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俭与奢的平衡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崇尚节俭,鄙视奢侈是中国文化积淀中的传统美德。老子将“俭”视为三宝之一;孔子认为礼之根本“与其奢也宁俭”;苟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古人的训诫对现在与将来都十分有教益。节俭而不吝啬,应该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
古人关于俭与奢的论述还有许多。《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韩非子》中说:“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晋书》中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白居易《草茫茫》中说:“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贞观政要》中说:“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祟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综观古人之论,无不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的,这些观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自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无论是繁荣富强的国家,还是家存万贯的富户,如果子日不注意节俭,一味地挥霍浪费,长此下去,只能是毁了自己,祸及家庭。晋朝时期的石崇,做阳荆州刺史,使人航海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从此他就无节制地挥霍奢侈。与朝中的张凯做奢华比赛,张凯做四十里锦幛,他就做五十里紫锦幛。并用珠宝买了一个爱妾,名叫绿珠,美艳异常。石崇另外设置了一个住处,称炒金谷园。每日和她们歌舞吃唱,欣赏享乐。当时的孙秀是赵王伦的宠人,听说绿珠绝美,就派人去讨取,石崇把他的歌妓都叫出来,说:“任你挑选吧。”来的人说:“我是奉命来要绿珠的。”石崇说:“绿珠是我宠爱的妾,不能给。”后来孙秀向赵王伦诬告石崇说:“石崇和淮南王允要叛乱。”赵王伦大怒,于是把石崇抓了起来并腰斩了,还杀了他的三代亲属。美人绿珠也跳楼而死。
倡导勤俭是对的,但勤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我们认为,勤勉的人应该努力在品德和义理上下苦功夫,然而有的人却依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物质上的贫乏;俭朴的人应该把财货和利益看得淡泊,然而有的人却假借俭朴为由来遮掩自己的吝啬。勤奋和俭朴本来是有才德的君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料往往成为市井小人徇私营利的工具。真令人感到惋惜。可见,不管什么东西产生的客观效果首先要由运用者来决定,运用者的内在素质低,思想境界差,再美好的东西都会成为营利的工具。所以,君子应以勤俭立德,千万莫以勤俭图利。
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为母亲办理丧事。回齐国的途中,在蠃城停歇。充虞请示说:“前些时候先生不嫌我无用,让我担负监督木匠做棺材的事。当时事情紧急需要,我不敢向您请教。今天我希望向您请教,棺木好像做得太奢华了。”
孟子说:“古代对于内棺外棺都没有规定,中古时代棺为七寸厚,椁与棺要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对于棺材不只是为了好看,而这样做是为了尽孝心。礼制规定不行,则不能称心这样做;没有钱财也讲究不起,也不能称心这样做。礼制也允许,又有钱财来讲究,古代的人都能以上等木材来做,我怎么独自不能这样做?而且棺材做厚实些,不让死者贴近泥土,对于孝子的心中不就舒坦一些吗?我听到这样的说法:‘君子不能为了爱惜天下的财物,在自己父母身上去节省俭朴。”’
这里阐释了节俭的程度。
墨子的一个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来见老师。墨子问他:“你在齐国看到了什么?”
弟子长叹一声,说:“齐国的百姓很苦,他们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到处是饿死的人,惨极了!”
墨子难过地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这都是因为做国君的不爱护百姓,不知道勤俭节约造成的呀!”
“现在各国的国君都是这样,哪有一个提倡节约的呢?”弟子说。
墨子说:“可是古代的圣贤就不这样!尧做国王的时候,北到幽都,南到交趾,东到日出的地方,西到日落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他。可是他特别注意节俭。凡是要使用民力的时候,只要这件事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他就不做。他吃饭的用具是简单的陶器,一顿饭不同时吃两种食品,不喝两种带肉的汤。他穿的衣服,只要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防热就行了。他住的宫室,只要能遮挡风雨霜雪就行了,决不把它盖的十分豪华。就是死后的丧葬,也只穿三套衣服,决不用珠宝玉器做陪葬品。正因为尧这样节俭,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才过得好。他也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呀!”
弟子听了,也说:“要是现在的国君都像尧就好了。可是没有一个像的。他们厨房里的肉臭了,也不肯分一点给百姓。他们的马都肥得走不动了,可百姓连粮食也吃不上啊!”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宣传节俭的道理啊!”墨子坚定地说。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晏婴正在家中吃饭,突然景公派人到晏婴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屹饱。使臣回府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听后,十分感叹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都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厂他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是晏婴坚决不收。景公见他既不要封地,也不要钱,心中实在过意不去,就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晏婴,让他把这钱收下。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自己的地位高,更应注重生活上俭朴,这样才能给朝中的官员做出榜样,使朝政更加清廉。来者见他不肯收,就说这是景公的命令,不然要受到景公的怪罪。为此,晏婴亲自找到景公,对他拜谢说:“大王,我家并不穷。因为您的恩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不少好处,我们很是感激,千万不要再给我钱财,您还是用这些钱财去拯救百姓吧!……”后来,景公要给他造新的住宅,换上漂亮车子和好马都被他退了回去。晏婴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为齐国在厉行廉洁、反对奢侈浪费方面做出了榜样。
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季文子,他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从不铺张浪费。他家的住房非常简陋,也不多用仆人。他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摘浮华。饮食粗茶淡饭就可以了,衣服不脏不破就很好。”
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他径直向马厩走去。刚走到马厩的门口,他看见侄儿慌慌张张将青草盖在马槽上,显出不安的样子。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他十分生气雄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他侄儿备好了马,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他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却泰然自若。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走下马车,与老百姓们交谈。这时,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仲孙。
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儿买东西。”季文子一看,果然有辆装饰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却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地说:“大人您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人人连一件像样的绸缎衣服也没有。喂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说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真正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会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们如果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季文子的一番话说的句句在理,仲孙哑口无言。后来,季文子听说,仲孙真的想通了,他改掉过去铺张浪费的缺点,厉行节俭了。
读了这则故事倒能让人想起来多年以前的一种现象:有的企业老板,本来实力不行,却偏偏要买豪华的轿车,用高档的“老板台”,其理由就是:与外商或外企业洽谈生意,以此可证明本企业的实力。如今想起来,这些人的论调与仲孙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
艰苦奋斗是我们人民军队的好传统。记得那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曾经设在山西省武乡县的砖壁村。左权将军当时是副总参谋长,由于生活条件极差,他就住在破庙里。那个破庙里除了有一床薄薄的被子、褥子,还有一张跟老乡借来的旧桌子。
有一天,勤务员把左权的棉褥子拆洗了一下,这条褥子已经铺了好多年了,一搓就烂,破得像张渔网,实在没法再铺了。警卫员把褥单拿到左权将军面前说:“副参谋长,你看,破得不行了,让供给处换一条新的吧!”伏在桌子上埋头办公的左权将军,头也不抬地说:“不用换,用针线缝起来还可以铺。”勤务员说:“实在是连不到一起了!”左权将军说:“哪有缝不起来的布,缝一缝吧,好同志。”勤务员只好低着头去缝,可是这条褥子确实烂得不行了。勤务员越缝越着急,他嘟嘟嚷囔地说:“糟成这样子,叫人家怎么缝……”左权将军听到了这话,赶忙走过来说:“别发急,我还有条旧被单,凑合起来补补就行了,来,我跟你一块缝。”勤务员望着左权将军,特别是当一眼望到他身上的那套褪了色的灰军装和一双粗布鞋,感动极了。他心里想:“副参谋长啊,什么时候你都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警卫员小李执勤回来,已是太阳落山的时候,走到营房附近,不小心踢着一块土坷垃,痛得他直吸凉气。小李低头一看,原来两只鞋子前边都开了口,十个脚趾头探头探脑地露了出来,实在不能穿了。干脆,他前脚一蹬,一只鞋子上了树,后脚一摔,另一只鞋子下了沟。小李光着脚回到了营房。
刚好,这时候左权同志经过那里。他捡起了扔掉的两只鞋子,看了看,带回家来了。就在这天晚上,左权办完公,拿出锥子、针和麻绳,坐在皎洁的月光下,缝补起布鞋来。左权将军从小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补衣补鞋,样样都会。不一会儿,他就把小李的鞋子补好。接着,又脱下自己脚上的鞋,把磨破了底的鞋子也加了工。左权的这双鞋子补过好多次了,变得又厚又重,连原来鞋帮的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可是他还舍不得丢掉。
第二天吃过晚饭,左权提着修补好的两双鞋子来到警卫连,把鞋子并排放在地上,微笑着对警卫员小李说:“你看看,哪双鞋好?”小李指着那双补丁少点的鞋说:“当然这双好点。”左权笑笑说:“那就把这双好点的送给你,坏的留给我穿。”
小李拿起鞋再仔细一看,霎时脸红了,耳朵也发烧了。原来这就是昨天自己扔掉的那双鞋。这时,左权将军亲切地告诉他:“你看,这双鞋子补一补,还可以穿嘛。如果实在穿不得了,也不要丢掉,可以用来垫鞋底子,造麻头纸哩……”左权将军的一言一行,给了战士们很大的教育。今天,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不至于穿补丁摞补丁的鞋子,但这种节俭的精神是永远不过时,也永远不该丢的。
2、贫与富的平衡
贫不忘操,富不忘道。
贫与富是身外物。家贫与家富都应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气质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质所能决定的,贫穷人家虽然身居茅屋草舍,如果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会使精神愉快,培养出清雅气象。一个女孩生长在贫穷人家,所穿的虽然是粗布衣裳,但如果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气质。因此君子一旦际遇不佳而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什么要萎靡不振自甘堕落呢?
富贵是无情之物,越看得它重,受其害越大;贫穷是耐久之交,越是乐贫守道,得其量越厚。所以,贪图金钱财货者,最终难免大祸临头;不贪份外之物而安守本分者,名垂千古。
先贤们对贫与富看得很淡。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饿得爬不动。子路来见孔子,很不高兴地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贫困能安守本分,小人贫困就会无所不为了。”
孔子说:吃粗饭,喝白水,弯起手臂做枕头,其中也是有乐趣的。不合于义而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子贡说:“贫穷不谄媚,富贵不骄傲,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呀,但不及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好礼的人好网!”
孔子赞扬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物质生活很匮乏,但是,由于他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了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能充分体会人生的乐趣而没有烦恼和忧愁。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何不取赋税的十分之一?”
哀公说:“十取其二尚且不够,怎么只能十取其一呢?”
有若回答说:“百姓富足了,国君怎能不富有呢?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会富有呢?”
列子说:居住在卫国的曾子,衣服破烂,脸面浮肿,手脚都长了老茧。三天不烧火做饭,十年没有做新衣,想戴帽子却拉断了帽带,提起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想穿鞋子它又破裂了。曾子干脆拖拉着烂鞋唱起了《商颂》,歌声充满天地,如同敲击金石的声音一样。天子不能使他做臣属,诸侯不能跟他交朋友。所以养志的人忘却了自己的形体,养形的人忘却了利禄,专心修道的人忘却了心机。
鲁国君得知颜阉是个得道的人,于是派人送去钱财礼品来表达敬意。颜阖的家在穷巷子里面,颜阉穿着粗糙的衣服正在喂牛。鲁国君派来的人到了,颜闽亲自接待。
来人说:“这就是颜阖的家吗?”颜阉说:“这正是颜阉的家。”来人便献上礼物。颜阉对来人说:“我惟恐你听错了而连累你受到上司的罪怪,还是回去审核清楚。”来使回去,审核没有错,再来找颜闽,却找不到。所以像颜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讨厌富贵的人。
子舆跟子桑是朋友。但一连十天都是下大雨,子舆说:“子桑大概要饿病了。”于是就给子桑送去饭菜。走到子桑的门口,听到里边又似唱歌又似哭泣,正弹琴唱道:“父亲呀!母亲呀!天呀!人呀!”有气无力,又似急促地叨念诗句。
子舆走进房里,问道:“你唱歌吟诗,怎么是这种调子?”
子桑说:“我正在思考使我贫困到这等地步的原因,我不得其解。难道是父亲有意使我贫困吗?上天荫庇万物,大地普载万物,是天地使我贫困到这等地步吗?然而我却落到了这等地步,这就是命吧!”
庄子穿着粗布衣服并且打着补丁,整顿腰带绑好破着的鞋子去拜见魏王,魏王看着他这副样子,说:“先生为什么显得这样的疲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