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标准像》是中国照相馆经理姚经才在1956年拍摄的。此后这幅标准像被印刷了无数次,成为几十年来中国百姓家里与毛泽东像并列悬挂的领袖像。20年后周总理逝世,这张标准像再次成为众心所向。拍摄者姚经才也成为几十年来人们关注的对象。一张照片的生命力越强,它所揭示的道理就越深。现在回忆起这些事,姚先生的女儿姚佩心仍然很自豪。
我父亲14岁就在上海中国照相馆开始学徒,他没上过多少学,但他很聪明,悟性挺高。
到了1956年中国照相馆从上海迁来时他已经是经理了,那时有很多公私合营的服务业,就是把过去的私营企业改造成公私合营,实际上是以公方说了算,我父亲就是中国照相馆的公方代表。同时迁来北京的还有上海的普蓝德洗衣店、造寸成衣店、四联理发店等。
他上班以后就基本没有节假日了。他虽然是经理,但是一直没停过照相,在店里总是忙忙碌碌的,也很少和家人沟通。据他回忆,给周总理照相是在1956年的12月的一个礼拜天。当时我父亲正在给一个军人照相,突然周总理带着秘书和警卫进来了。所有在座的顾客都没想到,一个堂堂的国家总理会不打招呼地来照相,像一个普通人不事张扬地就这么来了。正在要照相的那个军人站起来向总理敬了个礼说,总理好!两位在旁边的大学生也向总理问好,总理说你们好。我父亲说总理您先来吧。总理说按顺序来,你先给他照吧。等解放军和大学生都照完后,周总理才按顺序让我父亲给照。第一次给这样的大人物照,我父亲也很紧张,动作有点拘谨。周总理见状说你是第一次给我们照相吧,熟悉了就好。你们是专家,一定能照好的。我父亲听了这话,心里放松了一些。在助手的协助下,20分钟左右就拍完了。给总理拍了半身、全身总共16张。拍完后总理问我父亲,从上海迁来是否习惯,以后要更好地为首都人民服务,为国际友人服务。我父亲连忙说好。总理走出去时,大家都站起来鼓掌,总理向大家点头示意。那年我父亲33岁。
总理走了以后,我父亲赶快洗了出来,挑了几张送过去,那边回话说,总理要出访亚非拉国家,请再洗100张。中国照相馆赶快如数洗了送去,我父亲又另外洗了4张12寸的送给了总理,没想到,总理还派人把这4张的钱送了过来,真是公私分明!
那时候周总理只要是私事都是自己付钱,比如看电影就是自己买票,而且为了不打扰别人,往往是在灯暗了后再进去。到北京饭店理发也是自己掏钱,自己用车办私事比如去看老朋友或者亲属用车也要付钱。这些事,许多周总理身边的人们像秘书、警卫、护士等等在回忆总理时都谈到了。
后来听说我父亲又给刘少奇、朱德、贺龙、华国锋等领导人拍过,真是一种荣幸啊。当然,也给我们这些孩子们拍过,我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挺自豪的。而像领导人亲自来照相馆排队照相这种事现在想都不敢想。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新华社来中国照相馆急找底片。姚经理和同事们连夜赶制了许多8寸照片,到旁边的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分发给寒冷中哭泣等候的人们,联想到20年前给总理拍摄的情景,姚经才的脸上也是泪水涟涟。
中国照相馆是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成立,在竞争激烈的十里洋场拼搏得颇有声望了。1956年,在政府的安排下从上海北上,坐落在繁华的王府井。迁来时姚经才就是经理,一直到退休。中国照相馆也因为领袖拍过照片而名扬中华,成了商家最好的广告,至今在他们的橱窗里还摆着这几位领导人的照片,在北京王府井的黄金地带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故事。有意思的是,姚经才的弟弟姚经文现在还在上海,曾经是上海最老的照相馆之一王开照相馆的经理,兄弟俩一南一北,还都在最负盛名的照相馆里当经理。如今这兄弟俩还各有一个儿子在这两个照相馆里工作。
这张照片拍的是黑白片,后来大量的印刷品是彩色的,那是上了色。对照相馆来说,上色是小菜。中国的习惯是许多百姓家里和公共场所都挂领袖像。不仅挂中国的,还挂外国的,像那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等。前一段时间,很多汽车里都爱挂周总理或毛主席的小照片,好像是从广东一带开始流行的,有点供神仙的味道,后来据说那是让伟人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