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见到赵高的司马欣,怀着不安的心绪前去王宫觐见扶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宫里传话的公公竟然说扶亥偶感风寒,不宜接见。那么,他只有宫外等着,三天了,他在宫外站了三天,若不是这几年的军中生涯,他恐怕早已支撑不下去了。在此期间,他已经催促了公公无数次通传,但每次结果都是一样。他知道定是赵高在搞鬼,他打算硬闯,但看到身边一直紧盯着自己十数名大内高手后,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愚蠢的打算,他无奈地向皇宫的方向拜了拜,心想‘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秦国尽忠了’。
为了安全起见,司马欣并没有原路返回棘原,而是选择走偏僻的小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无不的正确。司马欣在宫外站了三天,赵高的心里也担忧了三天,虽说宫里宫外都是他的人,但夜长梦多,若有什么风声传到扶亥耳中,让扶亥见到司马欣,那后果不堪设想。听到司马欣离开咸阳的消息后,他又觉得不妥,因为此事还不能让章邯知道。于是,他派人前去追赶司马欣,或是把他带回,或是截杀于半路。但可能是赵高的人品因素吧,他的人并未追赶到,得知司马欣逃脱后,赵国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棘原秦军大帐中的主帅章邯甚是着急,司马欣已经去朝廷述职这么久了,无论是否说服朝廷同意撤军,都该有消息才对,但却音讯全无,眼看盟军所给的期限就要到了,到时决战不可避免。
不久前,章邯接到陈余代表盟军送来的招降书,也可以说是最后的通牒。信中提到“白起身为秦国大将,南征攻陷了楚都鄢郢,北征屠灭了马服君赵括的军队,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也是秦国大将,北面赶跑了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害于阳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可能每个人都予以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他们。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损失以十万计,而各地诸侯一时并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庚奉承,时日已久,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想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将军来推卸罪责,让别人来代替将军以免去他自己的灾祸。将军您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您有嫌隙的人又多,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而且,上天要灭秦,不论是智者,还是愚者,谁都明了。现在将军您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支撑着却想维持长久,难道不可悲吗?将军您不如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南面称孤,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上算呢?”信中最后还提到,‘希望章邯于半月之内答复,若没有消息,盟军届时将全面发起进攻。’章邯看完招降书后,只是命令手下部将加强戒备而已,并没有急着回信表态,毕竟盟军给的期限是半月。他相信在这段时间内,朝廷应该有消息来,到时再决定不迟。
“报,将军,司马副将回来了!”传令兵的话打破的章邯的沉思。章邯高兴的走出帐外,但当他看到满身尘土,一脸疲惫的司马欣后,一种不好的预感向他袭来。
司马欣离开咸阳后,绕走小路,一路提心吊胆、风餐露宿,虽是连夜兼程,但还是拖延了些时日。
听了司马欣的遭遇后,副将懂胰率先愤怒的说道:“我们在外拼死搏杀,但却得到如此待遇,朝廷是完了,我看不如降了算了!”在得知盟军招降一事后,司马欣也向章邯建议道:“现在,就算我们有心杀敌,但前不能见到陛下,后不能退诸侯大军。不如投降盟军,以保全部下性命。”
听完他们的话,章邯并未表态,因为,他还想给朝廷一次回心转意的机会。眼看盟军所给期限已到,他派了一个军侯前去与盟军交涉,以此来拖延时日,他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能收到朝廷的撤军诏命。
派一个军侯来谈此等大事,子羽当时就看出章邯并无诚意。他轰走来使后,随即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与秦军交战,楚军击败秦军右翼。后来,项羽又亲率大军在汙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自知大势已去,派司马欣前去请降议和。见到司马欣,子羽当然不会怠慢,对他盛情款待,礼遇有加。这是因为司马欣曾经救过项梁的命。很多年前,项梁在栎阳杀了人,被关进狱中。当时司马欣在栎阳任狱掾,得知项梁杀的是奸恶之徒时,对项梁很是敬佩,因此,他暗中放走了项梁。
司马欣是章邯的亲信大将,章邯派他前来,说明章邯是真心投降,于是,子羽答应了章邯的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