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38800000003

第3章 记住,你是“中国派”(1)

1.此岸彼岸

他说,他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去了那个“自由世界”……1947年秋天,人民解放军的脚步声已经响遍大半个中国。一个历尽劫难、遍体鳞伤正从血泊里挣扎着站起来的民族,在听到“上帝”把一个王朝的丧钟敲响时,已经望见了新中国的曙光……此时,就职于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的盛志勇要横渡大洋到美国去。

那年他27岁。口袋里装着中华民国的护照。他由着名外科学专家沈克非教授举荐,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

一些同事朋友疑惑不解地问:

快要解放了,你为什么还要出国呢?

是那个富有美利坚浪漫情趣和探险精神的“彼岸”,对你太有诱惑力吗?

你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

他背起了行装,什么也没说。

细雨绵绵,洒下无限依恋。当远行的身影闪出自家门槛的时候,当海外游子的故事就要在上海外轮码头后程的时候,他只是低声对父母、对妻子说:“我是去进修。”说罢,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如今他的夫人张韵秀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告别时的情景。他走得很快,一直走到轮船上连看都没再看她和孩子一眼。

呜--轮船一声长鸣,他仿佛感觉到妻子和父母的心里的颤动:你这一走,真的能回来吗?

1948年冬天,修业期满的盛志勇准备启程回国,可是,他遭到拒绝。是他的导师颇斯(POTH)先生不让他走。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你为什么非要回国?难道……难道这里不好吗?”颇斯先生耸着肩头,执意挽留的表情里不免夹带着遗憾、责怪的色调。一只手牢牢地搭在他肩上,好像一松手生怕他溜走似的。

不能不承认,这里的确很好。在这个国度里,他为医学科技之发达、自己术有专攻时欣喜,却又为在这个“自由世界”里看到那么多的不平等和种族歧视而迷惘郁闷。比如上厕所也分白种人专用和有色人种专用,就连乘公共汽车也区别得黑白分明。

盛志勇曾对周围的同行说:上帝也分白人黑人吗!

同行们无言作答。

显然,他周围的美国同行都是白人,包括他的导师颇斯先生。而颇斯先生对这位黄皮肤的中国人是友善的、信任的--正是这位黄皮肤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奋赢得了导师和同行们的青睐。进修不到半年,导师就把重要的研究课题交给他,并邀请他给美国学生上课(他的英语讲得很流利),还破例让他参加临床手术(按规定,进修人员是不允许的,包括进修的美国人)。导师又答应给他一定的酬劳,如果他愿意可以延长进修期限或者长期留下来,这一切都由导师亲自为他办理--但他都一一谢绝了。导师一次又一次地耸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你为什么要回国?”美国同行们这样问他。就像一年前国内的一些同事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出国”一样。而且此时,有不少的中国人士像逃难一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祈求得到“自由的庇护”。

美国同行告诉他,修业即满,他这位黄皮肤的年轻人就可以成为令人羡慕的外科主治医师。要知道,在美国考取一张行医执照是很不容易的。而主治医师的年薪是1.5万美元到2万美元,那时花1500美元或2000美元就能买到一辆漂亮的小轿车。今天,据说一位外科主治医师的年薪已达15万元美金(如此设想,倘若他在美国至今,该是早已不止千万的大富翁了)。

多么令人骨酥身软的诱惑啊!

但它却永远无法超越历史在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沉淀。

祖国与民族不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他懂得她的含义,更懂得一个残破的中国、一个贫穷积弱的民族统一在五星红旗下将意味着什么。身在异国他乡的莘莘学子,就更知道她的分量。

弟弟来信了。

弟弟在信中说,东北、华北已经解放,人民解放军的旗帜已在北平的上空飘扬,百万大军很快就挥戈打过长江,全国的解放亦指日可待了。

弟弟劝他赶快回国,像钱学森、李四光等许多爱国学者都陆陆续续回来了。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他知道,弟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新四军。弟弟的来信是在帮他指点迷津。

其实,在进修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买了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那个被西方称作在世界各地游荡的“共产主义幽灵”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从这个宣言中看到了与《圣经》不同的真理的光辉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在此期间,他也得知曾是“上医”校友计苏华等留美学生,在芝加哥、华盛顿发动学生和华人上书美国政府及总统,反对美国向国民党提供借款援助打内战。

时局已经很明朗,国内政权更替在即,中美之间随时可能断航……他毅然打点行装,归心似箭。

他驾汽车抵达纽约,然后从东海岸一直奔波到西海岸的旧金山,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寻找一个中国学者的自由。几经周折,终于买到了回国的船票,并且是“总统号”客轮。可是,就在这当口,西海岸爆发了工人大罢工,所有的航运都停。旧金山以它的阳光、沙滩、蓝蓝的海湾着称。那荡漾着缠绵柔情的海湾哟,却无法使这位中国学者平静,哪怕只是瞬间。

他的心在冒汗……

他的心在呜咽……

他的心像暴风雨中的大洋,波澜翻卷着波澜……

他在码头附近一所小旅馆里住了十多天,等待了十多天,煎熬了十多天。“那真可谓是度日如年啊!”他唏嘘不已。

归去来兮,镂骨铭心的情思,血浓于水!

他像蛰伏在那里的一头困兽,一有动静,迅即出击。他每天都要去码头打探消息,眼睛盯着那个过关的通道。他以近于祈求的口吻对航运调度的一个老板说:“不管什么时候开航,我都会等下去,哪怕是一只小船,我也愿乘坐。”

突然一天早上,他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眼前人头攒动!他本能地掂起行李向码头狂奔而去……他终于搭上了最后一班小型旧客轮。

经过十几天的海上颠簸,在1948年的最后一天,在解放军的炮声响彻在长江北岸的时刻,这位中国学者回到了上海。

“我回来了!我回来了……”他喃喃地像是自语,眼眶里含着的是一个中国儿子投人母亲怀抱的热泪……

2.莫干山之“剑”

1920年7月1目,盛志勇出生在上海市一个自由职业家庭,但他的故乡在浙江德清县庾村。那里有一座很着名的山叫莫干山。他父亲就是从那山坳里爬出来的苦孩子。家境贫寒,父亲7岁时就给人家当放牛娃……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娃就被莫干山的传说熏陶。那是个被血染透的故事。在放牛娃的瞳眸里,是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浇灌,才生长出这漫山遍野的翠竹、绿树、青草。

相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下诏,操练兵马,争雄天下,传令剑师莫邪、干将夫妇率上百入门弟子在此山中炼石铸剑。莫邪、干将夫妇采塔山之精石,冶炼七七四十九天,打造出一柄锐利宝剑。吴王闻之其喜,遂召莫邪、干将夫妇晋见献宝,不料想忽传来噩讯,莫邪、干将折剑自刎,弟子们亦随师傅慷慨而去……

由此,后人便将此山名为莫干山。

莫邪、干将打好了宝剑,为什么又把剑毁了而死呢?

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娃也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咀嚼这个故事……

倒下的身躯化作了群山,不死的精神承载着一个血染的故事从古传到今……

盛志勇记不清多少次梦回故乡,去寻觅父亲儿时放牛的是印,登山膜拜那故事里的先人……那是十多年前在上海参加完一个国际医学大会后,他偕夫人张韵秀回了一趟老家,依然感受到家乡的泥土里,处处散放出先人们侠骨丹心的香气。盛夏的莫干山凉爽如秋,山间多修竹、清泉,古木参天,云雾出没,如梦如幻。有诗云:

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

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围山色蘸幽篁。

当年莫邪、干将磨剑的剑池仍在,池水清澈。上有飞瀑悬空泻下,水经石限,形成三迭。旁有亭栏磴道,上下盘旋。四壁摩崖题字,多属近人文字。登山眺望,峰峦罗列,拱揖于前,太湖波平如镜,湖上山岛如青螺浮现水面,历历可数。运河如带,天目如屏,钱塘江绕其东南汇入大海……他依然感受到儿时的父亲登上山顶眺望时放飞的心情:一个放牛娃何时能走出莫干山,上看一看山外的世界……

似乎是一个晴朗而平静的上午或是下午,这个穷苦的放牛娃走进了一位美国传教士的视野。

离庾村不远的三桥埠有个教会学校,放牛娃每每赶着生路过校门口寸就好奇地往里张望,张望……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娃就在教室外偷偷随着那些上得起学的伙伴背诵老师教的内容。

“你为什么不上学呀?”传教士问。

“家里穷,上不起。”他说。

“想上学吗?”传教士又问。

“想上啊!做梦都想上学……”他怯生生地说。

“那好吧,明天你就来学校。”

“真的吗?”

“愿上帝保佑你,阿门。”

传教士在他脑门和胸前画十字,又在己脑门和胸前画十字。

放牛娃上了教会学校。从那天起他有了自己的名字--盛清诚。

这个赤足走在田埂上,入学后才知道那长着四个轮像甲壳虫到处跑的怪物称作汽车的乡下孩子,便如此执着地在人生的启蒙中领悟耶稣殉道的大慈大悲和莫干山故事的真谛: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后来他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并与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的罗静安结为伉俪。只因罗氏家道败落,其父抽大烟连家门口的石墩都卖掉罗静安被迫中途辍学,与盛清诚在上海杨树浦开了一个小诊所行医。

杨树浦是外国资本家开办的一个工业区,那些挤挤挨挨破陋不堪的工棚里居住的都是贫苦的工人、童工和难民。

盛清诚夫妇从一张病床干起,扶贫济困,治病行善,逐渐发展到100多张床位,药房、化验、x光透视、手术室……一英俱全。小诊所也取名叫“沪东医院”。

父母的仁爱之心、行善之举和那不朽的莫干山故事,使盛志勇幼小就深受沐浴和启迪,萌发了不小的抱负,立志要成为一一位名医,悬壶济世,普度众生。

冥冥之中,古老的传说和苍苍的京杭大运河之水化为他们父子的血脉,铸造了他们父子的心灵,是自然又不是自然天成。--莫干山传奇与京杭大运河都是人开凿的智慧和良知的酿造,这人造化出的伟岸给予人的只有不间寻常的追索与艰辛。

十年寒窗,盛志勇报考上海医学院。考生近千,录者六十,他欣然考中,名列榜前。时为1936年,他仅16岁。走进医学殿堂,承载的负荷并不轻松,8年的学业,6年必须完成,而且课程除语文外全部用英语授课,择优而学。一年之后,就淘汰了近一半,6年下来,全班只剩23个人了,其中3人还是上一届的留级生。他说,有些同学并不是成绩不好,只是因为英语不过关而被留级或退学。他之所以能顺利过关,是因为上的是美国办的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开设英语课打下了功底。所以,他说“上大学时就占了便宜”。

如今已是85岁的步礼生老人(原上海电子实用研究所工程师,1982年退休),回忆起他和盛志勇在沪江中学学习的情景,一对要好的少年身影仿佛从“昨天”清晰而矫健地走来。

步礼生说:“我俩同班,我在甲组,盛志勇在乙组。我比他大3岁,他只有13岁,是全班同学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可他学习蛮用功,人也很机灵。因为这个学校是美国人办的,用的课本是英文,所以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费劲儿,而盛志勇学得蛮有兴趣。每当开新课,老师提问某个问题,他都能用英语回答,让同学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所以大家就叫他‘英语通’……”

步礼生回忆说,那时同学们大都知道盛志勇家办的沪东医院,因为沪江一带既是工业区,又是贫民区,他的父母亲就在那一带行医,给那些有病无钱治的穷苦人瞧病,很多工人、贫民也都乐意去沪东医院就诊,平常,同学们患了什么病需要什么药,盛志勇都蛮热情地给予帮助,或拿来药,或领着同学去瞧病。“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这跟他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职业有很大关系。”步礼生则考入沪江大学(与盛志勇的姐姐盛敏珍是校友),从事电子工程研究了。

步礼生老人激动地对笔者说:“请一定代我转达对老同学盛志勇的问候与敬意!”

我说:“一定一定。”

他说:“我为中学时代的伙伴盛志勇如今成为共和国的院士、着名烧伤外科专家感到由衷的目豪和骄傲!同时也祝愿他健康长寿!”

1942年7月,盛志勇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十年磨一剑”,他和父亲一样拿起了手术刀。

莫干铸剑即折剑自刎,是要制止人类的相互争战与杀戮,希望人们都相安无恙地生活着;而他操“刀”,是为那些活着的人医治因战争或非战争劫难带来的创伤与病痛。

那时的许多热血青年、有志之士都把“实业救国”作为人生奋斗的夙愿。

父亲问他:你是在本家行医,还是想另立“门户”?

他说:儿虽承袭父业,但我想自己去闯一闯。

3.镂骨铭心的校训

直到与盛志勇教授深入交谈,我才有所了解,目前中国的前辈西医学家大都是从“协和”、“同济”、“湘雅”、“小河沿”等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医学院走出来的。一如旧时中国陆军的“黄埔”、“保定”、“讲武堂”之分。除同济是德国人创办的之外,剩下的多为“美、英、法”派别。比如小河沿为苏格兰传教土创办;协和的创办当然属美国人的事;而湘雅实为美国耶鲁大学在中国的一所分校(即现在的湖南医学院),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老爸老布什以及克林顿皆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

医学上不同风格的演绎,即透示出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精髓,又体现出本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与渗透。同济授导的保学风格自然要与协和、湘雅、小河沿有所不同。比如对常见的骨折治疗,美、英、法派主张开刀复位,而德国人则主张手术复位加牵引。在外科手术方面,美、英、法派很注重“形”,刀开得漂亮,结打得潇洒;而德国人则讲究简练,像踢是球,三传两递,便到了中场,拔脚便射,几乎没有废动作。德国人向来以稳重、秩序着称,一个科室只一名教授,教授即为科里的头儿,兼管行政。而在美国,一个科室里好几位教授,并且所有的人看来都决心要管人,而不要被人管……似是后者竞争意识强、发展快,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快。

盛志勇就读的上海医学院,院长是中国医学教育奠基人颜福庆,曾任职长沙湘雅医学院校长。颜福庆当时有个志向,说一定要办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学院。于是,几年后就有,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出任院长。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上跟协和、湘雅相同,授课的老师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但大都在国际国内颇有知名度。

盛志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颜院长在他们入校新生的一次校训会上讲的话:

中国现在不是医生太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少什么?少好医生、名医生,少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很有建树的医生!而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却是很难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点什么!

同类推荐
  • 艾克卡

    艾克卡

    这是一个当代美国汽车大王的故事,也是一本美国金融巨子感人肺腑的传记。这部传说谈的人和事纯属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艾克卡的个人奋斗史。世人如此称赞艾克卡,崇拜艾克卡,迷恋艾克卡,他的书在世界各国印了上千万册,这是不足为怪的,这足以证明人的能量是无限的,人的感情是没有国界的,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进步,社会在发展中走向成功的里程碑。艾克卡这个成功者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攀登的每一步都会出了汗水、心血和代价,有时甚至是屈辱的代价。他曾尝试过从珠穆朗玛峰被人一脚踢下来的痛楚。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向警予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向警予

    向警予是我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为革命牺牲了,我们不要忘记她。向警予曾经说过:“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判定的。”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给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表彰先烈,激励后人,在纪念向警予烈士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的日子里,邓小平在《纪念向警予同志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的纪念文章里,亲笔写了“向警予同志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的题词。如今,向警予烈士的纪念墓碑,高高矗立在长江汉水汇合处的龟山之顶。烈士的忠魂安息在英雄的江城。这里,青松翠柏,碧水蓝天,山花竞放,江水长流,烈士的英名和业绩,将千秋万代,彪炳史册
  • 世间曾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绚烂至极的前半生

    世间曾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绚烂至极的前半生

    旨在解读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作者秉承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保证细节均有出处的前提下,进行通俗的表达,让喜欢李叔同的读者了解这位艺术奇才是如何造就的。李叔同在其人生事业达至巅峰时,忽然归于平淡成为苦行僧,让很多人惋惜。他的故事是写不尽的,也是读不完的。
  • 那一世的风情:民国才子情事

    那一世的风情:民国才子情事

    民国时代,那是一个民间起兵长啸的纷乱时代。也是一个月出横塘、有着民国男人与女子的眉目清好的烂漫生发时代。本书中的一些爱情旧事,一些明亮劲直的人物,有许多都是我们所了解的。只是,我们却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到了他们的洒然与明快,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美的私情。本书通过对于沈从文、罗家伦、邵洵美、叶浅予等民国风流人物的细腻私情描写,生动再现了那一个特殊历史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 孟子传

    孟子传

    特立独行的“亚圣”,笑到最后的理想者!深刻解读一代智者光辉的仁政思想,生动描绘一个圣贤的平民生活。孟子是继孔子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理论家,被称为“亚圣”。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孟子生活的时代以及孟子一生不平凡的经历,通过艺术形象阐发了孟子的“性善论”理论和“仁爱”思想,既具有可读性也具有研究价值。
热门推荐
  • 十二大位界之元古皇天族

    十二大位界之元古皇天族

    从凡界崛起,踏上其他十一大位界的杀戮之战
  • 死而替生

    死而替生

    穷途末路,绝望濒死之际,乐语叫嚣道:“你有种就杀了我。”敌人狞笑道:“我从未听过这么奇怪的要求。”乐语死了。然后乐语又活了过来,活在敌人的身体里。这是一个被人杀,就会夺舍杀人者的故事。“为什么杀我的人都是一些身世离奇老奸巨猾任务线一大堆随时都会死的枭雄鬼才?”“就没有一些忠厚老实富可敌国美女成群的人生赢家来杀杀我吗!?”
  •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遇见,相恋,他给了她一个圆满的青春,肆意张狂,爱情飞扬。当他离去,她心亦随之而去,天下之大,若没有他,不过是暗无天日,她要怎么去完成找个好人就嫁了的誓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杀传奇:爱上司马弈

    三国杀传奇:爱上司马弈

    本想参加征文,不过编辑大大说不符合题材,所以说,此坑已弃。
  • 序列鉴定大师

    序列鉴定大师

    李太白的龙泉剑,始皇帝的和氏璧,王羲之的乱丧帖,利苍的素纱褝衣,每件器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无法磨灭岁月和思量,物以承志,即器见道。【本书带系统,非喜慎入!】
  • 逆天:五灵界

    逆天:五灵界

    一刀断山河,一阵筑一世界!看一少年如何颠覆这天下!
  • 小艾上班记真账实操教你学会计

    小艾上班记真账实操教你学会计

    《小艾上班记》录了企业从工商注册-建账-全盘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也记载了一个会计成长的全过程。
  • 大明神将

    大明神将

    一本明穿小说,希望大家能喜欢。
  • 七城之孤烟

    七城之孤烟

    倭女现,彼岸见,魔君归来,这一次,我还是选择爱你,哪怕与全世界为敌。
  • 逃婚奏鸣曲

    逃婚奏鸣曲

    大小姐米晴为反抗商业联姻逃家后,面临如下惨境:卡被停了,钱被偷了,剩余的现金加起来只有三百零八块五毛。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唯一点亮她希望之光的,是电线杆上的一个小广告——一百平米精装套二,月租只要299!米晴立马按照地址奔了过去。肖顾看着站在面前的女人,眉头微蹙,他什么时候贴过租房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