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反应。异性间的相互交往及由相互吸引而产生的愉悦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而且对整个心理活动都会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它可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敏捷活跃而奋发向上。这就是所说的“异性效应”,这种“异性效应”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异性效应”可使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丰富完善个性。男女同学相互交往、相互吸引,往往易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以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完善各自的个性。
2. 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男孩子在思维方法上偏重于抽象化,概括能力较强。女孩子在思维方法上多倾向于形象化,观察细致,富有想像力。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就可能相互启发,使思路更加宽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观点相互启迪,往往能触发智慧的火花。
3. 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往往非常留心异性同学(特别是自己喜欢的异性同学)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喜欢对异性同学评头论足,同时男女同学又都很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男女同学在评价对方的同时,当然也一定会注意规范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在评价别人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提高。
4. 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由于“异性效应”,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都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男孩往往为此激励自己成绩优异,谈吐文明礼貌,举止潇洒自如,服饰整洁大方,富于勇敢探索精神,具有豁达的胸怀和男子汉的气质。女孩子也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学习刻苦努力,举止优美大方,待人温文尔雅,言谈风趣,富有修养。这种相互激励就成为男女同学发展的动力和“促进剂”。
家长对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应保持一份平常心,纠正五种误解。
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其实,成长包括很多方面。读书求知主要涉及智力发展,只是成长的一个方面。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与异性交往,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它也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是一门意义重大的功课。这门课不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之列,却会考人一辈子。如果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
误解二: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与异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实上,一个没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没有达成异质社交性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误解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
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虽然青少年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但是,他们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恋爱问题上一般会相当慎重。
误解五: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资料表明,在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美国都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做一个难题。在观念相对保守,而且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充满偏见的中国,不难想象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据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反映,我国青少年来电来信所寻求帮助的问题中,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专家支招】
异性友谊与“早恋”和“堕落”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完全禁止孩子们的正常交往,反而会强化其好奇心。正确的做法如下:
1.支持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和共同的集体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淡化初中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进和形成健全的友谊关系,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2.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中学生处于求知的黄金时代,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对宝贵的时光要倍加珍惜。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崇高而远大的追求目标,就不会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是防止和纠正早恋行为最有效的办法。
3.充实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内容
在家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充实、兴趣多元化。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作风不检点容易导致青春期的孩子好奇模仿
4.使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让孩子学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西方称“限制性原则”,苏联称“分寸感”。我国传统认为“礼”有“节”和“文”的双重作用。“节”就是节制,交往总是通过语言、动作、仪式等表现出来,“节”可以对过分的情感和欲望加以节制;“文”就是文饰,即让行为美化,使伦理具有了艺术形式。告诉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1)不宜过分亲昵。过分亲昵不仅会使自己显得太轻佻,引起人们的反感,而且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即使是有一定亲缘关系或非常熟悉的异性同学之间也不要随意流露热情和过分的亲昵。比如,在异性同学面前忸怩作态、举止轻浮,或异性同学之间拉手、拍肩,更有甚者,与异性同学进行亲吻、拥抱等。
(2)不宜过分冷淡。因为冷淡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会使人觉得你高傲无礼,孤芳自赏。如对异性同学歧视或轻视;异性同学跟她(他)说话,爱理不理等。
(3)不必过分拘谨。在和异性的交往中,要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忸怩作态反而使人生厌;反之,过分随便也不好,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开,这都是要注意的。
(4)不要饶舌。故意卖弄自己见多识广而讲个不停,或在争辩中强词夺理不服输,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当然,也不要太沉默,老是缄口不语,或只是“噢”、“啊”,容易使人扫兴。
(5)不可太严肃。太严肃叫人不敢接近,望而生畏;但也不可太轻薄。幽默感是讨人喜欢的,而“二百五”地故意出洋相,还自以为幽默,就适得其反了。
⊙ 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场景再现〗
瑶瑶今年15岁,初三的学生,和同伴的娜娜很要好,最近娜娜的妈妈一次在自家窗户外,发现两个女孩子在接吻,气的娜娜的妈妈把娜娜叫进屋就是一顿暴打,说了一些比较重的话(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这是同性恋,会毁了你……)
第二天上午对方娜娜妈妈给摇摇摇妈妈打电话说了此事,瑶瑶妈妈也挺意外,中午去瑶瑶学校接她放学,路上问她知道为什么接她吗?她说知道,娜娜妈妈给你打电话了吧?妈妈说,没有呀,她找我有什么事呀 不过有个电话我没接。瑶瑶说回家告诉你,到了家,瑶瑶笑着有点不好意思的把那天的事说了,妈妈问她为什么这样呀?两个女孩,她说就是逗着玩,没什么意思,是娜娜妈妈误会了,瑶瑶妈妈当时没发火,就是像谈心似的和她说说两个女孩不要这样,谁看见都会那样想的。瑶瑶妈妈知道,这连个孩子平时在学校也是常在一起,书信以老公老婆自称。面对这样的情况,她真的很苦恼,怕说深了伤害到孩子,又怕没及时引导影响了孩子的将来。
【深度诠释】
很多学生喜欢将自己谈得来的同性伙伴称为“死党”,他们往往是同班同学,有着相同的性别和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整天形影不离。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女生或两个男生特别要好的情形,尤其是女生更为显著。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介入还会产生嫉妒。对父母、老师、亲戚都不说的秘密,他们相互交流。应该说,同伴中“死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话不谈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伙伴兼“亲信”。
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开始时是效法,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一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显得自然和安全,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容易带有爱慕色彩,进而出现依恋情结。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区别,我们决不能把学校里的男女同性间比较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不正常。
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两性爱慕期。同时,同性依恋并不等于同性恋。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能促膝长谈,倾吐心中的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排斥异性。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诚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所以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少年时期这类同性相依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异常密切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和异性进一步交往的年龄时,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交往接触,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同性或独身。所以说同性依恋现象对孩子身心发展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专家支招】
虽然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但是争正确的引导还是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注意以下事项:
1.判断孩子依恋的原因
拿出一张纸来,让孩子想想如果和依恋对象分开,自己会怎样。不要单纯地让孩子写出:焦虑、伤心、难过等情绪,要让孩子写的是,比如和他(她)分开自己就只有一个人,和他(她)分开他(她)就会和张三好……通过其写下来的线索,你可以知道孩子的依恋到底是出于哪种原因:对独立的恐惧?对父母依恋的转移?逃避异性爱?这样,你就可以知道在孩子的依恋后面真正需要的东西;一般来说,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着手解决就很容易。
2.帮助孩子通过同性得到成长。
因为孩子依恋的对象都是具有孩子自身没有而希望有的一些品质,现在,将孩子最欣赏他(她)的东西写下来,并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也能够拥有这些品质。当孩子也具有这些品质以后,你会发现,你和他的关系变得自然轻松了。
3.扩展孩子的同性交往圈
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识地介绍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同龄人给子女,让他们共同学习、娱乐、交往,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
4.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
让孩子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感受到异性的优点,即便起初孩子因羞涩或者由于某些特定习惯觉得异性不好,做父母的也不应斥责或者冷眼相待,而应该鼓励孩子与异性继续交往下去,通过慢慢熟悉达到慢慢理解的地步。
5.鼓励孩子以独立心态交友
告诉孩子:同学之间关系亲密很正常,不过即使两个当事人之间没有问题,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能否被周围环境认可。同性间的交往,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这样,周围的人也才会感到自然。同时,要注意以独立的心态、独立的人格来进行活动与交往,不要对对方言听计从,要让孩子学会保留自我。
⊙ 早恋不可怕,关键在转化
〖场景再现〗
曾小雪和妈妈就像好朋友一样,无话不谈。但是,自从她进入初中后,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她开始偷偷写日记,日记本上还上着小锁。女儿是怎么啦?妈妈可真想打开女儿的日记本看一看。但妈妈知道,女儿的秘密如果丢失了,心就会锁上,会对父母失去信任。于是,妈妈有意识地增加了和女儿在一起聊天的时间。有一次,妈妈主动和女儿谈起自己青春期的一些心态,谈到自己少女时代对异性的好感。说到一些趣事,小雪竟听得哈哈大笑。笑过后,小雪若有所思地说:“想不到你那时也这样。唉!”
“你是不是也有什么苦恼?”妈妈关心地问。
“妈妈,我很喜欢我们的班头,他的成绩非常好,而且长得很高大、帅气。只要一想到他,我就心跳加速,总是希望他能注意我。我该不是不良少年吧?”
“噢,这很正常的啊!你想想,你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进入对异性有感觉的人生阶段了。如果没有这种感觉,那才是不正常的呢!”
“你说我这算不算是早恋?”女儿忧心忡忡地问。
“傻孩子,这叫什么早恋啊!这只能算是异性之间的好感而已。当然如果你不用理智去控制,也有可能发展成早恋,那就会对学习、对人生带来很大影响,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你已经长大了,我相信你一定能把握好自己!你不是希望他也注意你吗?你可以把自己各方面搞得更优秀,努力把学习成绩提高,争取超过他,让他反过来对你刮目相看啊!嘿,那时候你才荣耀呢!”
“对呀!”女儿高兴地说。
由于女儿化“爱情”为动力,加倍努力,期末考试时,她的成绩大幅提高,已接近班长了。小雪信心百倍地对妈妈说:“下次考试我一定要超过他!”
【深度诠释】
青春期,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幼稚与成熟同在,烦恼与希望并存。青春期是直接关系和影响一个人一生荣辱与成败的关键时期。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少年时,确实会面临许多烦恼,充满迷惘、感到困惑甚至手足无措,这是每个人成长都要经历的。
中学孩子早恋的常见心理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