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灰色蝗虫妈妈要产卵的时候,它首先把自己的肚子弯起来,与身体形成直角,然后用肚子上的钩爪先挖开地面,把泥土碾成粉末状,然后挤到一旁去,再将肚子塞进土里面。灰色蝗虫妈妈可细心了,它会挖好多的坑,选择其中一个最好的坑作为存放宝宝的仓库。我就见过一只灰色母蝗虫一口气挖了五个坑,但它对这几个坑都不满意,于是都给遗弃了。我仔细观察了它所挖的坑,太惊人了,这些坑全部是垂直向下的,椭圆形的,里面非常干净。我想就算是人们用钻机来钻,也无法达到如此的完美。
在灰色蝗虫妈妈第六次钻坑的时候,它觉得这次选对地方了,于是就决定在这里产卵。产卵的时间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蝗虫妈妈把所有的卵都产完以后,它就把肚子一点一点地拔出来。我看见它的排卵管的两瓣不断地一开一合,流出了一种像奶一样的黏液。这种黏液在产卵的洞口形成了一个圆形的突起,然后黏液渐渐地变成硬块。蝗虫妈妈用这个硬块来封住洞口。于是它便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开,不用再管这些卵了。
如果你挖开卵坑,你会发现卵坑里面除了卵之外,还有一种泡沫状的黏液。卵只占据了卵坑的下面部分,而上面部分全部被这种黏液所占据。
不同的蝗虫妈妈制造出的卵坑都不一样。灰色蝗虫妈妈的卵坑样子像圆柱体,长约6厘米,宽8毫米。上端露出地面,像隆起的瓶塞。卵是黄灰色的,像纺锤一样,淹没在泡沫的黏液里面。卵的数目不多,总共才30多个。
另一种蝗虫妈妈叫做黑面蝗虫,它的卵坑呈略带弯曲的圆柱形,长约三四厘米,宽5毫米。卵更少,只有20多个,橘红色的,还有一些小斑点,卵上面的泡沫黏液形成了一个长方体的柱子,细细的,还是透明的。
蓝翅蝗虫的卵坑像一个倒着的逗号,下面要比上面大一些。卵也不多,就30多个,呈鲜艳的橘红色。卵上面同样有一根细细的泡沫黏液形成的柱子。
步行蝗虫的卵也很少,大约24个,深红色,有些细点花边。
我观察到一种特殊的蝗虫,它可不喜欢在土里面产卵,而是在地面上。这正好给我提供了研究母蝗虫产卵时候埋在沙里面的肚子的变化以及产出来的卵的样子的好机会。它就是长鼻蝗虫。长鼻蝗虫妈妈总是爬到很高的地方,排出非常黏稠的泡沫,泡沫很快凝固成为一条圆柱形的粗带。长鼻蝗虫妈妈将卵到处排放,好像只要能排出卵,就算完成了当妈妈的任务,至于卵究竟放到哪里了,会不会有危险,似乎都不用关心。这种蝗虫产下的卵颜色多变、最开始是草黄色的,然后颜色逐渐变暗起来,到了第二天就变成了铁锈色了。
四、小蝗虫的出生
蝗虫妈妈产下了卵以后,就会迎来冬天。在寒冷的长冬之前,小蝗虫绝对不会孵化出来,因为它们很聪明,知道冬天的寒冷一定会将自己冻死,于是决定在土地下面温暖的茧里度过漫漫的长冬,等到春天来到以后,再破茧而出。
不过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当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小蝗虫从茧里面爬出来后,它们又能不能从泥土里面爬出来呢?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漫漫长冬,雨雪交加,会把蝗虫妈妈留下的产卵坑通向地面的通道封堵起来,这样的话,小蝗虫不就被困死在地里面了吗?
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仔细观察了昆虫妈妈制造的卵坑。我不得不佩服蝗虫妈妈的建筑才智。当蝗虫妈妈把肚子从坑里拔出来的时候并不是用泥土去填充卵坑通向地面的通道,而是用泡沫状黏液凝固后的固体来保护这条通道。这种固体比较容易穿透。当然,由于风吹雨打,通道的顶部都会被泥土所覆盖,所以小蝗虫在轻轻松松地穿透黏液固体后,还是会遇到一层泥土。不过由于泥土比较薄,因此小蝗虫有能力掀开它。我想,如果坑的通道从下到上都被泥土堵住的话,小蝗虫肯定就没辙了,因为它们穿不透太厚的泥土。
你快看,一只小蝗虫正从茧里面爬出来,淡白色的,微微带有浅红色。刚从茧里爬出来的时候,简直就像一个活着的木乃伊。它把触须、触角和腿紧紧贴在胸部和肚子上,前腿曲折,后腿和前腿并在一起。它开始往地面爬了。只见它把爪子松开了一点儿,后腿甚至伸成直线。后腿上面有一个泡囊,泡囊以膨胀、收缩、颤动,它的脖子上也有一个泡囊,它就用泡囊作为挖掘的工具。
它挖啊挖啊,轻松地穿过了蝗虫妈妈留下的泡沫黏液固体,但是遇到了土层,真正的战斗开始了、它用尽全力对抗着泥土,一点一点地穿透着泥土。经过了一小时,它才在泥土层中向上前进了一毫米。整整用了好几天时间,小蝗虫才成功地穿透在我看来薄薄的一层泥土。它来到阳光下了,阳光的滋味是如此美妙。
就这样,蝗虫开始在阳光下成长。蝗虫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步骤,就是蜕皮。-旦蝗虫蜕掉身上的皮,它就长大一次。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蝗虫蜕皮的过程吧。
小蝗虫的身体在不断长大,但是它的皮套子却不长,于是它开始觉得这件皮套变小了,不再适合自己了,就决定蜕掉它。
它用后爪和关节部分抓住灌木丛的叶子,前脚弯曲,交叉在胸前。三角形的小翅膀打开了,像两片小叶子。这就是蜕皮前的准备姿势。
蜕皮的第一步是要让这张旧皮套破裂开来。它反复鼓动着翅膀的后端、前胸和颈部,产生一种膨胀力。它身上的血液早已经沸腾起来,血流就像被液压机压动一样,猛烈地在血管里面涌动,让血管附近的皮开始沿着血管出现裂痕。裂缝首先出现在胸部,因为这个地方的皮肤最脆弱。裂痕会往后延伸,一直延伸到翅膀的连接处,然后再向头部发展,逼近触须根部。
裂口打开了,背露出来了,看上去很软,没有血色,是白色的。背进一步隆出来了,直到它完全从皮套里面摆脱出来。接着轮到小蝗虫“出人头地”了,它把头也从皮套里面冲了出来,不过透明的大眼睛是失明的,好吓人。
触须也该蜕皮了,触须的体积与包裹它的皮套一样大,有一样多的枝节,但是却蜕得非常容易,就像从刀鞘里面拔出刀身一样。
接下去就开始蜕前腿皮了。蝗虫用自己的后腿倒挂在物体上,在空中荡悠悠的。前腿蜕皮也非常顺利,丝毫没有弄破皮套的地方。我在想,如果蝗虫的爪子抓不紧物体的话,那会怎样呢?一定会摔死的。是求生的本能让蝗虫的后腿牢牢地挂在物体上。
现在翅膀从皮套子里面拔出来了,四个窄小的碎片,上面有一些淡淡的条纹。看样子,新的翅膀非常脆弱,有气无力地悬在头上。
后腿也该出来了吧。看,粗壮的大腿外就露出来,这两只脱胎换骨的大腿开始时是淡淡的玫瑰红色,但很快变成了胭脂红色。
小腿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小腿上长满了小刺,在小腿的末端还有倒钩。正是由于这些小刺和倒钩,小腿蜕离旧皮囊才显得非常辛苦。在我看来,蝗虫要蜕掉小腿上的皮,非得弄得这层皮囊支离破碎不可。但是我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我发现蜕掉的小腿皮囊没有一丁点儿的损害,就连长小刺和倒钩的地方也没有将皮囊刺破,甚至连一点儿划痕都没有。我在想,要是有人让我把一把钢锯从薄膜套子里面拔出来的话,我肯定会弄坏套子的。
我真是惊叹蝗虫巧夺天工的能力,同时也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技术在哪里。经过我仔细观察,我发现它们小腿上的小刺和倒钩实际上是柔软的胚芽,受到力量就会弯曲。所以在蜕皮的时候,它们都弯曲了,这样皮囊就不会被划破。当皮蜕掉以后,小刺又直立并且坚硬起来。
到目前为止,只剩下肚子的末端和皮囊还有一点儿连接。蝗虫只要把这一点儿连接给弄断,就获得解放了。
不过在最后一搏之前,它需要休息一阵子,只见它靠着自己已经脱下的皮大衣,鼓动着自己的肚子,肚子里面一定在流淌着某些汁液。就这样,它大概休息了20分钟左右。
突然,蝗虫脊柱用力一提,前爪抓住旧皮囊,然后将自己倒着悬在空中,就像荡秋千一样自在。接着顺着灌木丛的叶子向上爬,用力一挣,肚子和皮囊就完全分家了。它获得了解放,皮囊掉到了地上。
你说蝗虫蜕皮是不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现在你对蝗虫的了解更多了吧?不知道你还会不会像从前一样讨厌蝗虫?的确,蝗虫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