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14700000014

第14章 林彪飞机坠毁的照片

前两年在山海关的一个旅游点上,展览着林彪飞机的残骸,并配有林彪的生平文字和照片。一个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事件的物证为什么会在这里展出呢?

说起飞机残骸的来历还有个故事。本来飞机掉了之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被处理了,比如所有的笔记本、文件、证件之类的能够说明问题的东西都被蒙古方面拿走了,尸体也就地掩埋了。那么大的残骸是无法拿走的,蒙古方面也不会让拿走。那时蒙古国驻扎着苏联军队,对飞机的事苏联肯定知道,但当时只是按一般事故处理的。不久苏联方面怀疑这是林彪,克格勃又再次赶来把中国人已经掩埋好的尸体挖出来,把林彪的头颅割下拿去与林彪在苏联治病时的资料核证,结果正好吻合。他们由此断定,中国的副统帅出了问题。

飞机的残骸大致有三部分:苏联蒙古方面有一部分,香港有一部分,山海关展览着一部分。先说最后一块。这部分是一位内蒙古的有心人发现的,他姓邬,是呼伦贝尔某外贸公司的经理。他说:

1992年我因公到蒙古国,到了离林彪飞机失事不远的东方省会乔巴山市一问,他们知道这件事,但是路不好走,他们不太愿意去。这一次就没去成。1994年的4月,我又去了那里,这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意外地看见一个铝制的发动机叶片残骸,我又激动了,一问正是林彪飞机上的。原来这只是一小部分,比这大的部分被一个香港人拿走了。我问还有吗?他说还有。经过我的软磨硬泡,这个牧民答应带我去。从乔巴山市到温都尔汗有两小时路程,那附近有个煤矿叫贝尔赫,有些住户,我找了些学生到了现场。草有一尺多高,还有大片的被飞机汽油烧焦的土地,那上面至今寸草不生。还能看见零星的机械部件,比较分散。大家捡了大概有三四吨,几乎是所剩无几了。当地许多人认为这是一般的废铜烂铁,其中的一些甚至已经卖到了中国。我雇了一辆卡车把这些东西先运到了乔巴山市,第二天运往靠近中国呼伦贝尔的阿尔哈沙特口岸。

从蒙古的这个口岸出口到中国的废铝比较多,平时蒙古人也不在乎,但是自从香港人运走一些飞机残骸后,凡是有废铝出口,就有中国人问是不是林彪飞机上的,后来他们就有点烦了,甚至一段时间规定不许废铝出口。我的卡车就在这时到了。

一天,两天,一直停了两周!这可咋办?我着急,蒙古方面雇来的司机更急。这个口岸是个季节性的,再有一天就关闭了!没办法,只好打通关节,送酒,送礼品。终于在一个晚上大家都喝醉了,就在闭关前一个小时,我们的卡车通过了。

这还仅仅是开始。入了关后,邬经理不敢公开,只好放在一个亲戚家的牛圈里藏着。不料在一次喝酒之后,一个朋友把这事给说了出去,结果引来了《北京晚报》的记者和中国航空博物馆的馆长。经过记者的软磨硬泡,这个消息披露了,国内许多报纸转载,引起一阵轰动。航空博物馆馆长薛培森也想把这些珍贵的文物征集回来。经过辨别真伪后,薛馆长开始活动了。但是不久薛馆长就退休了,此事就没了下文。

1998年,秦皇岛市的一个朋友得知此事,表示要拿去展览。我就同意了,本来要在北戴河展览,那样更有意义,但没能批准。在秦皇岛和山海关展出后效果也挺好。这部分残骸主要有发动机、座椅、起落架、机翼等等。我相信这是林彪飞机残骸的最后部分了。

孙一先:我拍摄了林彪飞机的残骸和尸体

1971年9月13日凌晨2时许,林彪的飞机在温都尔罕草原上坠毁,林彪和他老婆叶群、儿子林立果等9人全死了。

飞机坠毁后到过现场的中国官方人员总共只有4个,他们是时任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二秘孙一先、译员沈庆沂、王中远。1971年正是中蒙关系趋于好转的时期。9月14日早晨8点,蒙古外交部副部长突然约见许文益大使。当时许文益大使刚到任20多天,还没有拜会这位副部长,时间这么急,事先又没有预约,显然是有紧急情况。

许大使回忆道:

我到了副部长额尔敦比列格的办公室,他对仓促约见表示歉意,然后话锋一转说,我受政府委托,通知如下事情,13日凌晨2时左右,在我国肯特省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有一架喷气飞机失事,此事我们有关部门当天上午才知道,派人去出事地点了解情况。经多方证据表明,那架飞机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飞机,机上共9名乘客,其中8男1女,不幸全部遇难。对中国军用飞机深入我国领土,我代表我国政府提出口头抗议。

他接着说,大使知道,现在天气比较暖,尸体是要用某种方式予以掩埋的。接着他加重语气说,以此为例,可以认为中国军用飞机是侵犯了我国国境,我们保留就此事再次进行交涉的权利。

我说,正当中蒙关系刚开始正常化的时候,我国飞机由于某种原因在蒙古领土上失事,这当然是很遗憾的。但我不知道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蒙古方面对飞机采取了什么措施?出于友好的考虑,请蒙古方面帮助了解,我国飞机为什么误入蒙古境内的?对于副部长的口头抗议,在我未全部弄清楚和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能接受。但我可以把此事转告我国政府。接着我说,我们可以派人去出事地点看看吗?

他说,我们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对于中国飞机进入我国领土的原因,相信大使会作出努力,使中国政府在近期作出解答的。希望使馆尽快通知派什么人去,何时动身。

这天,外交部开了一上午的会,讨论如何落实周总理的指示,研究林彪出逃后的各种对外应对方案。中南海也在不安地等待着出逃的林彪会用什么方式向世界发表声明。

据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符浩回忆:

12点会议还没有结束,突然,一位值班秘书就拿着特急电报,门也没敲就闯了进来,直奔外交部代理部长姬鹏飞身边,姬鹏飞部长看着这封特急手抄电报,看着看着他露出了笑容,用一种异常的语调向大家说出了一句话:机毁人亡,绝妙下场!随后,这份急电被送往中南海。姬鹏飞要王海容给总理打电话,但回答说总理刚刚服了安眠药入睡,按习惯要至少4个小时才能醒来。这时党组决定,立即派人把这份电报送给主席和总理看,否则就是失职。

接到林彪飞机起飞的消息后,毛、周立刻作了各种准备,包括命令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召集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大会堂新疆厅开会,向全国发布禁空令,给全国各大军区和各省市自治区主要领导人打电话。9月14日上午,总理下令在北京附近部署了10个师的兵力并于当晚进入预定地区。主要是“内防政变,外防侵略”,因为苏联在中蒙边境早已陈兵百万,要以防万一,毛泽东甚至从中南海搬到了保卫措施更为严密的人民大会堂。

许大使本来要派二秘孙一先带两个助手去现场看。由于那时的通讯实在不敢恭维,加之事态严重,许大使迟迟得不到国内指示,只好不断地向蒙方解释说“国内没有指示”。而蒙古方面称飞机已经准备好了,催问我使馆人员何时动身。一直到下午6点,国内终于来了指示,说要许大使“携随员亲赴现场”。

孙一先回忆道:

坠机现场,烧黑的草地上到处都是飞机的残骸,盖着白布的尸体格外显眼,周围一片草原,远处有蒙古的哨兵在游动着,令人顿生凄凉悲惨之感。

飞机早已解体,机尾上有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标志和“256”字样,断裂的翅膀上有“民航”二字,不用说,肯定是中国飞机。共有9具尸体分成三堆,大都仰面朝天,四肢岔开,头部多被烧焦,面部难以辨认,衣服被烧光,躯体完整,只有骨折和皮肉挫伤。由于时间过去已有60多个小时,个个肿胀得亮晶晶的像个蜡人。个个没戴手表,没有鞋子,像是飞机迫降前作了准备。我还发现飞机翅膀上有个大洞,当时是军事对峙状态,我立刻就想到是否有导弹袭击的可能?

许大使的相机交给了沈庆沂(后任驻蒙使馆参赞)用,孙一先自己带了莱卡相机,这样两个人就分别拍照。当年在国内广为传播的飞机残骸和尸体照片就是这两个人拍的。但事实上,他们到现场时已经是第三天了,而在9月14日、15日上午就有苏联人和蒙古人去了现场,苏联人在第二天就拿走了主发动机和黑匣子。由于当时他们不知道死者是谁,所以对尸体没兴趣,只是后来有所怀疑才又来挖出了尸体进行检验。

孙一先回忆说:

我们来现场之前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有美国或者台湾的侦察飞机冒用我们的名义,涂上中国飞机的徽号,借以挑起中苏、中蒙之间的争端。但是到了现场一看,明明白白是中国飞机,9个人全部死亡。侦察机上哪能有那么多人?我开始和小沈一块走,我拿着相机,他拿着许大使的相机,我俩边走边拍。后来小沈跟着许大使走,我就到别处拍。

天色已晚,我们拍了一些之后,天就黑了。第二天我们又来拍了一些,正面拍,把尸体翻过来再拍,特写,局部,还有一些纸条书本之类的,现在看到的那些尸体照片就是第二天(16日)拍的。

从现场回来后,按外交部的指示,使馆派孙一先回北京汇报。孙一先就带着他们拍的胶卷和文件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国际列车。

使馆决定让我回国汇报,为了安全,又让中国在蒙公司的一位译员陪同我一块回来,我们俩坐在包厢里,由于那时两国交流少,整个软卧车厢里只有我们俩。窗外苏军比以往更多了。到了国内的二连浩特,我方的军人也比平时增加了许多,有熟人告诉我,现在是一级战备!我仍然没有把飞机和这些迹象联系起来。

到了北京站,我看见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符浩和他的秘书王万慧在站台上,符浩把我拉到一边低声说:我就是接你来的!我一个二等秘书,用得着大主任来接?更弄不懂的是,直接把我接到外交部招待所(今北京华风宾馆)住下,嘱咐我不许与外界联系,不许与家人联系,见了熟人就说是送文件来的,马上就走。算是“软禁”了。我把带来的胶卷交给外交部的孙秀娟,自己洗洗澡就睡了。刚躺下没多久,有人敲门,一看是王海容。她是外交部领事司司长,毛主席的表侄女,是司长里惟一的外交部党组成员。这样的大人物夜里来见我?王司长说,跟我走,去人民大会堂汇报。我很疑惑。时间已经是半夜,我坐在汽车里,穿过长安街,静悄悄的,没有任何非常迹象。汽车开进了大会堂,我一进去,发现周总理在那里正给什么人交代工作,我又一次感到意外。

总理让我拿着照片和提纲汇报,谈到飞机残骸时,总理没多大兴趣,甚至还打了个盹儿(当然也有几天来的疲劳所致)。但看尸体照片时却来了精神。非常仔细地看,尤其是5号尸体(那正是林彪)。对我们向死者默哀的照片则不屑一顾,扔到一边。这已经是9月22日的凌晨了。我带去的照片大概有200多张,还有绘制的一张飞机坠落的示意图。虽然周总理很快就做出了飞机自行坠毁的结论,但是还在事后找有关专家验证了几次,包括到西郊机场察看同型号的三叉戟飞机。

给总理汇报完之后,我又到外交部和孙秀娟一起洗照片,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在洗照片。一批一批地洗,写说明,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使用。10月3日,仍被“软禁”的我接到电话说让我去外交部礼堂听报告。韩念龙副部长念到【中共中央(1971)第57号文件】: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我脑袋嗡的一下大了,怎么会是他呢?那几具尸体的照片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据孙一先回忆,蒙古方面的防空系统也是够薄弱的。当飞机进入时,无论蒙古还是苏联的雷达站都没什么反应,只有蒙古的边防站天亮以后报告说凌晨2时发现一个飞行目标从二连以东的414界桩上空进入蒙古。报到乌兰巴托公安部时已经是9月13日下午4时了。而在这一天的中午,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就已经知道了结果。

苏联方面对事件密切关注,据后来的报道披露,他们准备了四大箱子文件,里面有数十位中共高官的材料,都是近年来从政坛上消失的高官。于是苏联人又来到了现场,这次是包括克格勃、法医等专家小组。他们把尸体挖出来,割下那个年龄较大的和女尸的头颅,在锅里煮掉皮毛,拿回去对比林彪早年在苏联治病时的档案,从而得出林彪就在这架飞机上的结论。

孙一先讲:

我拍了7个卷,沈庆沂拍了3个卷,回到使馆,为了试验效果,我先把小沈拍的一个卷冲了(那时我们没有彩色卷),放出来效果不错,这下放心了。这一个卷就留在了使馆。使馆里都有冲洗设备,另外9个卷就带回了国内,交给外交部的孙秀娟,她是很专业的,外交部的设备很好,除了对焦曝光以外,其他都是自动的。那照片清晰极了,我的相机也很好,是新型莱卡M3的。我拍了许多尸体的特写,包括飞机上的大洞,每个尸体都拍了2-3张,还有埋葬的过程,边拍边步量距离(早先我在军事学院学过简易测量),我还带了指北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现场草图。中央开会的时候把这些照片放大了十几套,后来更是放了无数套。

照片的底片现在都在中央档案馆,我离开外交部的时候所有的资料都交了,那时的组织纪律性很强,根本不考虑自己留什么档案之类的事。这件事的后果之一是从此在驻外使馆里配备了电影机和电台。而当时我们就缺这些先进东西。我后来总结这叫“时代性的遗憾”。

这些照片在1980年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时才发表了一部分,当年传达的中共中央文件里有许多孙一先和沈庆沂拍摄的照片,当然也不会署名的。所以至今许多人不知这些照片是谁拍的,也不会有稿费之类的事。孙一先后来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团长,从此穿上了军装。如今退休在家。毫无疑问,这件事是他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

同类推荐
  • 茶与美

    茶与美

    本书是日本著名美学大师柳宗悦关于茶与美这一主题的散文集。收录了柳宗悦关于茶道,茶器,美学等方面的文章。在书中,柳宗悦对何为美,何为茶道这一主题,进行了独特且深刻的探讨,并从多种角度论美。柳宗悦认为,要深入地理解茶之心、美之本质,必须近距离的触碰及观察,通过茶道名器来观察其中之美,他认为,只有用一种不被固定观念束缚的自由目光,来看待茶道以及茶器等,茶才能进入一个更为自由的世界。他还在文中提倡日本美的共通准则,对古往今来的茶人做出评价,对现代茶人提出了中肯以及严肃的要求。真正的茶人,就应当以创作家自勉。就眼力来说,无边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如今大多数茶人所缺乏的,就是这种自由,茶境,与简素之德的缘分极深,而与骄奢却是无缘的。茶道也是清贫的教诲。——柳宗悦。
  • 撞痕

    撞痕

    本书为“私享者”丛书中的一部,是作家阿舍作品中的精选,共收录15篇短篇小说,作品从女性生活的经验出发,运用独特的个人视角,带读者走入不同的生活体验。用第一人称叙述,小说的情节生动,语言精练,人物形象丰满,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个人小说集。
  • 我的天空你的城

    我的天空你的城

    和风乍起,吹皱一纸桃花笺,梵音如水,看不尽草长莺飞。在时光签上写下有你的凡尘,从夏云冬雪到秋之斑斓,关于青春和爱情的记忆终将沉淀,凝固成一幅斑驳的画。滚滚红尘中寻找岁月的痕迹,青春的稚拙翻出词牌中久违的感动,一个梦让烟花不落,理智的剑挑不断牵肠挂肚的情结,一城终老的愿几世流转,年华是辗转的落寞,醉了相逢的泪眼。云淡风轻,鱼书凭寄,空等的轮回开出寂寞的莲花。水过无痕,青丝暮雪,弹不断相思的五月。躲在繁华背后看笙歌散去的黄昏,跋涉的足迹散落在彼岸,寂静的夜,刻画一个有你的细节……行走在季节深处,寻找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 铭人铭言:铭言短语

    铭人铭言:铭言短语

    本书为黄宝铭的诗歌集,为其短句、对联集,作者博览群书,写人、状物、暮景、抒情,用不同手笔作诗填词。
  •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资料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资料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结合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反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概况,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热门推荐
  •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当前对于全球化时代治理转型的研究还显得太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是宏观、原则性研究居多,具体、深入研究较少。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型,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能进行线性理解,即不能将全球化作为影响治理转型的一个常量。它们之间是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全球化影响了治理转型,而且治理转型本身也属于全球化进程。由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全球化,而且要全球化地思考。本丛书期待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实现全球化研究与治理研究的双重推进。
  • 对你,我一直如此

    对你,我一直如此

    一对陌生男女意外相识,中间有着误会,矛盾。。。有着他人的介入,让两个人的感情起起伏伏,含糊不定。爱情,友情,亲情,都贯穿其中。他们的山盟海誓,他们的手足之情,他们的姐妹之间,都因为事情的层层递进,考验着他们。命运之手将他们的关系陷入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之中,连续不断的事情发生,让他们在这一层层的关系之中陷入迷茫。他们却并未因此妥协,所有的不甘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看清所有的真相,去寻找到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就是这样,喜欢和你开玩笑,又喜欢在你失望之余给你送来惊喜,难得的是你是否还坚持当初的那份承诺。希望通过我们的诺言这部作品,能重拾大家的某些记忆,或许美好,或许有些残缺。但那都是一份永久的回忆。
  • 异界帝武

    异界帝武

    这是一个魔法居上的世界,主角用武学入道。要让武道回到巅峰
  • 本草演义

    本草演义

    中医药是我国国粹,本书中的主要人名地名全部以中药名命名。用另类奇幻的写法把一千三百余种中草药,以中药十九畏十八反为主线,编成了神话故事。书中每引出一味中草药都会附上药性诗词。药性诗词是经过查阅多本相关书籍编写而成,完全可以在中医药临床中应用。欢迎中医药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盗墓奇闻之仙宫秘踪

    盗墓奇闻之仙宫秘踪

    老爷子留下的一枚神秘古币让李光明加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考古活动之中,但随着考古活动的进行,李光明却突然发现,这群“历史学家”竟是一群深藏不露的土夫子!而这群土夫子的目标竟然不是阴墓,而是仙宫,本以为只是传说中的东海龙宫、广寒月宫、幽冥地狱竟然一个个的出现在了李光明的眼前。他终于相信,原来从小听到大的神话传说,不仅仅只是神话传说……
  • 擒仙记—倾覆九华

    擒仙记—倾覆九华

    一人,三世前生,重重谜团一剑,万古留名,其名太昊一玺,隔绝阴阳,印掌轮回一书,传承远古,平衡天地一女,生生世世,伴君左右不相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为人师表你怕不

    为人师表你怕不

    某人“灵气复苏你居然去当老师,教什么?长河落日圆还是白日依山尽”。王孙墨翟“啧啧啧,小同学,你的觉悟不是很高啊”。“是不是感受到了来自教导主任的问候”。“我......”。王孙墨翟“顶撞老师,叫你家长来”。“哈哈哈,看谁还敢得罪我,分分钟找你家长,哈哈哈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