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以来,农林牧业比例严重失调,林业生产特别落后。以1978年为例,在整个农业产值中,农业本身占678%,牧业占132%,副业占146%,而林业只占3%。由于森林覆盖率低,田园受风雨侵蚀严重,自然灾害逐年增多,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森林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即使一个简单的温带阔叶林,也可能有700种以上的种子植物,3.000种以上的低等植物,几十种动物,5.000种以上的昆虫和数十种鸟类。像我国的长白林海,有1.200多种高等植物,300多种药材。那数不尽的奇花异草,时出时没的獐、狍、野鹿,再加上飞鸟鸣禽,松鼠野兔等,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地球上如果没有了森林,就如同沙漠里没有了绿洲,地球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森林,是绿色之源。在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过程中,森林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对养育和维护人类社会的绿色森林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人们为了自己贪欲,把砍伐的巨手伸向森林。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湖北省嘉鱼县一颗意大利杨树竟使8.000多灾民保住了生命,可我们却到处砍树!
象征着生命的绿色--森林,除提供木材外,还提供许多非木质产品。更重要的是,森林对维护全球碳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提供优美的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木材供需矛盾又将越来越突出。
绝大多数的洪水及任何泾流,都是通过森林(集水区)汇集而成的,而广泛分布的森林,能够通过它的多方面的特有功能,拦蓄降水,同时也能净化水质。经营良好的林地,实际上就是一块巨大的海绵体,它的吞水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发展森林,会有效地削弱洪水,增加干枯期的径流量,减缓无雨期的旱情。森林能削弱和滞后洪水。研究表明,森林通过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吸收,土壤蓄水和渗透等过程,改变天然降水的分配率,从而起到削滞洪水的作用。森林的综合削洪能力约70~270mm,这就是说,一场50多mm的暴雨(暴雨标准:日降雨量大于50mm),森林可轻而易举地吞下去。森林对长时间和特大的暴雨,削洪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各部分饱和后,森林就失去了继续削洪的作用了。因此,修筑水库、水坝、河堤和疏浚河道等原来意义上的治水措施,也是不可缺少的。
森林具有强大的涵水功能。主要表现在截留、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北京林业大学对广西大鸣山、北京山区的同类研究表明,林地平均蓄水量4688t/hm2,比荒地多蓄2637t。如此看来,造5万亩林,就相当于修建一座库容为100万m3的水库,故有民间谚语“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
森林能适当增加降水。前苏联专家研究认为:全球森林蒸腾的水分有50%形成内源水汽而降回陆地,而在某些地方,降水主要来自森林蒸腾的水分。北京林业大学研究认为,我国森林蒸腾量的65%可以参与小循环而降回陆地。
森林能净化水质。降水在经过林地时,首先经过枯枝落叶层的过滤,去除部分污染物和杂质;渗入土壤后,某些溶解成分可以被土壤吸收或通过粒子交换去除,同时又可使土壤或岩石中的某些物质溶解,增加水中的化学成分。因此森林对水污染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注意用森林净化水质,为居民提供优质饮用水。森林还降低径流水的温度和硬度,改善水质。水温升高不利于水生生物,也会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流经森林的水,微生物含量极低,如每升中含大肠杆菌数仅及农田水的2%。
在盐渍化的地区,森林又是可靠的“抽水机”。例如一条18m宽、1.000m长的林带,在作物生长季节内,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可排除地下水1~258万m3,且影响范围达125~150m,从而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减少土壤盐分的上升。
有关人士指出,中国人工林主要功能是用于水土保持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很少考虑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之外,其他许许多多的树种统统被称为“杂树”而在造林时被彻底清除。其结果是树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生态平衡失调,一些动物失去栖身之所,动植物、微生物数量减少,品种单一,最终造成了人工林的生态危机。
对森林的破坏是造成人为沙化的元凶。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后,大气中水循环输出量受影响,流程中的反馈回路被砍断,也改变了碳、磷循环的输出输入量,大部分氮流过程的正常通路亦被截断,结果是打乱了人类生活和自然资源的持续供应,也影响到整个自然规律的改变。此外,我国的地形特点是东西落差大,山地丘陵多,受季风影响而降水集中,土地开发历史悠久而植被较差,因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检察日报》1998年12月28日报道,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每年流失土沙50亿t,由此而损失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t,严重影响农业发展。每年沙化面积扩展2.460km2。
我国森林资源缺乏和分配不均,是造成我国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1949年后,虽然我国加强了植树造林,在平原绿化,防护林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新增加林地2.000万hm2,但是离所需要的森林覆盖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宏观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我国新营造的人工林有2/3以上是幼林和经济林,且大多数是单纯林,其防护功能较低。人工林有一半以上位于平原地区,同时有1.100万hm2的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位于江河中上游坡地上的2.000多万hm2的原始林被不同程度地采伐。这就是说,1949年后大约有1.000多万hm2的林地“由山地搬到了平地”。仅此两项就增加水土流失量约1亿t数量级,并减少蓄水能力约10亿m3数量级。因此,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还在加剧。
陈桥驿曾详细地研究过浙江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的历史,他指出,人口数量猛增,扩大垦殖,便造成山区植被的彻底破坏和水土的大量流失,形成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一个恶性循环。可惜我们并没有接受这一历史教训。我国多年来搞的“毁林开荒”以及一些地方的“刀耕火种”所造成的恶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甚。
对长白山的调查证明,有“长白林海”之称的我国最大林区之一的长白山森林资源,出现了严重的采育失调,森林主体正以每年35万hm2,500万m3的速度消失。伊春林区年产原木500万m3,而当地居民一年就烧掉300万m3,林海势将枯竭!全省将面临天然屏障破坏,森林经济崩溃,生态危机爆发的局面。
四川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但长期以来,过量采伐天然林,森林植被急剧减少,导致生态失调。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剧增。据测定,金沙江输沙量占进入长江泥沙量的43%,长江进入三峡的泥沙量每年达6亿t,预计三峡水库建成后,每年因泥沙淤积,库容将减少7亿m3;二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过量采伐森林,泥石流频繁发生,仅阿坝州泥石流沟就达1.055条;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现以2.000hm2/a的速度扩展;四是森林覆盖率下降,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1998年7月阿坝洲发生特大洪水,就是大自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们的报复。整个西南横断山区为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森林区,目前都逃不出被过量砍伐的命运。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49年初期的60%降为目前的30%左右,结果整个西南地区,气候由风调雨顺变成水旱频繁;山坡由水土保持良好变为表土严重流失;许多河流由清流化为浊流;滑坡和泥石流频率大增;生物基因库资源迅速丧失。在穿过云南20多个县的金沙江长谷,几乎到了“万里不见树”的境况。
调查表明,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长江含沙量的不断增加,都与长江上游森林的砍伐有关。在长江上游,掠夺性的砍伐使森林植被大片大片消失,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0%减少到20%(有的资料为10%),跟森林面积减少一半相对应的是,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一倍。据测算,每采伐1m3的木材,就会增加04t/a输沙量。仅四川的六大水系,每年输沙量就达到32512亿t。泥水俱下,河床抬高,水位上升。1949年以来,四川的森林覆盖率由25%降低到13%。长江上游各支流流域水源林的砍伐,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面积。由于森林减少,四川有46个县年降雨量减少10%~20%,并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春旱。林木的冠盖可以阻截雨水,使雨滴不能直接抽打地面。树木根系发达,盘根错节,紧紧地掩抱着脚下的土地。因此,森林地区的地表径流小而流动缓慢,土沙流失量亦很小。森林茂密,能够保持水土并抗御自然灾害。1981年四川发生特大洪水期间、少林和多林地区所受的损失大不一样,充分显示了森林保卫农田的重大作用。资中县的鱼溪区降雨259mm,比相邻的水南区还多4mm。但是,前者森林覆盖率为248%,后者为19%。水南区由于大雨一来,无遮无拦,洪水横行肆虐,淹没农田43万亩,塌房15万间,其损失要比鱼溪区大得多。森林是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透风适中的防风林一般可降低风速30%以上,有效防护距离可达林带树高的20多倍。森林对气温和湿度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使气温和地温的增减幅度降低,使水分蒸发减少20%以上。这些作用,都有利于农业增产。
无视水的规律,必然会遭到水报复
在长江中下游,大自然造就许多通江湖泊,它们好像附着在长江上的“水袋子”,起着调蓄洪水的作用。可是人们在圆“荒湖变粮田”的美梦时,也将长江改造成了“直肠子”。据统计,50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湖造田,填湖建厂建房,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域减少了12万km2,丧失了622亿m2的调蓄能力,几乎相当于3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量。据专家计算,洞庭湖每围垦1.000km2的湖面,城陵矶的水位就会抬高038m。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1949年时,面积超过05km2的湖泊确实达1.066个,可是,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km2。江西鄱阳湖沿湖诸县,1949年初期大小堤坝不足百座,40余年来发展到千座以上,围湖造田数百万亩,加之泥沙淤积因素,湖面缩小1/4以上。
河道洲滩寸土寸金,成了人们争相侵占的目标。长江沙市至南京河段被围垦的洲滩民垸达600多个,造成主河道严重的“粥样动脉硬化症”。1998年长江抗洪过程中当长江沿线数百万军民都在为保卫“大武汉”而日夜奋战之时,武汉着名险段龙王庙,竟有人不顾大堤的安全沉船占地,阻碍行洪。当年8月下旬,武汉刚刚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市区积水尚未排尽,却有人在武昌城区行洪的主要通道汤逊湖畔,动用10多台推土机填湖造地,修建住宅小区。
1949年以来,人们曾在长江流域进行了3次大围垦,这些围垦,使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水产的基地。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否稳定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粮食能否持续稳定供应。在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长江流域建成了石油、汽车、钢铁等一系列工业企业。我们创建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同时,也正是这些围垦,使调节长江水位的众多湖泊不见了。历史上有名的云梦泽,在荆江四口分流后消亡了。洞庭湖从1949年的4.350km2缩小到如今的不足1.135km2,又由于每年约有12亿t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其蓄水容积逐年减少。如果说以前的洞庭湖像一口“锅子”,那么现在则已像一个“碟子”。不出50年,洞庭湖将像“水泊梁山”那样荡然无存。洪湖离开长江,变成了内陆湖,1998年的洪水来了却无处可去。因此,长江上游的来水、支流的来水和天上掉下来的水,统统进入了被抬高了河床的主干流。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李纪人教授介绍,泥沙的淤积地段随着水流速度和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荆江截弯取直本是为了提高洪水的下泄速度,保护江汉平原,但它也造成了负面效应。每年从长江上游滚滚而下的4.000万t、约8亿m3的泥沙,由于它的影响有5亿m3沉积在城陵矶至武汉江段。据悉,鄱阳湖在长江入口处也有泥沙堆积,它虽然可阻止湖水入江的速度,但遇到1998年的水量,它同样阻止着江水向下推进的速度。葛洲坝建成后,江水上冲下淤,泥沙在螺山江段形成了一个坡面,它减缓着江水的流速。
碧波无垠,浩浩荡荡的洞庭湖像许多其他湖泊一样,由于泥沙淤塞,围湖屯垦,酷渔滥捕,承纳废物,不仅渐失往日的丰姿秀色,且正一天天萎缩衰退。长江流域内的大小湖泊是调节长江流量的天然水库。但有些人违背自然规律,对洞庭湖及其他一些湖泊施行滥垦滥围,干了很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蠢事。在湖区淤积较高的湖洲进行围垦,可以增加耕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70年代的围垦是得不偿失的。围湖破坏了芦苇产地,使当地造纸厂失去原料来源。嫩江松花江流域在100多年前还是水的自由王国,但经过100年沧海桑田,大面积垦殖,使江河的蓄洪行洪能力逐步减弱。
无节制的围垦与到处修堤筑坝,使鱼类失去了主要的产卵与索饵的滩涂河汊,切断了部分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结果导致渔业受损,生态失调。随着长江及洞庭湖水系河流含沙量日益增加,洞庭湖的淤积日趋严重,湖面日渐缩小,更加速了残余水域的淤积,形成恶性循环。沿江各湖泊都发生着类似的过程。随着大小湖泊的缩小与毁灭,长江的洪水灾害已越来越频繁。在1524年以前,长江每83年才发一次大水,1525~1851年,平均每20年发一次大水;1852~1949年,每5年发一次大水;1949年以后的30年中,每4年就发一次大水。1998年的特大洪水来得更急、更猛、更猖獗,全流域性大洪水以极其迅猛之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两个多月内干流水位居高不下,为历史上之少见。显然,这种趋势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因而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它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