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成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主观而言,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感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表现自己的能力,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从客观方面而言,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那么如何消除逆反心理造成的负面效应呢?
第一,现代家长应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适当的“逆反”还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却是有害的。
第二,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家庭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往那种由家长决定一切、孩子只是服从的局面;家长需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相互理解为基础,以沟通为保障。交谈是可以使双方互相沟通的,只有沟通了才能相互理解。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您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家长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平行交谈”其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第三,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家长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家长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学会做孩子的顾问。由于家长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新新人类”孩子大都不喜欢听。因此,家长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
第四,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新新人类”孩子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家长控制,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家长尤其不司擅入他们的房间,偷看日记或偷听电话等。
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
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当孩子有要求时,最好不要轻易的答应,要学会延迟满足。教育孩子时,家长需要清晰的头脑和许多方法,保持应有的理智,相信你的孩子会成为有耐心,知道任何事情不通过努力都是不行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延迟满足,是为了让幼儿感到满足的来之不易,珍惜家长的给予。也让幼儿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要有选择的提出要求,而且使他能够慢慢觉得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不是合理的。
我的一个朋友,丈夫在美国深造,她独自带着女儿在国内生活。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她也常常要出差,所以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儿子小明交给奶奶照顾。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她对婆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宠着他,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他花”。
一天,婆婆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女儿学书法,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小明也想学,要不我给他交点学费,让他们一起学?”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同意。过了几天,她的母亲又打来电话说:“我看孙子是真想学,每次姐姐学书法,他都在门外偷偷地听。”但即使这样,我的朋友还是没有同意。
第三次,朋友的儿子自己打来电话,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院子里好多小朋友都学书法呢,我也想学,但是姐姐的老师不让我听课。妈妈你就让我学吧,我一定好好写,我一定要写得比其他小朋友都好。”这一次我的朋友同意了,用她的话说是“火候到了”。
于是她让婆婆给她儿子交了学费,开始让儿子学书法。这孩子学得格外认真,练习也非常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渐渐地,院子里学书法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而他却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取得了证书。
我的这位朋友经济状况很好,但她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采取这种“饥饿疗法”。她的儿子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朴实善良,乐于助人。谈及自己“教子有方”,朋友总爱说一句话:“只有对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个人才会懂得珍惜。就算是小孩子也一样,所以得让孩子多受点挫折,太一帆风顺了不是件好事。”
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常常被人忽视了。
理论学家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博士认为,当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信任周围的人;反之则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也就是说,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养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事实上越来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来越多花样翻新的游艺活动,越来越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幸福的感觉变得那么淡漠?这就是因为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反而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可见,父母的包办和满足对孩子来说只意味着不必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孩子提出要求,父母马上满足,形成了对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只会让孩子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打击。反之,延长实现要求的时间,孩子有“来之不易”的感受,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增强了心理素质。所以,我们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我们也不要总是及时满足,让孩子感受过期待后,才会尤其珍惜这得之不易的东西。
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真诚的话语会给人力量,一句坦诚的表扬会催人奋进。
教育孩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是关键,在家长面前,孩子更愿意听到一些表扬、鼓励的话语,而不是批评,从家长那里获得的肯定,是小孩最好的强心剂,可以使他们建立自信、巩固自信,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在教育方法上,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苏女士的女儿晓莹,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平均九十多分的成绩考入某市重点中学,还曾被评为区“十佳优秀少年”、“市优秀少先队员”、“少年报优秀小记者”,还获得过电脑、绘画等方面的许多奖项。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孩,却是一个先天耳音失聪的残疾儿,是她妈妈苏女士运用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法”,把她培养成才的。提起女儿的教育,苏女士心中有说不尽的苦辣酸甜。
女儿两岁时还不会说话,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都没反应,带她去医院一检查,发现她的原始听力为98分贝 (100分贝就是全聋),这才知道孩子是耳音先天失聪。无奈之下,苏女士把孩子送进了聋哑康复中心去训练,到孩子5岁多时效果也不明显。怎么办?真是有点绝望了。就在这个时候,周弘老师来广州作报告,讲他怎样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他失聪的女儿周婷婷,苏女士受到很大的震动,她发誓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周婷婷那样的成功者。
女儿该上学了,苏女士没有把她送进聋哑学校,而是满怀信心地把她送进了普通小学,这是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名校。开始校长不收,苏女士很诚恳地跟校长讲:“给我女儿一个机会吧,如果她跟不上,我随时把她带走。”
女儿进了学校后,尽管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很好,可她的自卑感还是很快就表现了出来。女儿主要是靠看口型来“听”人说话的,这样听课就很困难,结果拼音考试不及格,她上学的信心又动摇了。家长心里都很难过,流着泪把她带到了聋哑学校,跟她讲,你不用心学,就要进聋哑学校,像这里的孩子一样学打手语。女儿哭了,她说她不学打手语,她要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说话。女儿从那以后,就特别用心学习,上二年级时,她居然考了全年级唯一一个语文100分。
女儿“听”不行,家长就努力培养她写作方面的能力。但起初,女儿写作文总是不理想,家长就鼓励她给表姐、姨妈等亲戚写信,然后请求亲戚们把她信中的病句、错字改出来后,再寄回给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家长一直陪她写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她写一篇家长也写一篇,然后让她挑,挑中家长写的,就让她重抄一遍交上去(私下里告诉老师)。这样就刺激了她的好胜心,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作文常被贴出来或在班上朗读,还不时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上。这些成就使她觉得自己写作方面比别人强,很自豪。
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最怕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家长就在这方面多锻炼她。最初是让她去买报纸,第一次去买报纸,她有点胆怯,拿了5毛钱,站在那儿半天不吭声,可当她鼓足勇气,买回来一份报纸时特别高兴,家长便使劲儿夸她!后来家长又鼓励她和同学一起去逛街,买东西。家人一起去酒楼喝茶时,也让她去点茶点。家长经常让她和她的堂哥、表妹在一起玩、聊天。鼓励她参加溜旱冰、打篮球、打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这样不光是锻炼了能力,关键是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做好。
苏女士觉得聋儿只不过损失了30%的能力,他还有70%的潜力,如果你能帮助他把那70%的潜力发挥出来,他会比一个正常的孩子更优秀,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学会赏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