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公叔座生了重病,魏惠王去探视他,问:“你的病很严重,能告诉我,国家大事将如何处治吗?”公叔座回答到:“我的御庶子公孙鞅,可以交政事于他。如果不能启用他,万万不可让他出境。”惠王不言语,出了房门对随从说:“难道不悲哀吗?像公叔座这样贤明的人,如今都自私到叫我把国事交与公孙鞅,岂不是太荒谬了!”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到秦国游说,秦孝公重用他,泰国果真强大起来,魏国日渐衰弱。看来不是公叔座荒谬,而是魏王太荒谬。荒谬者的过失就是常常把不荒谬的认为是荒谬的。
<故事>
范蠡泛舟五湖退隐保身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勾践经过二十多年的运筹谋划,终于将吴国打败。但是在勾践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两个重要的谋臣,那就是范蠡和文种。他们辅佐勾践成就霸业,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他们始终在勾践身边侍奉并出谋划策。
勾践称霸后,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言观色,立时明白。他想:越王勾践处心积虑为图霸业,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惜用群臣生命作代价;而大业已成,如愿以偿,就更不愿让大臣们把功劳分去。大王的猜疑嫉妒之心己见端倪。此人只能与之共患难,却难与之同安乐。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想到这里,他果断向勾践告辞,请求退居山林。勾践面对范蠡的要求,不由得思前想后,迟迟说道:“先生假若留在我身边,我会与您共享越国,倘若不遵照我说的做,必将身死名裂,连带妻子儿女都会被杀!”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宦海得失、世态炎凉,自然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只是一句假话而己,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于是他不辞而别,带了些盘缠和珠宝,与家属随从一起从海上乘船离去,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再也没有回越国。
范蠡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起曾有知遇之恩、同舟共济多年的文种,遂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劝说他越王的为人忍辱妒功,不能和他共安乐,尽快离开是上上策。文种没有听取他的劝告,最终被越王赐剑自刭。
范蠡不辞而别后辗转来到齐国,他变名更姓,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齐王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但是范蠡叹息地说:“在家里积累了千金的家产,做官就达到相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地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他把齐国的相印归还。把自己的千金家产全分散给乡邻百姓,自己携带着家人和一些财宝,悄悄地到陶地去,又一次变名更姓,自称为陶朱公。他到了陶地后开始经商,由于头脑精明,经营得当,没过多久,他又积攒了万万的家资。当时人们凡论天下豪富,无不首推陶朱公,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富商。
十,去尤
<原文>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①;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铁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拍其谷而得其铁③,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邾之故法④,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日:不若以组⑤。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邾君以为然。日:“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日:“上用之,则民为之矣。”邾君日:“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
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日⑥:“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邾君不说,于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此邾君之有所尤也。
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⑦,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
鲁有恶者⑧,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日:“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庄子》日:“以瓦殶⑨者翔,以钩投者战,以黄金殶者殆⑩。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于俗,则何可扩矣?
<注释>
①尤:通“囿”,蔽囿,蒙蔽,局限。
②铁:斧子。
③捆(hu):掘。
④邾(zhu):古国名,亦称“邾娄”,后改称“邹”。周武王封颛顼之后于邾,后为楚所灭。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⑤组:用丝编织的绳带。
⑥伤:诋毁。
⑦累:这里是损害的意思。
⑧恶:丑陋。
⑨殶:古文“投”,这里是下赌注的意思。
⑩殆:迷惑。《论语·为政》:“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译文>
世上只靠听闻便妄下论断的,往往会受局限,受到局限所下论断必然很荒谬。受到局限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因为人有所喜爱和有所厌恶。向东面望的人看不见西墙,向南方望的人看不见北方,是因为意念有所专注。
有一个丢失了斧头的人,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头,看邻居家的儿子走路的样子,很像是偷了斧头,再看他的脸色,也像是偷了斧头,听他说话,更像是偷了斧头。总之,言谈举止都像是偷了斧头。有一日失斧人挖掘沟渠时,找到了他的斧头。这以后再看他邻居家的儿子,言谈举止没有哪一点像是偷斧的。邻居家的儿子没有变,是他自己变了。变化的原因没有别的,是他受到局限,心存偏见。
邾国有一常规,就是做甲裳时用帛来缝连。公息忌对邾国国君说:“缝连甲裳,不如用很宽的丝带子。大凡铠甲坚固的原因是用丝带塞满了它的孔窍。现在用帛塞满它的孔窍,承受力只有一半。但用丝带子塞满孔窍则不是这样,承受力会增大一倍。”邾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他问:“那从哪里能得到丝带子呢?”公息忌说:“国君要用它,人民就会制造它。”邦国国君说:“好!”于是下令给百官,叫他们缝制甲裳时必须用丝带子。
公息忌知道他的主张得到了实行,便叫家里人编织丝带子。有人诋毁他说:“公息忌之所以想用丝带子缝连甲裳,是因为他的家人都在编织丝带子。”邾国国君听到这种说法后很不高兴,于是又重新下令百官,叫他们缝制甲裳不要用丝带子。这就是邾国国君被听闻所局限。
用丝带子缝制甲衣有好处,那么公息忌家人编织很多丝带子有什么害处呢?用丝带子缝制甲衣没有好处,那么公息忌家人即使不编织丝带子,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家人编不编织丝带子,不足以牵制他的主张。只是用丝带子的真正目的,不能不考察啊!
鲁国有一个长相很丑的人,他的父亲出门后看见了商咄,回来告诉他的邻居:“商咄比不上我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极丑的,商咄是极美的。他认为极美的不如极丑的,是由于受到爱子的局限。所以先要知道美可以被看成丑,丑可以被当作美,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庄子》说:“以纺丝用的纺砖为赌注的,内心安详、坦然,用衣带作赌注的内心慌张惊惧,以黄金为赌注的内心则迷惑不安。他们赌博的技艺一样精湛,而出现迷惑不安的情况,是因为眼前有像黄金一样的宝贵的东西。对眼前宝贵的东西有所看重,大概内心就会迷惑不安。”这个鲁国人可算是眼前有贵重的东西。这个道理体现在齐国人想得到黄金,以及秦国的墨家学者互相嫉妒这两件事上。
老子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像一根直立的木头一样自行其事,必然不合流俗,当然没有什么会使他不安。
<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十一,首时
<原文>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美里之丑①,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日:“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日:“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②,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悦。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⑧,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隋④,遂有郢⑤,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⑥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日:“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⑦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⑧。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郑子阳之难,猁狗溃之⑨;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子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
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⑩,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注释>
①羑(ycu)里:古城名,又叫牖里,在今河南汤阴北。《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②若:或者《左传·定公元年>:“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
③柏(bo)举:古地名,春秋楚地。
④隋:古国名,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湖北隋州市。春秋后期成为楚国的附庸。
⑤郢:古都,在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西北,春秋楚文王定都于此。
⑥田鸠:即田俅子,战国初齐国人,墨子的学生。
⑦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名弃。他善于种植粮食作物,为舜的稷官,主管农事,教民耕种。
⑧赢:衰败。
⑨猁(zhi)狗:疯狗。《淮南子·汜论训》:“舍人有折弓者,畏罪而恐诛,则因猁狗之惊,以杀子阳。”
⑩刍:喂牲口的草。韩愈《驽骥》:“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
<译文>
圣人对待事情,表面上很迟缓,实际上心头很急,表面上很怠慢,实际上是在急切地等待时机。周王季历被殷纣所困而致死,他的儿子周文王很痛苦,又时时不忘自己被关在牖的耻辱,他为何不及时报仇雪恨,是因为时机未到,周武王事奉纣王时,早晚都不敢懈怠,但他时时不忘在玉门受辱的事,即位十二年时,在甲子那一天终于打败了商纣王。本来时机是不容易得到的。姜太公是东夷之士,想要平定天下却找不到贤明的君主,听说文王贤德,便在渭水边钓鱼从而观察文王的言行。
伍子胥想要见吴王却没有机会,有门客把伍子胥推荐给王子光。王子光见了伍子胥,很讨厌他的长相,没听伍子胥说话便告辞了。门客问王子光原因,王子光说:“他的长相刚好是我所讨厌的。”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件事好办,请王子坐在堂上,面前拉上幕布,只露出衣服或手,我就同他讲话。”王子光答应了这么做。当伍子胥才说到一半时,王子光就掀开了幕布,拉着伍子胥的手与他并肩而坐。当伍子胥说完时,王子光非常喜欢。伍子胥认为能够据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于是他退居乡野从事耕作长达七年。王子光取代了吴王僚,成为吴国君主,开始重用伍子胥,于是,伍子胥便重新修整法度,礼贤下士,选出精兵强将进行操练;六年后,在柏举之战中大胜楚国,九战九胜,奋力追杀,行程千里,楚昭王逃到隋国,于是吴国便占据了楚国都城郢,伍子胥亲自操弓射王宫,并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仇雪恨。他在乡间耕作时,不是忘了楚王的杀父之仇,而是在静静等待时机。
墨家学者田鸠想要拜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都没见到。有个门客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拜见了楚王,楚王很喜欢他,让他佩戴将军的符节出使秦国,到了秦国,见到了秦惠王。他对人说:“到秦国的路,先要到楚国吗?”本来很近的路反倒成了远路,本来很远的路反倒成了近路。时机也是这样,只有汤武的贤能而没有桀纣的荒淫,时机是不会到来的,只有桀纣的荒淫,而没有汤武的贤能,时机也是不会到来的。圣人与时机,就像脚步与人影不可分离。所以有道之人没遇上好时机,就隐遁分散,勤劳做事,用以等待时机的到来。只要机会一到,就有从平头百姓一下子成为国君的,从拥有千乘之国的诸侯王一下子成为国君的,有地位卑贱者一下子成为国君的辅佐大臣的,还有匹夫之勇者向万乘之国的国君报仇的,所以圣人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机。水冻得很坚固的时候,后稷不会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会等到春暖花开时节,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没遇上好时机也不会取得成功。正当树叶茂盛美丽的时候,成天采摘也没觉得树叶减少,秋霜普降,所有的树叶全都枯败飘零。所以干事情的难与易,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一定要抓住时机。
郑子阳遇难,是在人们追杀疯狗的混乱之时;齐国的高氏和国氏遇难,是在人们追杀牛的混乱之时;众人趁着混乱杀死了郑子阳、高氏和国氏。正当时机到来时,疯狗和乱跑的牛尚且能成为人们发难的先导,又何况是以人为先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