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母婴垂直传播:许多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AIDS、乙型肝炎、衣原体感染等可经胎盘、产道等途径由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随着HIV/AIDS的迅速传播,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逐渐由成人波及到婴儿和儿童。母婴传播是儿童和婴幼儿的主要被感染方式。据报道,全球90以上的婴儿和儿童的HI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的。1/3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孕妇感染性传播疾病后病原体可随血流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患病,可导致死胎、死产、自发性流产或早产或出现严重的出生缺陷。分娩时新生儿通过感染的产道直接接触病原体而发生感染,还可在出生后不久的围产期内受到感染。已证实感染了HIV的妇女有50%的机会可在分娩时及围产期传给胎儿,也有报道HIV可通过初乳及哺乳而传给婴儿。大部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会在3岁以前死亡。因艾滋病而失去父母的孤儿身心发育会受到影响,还将增加社会的负担。约有2/3到1/2的母婴传播是出生时感染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异性传播为主的地区,如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据估计,世界上2/3的母婴传播发生在这里。在非洲约15%~20%的婴儿感染HIV。在非洲的赞比亚、马拉威,目前孕妇中HIV感染率超过了25%。在博茨瓦纳的弗郎西斯镇和津巴布的哈拉雷,产科医院里孕妇HIV感染率已高达40%。
除此之外在医疗工作中由于防护不严或消毒不严格检查病人用过的器械、注射器、针头等不经过充分清洗和严格消毒或及时销毁,再使用时也很容易传染给人他。
【临床表现】
(一)艾滋病病程可分为四期
⒈潜伏期从感染上HIV后到出现临床的各种表现所经历的这段时间通常称为潜伏期。为HIV进入人体内生存、适应、繁殖的阶段,不发生任何可察觉的症状,体验正常,三个月后抗HIV抗体变为阳性,约有10%的患者可转为淋巴腺期。感染者在这段时期不但会出现任何症状,更可如常人般生活与起居与工作,直到体内免疫系统被HIV完全破坏崩溃,因丧失抵抗力出现伺机性感染,以致发病。由于HIV感染者多不能确定其被感染的具体时间,所以只好从出现前驱症状或血清抗HIV抗体阳性时算起,艾滋病潜伏期较长,有的可达10~20年,多数学者认为,其平均潜伏期在7~10年之间,从科学态度出发,真正的潜伏期应是1~12年,平均6年。在这漫长的潜伏带毒过程中,带毒者起着传播艾滋病的传染源作用。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人种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其潜伏期长短也存在差异。应用血液制品的感染者,其潜伏期易于确定。目前认为,因受血液制品的感染者,其潜伏期为4.5年,而对同性恋和异性恋AIDS患者来说,其潜伏期就不易被确定。男性同性恋患者有2%其HIV感染者潜伏期为2年,5%为3年,18%为4年,23%为6年,37%为8年,48%为10年。潜伏期的长短尚与感染HIV的剂量大小有关,如经血感染者其HIV病毒的剂量一般较大,所以潜伏期较短。
⒉窗口期病毒进入人体会产生抗体,现行检验即以检测抗体为准。近年来发现,当机体被HIV感染后,有一段时期血清中尚不能测出HIV抗体,可能此时因抗体浓度不够,无法检验出正确结果,必须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检测出来,但体内已有HIV存在,并具有感染性。通常,感染HIV4~8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抗HIV抗体。这段时间就是所谓的窗口期。窗口期大约在2周到3个月。所以,疑有被HIV感染者,如不能立即被检测出来,尽管抗HIV阴性,也需待2周至3个月以后再行重复检测一次,以期证实。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窗口期长度以3个月为准,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在12月1日发生危险的性行为,窗口期即由此开始计算,即,有效检验日期应是3月1日。其中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在这3个月当中,不能再有其他危险性行为,否则必须重新计算。不过还有一些少数的人,窗口期可能超过3个月、半年或更久;另外也有些人可能长期处于窗口期状态之中(如持续性多重性伴侣、静脉药瘾、家庭主妇),若如此,建议依性伴侣人数多寡、性行为频率多少作为定期检查的依据。假如伴侣多,建议每半年作一次检测;反之则每年作一次即可。
⒊艾滋病淋巴结期此期HIV已开始侵犯淋巴结,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病程一般在3个月到4年,症状为:淋巴结肿大(至少有三处:腹股沟、颈、腋下),较硬可移动,常对称而无压痛,病理检查为良性反应或增生。无其他临床体征或仅有“疲劳、发热、夜汗、微瘦、轻微腹泻”中一项症状,有轻度免疫缺陷,10%病例转为艾滋相关综合征。
⒋艾滋相关综合征人体受HIV感染后,发生临床症状。病程一般为1 ~3年,其工作、生活、身体健康状况已受到影响,需住院治疗。第一症状常为发热(一般>℃),伴出汗、发冷等;极度疲劳;消瘦:2个月内消瘦4kg或体重减轻10%;淋巴结肿大、最少三处,持续3个月以上,可有疼痛感;鹅口疮;持续腹泻一周以上;咳嗽、气短;皮疹、皮肤斑点、斑块、紫红色、出血、易因撞伤或轻伤出血;头痛、颈硬、肌肉痛、麻木、四肢无力、抑郁、错觉、妄想等,脾大、口腔白班、嗜睡、夜汗、皮脂性皮炎等。化验异常:淋巴细胞少、血小板少、贫血,25%病人转为生重症艾滋病。此外,还并发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多种肿瘤。患者应尽快到专门机构进行检查,以作正确诊断治疗。
(二)艾滋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为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班、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1~2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⒈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我国以静脉药瘾者发病较多。
⒉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虫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⒊持续广泛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cm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
⒋并发恶性肿瘤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
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
【防治原则】
(一)治疗
艾滋病的治疗尚无满意的方法,主要治疗药物是抗HIV药物叠氮胸苷:是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HIV复制,本药已经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首先批准用于临床。它可减缓疾病的进程,延长患者的存活,减少条件性感染,降低死亡率。
美国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了治疗艾滋病的著名“鸡尾酒疗法”,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原理是,假使艾滋病人只服用一种治疗药物,艾滋病毒终究会发展出抵抗药效的能力,而如果病人服用两种药物,即使病毒发展出对其中一种药物的抵抗能力,也无法同时兼具对另一种药物的防御能力。
(二)预防
⒈策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AIDS事关国家繁荣、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族昌盛。当前对STD防治的主要策略包括:
⑴加强领导,综合治理AIDS的发生、发展、蔓延与诸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控制AIDS必须政府重视,建立健全AIDS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保障系统,并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⑵制定我国预防和控制AIDS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强化立法管理及制定配套政策。如最近公布的“1998~2010年中国预防和控制AIDS长期规划”中明确规定我国AIDS防治工作的总目标及近期与远期防治工作目标: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AIDS、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全社会普及AIDS、性病防治知识,控制AIDS的流行与传播。规划指出到2000年必须阻断AIDS经采供血途径的传播,遏制AIDS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蔓延的势头,力争把性病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到2010年实现性病年发病率稳定中有降,把我国AIDS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
⑶持久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
⒉措施
⑴对传染源采取的预防措施
1)妓女:坚决取缔嫖娼卖淫活动不仅是净化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预防AIDS及STD的重要手段。对妓女可通过促进安全套的使用,改进对性传播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包括定期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个人咨询和健康教育进行干预。
2)男性同性恋、双性恋者:针对此人群的特殊要求,通过宣传教育促进安全套的使用,结合教育咨询以及提供相应的服务,使他们尤其是青年人提高危险意识,并进一步改变高危行为。
⑵切断AIDS感染的传播途径:全世界约有3/4的HIV感染者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而在性传播的HIV感染者中的。因此,预防和控制经性传播HIV/AIDS感染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
针对传播途径的干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安全套的使用。
2)改进对性传播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性传播疾病是HIV感染的重要协同因素,研究表明,性病患者感染HIV的危险是非性病患者的2~9倍。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治疗可以显著地减少HIV感染。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依法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血浆代用品和自身血液是安全用血的措施之一。必须输血时要使用经过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器。严格执行各项有关消毒的规章制度,是防止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环节。儿童预防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如没有条件,则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医务人员和特种种行业(酒店、旅馆、澡堂、理发店、美容院、洗脚房等)服务人员所用的刀、针和其他易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⑷预防母婴传播:避免母-婴之间发生的HIV垂直传播,是儿童艾滋病控制措施的关键所在,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双亲的检测假如父母亲双方或其中一方曾有过感染HIV的危险行为或可能性,或是共同使用过未经消毒的注射针具静脉注射吸毒等应该自觉地一起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相关检测,如检查如血清中艾滋病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如果确认上述不良行为(如性乱、静脉吸毒、接受怀疑被污染的血制品注射等)是发生在婴儿出生之前,则除父母外,婴儿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测。
1)采取避孕措施:有时父母亲或其中一方已经查实感染了HIV,有关检测提示阳性结果,首先父母亲应尽早前往医疗部门,在医生指导下,严格定期检查并及早进行治疗。同时杜绝与感染HIV有关的危险行为,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采取避孕措施,不要再生育有感染HIV高度可能性的婴儿。假如在查出感染的同时,婴儿已出生,则婴儿应进行定期检查监测。
2)孕妇和婴儿的治疗:如果母亲感染HIV的同时已怀孕,在10周前,可考虑行手术结束妊娠,但需做好术手的消毒防护工作及对孕妇的生命指征(呼吸、脉搏、血压等)密切观察。在怀孕后14周至34周之间可用叠氮胸苷(AZT)等类药物治疗,在分娩时静脉注射AZT,并给新生儿一次性剂量的AZT,可以相对减少母-婴HIV垂直传播的机会。
3)遵守性道德:各国都应大力宣传和倡导正确的恋爱观,提供性道德,反对性乱,实行一夫一妻制。事实说明,只有成人的艾滋病减少了,才能有效降低婴儿和儿童的感染率,保障人类的健康,阻断艾滋病对人类后代的威胁。
4)剖宫产问题:分娩方式是影响HIV传播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因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剖宫产分娩可比正常分娩减少新生儿感染HIV的危险性。
5)母乳喂养:已证明HIV可以通过母乳传给新生儿,即使新生儿在母亲妊娠和分娩时未感染上HIV,仍可通过母乳喂养而受感染,其传播概率平均可高达9%,母乳中可检出HIV。有人建议,HIV血清阳性者妇女不采用母乳喂养或将乳汁消毒后再用于喂养。
6)做好新生儿的医学随访:由于新生儿可被动地接受母亲的HIV抗体,因此出生时阳性,并不能明确是否HIV感染成立,一般要等到出生15个月龄,甚至18月龄,才能分晓。此时,被动的母亲抗体消失,这时仍呈阳性者可加以诊断。当然为了及早诊断,也可作P24抗原测定或HIV核酸载量测定,一般在出生后2~3个月时即可进行。要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其他机会感染的出现,一旦发现应立即治疗,这样可以增加其生存率。
⑸防止医疗环境中的HIV感染:防止医源性HIV感染的措施包括:尽量不注射;使用一次注射器;严格消毒制度,尤其在外科环境中要注意提供无菌绷带以及护士更换绷带时保持手部清洁等。
⑹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建设精神文明、提供遵纪守法,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路。
⑺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⑻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容易感染艾滋病。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并且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别人。因此,迅速治愈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⑼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