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期满,楚金法师便立即开始了构建多宝佛塔的规划。经过多次寻访之后,楚金来到了京师干福寺,这里幽闲宏敞,正合他建塔的心意,于是默记于心。与此同时,千福寺的怀忍法师在一天晚上梦见一股水源,发自龙兴寺,流注千福寺。其水澄清潋滟,并有一艘方舟浮于水面,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寺中还有一名叫做法相的居士也曾看到地面有灯光,从远处望十分明亮,到近处却找寻不得。楚金听到了这两则消息之后,认为因缘已经成熟,遂向众人表达了希望在千福寺构造多宝佛塔的意愿。众人闻言,欣然欢洽,纷纷表示赞同并施舍珍材,于是,多宝塔便在千福寺内起工修造。建塔之期,楚金每晚都在筑地励精行道、讽诵法华,奇异之相屡见不鲜。由于建设多宝佛塔的工程十分浩大,楚金从三十岁起,一直到四十五岁的时候,也就是天宝元年(742),才开始购买材木,安置相轮。天宝元年七月,唐玄宗夜梦九重宝塔,见塔顶之上有“楚”字,下有“金”字,第二天询问朝臣,才知有楚金禅师。七月十三日,玄宗敕内侍赵思侃入千福寺验证,果然如是,遂敕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天宝二年,玄宗迎楚金法师至花萼楼,并赐多宝塔额及绢百疋。天宝四年(745),千福寺多宝塔建成之时,有五色云团笼罩于塔顶,数万人见到了这个奇异的场景。
白天宝三年开始,楚金国师于春秋二时,召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并上奏玄宗,将这一修行方式立为恒久之法。天宝四年,楚金率众修行庆赞供养,并刺血书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经》一卷,前后共获得感应舍利三千余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天宝六年(747),楚金将舍利盛于石函之中,并依照自身雕塑了跪拜形象的石刻,共置于多宝塔下。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二日,唐玄宗敕检校塔使赵思侃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立于塔前,由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
岑勋的碑文,计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重点记载了楚金国师建造多宝塔的经历。同时,有关楚金的相貌,也略有描述:
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
楚金国师一生以讽诵《妙法莲华经》为修行日课,行持止观法门,其教法承嗣于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者一脉,门下弟子英才辈出,如慧空、法岸、浩然等。晚年的楚金国师常常以终南山翠微寺与悟真寺为栖遁之所,并曾奏请于两寺各建一座多宝塔,以供奉安置《法华经》。楚金国师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七月七日子时示寂,享龄六十二,法腊三十七。其年八月十二日,肃宗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将楚金国师葬于长安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中。贞元十三年(797)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窦文场上奏唐德宗:“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余祀,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以历四朝未蒙旌德。”于是,唐德宗诏谥楚金国师为“大圆禅师”。
有关楚金国师的行状,可参考《宋高僧传》卷二十四、《释门正统》卷七、《佛祖统纪》卷二十二的本传。另外,与楚金同习天台的飞锡禅师著有《唐国师千福寺多宝塔院故法华楚金禅师碑文》,唐代岑勋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也记载了楚金国师的相关事迹。清代周克复编撰的《历朝法华经持验记》记载了楚金国师讽诵《妙法莲华经》的种种灵验现象。
二、楚金国师的法脉传承
楚金国师隶属于天台宗僧人的身份,已是毋庸置疑的了。《佛祖统纪》卷二十二谓:“七岁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九岁依西京龙兴寺具戒,习智者教。”由此看来,楚金在离家之前就已将天台宗奉为根本经典的《妙法莲华经》熟诵于心,披剃落发的同时,也随即加入了天台宗的僧团,继而学习智者大师的教法。然而,《佛祖统纪》却将楚金列入“未详承嗣”的传记之中,现存史料的记载也均未提到他的师承,这给后人对于楚金国师的研究带来了难度。
从楚金九岁落发、十八讲经、六年禅坐、誓造宝塔的事迹来看,他的求学地点一直没有离开过京师长安。所以说,我们若要研究楚金学习的天台教法承嗣于何人,则需重点了解当时在长安弘法的天台宗僧人。
早在隋代之初,蓝谷慧超就曾受太子杨勇的礼请来到长安,后来又受净业法师之邀入住蓝田悟真寺,并弘法八年。蓝谷慧超与天台智者、仙城慧命同在大苏山从慧思禅师受业,习学一心三观之法。所以说,慧超一系的弘法活动正是天台教法在长安,尤其是在终南山一带发展的萌芽。随着智者大师的东归,天台玉泉一系的僧人陆续出山弘法,并在唐代初期闻名于京师长安,如玉泉法盛、终南法琳等等。可惜,法盛与法琳并没有相当杰出的传承弟子,悟真寺也在后来相继成为净土宗与华严宗的道场。天台宗真正进入两京地区并植根发展,还是从玉泉恒景开始。
恒景,原名“弘景”,又作“宏景”,宋人避讳,改称恒景。据《宋高僧传》卷五《唐荆州玉泉寺恒景传》:
释恒景,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一闻能诵,如说而行,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后入覆州山玉泉寺,追智者禅师习止观门,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号龙兴是也,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现内道场设斋,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余人,常于内殿修福,至是散斋,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还故乡,帝亲赋诗,学士应和,即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又等数人,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景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卷,学其宗旨,如渴之受浆。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在寺,春秋七十九,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可以说,恒景禅师继承了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寺的基业,使天台教法再次繁荣起来。从他曾经三次被邀入宫中成为戒师的事迹来看,玉泉一系的恒景禅师应该是唐代初期最受皇室尊崇的天台宗僧人。恒景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弟子,如南泉惠真、过海鉴真、南岳怀让等等,他们有的弘扬天台,有的还成为律宗或者禅宗的祖师,更提高了天台宗的地位和影响。
现代学者徐文明教授在他的《唐中期至五代时的天台宗两京支系略考》一文中,重点讲述了玉泉恒景、荆州玄奘与可贞和尚等人在长安与洛阳两地弘扬天台教法的事迹,对我们研究天台宗流传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中同时也提出了楚金嗣法于可贞或者恒景的可能性,而笔者认为,楚金国师更有可能承接的是与恒景同时同乡的荆州玄奘法师的教法。
《宋高僧传》卷二十四《唐荆州白马寺玄奘传》记载:
释玄奘,江陵人也,通大小乘学,尤明《法华》正典,别是命家,自五十载中,日诵七遍。尝因净室焚香,感天人来倾听。斋讲之时,征祥合沓,与道俊同被召,在京二载,景龙三年二月八日,孝和帝于林光殿解斋,时诸学士同观盛集,奘等告乞还乡,诏赐御诗,诸学士大僚奉和。
中书令李峤诗云:
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
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
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
何日纡真果,重来入帝乡。
中书舍人李又云:
初日承归旨,秋风起赠言。
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
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宁知一柱观,却启四禅门。
更有诸公诗送,此不殚录,奘归终本寺焉。
玄奘与恒景同是荆州人,分别住在白马寺和玉泉寺,从荆州的地理位置、两人的密切关系以及玄奘“尤明《法华》正典”的事迹来看,玄奘亦应该是天台宗玉泉系统的僧人。玄奘在景龙元年(707)被招入京,也有可能是玉泉恒景的推荐。两人同在景龙三年二月八日唐中宗李显于林光殿解斋时告乞还乡,又同时得到皇帝与大臣的赠诗,足见二人在当时长安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楚金九岁落发之时,正好是景龙初年,此时恒景与玄奘同在长安,而恒景住持的是实际寺一非楚金所居的龙兴寺,所以,楚金从学于恒景的可能性又缩小了。然而,即便楚金未曾师从恒景,恒景等人在长安所倡导的天台教法,对他的求学历程也应具有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