以后,他的理性成份明显增大,感性成份越来越小。因此他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成功的可能性加大。
理性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任何感性的“火气、血气、怒气、霸气以及各种所谓的脾气都是一切失败的开始。告诫自己,要爱我们的仇敌,为逼迫我们的人祷告。不要用你的血气去和人争辩,因为当你把大粪泼向别人时,首先溅到的是你自己。
一个人宽容的过程是渐进的理性过程。
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忘记他人的仇恨给以宽恕呢?
面对前嫌,无非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耿耿于怀,势不两立;二是抛弃前嫌,重归于好。显然,后者是值得称道的。
有一位武警战士乘车出差,在一个汽车站遇到一起歹徒袭击抢劫顾客的事件,被袭击对象正是他父亲的仇人。原来这个人因不讲信用,与其父发生经济纠纷,导致其父含恨辞世。做儿子的自然对此耿耿于怀,仇恨难消。后来他当兵就是想学武艺为父报仇。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水平的提高,他对两家的仇恨有了新的看法,懂得了冤仇宜解不宜结的道理,过去的事情在头脑中也就淡化了。
所以,当他看到歹徒行凶的时候,他没有见死不救,正义感战胜了复仇心理,他跳下车去与歹徒搏斗,在胳膊上挨了一刀的情况下,依然忍着疼痛追上歹徒,把巨款夺了回来,交给昔日的仇人。对方感动得下了跪,说:我过去做了对不住你家的事,你不但不记,还舍命救我,真叫我无地自容。
这个战士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你知道怎么为人就好。
战士不计前嫌,勇救仇人的行为,在当地传为佳话,后来报纸上还进行了宣传。
这样的事例虽属偶然,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不计前嫌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处理彼此积怨的好方法。不论在同事之间,还是在家人亲友之间,采取抛弃前嫌的言行,不仅有利于化解已有的矛盾,恢复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塑造自身良好形象,赢得舆论好评,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人们一旦结仇,彼此之间伤了感情,心灵上必然留下伤疤,要做到不计前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当事人有足够的勇气,较高的思想修养,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善于自己说服自己,才能奏效。
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生活中充满愉快,谁也不想发生矛盾,造成隔阂,引起不快。这种心理倾向对于消除积怨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人们会感到十分痛苦,但这毕竟还是短暂的。如果彼此间因此结怨记仇,心里结上了疙瘩,那就成了一块心病,会使自己长期笼罩在阴影中,生活必然要添不少苦涩滋味。
比如,在家庭中成员间不睦,在单位里同事间不和,这是最叫人痛苦和难受的事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别别扭扭,磕磕碰碰,不但在精神上折苦难忍,而且还会影响到工作,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当彼此已经结仇,在冷静下来之后,不妨多想一想如此对立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痛苦,多想一想“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的道理,权衡一下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再想一想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美好情景,这样就会为了追求生活的愉快而淡化矛盾,生出和解的意愿和动机,主动伸出手来,握手言和。
完善人格形象是一切正直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当意识到记仇怨恨是小人之举,宽容大度是高尚人格时,人们必然会在这一目标感召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所以不能捐弃前嫌,往往与个人面子自尊有关,他们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这口气出不来,难以和解。尤其是受伤害较重的一方更是如此。对于当事人来说,应加强思想修养,反思一下自己所追求的人格目标,那时狭隘意识就会让位给宽容。更何况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就不必总是把往事记在心里。
如果采取高姿态,主动化解矛盾,就能优化自我形象,甚至能有效地感化对方,引起对方心灵的震憾和良心发现,从而带来积极的人际关系成果,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可是女方的父亲嫌男青年文化低,家里穷,就是不同意,而且还出言不逊,羞辱于他。
然而,这对恋人爱得很深,不顾反对,决意结合。结婚后,岳父不许他们进门,从此关系决裂,几年间互不来往。后来,岳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的思想有些松动,可又不好意思向晚辈低头。
还是女婿想得开,觉得这样僵下去也不好。他想,人都可能犯错,自己不能苛求老人,考虑到老人的面子,他决定抛弃前嫌,主动言和。于是,在岳父七十大寿时,他托人送去寿糕和生日贺卡。接到礼物后,岳父一改固执态度,将计就计,约他们回家。不久,老人中风偏瘫,女婿请假赶到医院日夜守护,为老人接屎接尿,把老人感动得落泪。
岳父说:以前是我老糊涂,对不住你们。
女婿说:快别这么说,我们是晚辈,孝敬你老是应该的。
就这样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实现了大团圆,而且赢得了外界的好评,都夸这个青年做得对,姿态高。事实证明,如何处理前嫌是对人们人格品性的一种考验,在高尚的人格目标的激励下,人们的言行往往也会高尚起来。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往事耿耿于怀,还与看问题的角度有关。有些人遇事时头脑发热,主观偏激,出言不逊,把矛头指向对方;事过之后依然怨愤难平,总感到对方对不住自己,心理不平衡,自然难以走到一起。
如果这些人头脑冷静一些,变一变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当时发生问题的客观条件、对方的处境去考虑,就会变得客观一些,并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进而原谅对方的过失,产生和解的愿望。
比如在文革中有一位领导错误地整过一个干部,这个干部心里憋着一口气。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当权者下了台,这个干部成了领导。开始时他想以眼还眼,报复对方,出一口气,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他说,当时他整人,犯那样的错误是时代造成的,如果我在那个年代当权,恐怕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不能把账完全记到他头上。正因为他这样理智地想问题,才较好地处理了过去的矛盾,他主动与对方谈心,交换看法,化解了积怨,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并未影响工作。你看,他这样变换角度看人看事,就有效地平衡了自己的心理,消除了心头的怨气,做出了正确选择。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
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