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为交际设下障碍。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而听话者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可以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交际目的,反映不同的会话含义,传递不同的语用信息。正如欧文·特里普所言: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差都是一种信息。苏叔阳的小说《故土》中有关主人公白天明的一段有趣的描述:他生平最怕见领导。他不知道在领导面前该怎么说话才算得体。每次上级召见,他都提心吊胆。单是领导对他的称呼,就够他思索半天。经验告诉他,倘或领导称他为“白天明同志”这便意味着一场严肃的谈话,领导准会又向他指出他的一些该去掉的毛病,或者应该注意加紧改造的问题。倘若称他为“白天明”那就糟糕,说不定接下去就是一场批评。而倘或称他为“老白”这便是说,领导已经认可他属于地地道道的人民一分子,而且还有了点成绩,让领导高兴。再倘或称他为“天明”这便是他的幸福,足可以让他沉浸在苦涩的快乐里许多许多天。
因此,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题为《论言有所为》中认为:称呼在对话过程中不仅仅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和身份的差异,也不仅仅表示一种呼唤或招呼功能,而是常常用来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在一定的语境中,伴之以不同的语调,称呼能表达警告、威胁、规劝、禁止、命令、请求、邀请、建议、祝贺、感谢、嘲笑、讽刺、喜爱、厌恶、蔑视等多种语义。因此,有必要对对方的称呼做深刻的研究。
在工作场合中,使用“敝人”称呼自己是非常得体的表现。但是在个人谈话中也特别使用的话,感觉太老成了,像是在宣告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希望别人看重自己的这一点上,就让人觉得挺孩子气的。
男性自称“我”以及女性自称“人家”表现出幼儿的旗帜。有稳重而亲切温和的一面,也有精明过人、心情浮躁的一面。
会使用“本人”这种词语的人,以军人和运动员居多,会给人“硬派”的印象。他们是会以“可怕的脸孔”或者“男人味”做诉求的人。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本质上是胆小或者害羞的,对于上下关系很敏感,对他人的态度却非常的谦逊。
常使用“老子我”自称的人,希望能够坦率、开诚布公地交往。
像歌手或者演员一样,在对话中使用自己的名字,向周围的人撒娇的模样,不仅孩子气,而且也缺乏身为社会人士的自觉。实际上,通常是故意表现出可爱与女性化的样子。这种人对流行很难抗拒,对于华丽花哨的用品也有所憧憬。
称呼他人的方式有几种固定模式必须要了解。
“府上”“您”这种冷淡的用语,让人感觉不到亲近感。无论见过几次面,这样称呼表明了他没有意愿和你发展出亲近的关系。
初次见面就会唤出对方姓名的人,有“不只是把对方当成交涉的对象,而想当成特定的个人来认识交往”的心理,这可以当成一种有好感的表示。
称呼对方时常常加上头衔的话,表示重视对方的地位,也传达出赞许的意思。因为这样会让对方觉得很高兴。也有人这样做是表明他对权力和权威比较难以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