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竟然忘了更新,这是这本书开始连载以来的第一次。写了这么长时间,热情终于是淡了下来。三十万字了,更了将近五个月了。
其实昨天晚上几个人在家里喝酒的时候,我还在说自己正在写小说,可以在QQ阅读上看,名字是《记者实习生》,竟然没想起来自己当天没有更新小说。
喝完酒其实也有机会更新,但是酒劲一上来,早早的睡了,牙没刷,脚没洗,早上起来起来之后才想起来自己没有更新小说。
其实,这本书写到现在,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如果就此停止连载,直接把小说的状态改为完结也是可以的。算不是烂尾,因为故事都是一个个彼此联系没有那么紧密。
但是,我还是有些不甘心,想继续写下去,继续申请签约。
我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人追,但我知道肯定有人看。收藏破了百,人气也有几百,书评也有了好几个了,每更新一章一般都能带来两位数的点击,这些就是我的动力。
最重要的,是不吐不快。是我想写,没钱拿我也愿意写下去。我想把我的故事,采访对象的故事都讲给大家听。
故事里是我,一个应届毕业生的心路历程,一个新闻学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微博上每年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有一个关于新闻学的段子都会被提一提,尤其是很多媒体的官方微博。
记得去年某省的一个高考状元,对一群到他家采访的报社、电视台、新媒体记者说,自己想报考北大的新闻学专业。在场的记者纷纷劝阻,告诉他千万不要报新闻学专业。
关于新闻学报考的段子,不知道之前说过没有。如果说过我要再说一遍。说是有一对孩子要填报高考志愿的学生家长,向自己的一个记者朋友咨询,他们觉得记者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记者的意见可以参考一下,毕竟高考志愿真的可能影响孩子人生轨迹。
他们就问自己干记者的朋友,说孩子应该报什么专业,孩子能不能报新闻学专业。那位记者朋友问他们,孩子是亲生的吗?他们以为记者是幽默一下,当然是亲生的啦。记者说,是亲生的就不要报新闻学专业。
故事也不只是我的心路历程,我不是故事的主角,我只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了解到的写下来,我就像一个摄像机一样。淡当然这是小说,就像大家在电视看到的新闻都不是用录像带直接放的一样,要都要经过剪辑。
我讲的故事,也都是剪辑过的,写小说跟拍片子是一样的。记者要有舍弃、有保留。而且舍弃的是大部分,保留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在这本书里采取的剪辑方式是用化名。可能我当初采访遇到的苦主叫王建国,在小说里我会把名字换成别的。也许相近的张建国、李国庆,也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夏。
化名不仅有人名也有地名。市县一级的我都用的是真实存在的地名,但到乡镇一级村一级,基本上就是化名了。比如我会用一个在那个县根本不存在的乡镇来代替原有的乡镇,村子也一样,这一般决定于故事发生的地方的行政级别。
如果是市里发生的,那我就把区县用化名,如果是县里发生的,那乡镇就用化名。至少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这些县乡村的化名,有时是移花接木。把XF县说成LZ县有时是无中生有,把茨榆坨镇说成是榆树镇。
市一级的,有时候也会用移花接木,把盘锦的事说成是营口的,把鞍山的说成是锦州的。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个社会就这样,小说自然也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