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成为参战国中唯一一个本土没有受到战火波及的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此时的美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空军,海军也首屈一指。大战期间,苏美两国成了同盟关系,但是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开始动摇。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扩大。
(第一节) 杜鲁门主义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对苏联大加攻击。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着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丘吉尔还指出,在铁幕外面,共产党的“第五纵队”遍布各国,“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丘吉尔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着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经过舆论界的一番争吵之后,美国当权集团尽管感到同苏联公开决裂的时机尚未成熟,民众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即使政界领导人也有意见分歧,但是,散布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论调开始在美国舆论界占据了上风。
1947年3月12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讲话。他宣称,今天世界面临的严重局势关系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他在这篇总统咨文中讲到了“希腊、土耳其危机”和美国的“伟大责任”,反复强调“美国必须提供援助”,美国“是有能力提供这种援助的唯一国家”。杜鲁门大谈援助希腊、土耳其的“广泛意义”,影射攻击苏联和各国共产党人试图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把“极权政体”强加给各国人民。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监督美援使用情况,训练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有关人员。
杜鲁门的总统咨文发表以后,旋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从此,美国走出孤立主义,以世界宪兵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借用杜鲁门自己的话来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杜鲁门在其总统咨文中尽管没有点苏联的名,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声称的使全世界陷入“灾难”的祸首无疑是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在1945年结束了,但世界许多地方并没有平静,冲突和内战仍然折磨着不少国家。而各大国尤其是美国和苏联却为扩张它们的势力范围正在不遗余力地展开争夺。土耳其和希腊就是美苏在战后争夺的两个目标。1946年,苏联和土耳其发生了有关领土和控制海峡的纠纷。与此同时,希腊则是内战正酣,1947年初,希腊共产党已控制了大片山区和农村。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保护”的英国此时已是今非昔比,自顾不暇了。因而,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声称因国内经济困难严重,英国无力继续向希腊、土耳其提供援助。鉴于希腊、土耳其两国面临落于共产主义苏联控制的危险以及两国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时沦为二流强国的英国要求美国立即向两国提供援助。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就是美国取代英国,在希腊、土耳其两国“填补真空”的重要步骤。
咨文初步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杜鲁门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刻采取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根据该法案,到1950年,美国共向希腊、土耳其援助6.59亿美元。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并起着支配性作用。
半个月后,美国提出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随后又加紧筹划建立联邦德国,并且在推动西欧五国缔结布鲁塞尔条约之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大力资助蒋介石在中国扩大内战,逐步放宽对日占领政策,扶持日本成为在远东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阵地。在杜鲁门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不仅控制了希腊、土耳其,而且以欧洲为战略重点,迅速在全球范围扩张势力,力图成为世界霸主。
(第二节) 马歇尔计划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这场世界浩劫给整个欧洲带来了严重灾难,留下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在战争结束六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欧洲大陆上的许多着名城市,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而其他城市,如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虽然外援使1944年的荷兰饥荒有所缓解,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还是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而1946~1947年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所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对方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西欧的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还是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几近断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演说,首次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他强调欧洲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整个经济结构已经土崩瓦解,这种局面要是不改善的话,就会对美国和整个“自由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马歇尔说:“事实的真相是,欧洲在今后的三四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和其他必需产品,其需要量比它目前所能偿还能力大得多,因为它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
马歇尔的演讲在欧洲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被政治、经济危机压得喘不上气来的西欧各国积极响应马歇尔计划。但是在东欧,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违背了国际合作的原则,使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指出这个计划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接着,苏联和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东欧各国宣布退出了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得到西欧的热烈欢迎后,美国即加紧将该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予以落实。首先成立了对外援助委员会,直属总统。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作为复兴欧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曾分别于6月20日给予希腊3亿美元援助;7月12日援助土耳其;8月14日削减意大利战时所欠债务,停止对意大利在美财产的冻结;10月16日减少作为赔偿而拆迁的德国工厂的数目。
1947年12月19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这项法案。该法律规定为“马歇尔计划”拨款50亿美元,并规定各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须与美国就援助条件签订双边条约。美国为此特别成立了经济合作署,开始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
1952年马歇尔计划执行完毕,美国实际共支援西欧131亿5千万美元。在各受援国中,受援数额不一,占各国国民收入的比例亦不同。英国为3%,法国为4%,意大利为5%,瑞典、丹麦均为1%左右,西德为2.5%,希腊为13%。16个受援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马歇尔计划现在看上去并没有表明一个时代的开始,而是表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它标志着美国政府使用经济策略作为主要手段来团结西方世界的最后一个阶段。该计划采用的是尼布尔所热切主张的那种更加和平也更加积极的路线,但这种路线很快就演变成了军事联盟。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同一个胡桃的两半”,这话被证明是对的。日后杜鲁门主义的军事方面变成更大的一半时,美国人都心甘情愿地默认了。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是美国垄断资本利用美援拉拢西欧盟国,抗衡苏联,抑制西欧人民革命运动,争夺西欧市场的重要手段。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第三节) 柏林危机
二战后,柏林被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东柏林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西柏林则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后者在外交上虽然由联邦德国代表,但它却不是联邦德国的一部分。
由英国、法国、美国共同控制的柏林位于苏占区中心,离西部占领区边界100英里。所以必须要有一条从西部占领区通往柏林西部的通道,但是在这一问题上,苏联的态度异常强横,1948年6月24日,苏联停止了所有占领区间的铁路客运交通和进入苏占区的公路交通,同时发表声明说德国西部占领区发行的货币不准在苏占区和柏林流通,柏林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各占领区间的贸易今后按国际间贸易处理。苏联想凭借柏林完全在苏占区有利的地位,封锁柏林的交通,造成西方国家难以待在西柏林的条件,从而使他们在德国的问题上作出让步。
6月28日,美国作出了回应。除了几个内阁成员,杜鲁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这件事便做了决断,据福莱斯特尔的回忆,总统的原话是:“我们得挺住,完毕!”马歇尔国务卿把这项决定与斯大林的政策框架做了一个比较,发现有一种怪异的相似性:“我们面临着选择,要么在柏林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要么接受对欧洲的其他政策都失败的后果。”很明显,多米诺现象在铁幕的两边都是有的,而德国就是第一张骨牌。
苏联封锁西柏林给西柏林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鉴于这种情况,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空运,向西柏林输送的补给量很快就达到每天1.3万吨,一共持续了324天。斯大林的赌注下得很大,但杜鲁门也是如此。7月份,杜鲁门调遣了专门执行投送原子弹任务的B-29轰炸机两个飞行大队去往英国。此举动显示,无论对核武器的垄断在多大程度上使得美国政府可以平衡预算以及削减常规武器,但是并没有减少其炫耀武力的能力和意愿。总统向福莱斯特尔和马歇尔明确表态,尽管他也祈祷不要走到非得使用原子弹不可的地步,但是“如果必要的话,大家也都不必想不开,我是一定会这样做的”。杜鲁门说出这番话之后的第二天晚上,各大报刊的首脑们召开了一个会议,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在柏林爆发战争,美国公众将会认为扔下原子弹是必要的。五角大楼对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要求对核武器的控制权由总统那里下放到军队手中,以便做好使用的准备。在这里,杜鲁门画下了底线:他不想“让一些彪悍的陆军中校来决定何时该投掷原子弹”。当洛维特传话到华盛顿,说美国驻柏林司令克莱将军的神经“现在像钢簧一样紧绷着时”,杜鲁门的这个决定就更显得意义重大了。
在运输高峰期,西柏林上空昼夜24小时飞机声轰鸣不断,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降落。一面是巨量的运输,一面是巨量的消耗,所以这样的空运奇观一直持续了十一个月,直到次年,即1949年5月,苏联解除地面封锁以后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