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母亲伊莎贝尔在信中提出的想法涉及到了问题的根本,即传统的牛津一剑桥人文教育是否应该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位知识分子身份的重要基础,当我们在进入21世纪时,其他形式的教育也许更适合造就未来的知识分子,尤其需要进行科学方面的教育,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偏见的产生。
在另外一封回复《独立》杂志“告密者”栏目的信中,对于英国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不良心态作了巧妙的揭露:“如果认为买《时间简史》的人中很少有人能读懂这本书,那你就错了。像伯纳德·莱文先生这样的人读不懂这本书也不足为怪,因为他本来所受的教育就有限。我17岁的儿子是一个大学低年级的物理系学生,这本书对他来说一点儿也不难,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他还希望斯蒂芬·霍金教授能写得更深一些。这些都说明,人的智能是各有不同的。一个科学家对于其他的专门知识可能是门外汉,而一个艺术家对于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也许是一窍不通。我觉得学校应该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知识,让他们对于宇宙的本质有所了解。”
也有的人在回信中认为《时间简史》之所以销售得那么好,是因为它适合了失落的青年一代的心理需求,他们抓住它作为一种新时代智慧的象征。霍金和《时间简史》在他们的心目中带有宗教的意义。
对于《时间简史》一书,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对霍金的批评。有的人认为,像霍金这样杰出的物理学家,写这样一本通俗读物,简直是在浪费宝贵的研究时间。有的物理学家说,霍金把公认的和成熟的科学结论与他自己的假说、推论混为一谈,没有告诉外行的读者这两者之问的区别,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诱导。也有一些人批评霍金,认为他在《时间简史》的附录中列入了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传略,实际上是给人们一种暗示,即他将来也要与这三位科学家齐名。
然而,尽管对霍金和《时间简史》一书存在着一些争议,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霍金和他的书。许多人认为,霍金像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是伟大的科学家,同以上三位科学家相比,霍金一点儿也不逊色。
不管《时间简史》所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但它确实大大超过了当时与霍金签约的出版商的最大胆的预测。霍金的出版代理人估计到了这本书的商业价值,《时间简史》的作者和编辑共同创造了这一出版界的盛事。
有一则故事也许能说明《时间简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惊人影响力的原因:有一位俄国的物理学家安德列·林德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乘飞机到美国去参加一个会议,恰巧他的坐位与一位商人的坐位紧邻。他与那位商人坐在一起后不久,就发现那位商人手里正拿着一本霍金的书在读。林德问那位商人如何看待这本书。那位商人向林德说他所看的这本书有很大的诱惑力,已经使他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林德说他还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有些地方读起来也觉得很不顺畅。那位商人立即凑过来,微笑着对林德说:“让我来解释给你听……”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一书最前面是一个致谢书和一个导言,中间有十一章内容,后面还有一个附录。在致谢书中,霍金讲述了他写作该书的动机和过程,他也借该书出版之际,向所有在他写作过程中对他提供过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在导言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沙冈简短地介绍了这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以及该书的特点、性质。
第一章“我们宇宙的图像”,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宇宙的总体图景。该章一开始就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紧接着,霍金叙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史。他从公元前36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论天》一书谈起,论述了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人对于地球、太阳和整个宇宙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宇宙作了评述。他试图把20世纪物理学的两个最伟大的理论结合起来描述宇宙的总体图景。在这一章即将结束时,他写道:“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第二章是“空间和时间”,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史上关于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变化,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一直到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对于时间和空间观念都进行了探讨,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空间与时间的观念与物体的运动是紧密相联的,而物体的运动又与力密切相关,霍金又着重论述了人们对于世界上的“力”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重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更大的重力。伽利略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通过实验向人们表明.不管物体的重量是多少,物体在下落中所增加的速率是一样的。牛顿把伽利略的实验结果作为他的运动定律的基础,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除了牛顿的运动定律之外,他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其引力大小与每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还告诉我们,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引力越小。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他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完全分开并独立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卓越成果就是,它变革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他为了寻找一个与狭义相对论相协调的引力理论.于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它揭示了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而只不过是空间一时间不平坦这一事实的后果。总之,牛顿运动定律使绝对空间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则摆脱了绝对时间。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推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而且也可能有个终结。
第三章是“膨胀的宇宙”,叙述了天文学上的新发现以及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这章一开始便讲了一种观点:“如果在一个清澈的、无月亮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体最可能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几颗行星,还有巨大数目的类似太阳、但离开我们远得多的恒星。事实上,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某些固定的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确实起了非常微小的变化——它们不是真正固定不动的!”这实际上表明,那种认为恒星是恒定不动的观念是错误的,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也是在不断变化1924年,现代宇宙的图像被确定下来。美国的天文学家埃得 温·哈勃证明,我们的星系不是惟一的星系,在我们这个星系之 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星系,在这些星系之间是巨大的空虚的太空。哈勃通过对恒星的光亮度的测定,计算出各星系之间的距离。20世纪20年代的天文学家在观测宇宙太空时,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我们星系以外的其他星系中的恒星的光谱,具有向红端移动的特征。这说明这些星系正在离我们而去,实际上是表明宇宙正在膨胀。根据哈勃的这一观测,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他们的关于宇宙起源的模型,其中弗利德曼的宇宙模型是最有影响的一个模型。
第四章“不确定性原理”,主要介绍了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以及论述了这个原理的重要意义。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世界上一些科学家的关注。霍金在书中是这样概括不确定性原理的:“为了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人们必须能准确地测量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显而易见的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它的位置。然而,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粒子的位置。现在,由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少的光的数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堡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一一普朗克常数。并且,这个极限既不依赖于测量粒子位置和速度的方法,也不依赖于粒子的种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霍金在概括了不确定性原理的基本内容之后,又论述了这个原理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个原理对我们的世界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使拉普拉斯的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破灭了,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人们对宇宙的现在状态都不能准确地测量,那末对于宇宙的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就更不可能准确地预言了。量子力学为科学所引进的不可避免的非预见性或偶然性观念,对于人们具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