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七见此不禁范起了嘀咕“我们这么多的人,给我们这么一小壶的酒,哪里够喝呢?大家就半信半疑地拿起了酒壶往碗里倒酒。奇怪的是,倒来倒去,酒壶里的酒始终都是满满的。王七心里感到十分诧异。又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位客人对崂山道士说:“现在虽然有明月高照,可是光喝酒又有什么意思呢?要是再有几个人来跳舞助兴就更好了。”道士听完笑着拿起了一根筷子,对准白纸轻轻点了一下,只见月光中忽然走出了一个一尺长短的美丽女子。她一落地,就和普通人一样高大,身形苗条,肌肤洁白,容貌秀丽,唱起歌来。
一首歌唱完,只见这名女子凌空而起,竟然跳上了桌子,正当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她已经变成一根筷子。看到这一切,王七惊诧连连。这时一个客人说:“今天我很高兴,可是不早了,我要回去了。”于是崂山道士和两个客人移动酒席,挪进了月亮。月亮也就渐渐地暗了下去,徒弟们赶忙点上了蜡烛,只见师父独自一人坐着,两位客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桌子上还留有剩酒剩菜。
又过了一个月,师父还是不传授一点法术给王七,王七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跑去找师父。见到师父,王七说:“弟子远道而来,即使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法术,也请师父您传授我一点别的小法术把,这样也算是一个安慰啊。”王七看师父只是微笑并回答,十分焦急,急忙又说道:“我现在每天早出晚归,砍柴割草,我以前在家里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师父听完王七的这番话之后笑着说:“我早就看出来你不能吃苦,如今果然如此。明天一早你就回家去吧。”王七继续央求道:“还求师父您传我一点小法术,也算我没有白来这一趟。”师父就问:“那么你想要学什么法术?”王七回答道:“徒弟经常看师父走路,墙壁都挡不住,我就学这个好了。”师父笑着答应了,就让王七跟随他去。
他们来到了一堵墙面前,师父把过墙的咒语告诉了王七,让他自己念着。王七刚念完咒语,师父用手一指,喊了一声“进墙去”。王七面对这墙壁,两腿直打颤,不敢上前。师父又喊:“你试试看,不用怕,走进去。”王七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师父不高兴地说:“低下头,往前走就是了。”王七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不知不觉就穿到了墙的另一面。王七十分高兴,赶忙拜谢了师父。师父对他说:“你回家以后要老老实实做人,否则,法术是不会灵验的。”
王七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中,对着妻子夸口说:“我遇到了一位神仙,学会了法术,现在连墙壁都阻挡不了我了。”妻子一副怀疑的表情,说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王七见妻子不信就赶忙念起了咒语,朝家中的墙壁奔去。
只听一声响,王七的脑袋撞到了墙上,跌倒在地。妻子赶紧将王七扶了起来,只见他额头上隆起了一个大包。王七十分沮丧,妻子感到十分好笑地说:“世上就算有法术,可是像你这样两三个月也不可能学会的。”王七想到那天自己明明可以穿过墙壁,于是就怀疑是崂山道士有意捉弄自己,不由气愤地大骂起崂山道士。从此之后,王七仍然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我国解放之前是没有任何相关的文字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根据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来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根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中的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在崂山游玩的时候,受到了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
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神话、传说和故事等几个方面,包含了自然变化神话、英雄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等5600多个。并且在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数量最多且最有崂山特色的就是风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不仅如此,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和山海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之后在经过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崂山民间故事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作为口头文学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历久不衰,是崂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如此神奇宝贵的民间文化珍品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讲述者的过世,崂山民间故事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让崂山民间故事得以传承,从1981年3月至1991年5月,原崂山文化部门先后24次组织了418人次深入偏远的山村、渔村实地采风,十多年里,他们一共走访了2000多名能讲会说的老农民、老渔民和林场工人,搜集到了4000多个民间故事,最终完成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的编纂工作。2000年崂山区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文学)”的美誉,2006年崂山民间故事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都镇湾故事
都镇湾,一个因故事而名闻天下的村庄。都镇湾故事的内容包含了神话传说、生活故事、鬼狐精怪等多种多样的类别,其中还包括征战兵谋、善恶恩仇等多种类别。
在都镇湾这个村寨里面,就有4位老人可以说400多个不同的故事,23个人可以说200多个不同的故事,整个村寨里面善于说故事的能手就多达700多人。
都镇湾地理位置处于清江中下游,面积达到518.2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到56605人。都镇湾人都是依山而居,这里的秀丽山水就是整个都镇湾村民的精神魂魄。风景秀丽的清江滋润着勤劳善良的都镇湾人,培育了灿烂文明的都镇湾文化,巴人祖先廪君的诞生地——武落钟离山——就坐落在清江岸边,成为了土家先祖的发祥地。
都镇湾人十分重视文化学习、重视知识汲取,虽然这里地处深山之中,却时常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清代诗人彭秋潭曾经这样描述道:“莫道都镇地方村,总是嚣嚣市井尘。若把人文较儒雅,近来似有读书人。”几千年来,生活在都镇湾的土家人,世世代代都勤劳的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浓郁风情的山歌和民间故事的讲述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美丽画面。
都镇湾的民间故事讲述者非常多,民间故事的储存量也是十分的丰富,直到目前,收集整理到的都镇湾故事就有3500多篇。这些故事包含了民间故事的各种类型,囊括了都镇湾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的广泛,例如上天、大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等的起源,人类的来历、牲畜的驯养和农作物的培植,动植物、名胜古迹、婚丧习俗等一系列的详细解说,以及神奇魔法、鬼狐精怪、机智人物、革命斗争等全都包括在内。都镇湾人民经常会把讲故事以及与讲故事有关的活动称之为讲古、讲经、日白和日牯子四个类别。
第一个类别,讲古。讲古的意思就是讲述古老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了神话故事和历史性故事。都镇湾人认为,这一类的故事真实可靠。人们在讲述这一类故事的时候通常都会比较尊重故事承传的真实性,讲述的时候即兴发挥的地方不多,故事改变也相对比较少。
第二个类别,讲经。讲经指讲具有完整故事结构和象征意义的故事,通常这些故事都是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精怪故事、鬼怪故事、巫术故事和生活故事等均属于典型的讲经。
第三个类别,日白。日白又叫做粉白,意思就是说谎话、说大话、假话、讲狠话,喜欢讲没有任何根据的话也称为日白。日白的内容有头有尾,能够构成独立的故事,具有民间审美叙事的完整性。
第四个类别,日牯子。日牯子的意思就是指男女之间的故事。这类故事在都镇湾非常多,每一个故事都短小又搞笑,大家都喜欢听。然而,讲日牯子有特殊的规定:长辈在晚辈面前不可以说,在未婚的姑娘面前不可以说,年龄相差太远的人之间不可以说。只有年龄差不多、同辈的已婚男女在场的时候,大家才特别喜欢讲这一类的故事。
总的来说,都镇湾民间故事还具有多、广、奇、趣四个明显的特点。都镇湾故事的“多”包括讲述故事的人多,目前就发现都镇湾这个地方能讲故事的人有将近700多人。这对于一个文化村落来说,令人十分的意外,特别是在多元化文化类别的今天就更显得珍贵;都镇湾故事类型也是非常的多,这些类型都包含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中都广泛流传着这一类型的故事。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广”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指故事讲述人涉及面比较广,上到9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儿童都能讲故事;第二个方面就是指都镇湾的民间故事渗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是都镇湾人的日常生活都有故事可以表达。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奇”主要是指神奇一类的故事比较多,许多和人民群众信仰有关的神灵故事,像桌子神、筷子神、磨子神都包含在内,从4000年前的土家族先祖廪君民间叙事传统开始,民间故事讲述到今天都没有中断过。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趣”,主要指的是许多老百姓围坐在一起讲故事,他们彼此之间十分熟悉了解,心灵相通,趣味相投。他们讲述故事的时候语言风趣,经常会把一些紧张的情节、严肃的话题、深刻的道理转化成在轻松幽默的讲述当中,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明白一些蕴涵的道理。
都镇湾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都镇湾民间故事的多样性。当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的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化文化类型的强烈冲击,都镇湾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险局面。
当我们看着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民间故事传承人相继去世,一批又一批的民间故事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的时候,我们才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我国民间优秀的故事传统正在逐步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