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又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可谓是波澜壮阔的一段文化历程。中华民族拥有这样辉煌的文化,拥有如此丰富的典籍,这正是这个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是民族智慧的浓缩。中华文化以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历史的点滴,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尚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数千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构成了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不同特性的泱泱大国。
遗落到人间的情愫
我们和她之间,终究是脱离不了这一层干系的。
当黄河水从青藏高原上滚滚而下的时候,泥沙俱都震碎了身骨,随着不息的河水一同欢快地叫嚣,奔向各自前程。
很难说这些泥沙不是诗人的化身。黄河水用泥土的颜色包裹起自己的伪装:那曾是一个千古盛世的时代,却用痴人的语句打扮起一份情怀。滔滔奔流的黄河,一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最后在山东省境内注入渤海。也难怪人们要把华夏文明归结为黄河文明,历史上哪里还有一条河流流经过如此多的繁华、贫瘠和沧桑。
黄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块冲积平原上的富庶,更是在富庶背后每一个被称为诗人的炽热情感。讴歌只应是一种外化的表达,那不曾袒露出来的真心,才应该是同黄河母亲之间藕断丝连的生养之情。
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中写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在刘禹锡看来,黄河应该是从天上来的。甚至连李白都曾经觉得眼前的瀑布是“银河落九天”,更不用提这绵延万里的九曲黄河水了。看着这一份波涛汹涌时的澎湃,人心总是难以平静的,以至于人人都在幻想如何才能溯流而上,会不会就此遇到牛郎和织女两人的桃园。按照这个说法,地上黄河与天上银河本就应该出于一家,地上百姓和天上仙人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
刘禹锡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正在夔州,也就是当今的四川奉节县。唐代诗人多嗜酒,就像是魏晋时期流行五石散一样,不喝酒的文人哪里能够算得上诗人呢。唐诗中酒最常见,恰好夔州便是当时酿酒业的中心,此地酒业之盛、酒名流传之广全天下都富有盛名。在夔州所做的诗中,不少篇章都是和酒息息相关的。不知道刘禹锡当时的状态是不是已经醉眼朦胧了,如是的话,泛一叶扁舟游于水上,何尝不也是一份惬意。哪管牛郎和织女好不好客,于清风徐来的江面上,喟叹一下人生的际遇,或洒脱或伤怀,都足以羡煞旁人。
后世的苏东坡把这件事情做了,虽然他泛舟的地方不是黄河,却也在江上禁不住抒发了一番襟怀。面对明月,面对静水,面对徐风,人总是容易生出许多感情。只是东坡先生一时间喝得兴起,不禁乐极生悲,竟然也凄凄地哭出声音来。
最让人心里面不忍的却是李太白。这位高歌一世的才人,在生命的最终也只落得于湖面上划船饮酒的境况。把盏问明月的时候,对影成几人,恐怕他早就算不清楚了。后来又一时感怀身世,竟做出猴子捞月的蠢事,徒给世人剩下一份祭奠。
悲剧总是给人多少唏嘘!
相传,在汉武帝时候,出使西域的张骞曾经背负了一份神圣的职责。皇帝要他循着黄河的源头去拜访牛郎和织女,如果真找的到的话,那汉武帝现在恐怕也已然成为我们供奉的仙人们中的一员了。诗人对这份情怀总是难忘的,刘禹锡便也要迎着狂风巨浪逆流而上,直到叩响牛郎织女的家门,才算得上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游荡在黄河的河面上。很久以前,黄河上游有一个村庄叫黄家庄。黄家庄里有一个叫黄河的姑娘,村霸把姑娘活活逼得投河自尽。家人不忍弃姑娘于不顾,驾着小船一路沿河而下去寻找她的尸体。所到之处,呼唤姑娘名字的声音不绝于缕。声声真情,催人泪下。这条河流也就因此而被命名为黄河。
另外一说是,在两千多年前,此河只是叫单字一个“河”。没有“黄”字的时候,河水也是清亮见底的。只因陕西一带的上游地区植被保留完整,才没有如今泥沙俱下的惨况。在西安,还有着“八水绕京城”的说法。因而,人们都认为这么清亮的河水,除了是从天上的银河泻下来,哪里还能够有这番美景?
李白也说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首《将进酒》唱得恣意,听得人也顿觉得人生之路本就一番开阔,却都是我们凡人自找苦吃,到头来还要埋怨彼此的不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写道:你可曾看到那滚滚的黄河之水,从天上急坠后又汇流入海,于万里的咆哮声中再也没有回头!你可曾对着高堂上的明镜,为了满头白发而悲愁?年轻时青丝般的秀发丽,到了暮年却变成了雪一般的华白。人生得意时就要尽情地欢饮,千万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
天生我材必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后还可以重新赚来。烹羊宰牛我们要喝个痛快,先饮它三百杯以释我情怀。岑老夫子,丹丘先生,快快地饮酒,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让我为诸君高歌一曲吧,请诸君为我倾耳静听。钟鼓美音与佳美饮食都不足为贵,我只愿沉醉在美酒中不再醒来。自古圣人贤士多寂寞,唯有善饮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你看陈王曹植昔日宴请亲朋好友,一斗美酒需要十千金钱,可他只是恣意饮用与欢娱,却从不去计较这些令人闹心的鸡毛蒜皮之事。主人啊,你为什么要说自己的酒钱已经不多,只管去取来喝个底儿朝天。可怜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只管把小厮叫出来,统统拿去换成美酒。今天我要与你一醉方休,才能解开我这万古的情愁。
感怀际遇的诗词歌赋很多,而李白在诗文中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悲伤。即便如此,我们从他的诗句中,看到的除却了满腹才情之外,只有满纸的荒唐言,外加一把辛酸泪。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活得潇洒而狂放,一个生得卑屈而无奈。杜甫最容易惹人怜悯,瑟瑟秋风中,他只能叫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般的口号,逆风拾掇自己的茅草屋,继续过着困苦的生活。李白恰恰相反,在华美到耀眼的外在下,谁会想到那一颗从来都没被理解过的真心,到底还能够装得下多少世俗中的尘埃。
《将进酒》这首作品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一时兴起而成就此作品。诗中虽是在表达应该畅快淋漓喝酒的好兴致,背后隐藏的深蕴,恐怕只有喝过酒且一醉方休的人才能体会。满腔悲愤借酒发泄,却没想到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悲伤故事还能够怎么述说,反不如一干而尽来得痛快。
干!
酒杯举起,泪珠也揉碎在脸颊上。
这一切,都和李白的际遇是分不开的。李白是个神童,自小熟读诗书,十岁就能够作赋。且李白性格的形成,和他结交的侠隐之人有密切关系。他自己曾说,年轻时结交的人都是一些豪迈之士,或者是一些修道炼丹的隐者。这使得他的性格属于豪放派,而内心的真感情却要被豪放的外表掩藏起来,只让后人于字里行间拿着放大镜去苦觅线索。
李白还说,他十多岁的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当时天下武功,李白名列第二名。后世可以和他比拟的,除了辛弃疾之外,再无二人。
文韬武略样样在行的李白大多时间都在游览名山大川。当他在小寿山定居后,被前朝宰相许圉师招为孙女婿。仕途的大门就此打开了。可仕途从来不是文人应该待的地方,李白的狂放更引起了高力士等人的不满。李白斥之为小人,可最后往往是小人度了君子之腹。这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现实,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安史之乱中,李白曾随军出征,也正因为这一腔的报国热情,引来了一身的罪过,以至于最后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夜郎。
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却让李白增生了许多感情,因而在他和杜甫相遇的时候,才会感叹道知己难寻。虽然一个是华袍锦服一个是蓝衫步履,同样的命运让他们两人意识到彼此的悲剧,不禁抱头痛哭一回,依依惜别,此情再难续。
晚年的李白已经断绝了经济上的来源。这位曾经盛极一时的骚客,在病榻上给县令李阳冰讲解书稿,青灯苦茶,几乎燃尽了他最后的精气神儿。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首深得楚辞遗风的作品,竟成为已经62岁高龄的李白的绝唱。尽然如此,他还在想着能够有一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只可惜世间已没有了再世的孔子,谁还会为自己的这份情怀落下一地悲伤。
李白去了。随着滔滔黄河水奔流而去,随着历史的洪涛滚滚走远。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诗句,以充实每一个敬仰他的人的精神和内心。
可叹的是,这个悲伤到骨子里的太白星,究竟得几人与之共赴黄河源头去拜访牛郎织女,才能不枉人世走一遭啊!
难得是无路,更是开路
说起黄河的时候,我们总是记得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却少有人想到,再年迈的母亲也曾经青春年少。她的悸动,是一种暗潮汹涌,是掩藏在冲积平原背后的九曲之弯。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享受母亲带来的恩泽时,却从没想过,她是不是也曾有过一段凄惶的人生,亦或者坎坷的旅途。
往往母亲越不愿意告诉孩子们的事情,却越充满了神秘感。这些故事中,多的是一份辛酸,以及之后被称之为浪漫的词汇。
李太白在没有成名之前,也有过这么一段辛酸的浪漫。千百年后,鲁迅先生写下了一句话,他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再回溯到千年前,面对着王屋与太行,愚公不愿意天天绕行,更不愿意听那智叟的好言相劝,他要自己的子子孙孙凭着肉脊梁开出一条路来。无路难,开路更难,人生在世偏偏被一条路钳制住了方向。
其时,李白在京任职只有两年的时间。在这条阳关大道上,他走得并不舒坦。公元742年,才高气盛的李白终于等来了人生的春天。他奉诏入京,担任翰林院供奉,生命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山花烂漫。骑马游长安,那应该是何等惬意,又何等洒脱!李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尽管他内心有着道家侠隐情节,但此时的李白向往的是那一片浮华,是夜夜笙箫的极乐。在他的名人谱中,如管仲、张良、诸葛亮一般的旷世人才才可以与自己作比,此生若是做不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恐怕终将要枉费太白金星在人世界走这一遭了。
这一年,李白已经四十岁了。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然不多,能够在不惑之年得到天子的恩典,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李白凭借着一腔才气而为玄宗的赏识。但皇帝喜欢的事情只有两样,一是他的宠妃杨玉环,另一便是李白写就的极尽夸赞之能事的诗作。除此外,李白心中的抱负对皇帝来说只不过是一场云烟。
这样的日子,李白忍受了近千个日夜。至此,他终于认识到,原来自己是走错了路上错了船,越多的努力却只能够换来偏离理想的南辕北辙。在被权臣谗毁排挤下,李白被圣上变相撵出了长安城。
风萧萧兮易水寒,没有人敢于确定李白的离开是不是注定还能够回来。因而这样的送别,就显得格外凄凉。纵然天下之大,这一走,何处是自己的容身之地,李白心中同样没有着落。俗话总说,女怕选错郎,男怕入错行。被逼出京,求仕无望,即便文章写得名满天下又如何。当下不是没有路,而是任何一条路都满是荆棘,行路之难,岂是儿戏?
人生已过大半,自己却又回到了飘零的生活中,尤其是在面对前来饯别的好友们时,这样的凄惶之情顿时充塞于胸。于是,这篇《行路难·其一》就成了对社会的控诉,以及对自我的哀怜: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凭着李白的性子,即便是人生低谷,也要仰天长啸。于是,他只说“行路难,行路难”,但却依旧打肿脸充胖子一般要“直挂云帆济沧海”。歌者动情,闻着落泪。人世间能得几个李太白可以把世事看得如此透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尽管无路难、开路难、行路难,但只要走下去,就是有希望的。
可这样的话,也只是说出来充一下体面罢了。朋友践行,必是满桌佳肴,而的诗人却有些难以下咽。他的心中早已经被愁闷填满了。以外人的视界来看,纵然天塌下来,李白也应该有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气度,可此时他却只是推开杯盘,不愿吃也不愿喝。借酒消愁,不再是他的寄托。他希望能够有所希冀,即便是渡黄河登太行山,也要寻条出路。可是坚冰堵塞了河流,山上又满是积雪。茫然四望,何处是坦途,何处是春光?
不但行路难,况且歧路多,此时的李白只感觉自己寸步难行。七言诗的短节奏和快跳跃,如同鼓槌般一槌一槌地敲着他越来越迷茫的内心。不如就这么归隐吧,闲来垂钓,与山水相亲,也不失为一番乐趣。世事如此艰难,何苦还要和它争个不休。
转念一想,李太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让所有的不快都见鬼去吧,世人都知道自己是个豪爽之人,此时怎么又如此悲戚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乘长风力破万丈巨浪,挂云帆横渡千里沧海。管他得意不得意,只管去做,必定终有个满意的结果等在岸边。
就像黄河水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上滚滚而下的时候,只因不经意的一个拐弯,便成就了塞上的一片富庶地。在河套平原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大弯曲,这使得每年开春时节,上游已然融化的坚冰遇上,却在“几字形”的北段依旧冻得严实的河面,因而每年都会形成一股春潮泛滥。春潮过后,耕作的人们便知道,这又是一年播种的季节了。种下希望,收获的便是沉甸甸的果实。不管在过去的一年有过多少灾难,新的一年一定要有新的开始。
再寒冷的人生之冬,也会迎来春天,即便有着春潮泛滥,却也值得相信未来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