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战斗英雄奖章
四战之军的远征军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一纵队是解放军的野战主力兵团之一,是由八一南昌起义和平江起义最早的两个红军团队发展起来的,有着非常光荣的革命历史。
1945年9月22日,按照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命令,第一纵队在河北省清丰县(今属河南省)柳格集组建。纵队辖第一、二、三旅,直属新基干第六团及直属分队。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副司令员曾思玉、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国华(后是崔田民接任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赵东寰(后因病休养由卢绍武继任)、政治部副主任吴实。
所辖第一旅,由原冀鲁豫八分区领导机关直属队的大部分和第四、六、七团编成。第二旅由十一分区领导机关直属队一部和第十、十二团及一分区第三团编成;第三旅,由十分区领导机关直属分队一部和第二十团、八分区第二团、九分区第十六团编成。
第一纵队自1945年11月1O日离开冀鲁豫地区,先后在三个军区指挥下,转战长城内外,历时一年,行程6000余里,参加主要战斗20余次,歼敌13000余人。后来刘伯承司令员这样赞扬他们:一纵队是四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之军的远征军。
1947年3月15口,在山东省濮县白衣阁地区,第一、第七纵队合编为第一纵队,辖一、二、十九、二十旅和骑兵团及直属分队。合编后,一纵队于1947年3月至5月先后参加了豫北,卫西、安阳等战役。双堆集战役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进行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淮海战役。第一纵队作为中原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参加了这一伟大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中,一纵共歼敌33200余人,俘敌十二兵团副司令昊绍周等将官12人。一纵队在杨、苏首长率领下,节节堵黄维,四打小马庄,出击平谷堆。在激烈、残酷的战场上一纵队曾四次缩编,有的营从战前的500多人急减不到60人,最后满60人的就编成一个连,不足60人的编成一个排,但始终战斗在大决战的第一线。
双堆集战役是淮海战役中敌我最惨烈的一场生死较量。当时,一纵负责攻占双堆集北3公里处的小马庄,那里是国民党黄维兵团的重要屏障据点。敌人以村落围寨和村民的房屋为基点,以若干个子母群构成坚固的防御阵地,再配备上各种战壕、地雷和铁丝网组成纵身阵地。战斗进行的异常艰苦。
1948年12月6日下午4时,一纵的二十五旅开始主攻,未果;7日晚8时开始组织第二次进攻,在强烈炮火掩护下,虽一度占领小马庄,但是左邻右舍未能及时占领周边阵地,导致占领小马庄的五十九用处于孤立突出地位,无法巩同阵地,不得已忍痛撤出战斗;8日夜晚,一纵五十八团三打小马庄,曾一举攻人小马庄,但第二梯队没有及时跟上,敌人马卜封住了突破口,攻人小马庄的八连被围在庄内,最后只有13人撤出;12日夜11时30分,一纵所有炮口一起对准小马庄,雷鸣般的炮声震天动地,硝烟和战火将天边烧得一片火红。敌人的丁事、地堡、鹿砦全部被摧毁……凌晨1时30分,小马庄之敌全部被歼灭,黄维兵团固守的双堆集西大门被打开。
又据《十六军征战纪实》载:11月8日ll时,我一纵集中5个团的兵力,对张公店发起最后攻击。当天结束战斗,全歼蒋军八一师,毙伤俘敌5600余人。战至12月15日24时,黄维兵团被全歼。第一纵队共歼敌16100余人,其中毙伤4000余人,俘敌中将兵团副司令、蒋介石的“小宝见”吴绍周等将官9人,俘官兵12100余人。一纵四团长晋士林、政委郑鲁、二团代团长王锡山、一团著名战-英雄龚子美等630名官兵英勇牺牲,1670人光荣负伤。全纵队曾四次战场整编,有的团编为一个营,有的营由500多人锐减至50余人,有的连只剩几个人,但始终战斗在大决战的第一线。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第一纵队转到河南沈丘县。
1949年2月19日,一纵队统编为十六军,属二野五兵团,军长尹先炳,政治委员王辉球,辖三个步兵师,一个随营学校。一旅、二旅、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分别编为所属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师。原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分别升任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统率十六军、十七军、十八军。
部队整编后,进行全面的政治、军事整训。
英勇的第一纵队中原野战军一纵队、第二野战军十六军,他们的前身都是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这是一支经过千锤百炼的铁军,是一支非常英勇的军队,自八一南昌起义和平江起义到淮海战役,这支英勇的部队涌现出的战斗英雄又何止万千?
这套“战斗英雄奖章”是第一纵队在1947年2月颁发的,当时野战军进入休整阶段,深入进行反攻形势教育和杀敌立功运动动员。纵队召开了群众性庆功大会,制定了立功条例,颁发立功奖章。此次颁发的奖章一共分为三个级别,分为一等战斗英雄奖章、一等战斗英雄奖章、三等战斗英雄奖章。
一等战斗英雄奖章为铜质,圆形,直径29厘米。奖章为蓝色衬底,右上部有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红旗上书“一等”字样。整个奖章的中心图案为一名战士作骑马奔腾冲锋状,形象生动。骑兵下面有“战斗英雄”四字。
二等战斗英雄奖章的材质、形状、大小与一等奖章一样,所不同者是奖章上的图案。二等奖章的整个画面为蓝底,右上部分为一个端枪冲锋的战士,下面有白色的“二等战斗英雄”字样。
三等战斗英雄奖章为铜质,也是圆形,直径2.9厘米。整个画面为蓝底,右上部有-个举拳呐喊的战士,下面有“三等战斗英雄”几个白色的大字。
这套奖章是何时颁发的呢?我们且来分析: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6年6月底,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
由此我们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的称呼上可以看到,一纵队这套战斗英雄奖章应该是在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期间颁发的。而1946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刚剐由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整编而成,刚刚组建就颁发_芰章似乎不太可能,所以1946年颁发这套奖章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笔者断定,这套奖章应该是在1947年至1948年5月之间颁发的,而1947年颁发的可能性最大。
最后,笔者在《中国近代徽章图录》中查到,其具体的颁发日期是1947年2月。
二、毛泽东奖章和朱德奖章
别具一格的奖章以领袖人物和部队首长命名的奖章在解放战争期间出现,其中级别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民主联军颁发的两枚奖章,一枚是毛泽东奖章,一枚是朱德奖章,两枚奖章均于1947年颁发。两枚奖章与同时期其他奖章比较起来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非常漂亮,不仅色彩丰富而且造型别致,毛泽东奖章为银质、略呈圆形、通径5.8厘米。中心圆形部分是毛泽东头像,在五角星外围有蓝色圆环,圆环里有“东北民主联军”和“毛泽东奖章”字样。圆环之外以头像为中心向外有放射性的光芒,光芒红黄绿相间,非常好看。
朱德奖章为银质、略呈圆形、通径55厘米。中心圆形部分为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在五角星外围有蓝色圆环,圆环里有“东北民主联军”和“朱德奖章”字样。圆环之外以头像为中心向外有放射性的光芒,光芒也是红黄绿相间,但是与毛泽东奖章的形状略有不同。
《东北民主联军颁奖条例》规定:东北民主联军颁发的奖章分为两个序列,毛泽东奖章为战时奖章,级别从高至低分别为:毛泽东奖章、英雄奖章、勇敢奖章;朱德奖章为平时奖章,级别从高至低分别为:朱德奖章、模范奖章、艰苦奋斗奖章。当时,除东北民主联军还有冀南军区也颁发了毛泽东奖章和朱德奖章。
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还颁发了以部队首长命名的单项奖章,如林彪投弹手奖章、林彪射击手奖章。其他军区也相继模仿颁发了陈毅投弹手奖章、贺龙投弹手奖章等等。
这些奖章用领袖或部队首长命名,既表达了战士对毛泽东、朱德以及部队首长的崇高敬意和衷心爱戴,同时也是对广大干部战士的巨大鼓励,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官兵的十气,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铁血步兵第一连铁血步兵第一连是在四平战役中脱颖而出的英雄连队。
1947年三站四平,保一旅一团一连被西满纵队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1948年辽沈战役期问,保一旅已经改称为匕纵十几师,当时原保一旅一团一连改称为七纵十九师五十五团一连,因为该连作战勇猛,战绩突出,被七纵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1949年平津战役期间,保一旅一团一连已经改称为四十四军三八八团一连,这次战役该连被授予“模范尖刀连”;1953年在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中,该连改称五十四军三八八团一连,他们再次荣立“三等战斗同际功臣连”称号;1959年西藏平叛,五十四军三八八团一连荣市“集体三等功”;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五十四军三八八团一连又一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该连改称五十四军一〇六师四七八团一连,该连再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这支连队从白山黑土的北国到红土碧波的南疆,从抗美援朝的金城反击喜马拉雅南麓的中印反击战,从青藏高原的平息叛乱到西南边陲的自卫还击,百战百胜屡建奇功。
这是一支英雄辈出,所向披靡的连队。《东北民主联军颁奖条例》规定:一次立大功才有资格获得“毛泽东奖章”,即使如此,这个连队里仍然有7人获得“毛泽东奖章”,这在全军是绝无仅有的。铁血步兵第一连获“毛泽东奖章”的战士是:
排长范增合、班长石连标、班长罗志海、副班长李广正、战士姜振山、战士房山福、战士包金玉。五十四军一三〇师(一〇六师改称)共有49人获此殊荣,而这个连就占了其中的七分之一。
东北民主联军由东北人民自治军发展而来,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巾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达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人东北。
1945年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组成,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二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K,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此期间,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四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
1946年6月F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口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进一步集中力母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屯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全区部队经过整合,共有野战军6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至1947年3月,义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的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丁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8月至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9月巾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攻克城市I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8年1月1口,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兼东北军区,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正副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一、第十一、第十二纵队。1947年J2月15口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摄氏度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