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30%,其流行病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播及面广。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流感的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
我国是流感的高发区,20世纪4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有3次起源于我国。因此,提高对流感的早期诊断水平、早期开展治疗,减少流感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学特点】
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有包膜,呈球形或长形,直径约80~120nm,包膜由基质蛋白、双层类脂质和糖质蛋白组成,其糖蛋白位于病毒颗粒表现。包膜分内、外两层,内层包膜由基质蛋白M1构成,M1在颗粒核蛋白体(vRNP)的包质、包核间的有序转移及病毒体的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外层包膜由一脂质双层构成,上面嵌有三种病毒蛋白: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基质蛋白M2(仅甲型流感病毒存在)等成分,都具有抗原性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变异较快。NA为另一种重要的抗原,能促进病毒的释放。有助于感染扩散,其抗体无保护作用。由于HA的不断变异,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病毒基因可重组的特性,有的动物病毒株可直接感染人群,明显增加了预防的难度。双层类脂质和基质蛋白M1分别位于包膜内侧,起到稳定病毒结构的作用。病毒核心由核蛋白(NP)、RNA和聚合酶蛋白等组成,形成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结构,称为vRNP,具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活性。核蛋白抗原性比较稳定,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差异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乙型可引起局部地区流行,丙型只引起散发病例。而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A(H1、H2、H3)、NA(N1、N2)的抗原性又分为很多亚型。人群中有甲型的多种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而动物中包含有甲型的多种亚型和丙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在Ph6.5~7.9间最稳定,对高热抵抗力弱,加热至56℃数分钟即丧失致病性。100℃1min即被灭活。在低温环境下,病毒较为稳定,在4℃能存活1月余,在-76℃可存活5个月以上。
【流行病学特征】
在20世纪,流感病毒已经有4次大流行(1918年H1N1,1957年H2N2,1968年H3N2,1977年H1N1),其中1918年是最严重的一次,全世界患者数在5亿以上,死于流感的人数超过2000万。而我国是流感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学者已证实,属人畜共患的动物疫源性疾病,其中与人关系密切的有鸡、猪、马等,马流感传染给人尚未见报道,而鸡、猪与人接触较密切;值得关注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期的流感病人,他们的分泌物含有大量流感病毒。发病开始的2~3日,传染性最强,排菌时间可长达7日。潜伏期24~48h,迅速播散。
(二)传染途径
通过飞沫传染,少数由于接触了感染性分泌物传染。
(三)易感人群
发病与年龄、怀孕以往有否慢性病、居住拥挤程度和季节等有关,冬春季较多见,发病常从学龄儿童开始,继而传染少年和成年人,特异性免疫抗体很快产生,免疫力在1~2年后下降。流感流行具有一定周期性,流感大流行约10~15年1次,大流行过后,在第1~2年流行情况好转,可有一些散发病例或局部暴发,以后有两三个较高的流行波。此外,每2~4年,甲型流感往往出现一般流行,感染者从无症状(血清检查证实)到严惩肺炎及死亡。
【临床表现】
流感潜伏期很短,从数小时至3d。起病急骤,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当发生肺炎时,依其性质范围而有不同症状。流感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单纯型
此型最常见,轻者类似普遍感冒,病程仅2~3d。单纯型流感的症状有头痛、畏寒、发热、腰背及四肢疼痛、乏力,并有喷嚏、流涕、干咳、咽痛等。但开始呼吸道症状不太明显。高热持续2~3d后渐降,此时,呼吸道症状才变明显,年老体弱者在症状消失后,体力恢复较慢。咳嗽可持续2周或更长。如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患者咳黄脓痰、铁锈痰、血染痰,并常有胸痛。
(二)肺炎型
流感病毒感染可从单纯转变为肺炎型或直接即为肺炎型。也可继发于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和体弱患者或原有慢性病如二尖瓣狭窄,慢性支气管炎、孕妇和免疫低下的患者等。感染后12~36h起病,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明显发绀,咳嗽及咳泡沫血染痰等。病程1~4周。听诊呼吸音减弱伴有湿啰音,胸部X线片可见双侧肺野呈散在性絮状阴影。少数患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死亡。
(三)中毒型
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和全身血管系统引起中毒性症状。肺炎病变不明显但有明显的脑炎症状,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昏迷,成人常有谵妄,儿童可发生抽搐。少数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系统紊乱或肾上腺出血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
(四)胃肠型
部分流感患者呼吸道症状外,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一)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二)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喉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少见,但一旦发生常呈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2、病毒分离:鼻咽分泌物可口腔含漱液分离出流感病毒;3、血清学检查: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4、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查流感病毒抗原阳性;5、标本经敏感细胞过夜增殖1代后查流感病毒原阳性。
(四)诊断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富有检查符合2、或3、或4、或5、。
(五)鉴别诊断
1、普通感冒流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相混淆。除了注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以外,通常流感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而普通感冒呼吸道局部症状较重。
2、其他全身或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防治原则】
(一)治疗
1、流感治疗的基本原则
(1)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2)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只有早期(起病1~2d内)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4)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重视。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生素仅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5)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大多能有效改善症状。病程已晚或无条件应用抗病毒药物时,可对症治疗,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牧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因为此类药物与流感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即Reye综合相关,偶可致死
(4)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休息,多饮水,注养,饮食要易于消化,特别在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重视。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生素仅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2、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遭受抗流感病毒药物有两类:即离子通道M2阻滞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基中M2阻滞剂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治疗患者中约有30%可分离到耐药毒株,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很好作用,耐药发生率低。
(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金刚烷和金刚乙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有神经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轻微头痛等,其中金刚烷胺较金刚乙胺的发生率高。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这些副作用一般较轻,停药后大多可迅速消失。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金刚烷胺的剂量在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酌量减少,并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必要时可停药,血透对金刚烷胺清除的影响并不大,肌酐清除率<10ml/min时金刚乙胺推荐减少100mg/d,但只要有肾功能不全包括老年患者均应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
⑵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目前有2个品种,即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我国目前只有奥司他韦被批准临床使用。
1)用法和剂量:奥司他韦:成人75mg,每天2次,连服5天,应在症状出现2天内开始用药。1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扎那米韦: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剂量均为每次吸入10mg,每天2次,连用5天,应在症状出现2天内开始用药。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2)不良反应:奥司他韦不良反应少,一般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有腹痛、头痛、头晕、失眠、咳嗽、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报道。扎那米韦吸入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咽部不适、眩晕、鼻出血等。个别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使用后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和肺功能恶化。
3)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扎那米韦的吸入剂量。对肌酐清除率<ml/min的患者,奥司他韦减量至75mg,每天1次。
(二)预防措施
预防流感的最主要措施还是接种疫苗,抗病毒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用抗病毒药物进长期或季节性预防的策略,在流感大流行间期可能作用不大,但对于没有疫苗,疫苗无效或不能耐受疫苗的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这种策略还可以作为流感流行期间高危人群免疫接种的辅助措施
其他措施有:
1、开展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科普宣传,使群众了解此病的特征与预防方法,争取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减少传染源。
2、户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3、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4、医疗和防疫部门要做好疫情监测,如有流行,由当地疾病控制部门采取消毒措施。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6、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7、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7、出现病例较多的局部地区要加强卫生宣传,还要在病人周围加强监测,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群众性集会。
8、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运行,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商场、超市、影剧院等场所中央空调系统的送风安全,必要时应对供送气设备进行消毒。根据季节变化,尽可能开窗通风换气。
9、食醋熏蒸法。食醋用量5~10ml//m3,加水稀释1倍,加热到食醋蒸干,每日1次,连用3d,可以杀灭流感病毒。
§§§第五节禽流感
禽流感过去俗称为鸡瘟,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急性传染病。1901年证实其病原为“滤过性”病原体,1955年才证实其病原为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员。
【病原学特点】
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员,它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复制方式与人甲流感病毒基本上相同。与人甲型流感病毒明显的不同之处有:
(一)禽流感病毒可在禽,尤其水禽的胃肠道复制,由粪便排出体外,禽泄殖腔中含有大量流感病毒。
(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其病毒粒的感染性在粪便中可维持一周,水中可维持一个月;对热较稳定,如毒株在56℃条件下灭活30min仍具有感染性;较耐酸,在pH4.0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三)自然界中抗原性特性
⒈实验室研究表明,鸭感染流感病毒后,抗体应答弱,同时抗体维持时间。因此,鸭在最初感染的两个月内易受相同毒株再感染。
⒉即使鸭受感染后产生了中和抗体,而血清中抗体也无法抑制病毒在肠胃道中复制。胃肠道是禽流感病毒主要的复制场所。
⒊具有宿主范围的限制性,禽和哺乳类流感病毒不易在相互宿主间直接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
禽流感于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禽流感病毒引起医务界的重视始于1957年,于1977年我国对其开始正式研究,过去仅个别报道FPV(Fowlplaguevirus)能引起眼睛角膜炎。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突然发生了18例禽(H5N1)流感病人,其中6例死亡。故禽流感已被列为人类新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而加以重视。
至今分离出流感病毒的禽有:鸭(包括野鸭)、鸡(包括野鸡)、火鸡、珍珠鸡、海鸥、燕鸥、鹅、天鹅、鹌鹑、鹧鸪、鸽、麻雀、八哥、鹈鹕、乌鸦、矶鹞、灰苍鹭和其他水鸟。不仅如此,禽流感病毒还能在哺乳类动物中引起流感暴发,如海豹、鲸鱼、水貂、猪和马,甚至直接感染人。这表明,流感实际上是一种人、畜、禽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
近来,有些事实表明,20世纪4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中3次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这3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1997年5~12月,我国香港特区所发生的禽H5N1流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知道得甚少。从现有资料来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主要特点为: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来源常不明。
(一)传染源
主要为病禽和表现健康携带流感病毒的禽。
(二)传播途径
成功的人工感染途径有: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和脑内接种各种不同的流感病毒。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尚未完全弄清,到现在为止,只有少数报道个别禽流感病毒能直接感染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尚未发现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能直接感染禽。1997年和1998年分别发生在我国香港特区和内地的禽H5N1和H9N1流感,其传播途径至今不清楚,但未发现人传人的线索。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