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管理沟通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员工对企业没有统一的认识;内部沟通渠道单一或不完善,缺乏灵活性,进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进程和决策效率;沟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甚至用个人感情影响沟通,严重时到了希望他方犯错误的地步;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的沟通发起者根本无从了解信息的传递进程和决策的执行程度;信息不畅,上向下多,下向上不全,横向几乎没有;信息过滤,管理者难以获得全面准确信息;信息扭曲,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情况,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正式沟通少,主要借助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常被使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领导者的风格等因素造成的。
总之,企业在进行管理沟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信息不是管理沟通。企业产品的销售数字是信息,但在年终总结大会上总经理的讲话则是管理沟通。当然这一沟通是建立在年度销售数字的基础上。沟通以信息为基础,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
管理沟通中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对于管理者来说,不是沟通的信息越多越好,要注意信息的审查和清理,应该让下级知道的信息必须尽快传递,适用范围有限的信息则力求保密。
管理沟通要讲求效益。管理沟通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沟通时,要计算沟通效益。在大的企业总体沟通模式设计上,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组合能力,对不同效益的沟通方式、模式进行选择和组合,确保整个企业管理沟通效果最好,效益最大化。
管理箴言
1.适当的沉默才是你处理与下属关系的法宝,巧妙地运用它,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不要以为一位面面俱到的管理者,就是一位无微不至的好管理者,你的唠唠叨叨、啰啰嗦嗦会使你周围的人把握不住你说话的要点。
要想交流好,先要同流好
如果管理者始终认为员工不理解自己的原因,是员工本身的水平有限,那么管理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员工“同流”的,甚至令自己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所谓的与员工进行有效交流便成了一句空话。
战国后期,楚顷襄王在位时,宋玉担任楚国大夫。
宋玉在任期间,常有人上奏指责他。为了澄清事实,顷襄王将宋玉召入宫中,当面质问。顷襄王厉声问道:“宋玉,你能不能让我的耳根清净清净?自从你上任以来,我总是听到有人向我反映对你的不满。对你不满的人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包括各个阶层,你让我如何相信你呢?”
从顷襄王的话中,宋玉知道自己触怒龙颜,如果不能解释清楚,就会大祸临头。他立即伏地叩拜,忐忑不安地说:“臣有罪,弄得大王不得安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众人对我的不满自然有他们的原因,但这并不表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希望大王能够容许我讲一个故事,我相信大王听完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
顷襄王示意宋玉继续说下去,于是宋玉接着说:“先王时代,一位歌唱家曾在这个地方表演过。首先,他演唱了《下里》和《巴人》,这两首歌曲非常通俗,妇孺皆知,以至于数千人与他和唱,顿时歌声震天;接着,他唱了《阳阿》和《薤露》,这两首歌曲是民谣,流行程度不及《下里》和《巴人》,如此一来,和唱者仅剩下数百人;后来,他演唱了《阳春》和《白雪》,这两首歌曲不仅格调高雅,而且韵律变化无穷,令人难以捕捉,结果和唱者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当歌曲的风格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和唱的人自然会减少,而能够理解的人将会更少,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例如,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凤凰稍一振翅,便可直上云霄。它能翱翔天空,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高,而这些是在灌木丛中寻食的山鸡难以理解的。大鲲稍稍摆尾,便能潜入海底。它能畅游大海,知道江有多阔、海有多深,而这些是在池塘中嬉戏的小鲵难以理解的。
“既然如此,世上肯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如鸟中凤和鱼中鲲,其思想和行为由于不平凡而难以被常人理解。所以,对我不满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而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对。”
宋玉的解释虽有其道理,但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想管理好员工,一定要与员工广泛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既要听懂员工的话、理解员工的行为,又要使员工明白自己的期望、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宋玉那种被人误解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要想与员工之间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必须先要学会如何与员工同流。同流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列举三种:
1.示弱
有位记者对一位政治家非常反感,因为他不能容忍政治家的趾高气扬。为了让政治家出出丑,他前去拜访,想搜集一些有关政治家的丑闻。
记者以为政治家只会傲慢地简单回答自己几个问题,所以刚一进门就立即采访。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政治家却说道:“今天我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慢慢谈。”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随手将咖啡杯扔在地上。随后,政治家把香烟倒放人嘴中,又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政治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这令记者感到意外。不知不觉中,他的那种挑衅情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糊的同情感。
其实,这整个过程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政治家的做法就是一种示弱的行为。他以这一行为拉近了与记者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了记者的敌对心态。
示弱是与员工拉近距离的好方式。通过示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并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的,他除了管理我们外,跟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示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与员工接触的过程中,可以谈谈家中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孩子不听话、与妻子的关系不融洽等等。
2.攻心
战国末期,名将乐毅的侄子乐英,是燕国的一位将领,他率军攻下了齐国的聊城。
此时,聊城有人去燕国离间国君和乐英的关系,于是燕王想杀了他,同时又罢免了乐毅。乐英听说后,不敢回国,可是投降齐国,又怕落个不忠之名,于是就死死把守聊城,想换得英忠之名。
齐国失了聊城后,齐王派田单率军前去夺回领地。田单在聊城苦战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没有攻下聊城,反而牺牲了很多士兵。正在此时,鲁仲连出现了。
鲁仲连是齐国人。他口舌伶俐,能言善辩,而且不拘形势,能够运用多种奇特而又巧妙的计策说服别人。
鲁仲连见齐军久久不能攻下聊城,于是前来出谋划策。他给乐英写了一封信,然后让士兵用箭将信射进城中。
鲁仲连在信中指出了乐英犯了不勇、不忠、不智的错误,然后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让乐英感到手足无措,最后又站在乐英的立场上为其出谋划策。
乐英看完鲁仲连的信后,悲哭了三天,还是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返回燕国,可是已遭燕王猜忌,担心回去后会被诛杀;他想向齐国投降,可是已经杀了很多齐国俘虏,担心投降后会被齐人侮辱。他感叹地说:“与其被别人所杀,不如自杀。”随后便了结了性命。
鲁仲连的一封书信便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令人叹服。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他的说服技巧。
堡垒之所以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因为堡垒的外部是坚固的,而内部是空虚的。人也是如此。一个表面看起来再坚强的人,他的心也有脆弱的时候。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3.微笑
张明负责为单位招聘一名员工,结果他找到了一位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与这位大学生通了几次电话后,张明得知还有几家公司也希望得到这个大学生,而且这几家公司的实力都比张明所在的公司强。所以,当这个毕业生表示愿意到张明所在的公司工作时,张明异常意外。
后来在交流中,张明得知了这个毕业生来他们公司的原因。这个毕业生说:“其他公司的经理在电话里说话总是生硬的,商业味很重,让我感觉像是在做生意,可你却完全不同。我似乎能够感到你在电话的那一边微笑着与我交谈。”
微笑是礼貌的体现,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水准。一位刚刚体会到微笑妙用的公司负责人说:“我刚刚开始对员工微笑时,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可接着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欣喜、赞许。后来,员工们也养成了对我微笑的习惯。”
微笑能够感染员工,能够创造一个活跃的氛围。管理者在这种氛围中与员工交流,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与员工进行广泛接触,与员工之间有形或无形的隔阂,保证自己真正融入员工的团队。在与员工同流的基础上,要再创造一个融洽的环境,用通俗的语言或简洁明了的行为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管理箴言
1.管理者因与员工的地位不同,已经在无形中与员工间形成了隔阂。如果管理者还要刻意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强过员工,无疑会加深这种隔阂。如果双方的隔阂无法消除,也就无法顺利地进行交流。
2.要想与员工进行顺利的沟通,先要融化员工心中的壁垒。
循循善诱才能有力说服
管理者在说服员工的时候,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要学会循循善诱引导员工,如果管理者把道理讲得无懈可击,员工一般是不会再与管理者辩驳。如此一来,既有效果又节省了时间。
在这里,向管理者简单介绍两种讲道理的技巧。
1.声东击西
春秋末期,齐国国君齐景公酷爱狩猎,在宫中养了许多猎犬和猎鹰。一次,负责饲养猎鹰的人无意放走了一只。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治养鹰的人死罪。
当时,晏子正在一旁,为了阻止齐景公,他赶紧说道:“一定不能轻饶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条大罪,哪能就这样轻易杀了呢?等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也不迟。”
齐景公听后很惊奇,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晏子罗列养鹰者的罪过:“首先,此人没有恪尽职守,结果弄丢了一只猎鹰,妨碍了大王狩猎;其次,大王一向爱民如子,而此人却将鸟弄丢,使得大王要治人死罪;再次,大王治人死罪后,必然会引起各诸侯嘲笑大王重鸟轻人。仅这三条大罪,就足以治他死罪。”
听完晏子的话后,齐景公马上放了养鹰的人。
无独有偶,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也爱狩猎。一次,庄宗一行数十人外出狩猎。为了追赶猎物,他们直接从老百姓的水田里驰马前进,结果毁坏了不少庄稼。该地的县令听说此事后,立即赶来阻止,惹得龙颜大怒。
庄宗一气之下要杀县令,随员中的一位大臣立即将该县令逮起来,当着庄宗的面斥责道:“你可知自己犯下了大罪?明知道皇上喜欢打猎,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结果弄得皇上不能追赶上猎物。即使老百姓吃不上饭,交不上赋税,也不能够阻碍皇上狩猎。”
这位大臣在斥责过后,请求庄宗治县令死罪。庄宗会心一笑,让他放了县令。在说服员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归谬法。先是赞成员工,然后顺他的思路推论出员工观点的荒谬。当员工知道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时,自然无话可说。
2.巧用数据
一对热恋的青年决定结婚,但在婚事的安排上出现了分歧。女方总嫌男方太小气,不肯多出钱,两人为此闹得很不愉快。于是男方打出了王牌,给她算了一笔总账。
他说:“结婚是人生大事,喜酒是不能不办的,你我的亲戚朋友是不能不请的,因此没有十五桌酒席肯定不成。若每桌八百元,总共需要一万两千元,这笔钱是省不下来的。”他又说,“家具是必须要买的,你上次看到的那套家具,虽说要一万元,但我认为这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不能省的。”
“另外彩电、DVD机、音响,还有洗衣机、空调、电冰箱也是要买的。不然怎么叫现代化呢?这些全买齐了,少算也得八万元。
“还有衣服、床上用品等,这些七零八碎的开销,又得五万元,你算一下总共要花多少钱?”
女青年一算:“这可要花十三四万元。”
男青年说:“结婚后,就算每月省下五百元,要还清这些债得多长时间?”
女青年一算:“那得二十二年!”
男青年接着说:“再过二十二年,你我都岁数大了,还要不要孩子?有了孩子,还能省下这些钱吗?”
女青年从来没算过这笔账,这么一算,她也沉默了。最后女青年被说服了,按现有的财力重新计划他们的婚事。
管理者在说服员工的时候,不妨罗列一些相关数据。因为有些时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比如,当员工的业绩下降后,管理者可以将员工前几个月的业绩调出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事实胜于雄辩,一串串合乎情理的数据便是事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当这些数据摆在员工的面前时,即使是雄辩的员工,也不得不低头。
总之,管理者要学会“循循善诱”员工,让员工在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意见,这样管理沟通就变得非常简单。
管理箴言
1.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循循善诱”员工,因为只有做到“循循善诱”员工,员工才能打心眼里佩服领导者,这对于管理者开展工作布置任务,员工执行任务绝对是件好事。
2.管理者在说服员工的时候,不妨谈谈公司一些真实情况,让员工知道公司在非常时期的一些实际困难。这样一来,员工就会有危机感,就能和公司上下同甘苦共患难,共同为公司发展辛勤的工作。
换位沟通促进理解
通常情况下,员工是不会主动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因为他们常常想到的是个人利益。可一旦个人利益受到侵犯,他们便会认为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有问题。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才智,让员工明白自己的难处。
公元前743年,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传位给郑庄公,引起了庄公的母亲姜氏的不满。因为姜氏在生庄公的时候因难产差点儿死去,所以她一直认为庄公对她来说是灾难,从来没有疼爱过他。如今,郑武公竟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不喜爱的庄公,而没有传给自己宠爱的小儿子公叔段,心里自然感到愤愤不平。
庄公继位后,姜氏与公叔段并不满足庄公给他们的封地,而是得寸进尺,起了谋权篡位的野心。庄公将一切看在眼里,等到他们里应外合、准备篡权的关键时刻,破坏了他们的计划。郑庄公杀了公叔段,将姜氏安排在离京城很远的地方居住,并立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重誓。
郑庄公并不是一个绝情之人,他虽有母亲却不能相见,不仅难以消除思念之情,而且落下“不孝”的坏名声。他为自己的誓言感到后悔,可是誓言无从更改。
颍地官员颍考叔知道郑庄公的难处后,特意从颍地赶来为郑庄公排忧解难。来到宫中后,他以献野味为由见到了郑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