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昌(1906~1935)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山西离石(今柳林)人。
贺昌7岁入本镇小学读书。191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离石县立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一些新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年仅13岁的贺昌,便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1920年春,他高小毕业,考入太原省立一中就读。1921年5月,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成长为青年运动的骨干。1922年9月,他被推选为青年团太原地委书记,担当起青年运动的领导重任。为把革命引向深入,他很早就注意把学生运动同工人运动密切结合起来,积极发动工人斗争。1922年,他曾组织和参加领导了太原国民印刷厂和太原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1923年“二七”大罢工时,他组织太原工人实行同盟罢工,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山西工人运动的发展。1923年 7月,他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调到上海团中央工作,并被送到上海大学学习,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学习结束后,他奉命到天津一带从事工人运动。此间,他认真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从“加工减时的经济奋斗”转向参加“政治奋斗”,对指导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5年春,贺昌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工农部长。这期间,他曾发表大量文章和讲话,强调青年要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走与工农大众结合的道路。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带领学生进入租界宣传,声援工人进行斗争,并发动组织海员和学生投入“三罢”活动,对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给予了有力还击。同年,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赴莫斯科参加了国际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1926年,他担任了中共江浙(上海)区委委员及共青团江浙区委书记,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支援北伐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久,他调武汉工作,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1927年4月,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随即召开的团的“四大”上,又继续当选为团中央委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他协助周恩来、李立三等立即投入南昌武装起义的策划工作,并同张国焘阻挠起义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随后参加南昌起义,随队南下。起义失败后,他到香港,后又被派往湖北、湖南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6月,他出席了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宣传部长、湖南省委常委、中共北方局书记兼顺直(河北)省委书记等职。曾为支援井冈山斗争和红四军的发展做出努力,提出重要建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重视。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舍生忘死、“像一团烈火,日夜不停地为党工作”。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委员。后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打击,虽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依然坚持为党工作,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1931年5月,贺昌到中央苏区工作。次年2月,他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曾协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红军胜利地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之后,他全身心投入红军建设,为红军的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他奉命留在江西会昌、瑞金一带坚持游击战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遵义会议召开后,他拥护毛泽东的领导。1925年3月,在赣南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作战时身负重伤,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