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殷勤地帮她脱下外套。坐定后,她不禁又看了他一眼,发觉他也正深情款款地看着她微笑。她想,这该就是故事中所说的“白马王子”了。他大约二十五六岁,身材挺拔,面貌英俊,碧眼、卷发,就像个电影明星。
她来美国不过半年,从未想到过一来美国就会交到男朋友,而且交的是美国男朋友。她和他认识刚好一个月,曾经约会过几次,但都是在校园和图书馆见面,这回是他第一次约她外出吃晚餐。
服务员送来菜单,他礼貌地让她先点。她接过菜单看了看,心想,第一次和他一起吃饭,不能点太贵的东西。牛排的价钱比鸡稍贵,但比龙虾便宜得多,于是她点了一盘腓力牛排,外加一杯红酒,她觉得在这种场合下,一杯红酒更能增添罗曼蒂克的情调。
令她非常意外的是,轮到他点时,他点的却是最廉价的鱿鱼三明治和炸薯条。她心想,这些食物在任何一家速食店都能吃得到,为什么要到这种餐馆来吃?更令她惊奇的是,当服务员问他要喝什么饮料时,他手指着放在桌上的那杯冰水说:“水就行了。”
她想自己点的东西是不是太贵了,尤其后悔点了那杯酒。她并不擅饮,只是为了增加气氛和情调而已。
尽管他吃得非常自然,她还是感到很不自在。面对他的三明治,她每吃一口牛排,就觉得让他多花了钱,很不好意思;面对他的冰水,她的酒一滴也没喝。这杯酒非但不能增加气氛和情调,简直煞风景。
好不容易吃了不到半块牛排,她放下刀叉。对面的他已将三明治和薯条全部吃完,还叫服务员加过两次冰水。
用完餐,他的兴致仍浓,但她却心不在焉,牛排和红酒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15分钟后,她说她该回家了,他没有坚持,告诉服务员结账的同时,说了一声:“两张账单。”
她没在意,一时也没深想他这话的意思。
等到服务员拿了两张账单,在他们两人面前各放一张,他迅速拿起他的那张,一面读着上面的数字“7元零5分”,一面从后裤袋内掏出皮夹子,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元的钞票和3张1元的钞票,递给服务员,同时说:“不用找了。”服务员接过他的钱,站在她的面前,她才突然回过神来,赶紧拿起自己面前的那张账单。
灯光虽然很昏暗,但她还是看得很清楚,17元25美分。她打开皮包,拿出一张20元的钞票递给服务员,说了句:“不用找了。”
这是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一位年轻女性文友的亲身经历。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她仍心有余悸。她说那时她刚来美国不久,既无信用卡,也未带支票簿,幸好还带着点现款,否则就要出丑了。
她说她不是不知道美国人一起吃饭是各付各的账,她也不否定美国人这种不讲面子、不虚伪的做法,但是她说像这种邀约女朋友吃饭,付账时却是“两张账单”的方式,她实在难以接受。她说,对一个东方女孩子来说,他请她吃一次饭,她回请一次,才像是在谈恋爱,在被人追求呢!
她现在尽量避免和美国朋友一起吃饭。她说,如果非和他们一起吃饭不可,她会很注意地听这两个词:“Two%Tickets”,或是“Two%Bills”。
哈佛家训“入乡随俗”是最明智的做法。
编辑部的故事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县城读高中。她来县城上学还不到10天,家中就传来噩耗,父母姐妹在制作花炮的过程中,全被炸死了。
家中房倒屋塌,不剩片瓦。一夜之间,她失去了所有。
她含着眼泪向学校提出退学,看来这是唯一的办法。老师问她日后打算怎么办,她说家中有一亩水田,还有一头老牛。15岁的她马上就要结束自己刚刚起步的人生,以悲惨的方式,跌回到起点。
在她临走之前,语文老师跑来告诉她,学校正筹办一份校报,需要一名采稿员,每月可以补助200元。于是,她入学10天便成了一名校报的采稿员,主要负责向各班征稿,把稿件分类,在阅报栏张贴校报。编辑部有两位老师,他们对她都很好。她因课程紧不能天天都去兼职,老师们也从来没埋怨。
就这样,她继续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时光飞逝,三年高中生活结束了,她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到了助学金。但她始终不知道,高中三年中的每月200元的补助,是两位老师从工资里均摊给她的。她更不知道校报并不需要这样一位采稿员,这一切都是为她专门设立的。
不过,从来没有人说破这个秘密。她毕业离校的那天,两位老师突然觉得屋子里空荡荡的。到发工资的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了从每月工资中取出100元给她。于是,他们决定,再帮助一位贫困生,将这种爱永久地延续下去。
他们又聘用了一名因交不起学费而要中途退学的山里孩子。
于是,每隔三年,他们都要重新聘请一位并不需要的采稿员。编辑部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哈佛家训是有着美丽心灵的老师们让折翅的燕子重新在天空飞翔,是老师们赋予了学生一个更新的起点。学生无以为报,只有飞得更高。
改变她命运的两位导师多罗西·霍奇金最早的爱好是考古学,她曾一度沉迷于考古挖掘现场而不能自拔。这时,她收到了亲戚从英国给她转来的牛津大学一位导师的信。
导师在信中告诉她,如果她真想学习化学的话,就必须学点物理学知识,这对她有好处。但此时的多罗西已经被考古学搞得心猿意马。真要学化学吗?
她不禁在心里打了几个问号。
她给导师回信说:“对不起,我在约旦。”
这位导师收到多罗西的回信后,马上给她寄来了一本物理学教材。老教授的真诚打动了多罗西,使她意识到自己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考大学。
于是,在一位建筑师的帮助下,多罗西开始学习物理;在母亲的指导下,她系统地掌握了植物学知识;至于拉丁文,就只能靠自学了。最后,多罗西顺利地通过了这三门课的考试,于1928年10月进入牛津大学。
幸亏这位导师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否则,牛津会少一名诺贝尔奖得主。
但在牛津的第一学年,多罗西仍然念念不忘考古学,直到她遇到了另一个恩师——布鲁尔教授。他的课勾起了多罗西小时候对美丽晶体的回忆和自己曾经立下的志向。布鲁尔教授敏锐地发现了多罗西在这方面的特殊嗜好,他多次劝说多罗西用心要专,向她介绍晶体学的美好明天。最终,多罗西开始集中精力学习结晶学。
哈佛家训。
名师由于学术水平的高超,对把握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更加了解,可以说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和指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名师的作用更大。
美术系的女生和名人有一位美术系刚毕业的女生,对于设计服装的布料和花样非常有兴趣,她决定要涉足这一行。只是,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非常困难,因为无论是使用布料的服装设计师,或者是制造服装的工厂都有自己已经很习惯的供应商。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甚至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布料设计者,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兴趣。
女生拿着一堆自己长期呕心沥血设计的作品,来到一个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公司。助理设计师本想打发她走,可是见她一副渴求的模样,便于心不忍地对她说:“好吧!我拿进去给我们的设计师看一下。”
过了一会儿,助理设计师出来对女生说:“设计师说,我们的设计图太多了,根本没时间看。”
这位女生又跑到制造服装的工厂,结果也是一样。她四处碰壁,心情十分沮丧,但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她想,只要方法用对了,不断地尝试,她一定能打破僵局。
有一天,这位女生来到一位名歌星的签名会上,大名鼎鼎的名歌星拥有许多歌迷。女生挤在一堆歌迷里面,也以一副十分崇拜的样子望着歌星。好不容易轮到她和歌星握手时,女生由背包里拿出一些布样和自己的设计图,对歌星说:“我好崇拜你哟!真想为你设计漂亮的服饰。请您在这几块布上为我签名。”女生摆出崇拜的模样。
歌星看了这些布料和设计图说:“哇!好漂亮哟!请你和我的服装设计师联络,我想用这些布料做衣服。这是她的电话,就说我叫你去找她的。”
女生开心地说:“好啊!我明天就去。”
第二天一大早,女生就来到先前她被泼了一头冷水的著名设计师的公司。
女生拿出有女歌星签名的布料来,对助理设计师说:“是她叫我来找你们的,她说要用这些布料做衣服。”
助理设计师进办公室不到几分钟,名设计师就带着满脸的笑容走出来见她。女生就这么走进了这个行业,而且愈来愈受到客户的欢迎。
哈佛家训借助名人的力量推销自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当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前进感到困难时,就要考虑尽可能地借助别人的力量。
一个善举便弥足珍贵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医生却发现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必须住院接受化学治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几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播种善良的种子,如此,日后方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一个爱的字眼,有时能把人从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并且带给他们希望;一个微笑,有时能让人相信他还有活着的理由;一个关怀的举动,甚至可以救人一命。有不少人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电梯里有个陌生人跟他打了个招呼,或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说“我心里正念着你”之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仅仅一个关爱的真实刹那,就足以改变一切。
一个性格内向的年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父母相继病逝,情场又十分失意,事业上也频遭挫折,不断受到小人排挤。他万念俱灰。一天,他来到一家商店,想买一把水果刀,准备杀掉所有与自己有仇的敌人之后自绝于世。
他准备了好几把刀,反复试着刀锋,终于选定了一把。付过钱后正待离开,售货员小姐忽然叫住了他,把刀要了回来。他冷冷地站在那里,困惑地看着她往刀锋上缠着纸巾,缠了一层又一层,缠好之后,她手握刀锋,将刀柄一方朝着他,把刀递到他的手里。
“你这是干什么?”他问。
“这样就不容易碰伤人了。”小姐笑道。
“其实你不用管那么多,只需要卖刀就行了。”
“这里卖出的刀是去削水果还是去沾鲜血,的确和我没有一点儿关系。”
小姐依然笑道,“可是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得好一些。”
他拿起刀走出了商店,心里忽然十分温暖。原来这世界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无情,原来还有人不为任何利益地关心着他。虽然不多,但一点点也就足够珍贵了。
那天下午,他买了许多水果,细细地用那把刀享受着果汁的芬芳与甘甜。他边吃边流泪边想像着那个女孩的善意规劝。如果不是那个陌生女孩,他的命运恐怕就要改写,从此就会天壤之别。自此。这把刀成了他警戒自己的法宝。
哈佛家训任何时候,我们都千万别低估了一个小小的善行。善行所能带给别人的作用非同小可。它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使人重获新生。
撒播心灵的阳光寄予同情就像馈赠其他礼物一样,重要的是内心的感受。生活中,当我们学会为别人付出一点善意的情感时,会让别人心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次,一座城市来了一个马戏团。八个12岁以下的孩子穿着干净的衣裳,手牵着手排在父母的身后,等候买票。他们不停地谈论着上演的节目,好像他们就要骑上大象在舞台上表演似的。
终于轮到他们了,售票员问要多少张票,父亲神气地回答:“请给我八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
售票员说出了价格。
母亲的心颤了一下。别过头把脸垂了下来。父亲咬了咬唇,又问:“你刚才说的是多少钱?”
售票员又报了一次价。
父亲眼里涌出了泪水。他实在不忍心告诉他身旁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们的钱不够!
一位排队买票的女士目睹了这一切。她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拿出来,让它掉到地上。然后,她蹲下去,捡起钞票,拍拍那个父亲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你掉了钱。”
父亲回过头,他明白了原因。他眼睛一热,紧紧地握住了女士的手。
哈佛家训有时候一个发自仁慈与爱的举动,都会给别人的内心洒下温馨的阳光,就像在融融的秋日,落叶会给大地洒满一地的金黄。
品味慈悲一个除夕新年假期,杰佛瑞和安妮到一个小岛上,租了一间小屋。就在抵达后的第一天,安妮在小木屋外,刚坐下来想看一会儿书,忽然听到一声很微弱的“喵”,声音像是在哭泣。安妮在矮树丛里看过去,一眼就看见了它——一只骨瘦如柴的黑色小猫。看起来它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吃东西了,恐惧和饥饿让它整个身子抖个不停。安妮知道只要一喂它,接下来的10天它就会跟定了他们。可是一想到它已经饿成那个样子,安妮于心不忍,转身进屋找了一个熟鱼罐头,放在它看得见的地方。
这只猫哼哼卿卿地叫了大约有10分钟,始终不敢走过来靠近罐头。安妮可以想像它还在害怕——它已经习惯被附近的游客吼叫追赶,所以不相信安妮竟然不会伤害它。安妮坐在地上,用很温柔的声音跟它说话,向它保证只要给她机会,她一定好好照顾它。
终于,小猫开始小心翼翼地往那罐熟鱼走过去,用最快的速度狼吞虎咽一阵之后,又飞窜回矮树丛里。安妮知道它一定还会回来。事实上,它的确回来了——就在当天的晚饭时间。当然,安妮也准备好了。安妮去附近的杂货店买来了一堆猫食,这回它只考虑了5分钟,便走过来开始享受它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