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国家邮政局的合作,除了上述物流方面,还在资金流方面展开。网上购物用户将突破以银行卡为基础进行网上支付的限制,邮政绿卡用户可以开通网上支付业务通过支付宝进行网上购物,非邮政绿卡用户也可以直接在邮政柜台交付现金生成电子商务汇款单,并在柜台预留密码,凭借汇款单汇兑号以及预留密码给支付宝账户充值,参与网上购物。用户选择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在网上购物之后,可以实现在线向EMS下单,而EMS根据支付宝传送的信息提供上门收件服务,无须电话联系,大大方便了普通个人用户。
可以看出,引进中国邮政的速递公司作为战略伙伴,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子商务的投递服务质量,同时阿里巴巴也能以规模谈判来降低物流成本。
马云这样解释他选择与中国邮政合作的原因。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与中国邮政的合作将有效弥补阿里巴巴的缺陷,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借助中国邮政遍布全国的经脉,无疑将进一步延长马云旗下产品的覆盖率。马云说:“我一直都希望,有一天能够参加中国邮政的建设,所以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初,我就希望能够跟国内实力最强大的物流公司——中国邮政合作。”
物流系统完善了阿里巴巴的平台架构,也使得它再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头。从与中国邮政合作的举动上,可以看出马云对未来市场的巨大信心。“在未来几年之内,它一定会对中国的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产生重大的影响。”马云如此展望。
支付、物流及诚信一直被认为是电子商务的三座大山,2006年国家也开始把诚信作为电子商务焦点问题来解决,这意味着电子商务的三座大山正在逐步被攻破。
阿里巴巴正逐步由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交易平台的初级服务转变成为中小企业的生态链提供服务的更高级B2B业务,不仅提供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上的服务,还在中小企业最急缺的线下展会、贷款融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的增值服务。
与时俱进,拥抱变化
马云无疑是善变的,浙商的精明在他身上一览无余。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变化,阿里巴巴就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马云深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不变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的所谓“六脉神剑”之一。马云对此的解释是,突破自我,迎接变化,把变化当作日常生活。
的确,这些年,阿里巴巴都在经历剧烈变化。成立中国供应商、推出诚信通、成立淘宝、成立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分拆业务、筹备上市,几乎没有停歇,阿里巴巴员工从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
在阿里巴巴内部,变是不需要理由的,马云要摧毁的,是员工头脑中的一切惯性和惰性,他要榨干的是,员工的全部创造性。
关于“拥抱变化”,阿里巴巴的详细阐述是:突破自我,迎接变化。对于本行业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坚信变化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公司的变化,认真思考,充分理解,积极接受并影响和带动同事。对于变化对个人产生的影响,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在工作中善于自我调整,具备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法、新思路。面对变化后产生的挫折和失败,能够重新调整,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改进中。
“我们认为,除了我们的梦想之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个高速变化的世界,我们的产业在变,我们的环境在变,我们自己在变,我们的对手也在变……我们周围的一切全在变化之中!”
在建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不少电子商务公司是面向大企业的。但马云预测,网络的普及可能就是大公司模式的终结。因为,在网络时代,一家公司要进入他国市场并不需要太多的钱,网络的大量即时性信息使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当其他人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这个动向的时候,马云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因此,马云想:“我为什么不能给这些企业一个网络出口呢?”于是就有了不同于当时任何电子商务模式的、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阿里巴巴”。
在2000年的时候,马云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危险的信号——互联网的又一次变化。这一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国内外互联网公司惨淡经营。
也是在这一年,当有创办企业的朋友问马云,“今年在干什么?”马云回答说:“一个是在阿里巴巴搞大生产,一个是在建抗日军政大学。”
“他们多半在想我这个回答是在用大而化之的说法蒙他们,实际上我说的完全是真的。”马云说这话的时候一脸无辜。事实上,这确实是阿里巴巴在2001年时的任务,而就在这一年,阿里巴巴完成了它的“中国供应商”项目。2001年9月,马云向新闻界宣布:“今年,阿里巴巴一定要赚上1块钱。”
马云相信,中国入世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全世界的工厂将云集亚洲,而中国正是重中之重。因而2000年年底马云就把战线拉回国内,实施“全球眼光,当地制胜”的战略,打出“我来自中国”的招牌。
在2004年7月,阿里巴巴成立5周年时,马云宣布了公司的战略从“Meet at Alibaba”全面跨越到“Work at Alibaba”。马云为这个转型做的解释是:“meet”就是把客户聚在一起,就像做水库,如果养鱼,没什么意思;如果做旅游,还要花费水电。所以,‘meet’的钱都是小钱;‘work’则意味着水库要铺管道,把水送到家里变成自来水,自来水厂赚的钱一定比水库多。我就希望电子商务对每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能像拧自来水一样方便。这次转型主要是向更专业化的方向调整。我们认为去年、今年和明年是电子商务的一个积累期,到了2008年、2009年必然有一个爆发。因此我们必须抢在这个变化前先变,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法解决。这是阿里巴巴保持变革能力的关键。”
互联网世界总是充满风险的,谁能拥抱变化并且具有大胆追求的勇气,谁就能在这个领域里生存下去。而阿里巴巴恰恰具备了这种勇气。
马云告诫有志创业的朋友: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主动和乐观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任何抵触、抱怨和对抗变化的不理性行为全是不成熟的表现,很多时候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你不动,别人在动!这世界成功的人是少数,而这些人一定是能够在别人看来是危险,是灾难,是陷阱的变化中冷静地找到机会!所谓危机,危险之中才有机会!
“我们阿里巴巴在过去的7年里和我本人近10年的创业经验告诉我,懂得去了解变化,适应变化的人很容易成功,而真正的高手还在于制造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变化自己!”
【相关链接】
互联网公司的过冬论
华为CEO任正非总是充满危机意识,总是在喊冬天来了。这一喊,便是8年。在过去的8年里,华为的收入从152亿元人民币到125.6亿美元,增长迅猛;而在国际市场上,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们同台竞技,毫不示弱。现在,怀揣着现金,眼望着可预见的大好形势,华为CEO任正非却又一次警告,冬天要来了。
这已经是任正非第三次警告冬天了。他说,要“对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任正非的这番言论,正值中国电信市场的形势不错,电信重组正在进行之时,3G牌照很快就要下发(事实上已于2009年1月7日下发),运营商正筹措千亿元规模投资,人们的普遍观点是,通信设备商的春天就要来了。
任正非前两次警告冬天分别是在2000年,2004年。
第一次警告冬天。华为在2000年销售额达152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创始人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任正非说,也许正因为这样华为才存活了10年。
第二次警告冬天。在2004年第三季度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再称,华为要注意冬天。在长达13 000字的讲话稿中,任正非检讨、审视了华为目前遇到的严峻困难,称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但与上次相比,此次冬天的预告影响力有所减弱,主要是任正非更加细致地探讨华为的内部问题。
如上文所述,其实早在2007年,马云就提出了“过冬”论。“我们对全球经济的基本判断是经济将会出现较大的问题,未来几年经济有可能进入非常的困难时期。我的看法是,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接下来的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我们准备过冬吧!”
马云的这一席话,在互联网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到今天,关于互联网是否面临产业寒冬的问题,争论和讨论反而有增无减。
多数论者认为,B2B电子商务的冬天,却未必代表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冬天。张朝阳、马化腾、丁磊等门户网站领头人纷纷表示,互联网行业离“冬天”还很遥远。
2008年,搜狐第二季度营业收入达到1.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净利润达4 02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高达604%的增长。腾讯第二季度净营业收入达15.99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84.3%,净利润达到6.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5%。百度更是实现了总收入连续14个季度同比翻番的骄人业绩,第二季度总营业收入达到8.02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人民币2.65亿元,同比增长86.7%;巨人网络第二季度营业收入达到5.04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3.506亿元人民币,增幅均超过30%。
漂亮财报的背后折射出这样的事实,互联网行业的应用相当广泛,B2B只是其中一个经济增长点,受宏观经济走势影响明显,但其他应用也许恰恰相反。
比如网游产业,为什么能逆市而上,仍保持较快增长?腾讯掌门人马化腾的看法颇有意思。他认为,网游被市场定义为廉价娱乐,发展是反周期的,经济环境一旦恶化,人们也许无法进行奢侈型消费,但却会更愿意进行廉价的娱乐。
互联网行业的冬天是否真的到来,看来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我们将拭目以待。