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部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茶人那种无私忘我、通力协作的整体力量,那种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就是在一部书的诞生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来。我们当然也在其中看到了吴觉农在茶人中的那种至高的地位和号召力。这地位不是靠权势,而是靠茶人精神的完美展示而得来的。
《茶经述评》共三十余万字,全书按照《茶经》体例分为十章,每章先为《茶经》原文,后为译文、注释,最后结合其它古代茶著以及现、当代茶学研究的新发现,进行资料翔实、研究深入的述评。此外,附有陆羽《茶经》的版本、陆羽传记、引用书图片目录等资料。这部著作以厚重的内容、深刻的见解为学术界所推祟和赞誉。他有科技知识,有历史资料,可作为科普读物,亦可作为历史课本,他既可以帮助读者对《茶经》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且述评富有新意,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同时在理论上加以科学的说明,又以发展的眼光对茶叶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比起《茶经》,《茶经述评》无疑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如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传播,以及种茶、制休、茶叶饮用等自唐迄今的演变和发展,在《茶经述评》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从经验到理论都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较之于《茶经》,《茶经述评》在几大方面有重大的发现和拓展。
一是关于茶树原产地问题。
《茶经》开门见山第一段就讲到茶叶原产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陆羽出生的年代和他的游历,使他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视野中考察茶树原产地,而吴觉农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吴觉农不但对原产地进行考证,说明中国是茶叶的祖国,茶树原产地是中国的西南地区。产区扩展是由南而北、由西而东逐步扩展。而国外产茶国的种茶制法都是从中国引进。在外销上,中国茶叶曾独揽全球,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些都在《茶经述评》中作了介绍,因此弥补了《茶经》的不足。
二是对茶叶制造有了更全面的介绍。
茶叶制造,唐宋做的是饼茶,元代由团茶发展到散茶,从明代起,炒青制法遍及各地;自明至清,又从炒青绿茶发展到多种茶类;制茶设备也因茶而异,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工具。《茶经述评》中对历代茶叶制造和制茶工具的演变也有系统的介绍。
三是对茶之饮用提出自己新观点。
茶叶饮用,历史上把饮用时代一般推至神农氏时代。《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客观地说,此记录更接近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在战国或秦代以前,茶叶作为药用,直到战国以后才进入饮用时期。吴觉农在此对陆羽关于神农氏开始饮茶的论断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为是缺乏依据的,这应该说是一个新的论断。
四是拓展了茶叶保健功能的作用。
关于茶的保健作用,《茶经》中提到了六项,《茶经述评》中则对茶叶的主要成分及其病理功能等茶效作了详细的说明。
五是补充了茶叶史料。
《茶经》中列举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不少,但也有遗漏的。《述评》中将遗漏的重要资料作了补充,交将唐代以后的历代茶叶专著作了扼要的介绍,集茶叶专著之大成。书中又补充了“历代茶政沿革”,反映出茶政对人民的危害,为研究茶叶历史提供了方便。
六是提出了对茶叶发展的前瞻。
这也是陆羽《茶经》中所没有的。吴觉农提出了当前茶叶研究最迫切的问题是在短时期内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
尽管大家对这样一部经典之著评价甚高,但吴觉农本人并不满意,以为不仅在文字上不够严密,内容上有些新意也不够完整。对印刷特别是图片印刷尤其不满意。
然而,这部书已经产生的意义和正在产生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今天的人们认识,尤其是东邻日本,他们对吴觉农及他的著作作为经典来阅读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日本中国饮茶文化研究界的指导者专家布目潮沨评价《茶经述评》说: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的著作是要纵观中国茶文化史的背景之基础上害怕成的大作。这是《茶经述评》中的《茶经》注评与其他《茶经》注评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茶经述评》的价值所在。
正是基于这种评价,布目潮沨在1999年的新年之际,提出了翻译《茶经述评》的计划。两年以后的2001年1月16日夜,布目潮沨完成了全部的校对,第二天一早把译注稿寄给了《野村美术馆研究纪要》。也就在这一天,日本茶人布目潮沨在完成了自己的重大的茶事之后突然仙然而逝,而布目潮沨刚刚寄出去的稿子则终于能够在日本国内杂志上得以发表。
看得出来,布目潮沨对《茶经述评》是有过深入研究的,他曾在《中国饮(吃)茶文化史》中有六处提到或引用了吴觉农的《茶经述评》,具体地指出该书的独到之处。
他称赞《茶经述评》在《茶经·二之具》述评中对“扑”“贯”的不同之处做了非常周到的解释,他也注意到对茶末的形容“如细米”“如菱角”的见解比自己以前的理解要合理。布目潮沨还对《茶经述评》中关于现代中国蒸青茶的起源的文化述这一节的新见解进行了介绍。在布目潮沨的这部茶叶专著的结束语中,他说:通过了解以老硕学的吴觉农氏的心备之答《茶经述评》为代表的《茶经》中国现代语译注,可以看出这与日本江户时代的训点读本,大典禅师的《茶经详说》中对《茶经》的理解有所不同。可以说,在对《茶经》这一古典的理解问题上,日、中研究者产生了不同见解,但这却为日中比较文化提供了新的课题。
关于《茶经述评》一书,茶界泰斗王泽农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人间绝品公多识,评述〈茶经〉察世人》中有一段权威性的评价:在这部巨著《茶经述评》中,吴觉农先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肯定了陆羽治学的严谨,深入实际,对茶的栽培、采摘、制造、煎煮、饮用的基本知识及唐代前茶叶的历史产以及古代对茶叶功效等等作了全面阐述,至今尚有参与价值;同时,也指出陆羽的时代背景、出身、社会关系、当时的科技水平对陆羽的思想影响,认识事物都有极大的局限性。觉老推陈出新,以陆羽《茶经》系统为“评述”的经纬,总结阐述茶叶科学的历史资料用近代国际特别是我国的科学技术理论及实际成果和经验。毫无疑问,对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全面茶叶名著,不仅是充实、提高、发扬光大,而且是20世纪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渗透到茶叶科学研究和运用到茶叶生产上的理论与实际,在陆羽原作《茶经》这个碳微粒晶核上结成的巨大而光彩夺目的金刚石。觉老足迹遍世界茶叶产销国家和地区,大凡人间茶叶极品,都曾亲自品尝和鉴别过,而且对当前各国茶叶生产、贸易技术管理和政策和得失,都了如指掌。《茶经述评》正是觉老四分之三世纪从事茶业和科学考察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新茶经”。
必须在此重点提出来的还有一部书,那就是在1990年12月出版的由吴觉农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由于这部书印书很少,许多人未曾见过,介绍与讨论的便也就不多。其实这部茶学论著是真正凝聚了吴觉农半生心血的,应当在此专门介绍。
这部近六十万字的资料集,他的编篡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而当吴觉农离开茶叶和农业部工作岗位之后,更加念念不忘对茶叶历史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他自费托人到各大图书馆去抄录资料,历经十余年才大致搜集完成。他利用这些资料写成了《湖南茶叶史话》、《四川茶叶史话》等,后来又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编写《茶经述评》。最后根据农业古籍出版社要求,再整理汇编在此书。
这本著作的资料,来自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16个省自治区的1226种省志与县志,将有关茶和山、水的历史资料悉予收入,是研究中国茶史和茶文恢复历史名茶和发展新兴名茶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