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背靠大树好乘凉,大胆结交大人物
背靠大树好乘凉,结交大人物要大胆,要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心理观念。许多人不敢和大人物接触,总觉得自己身份卑微。其实不然,交际场上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你敢于交往,大人物自会欣赏你的自信,乐于帮助你。
一个青年人,从小家境贫寒,高中时期被迫辍学,进了市区一家西餐厅做服务生。服务生的薪酬并不很高,所以他一直在寻找发展机会。一天,青年人打扫卫生时,捡到一个手包,手包里有大量现金和证件。通过名片,青年得知手包的主人是当地一家大企业的老总。于是他就按照名片上的电话打了过去,说:“我捡到了您的手包,里面有现金,还有一些证件和单据,我想这些对您很重要,所以给您打了电话……”手包的主人十分高兴,特意请青年人将手包送到他的办公室,并表示会给他相应的酬谢。青年人送去了,他没接受老板的酬谢。老板要请他吃饭,他也拒绝了。最后,老板说:“这样,年轻人,你看看需要什么?有什么地方能帮忙的,我一定帮你。说实话这个手包对我非常重要,你拾金不昧让我少损失了一大笔钱。”青年人想了想说:“那您能给我一份工作吗?您也知道,我是做服务行业的,但我自信我能做业务洽谈,我有和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虽然我的学历不高,但我一直都在坚持学习。”老板想了想就答应了他。这样青年人就成了广告公司的一个普通业务员,由于他勤恳、好学,马上就在自己的岗位上显示出了卓越的能力。
不要认为大人物都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要知道,大人物也是人,只是比我们普通人多了人际关系,多了成就和事业而已。真正的大人物是平易近人的,只要你勇敢、积极地与大人物接触,就不仅能锻炼你的胆识,还能为你提供更好的机遇。
肖耶拿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当地的《明星报》作记者。这天,上司交给他一个任务:采访大法官布兰代斯。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务,肖耶拿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脸。他想:自己任职的报纸又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自己也只是一名刚刚出道的小记者,大法官布兰代斯怎么会接受自己的采访呢?为此他犹豫了很久,总感觉要采访大法官,不但会遭到拒绝,而且还可能遭到嘲笑。他甚至能够想象出大法官那不屑的神情。同事乔尔太知道了肖耶拿的苦恼,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很理解你。让我来打个比方!你就好比躲在阴暗的房子里,然后想象外面的阳光多么炽烈。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往外跨一步。”乔尔太说着拿起肖耶拿桌上的电话,直接拨打布兰代斯办公室的号码,很快就与大法官的秘书通话了。乔尔太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他的要求:“我是《明星报》新闻部记者肖耶拿,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他今天能否见我。”旁边的肖耶拿吓了一跳。乔尔太一边接电话,一边向肖耶拿扮鬼脸。接着肖耶拿听到了乔尔太的回答:“谢谢你。明天1点15分,我准时到。”“瞧,直接向人说出你的想法,不就管用了吗?”乔尔太向肖耶拿扬扬话筒,“明天1点15分,你的约会定好了。”肖耶拿定了定神,若有所悟。几年后,肖耶拿成为了《明星报》的台柱记者,他勇敢果断,经常采访重要人物。当年那件事仍让他感触颇深:“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就是大人物也不害怕,做来不易,但很有用。而且,第一次克服了心中的畏怯,下一次就容易多了。”
魏泽明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做财务,尽管个人待遇很好、收入很高,但是魏泽明还是很少有成就感,他不喜欢枯燥而单调的财务工作,真正的兴趣在于做投资,目标是做一名出色的基金经理人。在一次去香港旅游的途中,魏泽明在飞机上看到邻坐的一个中年人手里拿着一本投资方面的杂志,于是便与这个人寒暄并攀谈起来,聊了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话题。因为对方说的每句话都很有见解,魏泽明感觉遇到事业上的知音,便将自己的投资观点及做基金经理的想法都在闲聊中告诉了对方。时间过得飞快,飞机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临分手时,这个人递给魏泽明一张名片,欢迎魏泽明随时给他打电话。
魏泽明无意中看了看那张名片,竟然大吃一惊:原来飞机上那位衣着普普通通的中年人,竟然是一位着名的基金管理人。于是,魏泽明马上给那人打电话过去,由于飞机上留下的良好印象,那位基金管理人同意魏泽明的入行请求。于是,魏泽明毫不犹豫,马上辞掉了原来的财务的工作,飞往香港。一年之后,魏泽明成为了基金投资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魏泽明的例子说明,贵人很可能就是一个你无意中结识的陌生人。偶然因素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影响是巨大而微妙的。机遇隐藏于你的言行之中,重视与陌生人的交流会对你大有益处,因为每一个陌生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贵人和“伯乐”。假如故事中的魏泽明不是一个乐于交际的人,不愿或者不屑与陌生人谈论专业的话题,顶多只是聊聊天气或者干脆在飞机上睡大觉,那么也就不可能将这种微妙的交际转化为机遇了。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把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想象得多么高不可攀,不敢和他们接触,害怕被拒绝,更害怕被嘲笑。要知道很多时候,大人物并不是高不可攀,内心的不自信和退却心理才是阻挡自己做大事的最大障碍。和大人物接触,你需要的仅仅是好胆量。只要态度端正,语言实事求是,不张扬、不炫耀,就会有好效果。只要你敢于出去和那些大人物们站在一起,他们就能成为你乘凉的大树。有了大树,你的人际关系就更广了,办事就更简单了。
7偶尔“自我贬低”一下,成全对方的优越感
拓展人脉,要懂得“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精明人交际,爱抬高别人,但是不喜欢贬低自己;聪明人则是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这一抬一贬,所得实惠就大不相同了。
美国人雷特,任过《纽约论坛报》的总编辑,有一年,他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经过观察、筛选,他的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他认为只要将约翰请来帮忙,自己就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出版家。当时情况比较意外,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家乡从事律师职业。对做编辑,他从未考虑过。雷特看准了约翰是把好手,怎样使这位有为的青年抛弃自己的计划,来自己的报社里就职呢?雷特想了一个万全之策,他先请约翰到联盟俱乐部吃饭。
饭后,雷特提议请约翰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间,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对约翰说:“帮我一个小忙吧,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请您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条消息的社论可以吗?”约翰很好奇地说:“你身为总编,这些小问题应该不在话下,还用请人吗?”“呵呵,老兄,你把我看得太高了,我擅长写国内的,不擅长写国外的,如果我硬去执笔,恐怕这个总编就要换人了。”约翰不好回绝,说:“好吧,虽然我以前没有做过,我还是试试看吧!”
社论自然写得很棒,社长格里莱看后也很赞赏。国外新闻的编辑还是没有回来,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星期。随之,延长到一个月,后来就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还不住地夸奖约翰有才华。约翰呢,心里窃喜,就安安心心地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不知不觉中把做律师的计划给取消了。约翰发挥了特长,雷特的总编也越当越好。
雷特隐藏了自己的本意,先贬低自己,再抬高约翰,不知不觉中,约翰就上了他的“船”,可谓求人于无形之间。由此可见,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可是一件求人利器啊。
在此方面,古人的智慧并不亚于今人。三国的刘备为后世留下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他以皇叔之尊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唐太宗也有一段三请马周的故事。
马周家境贫寒,勤奋好学,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有些清高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历尽艰辛来到长安,借住在武将常何府中。贞观三年,天下大旱。唐太宗忧心如焚,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退朝后回到府中,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马周闻得此事,哈哈大笑道:“这有何难?”于是他就立刻伏案执笔,不加思索地写下了洋洋洒洒二十多条建议。常何大喜。次日早朝,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疏,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切实可行,非常惊异他的才能,就问常何:“常爱卿,这建议是你所写?”常何说:“这不是我写的,是我的朋友马周写的。”太宗大喜,觉得马周是个人才,就立刻派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官见驾。李世民等了大约半个时辰,还不见马周来,心中非常着急,就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急于见到马周这个贤才,就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这就留下了太宗礼贤下士、三请马周的佳话。马周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为官后理政谦虚谨慎,不拘旧俗,锐意创新,对于贞观一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操劳过度,马周年仅四十八岁就去世了。太宗知道后非常伤心,厚葬了马周。
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唐太宗能够给予如此的恩重礼遇,这不仅收买了马周一人的心,而且收买了世上所有贤才的心。这才有了天下贤才聚集朝廷,才有了大唐盛世的出现!也难怪唐太宗感叹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有些人被人求时,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求助者数落一番。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不妨先自贬一番,满足一下对方的心理需求,下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求人的技巧,在于灵活,贬低自己,实际是打消他人的顾虑,不求虚名,必得好人缘。
8向陌生人伸出援手也是扩大交际的好办法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好相处。陌生人遇到困难,求助于你,是帮还是不帮?为你将来着想,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帮熟人,对人不对事;帮陌生人,对事不对人。这是拓展人缘的另一种良好途径。
黄安的弟弟考上了大学,但是家里没有钱交学费。有一个外地姓李的商人找到了学校的校长,说他愿意资助黄安的弟弟读书。不过,他要到黄安的家里看看。黄安喜出望外,就接待了那位陌生人。
黄安家里很穷,什么也没有,坐的是破板凳,连一张椅子也没有。但房屋周围有几十亩竹林子,一眼望去,尽是密密匝匝、修长秀美的竹子。李先生看了一会儿,对校长说:“我不资助了,他家人懒,屋边就是大片大片的竹子,怎么也不砍来做几张椅子坐?”校长一想:“是啊!”校长把情况告诉了黄安,并埋怨说:“这么多竹子,你也不砍几条做几张椅子!人家要资助你弟弟上大学,你怎么能慢待他呢”黄安一听,赶紧说:“这不行!那片竹林是一个王老板在9年前包下那片洼地种的,种下了叫我看管。我们曾有过约定,只要我不私自倒卖和乱砍竹子,10年后,卖竹子的收入对半分。眼下,差一年就满10年了。”校长一听,就对他说:“你怎么死心眼啊?砍几条竹子做椅子怎么算乱砍呢?这么大片竹林子,别说砍几棵,就是砍十几棵也看不出来啊!”黄安说:“那不行,人家花钱种的竹子,肯分我一半,我可不能昧着良心砍竹子。弟弟上不起大学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